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型浅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ype of Cardiac Neuro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ver
DOI: 10.12677/tcm.2025.14848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农耀斌, 周 伟: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贵港;黄晶晶*: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脾胃肝病科,广西 南宁;广西高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甘定基: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感控科,广西 贵港;杨树栋: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呼吸与危重症科,广西 南宁;董芷辛: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肿瘤科二区,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疏肝调情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Soothing the Liver and Flirting Heart Neurosi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摘要: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 C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气短、睡眠障碍、易疲劳、焦虑烦躁紧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给现在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隐患,近年来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多发,人们对这一疾病也愈加重视,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的医疗人员都在为治疗该病不断深入探索,而中医治疗此病具有一定优势,究其根本心脏神经官能的治疗关键是疏肝调情。本文将探讨其病因病机、中医心肝的关系及辨证治则思想,供临床借鉴。心理–症状–药物–健康的相关性,为更有效的药物–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状态提供依据。
Abstract: Cardiac neuro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 dizziness, headache, palpitations, shortness of breath, sleep disorders, easy fatigue, anxiety, irritability, tension, depression, and loss of interest, etc. With the progress, development and fierce competition of modern society, its incidence rat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ringing great health risks to people nowaday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ardiac neurosis, peopl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disease.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dical personnel are constantly exploring in depth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At its core, the key to treating cardiac neurosis lies in soothing the liver and flirting.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liv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dea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reference. Meanwhile, it is called for that the correlation among psychology, symptoms, medication and health provide a basis for more effective drug-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文章引用:农耀斌, 黄晶晶, 周伟, 甘定基, 杨树栋, 董芷辛. 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型浅析[J]. 中医学, 2025, 14(8): 3305-3309.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8489

1. 引言

心脏神经官能症,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以躯体症状(心悸、气短、胸闷)、神经紊乱(睡眠障碍、焦虑烦躁紧张、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的表现,而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多在精神紧张、忧虑、惊吓、缺乏锻炼等,致使中枢神经功能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生障碍,继而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异常,是引发心脏神经官能症最为主要的因素。CN在临床中20~50岁中、青年女性较多见,以更年期妇女为主,其严重者影响生活及工作,常就西医无果,而遂寻中医。黄师治疗此病辨证施治重在疏肝调情,灵活运用疏肝养心及运动振阳疗法。本文简述黄晶晶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2. 中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认识

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暂无心脏神经官能症病名记载,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归属为“郁症”、“脏躁”、“心悸”、“怔忡”等范畴[1]。始于《灵枢·本神》理论言“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郁症由忧虑而发病;系统论述了郁症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的病因病机及脏腑之间病机转化的相互影响,东汉,张仲景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阐述了脏躁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六郁”之说,如“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朝虞抟言“或七情之抑遏,……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酒浆之积聚,故为流饮湿郁之积”首先使用郁证病名,并强调本病以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广义的郁。张景岳认为因郁而病,以怒郁、思郁、忧郁为主。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载论:情志之郁,提出疏肝理气、苦辛通降等多种治法;“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阐释精神治疗的重要意义。近代有董翔羽[2]等提出本病为气机逆乱之证,以气滞心胸为发病关键,病机主要虚为阴、阳、气、血亏虚,导致心脏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实为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及郁火扰心,以致心脉不舒、心神失宁。当代医家认为CN是心肝失和、心神不宁所致,强调肝在调节情志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倡导心肝同病,从肝论治。[3]-[6]等丰富了从脏腑辨证的临床实践和理论认识,为治疗CN提供了新思路;至此,CN在中医的诊疗大体成熟。

3. 中医心肝的关系

3.1. 经络学说相关

心与肝在经络循行上密切关联共同交于胸中,如“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灵枢·经别》),提示肝与心在生理功能表达的基础。《石室秘录》言“肝旺则心亦旺”。南宋陈无择提出“足厥阴心痛,两胁急”。阐述了心的功能可由肝气过旺、肝血不足等功能异常通过经络影响。

3.2. 五行学说相连

在古籍《明医杂著》载:“肝为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论述了在中医五行规律中肝为心之母,肝生心,肝功能助长心功能,“母病及子”是肝功能影响心功能的病理关系。

3.2.1. 在血脉上相互影响

《读医随笔》:“肝藏血,非肝之体能藏血也,以其性敛故也”,指出肝主疏泄以调血,主要指调节血量、统摄血液。《血证论》言“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着重阐述肝之疏泄自然,心脏主血脉功能调畅,则心旷神怡。反之,肝失疏泄异常,肝气郁结,则血行无力,严重者血停滞脉中生瘀血,常导致心脉不畅;而肝气过旺,会致心火上炎,耗伤气血。因此,肝功能异常是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本质原因,从而产生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主要表现。

3.2.2. 从情志活动上共同调节

最早在《黄帝内经》叙述了情志分“七情”,七情相系,神魂相连为五脏所主,故七情内伤,可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又言“神为心之主,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初步阐述了神明心所主,肝主疏泄,两者功能在七情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喻昌《医门法律》载:“诸病多生于肝”,认为肝火太旺、肝气郁滞时会影响心的神明活动,临床表现出焦躁不安、心烦易怒。惊恐伤神,心虚不安(《类证治裁·不寐》),解释肝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本因,心肝在情志上不论因虚、因惊二者又往往互为因果,起共同调节作用。因此,在情绪波动、过劳、焦虑、强烈的精神刺等的情况下,因思辨疏肝调情法,柔肝养心,关心患者的心里治疗,解除患者顾虑,鼓励患者衷于自己爱好,多运动,增强患者信心,达到身心同治的治目的。古籍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3. 现代医学研究紧密结合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日益紧张,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大,长期忧虑、精神紧张等,导致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衡。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双重调控[7],此是经络,脏腑共同与机体紧密沟通的通道。有大量的学者研究表明,在心血管效应方面肝细胞生长因子印证了中医肝心关系,如在促心血管发生作用上,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小鼠骨髓移植中可促进造血功能重建[8];在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作用上,HGF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再生与修复[9];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上,在血管内梗死区域细胞,HGF可促使其心肌细胞新生,重新构建血管样结构,起到保护心肌形态和功能[10] [11]。由于缺乏对这种疾病的实验室辅助诊断,很少有医生能识别出心脏神经症[12]。因此,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可推测出:心脏神经症患者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功能)反复症状,与肝的功能密切分不开的。总之,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心脏神经官能症从肝论治的观点提供了思路。

4. 辨证治则思想

黄晶晶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病位虽在心,但与肝密切分不开,如《素问》:“心肝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传统医学认为发病病理因素各异,由朱丹溪提出:气、血、湿、痰、食,火六郁,但肝气郁为首因,提出了此病从肝而治,其辨证施治重在疏肝调情,灵活运用疏肝养心及运动振阳疗法治则。指出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对肝木的治疗应遵循肝的生理特点,宜舒展而不宜抑郁。人的情志活动影响极大,因此保持正常的情志也是极为重要,正所谓情志郁而百病生:怒则伤肝。为此当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思辨。当患者检查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表现胸闷,心悸,焦虑烦躁紧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临床症状时,首先在于寻其诱因疏肝,让患者畅心事,嘱患者每日规律户外兴趣阳光运动配合疏肝健脾养心法。正如古法言“肝者将军之官”,“喜柔而恶刚……能调畅一身气血,为气机之枢”,此肝气动而使肝气调达,心脉得畅,阳气得升,邪气得除。

5. 不足与展望

目前,心脏神经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临床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因此往往无法第一时间确诊诊疗,在西医治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服药后出现诸多副作用。本文叙述祖国医学优势和特色可弥补西医的不足。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副作用小,黄教授运用疏肝调情,灵活运用疏肝养心及运动振阳疗法,解决了患者所诉求的问题,此治疗经验借鉴通道,虽现代中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取得相应的成果,但是各医家以经验总结治疗,辨证分型及用药没有统一标准,时长不一,没有取得普遍认可及大面积推广使用,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科技现代化的社会下,我们应充分利用科技,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关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神经递质传递通路,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好契合点,挖掘中医药宝库,探讨了心理–症状–药物–健康的相关性,为医务工作者进行更有效的药物–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状态提供依据,以稳定患者情绪,促进康复。

基金项目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24GXNSFAA010078,2022GXNSFBA035485);广西中医药大学引进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22BS026);广西中医药大学青年创新研究团队项(编号:2023TD004);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基金项目(编号:YCSW2023394);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西高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纪雯.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5.
[2] 刘祥, 王超, 安莹, 等.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组方用药规律[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2, 28(16): 1261-1267.
[3] 矫增金, 于睿. 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探微[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5): 210-211.
[4] 柳红良, 赵志付. 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理法探讨[J]. 环球中医药, 2015, 8(8): 974-976.
[5] 苏琳. 从肝论治心血管神经症[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22): 7-8.
[6] 吴珩金, 郑瑀, 翟靓帆, 等. 心脏神经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6): 759-762.
[7] 胡大一, 张生. 心脏病学实践规范化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8] 田苑, 袁颖, 蔡洛阳, 等. 浅析中医“肝”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 时珍国医国药, 2024, 35(7): 1695-1697.
[9] 王南峰, 沈胜梅, 张佩生, 等. 负载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凝胶对心肌梗死组织区域的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30): 4802-4808.
[10] 方灿, 崔胜宇, 刘小熊, 等.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4(2): 213-215.
[11] 李英凯, 何松原, 王枞, 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通过诱导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J]. 生理学报, 2022, 74(4): 633-638.
[12] 邓秘, 牛露娜, 李雪菲, 等. 基于“心藏神”和“形神一体观”理念探讨心脏神经症的病机和治疗[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 23(8): 1265-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