摘要: 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主要阐述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同其他课文,该课文具有发展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能力的普遍价值。但在浮躁风气漫天的今天,该课文还有其独特且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工具性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新闻评论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论证思路和方法以及新闻评论遣词造句;在人文性价值层面,引导学生积极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积极践行工匠精神。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该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才能用课文教,而非教课文。
Abstract: Li Bin’s article “Us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o carve the quality of the times” mainly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Like other texts, this text has the universal value of developing students’ language, thinking, aesthetic and other abilities. But in today’s impetuous atmosphere, this text still has its unique and important teaching value. At the instrumental value level, it helps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 in news commentary, understand and basically master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argumentation in news commentary, and the word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f news commentary; at the humanistic value level, it guides students to actively reject impetuous atmosphere and short-sighted mentality,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nd actively practic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Only when teachers accurately grasp the value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is text can they teach with the text, rather than teaching the text.
1. 引言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新闻类文本选自当下面向生活实际的新闻媒体[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典型的新闻评论。该单元是劳动主题单元,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了解新闻观点,以及理解事实与观点间的关系等。每篇课文都有其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同样,该课文也不例外。有人认为其“空”“大”,不一定有语文教学价值。但由于当今社会浮躁风气疯行,“躺平”或急于求成等现象层出不穷,以及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评论等,该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便显而易见了。首先同其他课文,通过教学该课文无疑可以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等能力。但除外,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视角出发,该课文还有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层面下的六点独特语文教学价值。当前新闻作品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教学价值,即明确用新闻作品“教什么”和“怎么教”[2]。本文所提出的六点独特教学价值则主要就是在回答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教什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与讨论。
2. 工具性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一篇语文课文内容具有工具性,进而在语文教学中也就有工具性价值。该课文工具性价值主要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新闻评论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深入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论证思路和方法以及遣词造句三个方面。
2.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新闻评论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该课文被编排在第一课的三篇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杨》(叶雨婷)之后,作为第二课。《喜看》《心有》《探界者》都是新闻中的人物通讯,而该课文则是一篇新闻评论[3]。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新闻作品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新闻作品事实与观点的关系这一内容的学习就应有所深入和扩充。同时,因为学生在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课文中,已对新闻评论这一体裁和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该课文的学习也就不再只是简单了解新闻评论的体裁和特点层面。但是,该课文是学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习到的第一篇新闻评论[4]。由上,此教学价值就可以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闻评论体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并掌握新闻评论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综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新闻评论事实和观点的关系是该课文在工具性价值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之一。那么,教师不仅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挖掘可用该课文教给学生什么,还要从纵向挖掘用该课文教学生应教到何种程度,即链接学生在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使得语文学习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2.2. 帮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论证思路及方法
新闻评论常见论证思路有“引论–本论–结论”式、“破立结合”式、“层递深入”式。《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典型的新闻评论,其论证思路可以说兼具以上三种。具体来说是,全文(共五段)以“引论–本论–结论”思路展开论证,第一段为引论,第二~第四段为本论,第五段为结论。在此基础上,文中第二段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即先反驳“工匠同世界脱节”“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等错误观点,而后立出“工匠在方寸间实实在在改变着世界”“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等正确观点。同时,第二~四段对“工匠”“工匠精神”的论述中,工匠精神内涵由专业技艺,到职业操守,再到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这也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层递深入”式的论证思路。全文结构严谨,说理充分,展现出新闻评论极强的逻辑性[5]。该课文除具有以上典型论证思路外,还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例如,课文第一段第二句“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就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指出了这篇新闻评论的事实,即评论的对象。又如,课文第四段第三句则运用了假设论证,突出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着高超的专业技艺和崇高的职业操守,更代表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乎进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这些论证方法运用之处都是学生学习新闻评论论证方法的优秀范例。课文共有六处用了论证方法,使论证有力、观点鲜明,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综上,帮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论证思路和方法是该课文在工具性价值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之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论证思路和方法,感受其逻辑美、思路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也就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不谋而合了。
2.3. 帮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遣词造句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充分体现了新闻评论语言准确与精炼的同时,还具有生动鲜明的特色[6]。该课文看似枯燥,其实很美,美处之一便是语言美。语言的美体现在成语的运用和句子的编排上。首先,就成语来说,该课文使用了大量四字成语: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气质雍容、活力涌流、劳动光荣、品质取胜、强健筋骨、凝神铸魂、专心如一、臻于至善、超今贯古、尽心竭力、发自肺腑、冰心一片、物我两忘、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等。在这短短的文章中,作者能如此高超地将众多成语放入文章,使文章形式整齐,言简意赅,丝毫没有堆砌之意。就该课文所表明的主题来看,这不就是“工匠精神”的具象化吗?其次,就句子来说,该课文的大量句子也是美到了极致!比如,第四段“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又如,紧接着的“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又明确地指出了作者在发出号召,倡导工匠精神。好句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总的来说,这些好句的使用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美感。
综上,帮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遣词造句就是该课文在工具性价值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之三。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好的成语和句子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简洁语言表达深刻含义,如何通过生动描写增强文章表现力等。这也就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不谋而合。
3. 人文性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基本特点。一篇语文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进而在语文教学中也就有人文性价值。该课文人文性价值主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践行工匠精神三个方面。
3.1. 引导学生积极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该课文中通过两次对比论证,弘扬工匠精神,批判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如文章第三段第三、四句:“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运用对比论证,先指出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错误认识,又紧接着立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突出其重要意义。又如,课文第四段第四句:“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7]。通过写工匠精神对社会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的积极作用,侧面将两者对比,旨在弘扬工匠精神,批判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看看当下不难发现,由于信息大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等,导致社会风气极其浮躁,人们做人做事变得没那么实在了。所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是没有践行工匠精神的必要了,而是更加有必要去践行工匠精神,因为它早已不仅仅是指高超的专业技艺、崇高的职业操守,更代表着一种生存智慧,即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慢而专注”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们对抗浮躁的生存智慧。
综上,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是高超专业技艺和崇高职业操守,更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乎进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精神的引领力量,学会辨别并积极拒绝社会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这是人文性价值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之一。
3.2. 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虽自2016年被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后就被广泛提及,但其深层内涵价值仍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入体悟工匠精神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明确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误解。课文提出那种认为工匠人与世界脱节,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等看法都是对工匠精神的误解,这要使学生明确。第二是明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表现为高超的专业技艺。其次还表现为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即崇高的职业操守[8]而其内涵外延有三:一是个人修养的哲学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技进乎道、超然达观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追求,也是实践路径。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技艺即文化载体,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活态保存”。三是重构社会信任与责任的精神坐标。当“逐利至上”导致社会不实很虚时,工匠精神提倡匠艺、匠心、匠魂,本质是对“人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伦理回归。由此,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止于工作领域的精神引领,更是一种贯穿个体、文化、社会的生存智慧与价值信仰。
综上,引导学生从明确对工匠精神的误解到明晰其内涵与外延,体悟工匠精神,就是人文性价值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之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明确工匠精神超越工作领域的三重价值,为此后践行工匠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3.3. 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就当下而言,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是对工作的专注热爱,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它更为强调的或许是贯穿个体、文化、社会的生存智慧与价值信仰。无论是科研人员、技术工人、教师、医生、学生,还是企业家等,都可从工匠精神中汲取力量发展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去发现他们是怎样践行工匠精神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践行工匠精神,比如,在写作一篇文章时,字字打磨,句句斟酌,力求做到最好。学生还可以在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比如,在做家务时,认真细致地打扫每一个角落,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和舒适,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应付。通过这样的实践,可逐渐培养起学生细致且坚韧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发现并积极践行工匠精神是人文性价值层面的语文教学价值之三。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是社会发展与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9]。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到这最后一关,确保教育教学落地生效。
4. 结语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内涵,既批评了社会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误解,点明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践行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课文同其他课文,具有提升学生语言、思维等能力的共性教学价值。但在浮躁风气蔓延的今天,该课文还有其独特且重要的教学价值。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视角出发,该课文的独特语文教学价值主要有:在工具性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新闻评论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了解并基本掌握新闻评论论证思路及方法以及遣词造句;在人文性价值层面,帮助学生积极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践行工匠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充分认知以上两个层面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切实将其教给学生,使其对学生真切地产生价值意义。当学生能对新闻评论事实与观点间的关系娓娓道来,当学生能较为自如地进行新闻评论的遣词造句,当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生活学习中发现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等,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得以落地了。当然,该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或许远不止于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持续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明晰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教什么”,在此基础上,再继续思考要“怎么教”,以实现最大化地用该课文教学生、教好学生,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