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引领作用及培育路径研究
The Guiding Role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n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摘要: 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优秀教师集体风貌和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和系统阐释,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提供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是打造“大国良师”和推动落实新时代国家“强师计划”工作实施战略的重要精神动力和引领力量。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对于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运用教育家精神寻求提高自身素养的路径,以此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体系。
Abstract: The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s a profound summary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llective style and spiritual qualities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providing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and leading force for building “great country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ong Teacher Plan” in the new era.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value for serving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 team in universities, enhancing the moral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ability in the era.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has a great guiding rol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from multiple aspects to seek ways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ie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system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向澳年, 李子仪. 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引领作用及培育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511-5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68

1. 引言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致信与会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

2. 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育家精神是指“教育家在从事教育事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它决定了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取向”[2]。但是,由于受到时代背景、教育经历、教育贡献等因素影响,教育家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社会形态中的内涵有所区别。对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解读,应立足于教育家精神的共性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阐释。

2.1. 创新精神

教育家们在推动教育持续进步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而是敢于向传统教育发起挑战,勇于涉足前人未曾触及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的勇气,使得教育家能够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不断探索未知,寻求新的突破”[3]。教育家们在舞台上展现着他们的智慧,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教育中的新问题,用深刻的思考提出独特的见解。他们用持续的探索创造出有效的教育新方法。教育家的每一次教学创新都是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对和改进,也是对教育未来的预见和引领。这种创新精神体现了教育家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对教育发展的使命感。正是教育家身上的这种创新精神推动教育教学不断稳步前进,为教育进步贡献智慧,为教育发展注入力量。因此,创新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动力。

2.2. 实践精神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学中常常提及的理论。在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同样需要实践。教育家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他们始终将实践这个理论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发挥理论的价值。教育家们不仅致力于构建充满逻辑、系统、科学的理论,更注重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动向,具体可以理解为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运用于生活,怎样在具体的实践中理解理论。他们通过亲身实践,不断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寻找最佳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用实际情境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点,运用贴近学生的例子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家们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接受实践的反馈,通过反馈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这种实践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的基石,它体现了教育家对教育的认真态度和务实作风。正是这种实践精神,推动着教育家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实践精神是教育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是他们能够在教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批判精神

教育家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展现的批判精神构成了其专业素养的核心特质。这种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使他们能够透过教育表象把握教育实践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基于这种专业洞察,教育家往往能够突破常规教育思维,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审视教育现状,既不盲从权威观点,也不固守传统模式,而是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剖析。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家的批判精神并非简单的否定或质疑某一教育理论或观点,而是建立在严谨务实分析基础上的建设性反思和建议。他们在指出教育弊端的同时,更注重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这种批判与建构并重的思维方式,既有助于揭示教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又能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从而推动教育实践向着更加科学、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3.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内在依据

教育家精神之所以能引领教师成长,之所以能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获得高质量发展,是由其理论发展和实践导向依据决定的。我们应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向度认识其合法性与必要性。

3.1.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成长的高阶精神需求

马克思在自己的专著中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的精神需要、精神能力和精神生活是个人劳动的内在支配力量。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阶层次精神需要。人的衣食住行等自然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也就是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之后,便会产生精神上的需求和人际交往的需求。这种需求和我国现有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的大部分精神需求都是在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个人家庭生活中得以产生和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满足维持自身生活的需求之外,还承担着整个社会赋予其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整个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赋予以及教师群体本身的共同期许能够催生教师较高的职业成就动机,产生出自我成长、继续发展与追求卓越的高阶精神需求。教师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追求,是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有效前提和成长动能。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能激发教师在精神上趋向成为教育家的目标,并激励教师将其转化为强大精神内驱力,使教师于日常履践中彰显教育家精神的强大力量。

3.2. 教育家精神具有强大的实践导向力

教育家精神源于无数伟大的教育家的躬身实践,是一种实践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多维的具象化实践目标框架,为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具备强大的实践导向力。教育家精神是无数个教师的优秀品质汇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些优秀品质和精神的引领下能够将“大先生”作为指向目标。教育家精神是历代教育家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的凝练和升华,在产生之初就具备了优秀精神品质的本真价值,即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性、价值激励性以及实践感召力。教师成长的现实状况与教育家精神之间形成的张力,便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所在。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极力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长和完善,从而无限接近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因此,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性本质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教师的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家精神孕育的土壤,更是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从孔子的讲学到张桂梅感动中国任务,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智慧、升华思想,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实践导向的成长路径为当代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发展范式。教师通过研习教育家的实践智慧,在持续的教育探索中深化职业认同、锤炼专业能力,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风格。这一过程既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最终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3.3. 教育家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具有高度契合性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过程遵循“感性–理性–精神”的基本路径,既兼顾了特殊性又遵循了教育的一般规律[4]。教育家们在学习理论知识、锤炼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思维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规律相结合,最终凝聚成了伟大的教育家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个人素质能力提升的过程也遵循以上规律,即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总结经验、再实践的循环往复,实现政治素养、教学、科研、育人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因此,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和实践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过程在理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教育家精神既包括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巧技能等显性知识,也包括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经验、教育情怀、教育使命、专业(职业)认同以及创新能力、艰苦奋斗品质等隐形知识[5]。这些显性和隐形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实践等方式,将凝聚成的教育家精神知识内化于个人的知识系统和教学实践中,从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构成。因此,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融通性。

4. 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教师教育应该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以‘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走向高质量发展”[6]。教育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引领作用。

4.1. 强化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能力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出发点,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7]。就其本质而言,教师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教育者唯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可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的高素质教师。教育家精神蕴含了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批判精神,这些精神对新时代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具有极大的激励和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与管理各领域和各方面,要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之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立德树人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高度彰显。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思政课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争当新时代的“大先生”。

4.2. 深化以身作则的道德情操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担当。社会和家长普遍对人民教师有着“模范”的期许。教育家精神能够引领教师澄明自身的使命担当,激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磨砺、铸就“以身作则”的师德典范。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三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的课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正确、积极向上的观点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也充斥着各种错误思潮,所以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地努力。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思政课教师以身作则,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家精神中包含着批判精神,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分辨出有益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3. 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

教育家型教师是指“具有国家教育情怀与信念,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与理论,并能在未来教育改革中发挥示范与服务作用的领导型教师”[8]。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能够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政策的双重支撑下,培养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诸多亟待解决的时代难题,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须同时具备指向自身教育实践的教育智慧和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变革与创新能力。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深植于教育实践的智慧,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深度体悟。这种精神特质使教师能够敏锐地把握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时,既能准确判断教育时机,又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这种实践智慧尤为重要。他们在教育家精神的熏陶下,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逐渐培养出对教育时机的精准把握能力,从而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5.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既是广大教育者躬耕教坛、自我完善的方向引领,也是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实践要求。作为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新时代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关涉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关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从多个方面寻求相关的路径。

5.1. 深化认同,激活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生动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性。首先,高校要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教师的培训体系,在开发培训系列课程时要将“教育家精神”等相关的理论和教材融入其中,作为新思政课教师入职培训、在职培训以及能力提升培训的重点内容。其次,高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工作。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关于教育家精神的专题辅导活动,鼓励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研活动之中,可以深入实践,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和领会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将精神贯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最后,高校要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思政课教师的入职、晋升、荣休等职业生涯全过程之中,使崇尚和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活常态,为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让教师的教育家精神贯彻程度显而易见,以便加强学习。

5.2. 从历代教育家身上汲取教师教育的精神养料

党中央倡导教育家办学以来,有关教育家的研究十分兴盛,且大都关注教育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学说、治校方略、经验成就。其实,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有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其教育观念、办学方法、经验成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历史性,不好学,也学不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告诫我们,教育家身上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经验,而是精神。唯有精神才是教育家们共同的不竭力量源泉,并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为教师成长树立了明确标杆,也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精神养料。教育家精神是对古往今来我国教育家身上特有精神品质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要深刻领会和学习教育家精神,必须将之还原到教育家群体身上,才能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一个个大写的人、一桩桩生动的事、一篇篇经典的文,领略教育家风骨、风采与风范,使教育家精神形象化、具体化。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更应该从历代教育家身上汲取优秀品质,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自己做到先“信”,而后再教学生“仰”。

5.3. 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的主体意识

为切实推动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文化培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校应当注重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物质文化环境,通过打造具有教育意蕴的文化景观、举办专题展览、设立名师雕塑等具体措施,使广大教师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学科建设层面,要着力促进教育家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学科内涵,从而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需要引导教师将内化的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和实践创新,逐步形成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这种从环境熏陶到学科融合再到课堂实践的系统推进策略,能够有效激发思政课教师主动提升专业素养的内在动力,最终实现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强化自己本身主导地位,还要明确用教育家精神来引领自我能力提升的主动意识。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改进考评机制,使广大思政课教师产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对自我素质能力提升有着迫切的愿望和需求。教育家精神的融入顺应了这种愿望和需求,思政课教师以此为目标将不断激发其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意识。

5.4. 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模式

在思政课教师成长过程中要厚植教育家精神,形成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模式,重点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到思政课师资培养、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和职业生涯成长的全过程。首先,在高校思政课师资培养过程中,要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培训的必修、必研内容,以此来厚植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其次,系统规划教师培训体系,开设包含教育家教学理念、方法等专题讲座,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的重点内容。再者,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教师增强对国情和世情的了解。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本身需要风度自我的学识,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使之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让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在思政课教师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让教育家精神循序渐进、日益扎根于教学实践中,为其素质能力提升厚植沃土。在教育模式逐步构建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科学评价与改进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丰富,我们要探索建立一条新的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评价和改进机制。把师德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活动,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形象的意识。同时,将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综合纳入考评,同时引入学生、学校、社会等多重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体现发展性、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001).
[2] 王翠, 刘娣. 教育家精神与教师精神长相的塑造[J]. 教育评论, 2016(7): 11-14.
[3] 潘玉腾. 教育强国视域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0): 36-45.
[4] 游旭群. 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8): 3-11+30.
[5] 吴叶林, 徐涵, 高凌希.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 逻辑、功能与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 41(4): 1-7.
[6] 游旭群, 靳玉乐, 李森, 等. 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作为[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5): 1-21.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靳伟, 廖伟. 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与成长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31(4):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