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护理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优化糖尿病骨折患者的胰岛素管理及护理干预。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24年1月到2024年12月期间,接受骨折手术治疗并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依据其术后胰岛素泵使用情况,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胰岛素泵患者,n = 55)和对照组(未使用胰岛素泵患者,n = 5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术后并发症、血糖波动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如低血糖、高血糖、泵管堵塞等)以及住院期间的其他临床指标(如血糖控制、术后恢复等)。数据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110例患者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不同。实验组的术后平均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在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发生护理风险的事件较为频繁,主要包括泵管堵塞(7例)、泵设备故障(5例)、低血糖(9例)、高血糖(6例)等。对照组则主要发生低血糖(3例)和高血糖(2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胰岛素泵在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常规胰岛素注射,但其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所引起的护理风险相对较高(P < 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 0.05),但由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部分患者的恢复进程受到了影响。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血糖管理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术后血糖控制水平,缩短住院时间。胰岛素泵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护理风险,特别是在泵管堵塞、设备故障以及低血糖、高血糖的发生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胰岛素泵的管理与监控,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并为患者提供详细的使用指导,以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胰岛素泵的安全使用,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potential nursing risks encountered by diabetic fracture patients during postoperative insulin pump use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car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ing insulin manage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diabetic fracture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fracture surgery with insulin pump use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4. A total of 11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postoperative insulin pump usag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55 patients using insulin pum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55 patients without insulin pum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insulin pump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insulin injection treatment.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baseline informati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nursing risk events (e.g., hypoglycemia, hyperglycemia, pump tube blockage), and other clinical indicator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e.g., blood glucose contro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SPSS 22.0 software with methods such as chi-square test and t-test to compar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blood glucose level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xperienced more frequent nursing risk events during insulin pump use, including pump tube blockage (7 cases), pump equipment failure (5 cases), hypoglycemia (9 cases), and hyperglycemia (6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primarily experienced hypoglycemia (3 cases) and hyperglycemia (2 cases).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while insulin pumps demonstrated superior blood glucose control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insulin injections, they carried relatively higher nursing risks due to equipment malfunctions or improper operation (P < 0.05).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shorter hospital stay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ough some patients’ recovery progress was affected by nursing risk events. Conclusion: Insulin pumps offer distinct advantages in postoperative blood glucose management for diabetic fracture patients, effectively improving glycemic control and reducing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 However, their use also entails certain nursing risks,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pump tube blockages, equipment failures, hypoglycemia, and hyperglycemia. Clinical caregivers should enhance pump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establish standardized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provide detailed user guidance to minimize nursing risks, ensure safe insulin pump usage, and ultimately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1.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长期高血糖,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以及骨骼系统的损伤。糖尿病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这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及微血管损害有关[1]。骨折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还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术后康复阶段,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术后并发症风险更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糖尿病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特别是血糖控制问题,已成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2]。胰岛素泵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胰岛素输注装置,具有较为精确的血糖调节能力,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中。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相比,胰岛素泵能够实现持续、个性化的胰岛素输注,从而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3]。胰岛素泵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护理风险,特别是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中,设备故障、血糖波动、操作不当等问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并分析其原因及应对策略[4]。通过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比较,为临床护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进一步优化糖尿病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研究对象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骨折手术治疗并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根据其术后胰岛素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胰岛素泵,n = 55)和对照组(使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n = 55)。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 年龄 ≥ 18岁,性别不限;2) 糖尿病诊断明确,且伴随骨折,需进行手术治疗;3) 术前1周内未发生严重感染、急性并发症或其他重症情况;4) 患者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 术后血糖监测符合临床要求。排除标准:1)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2) 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3) 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治疗;4) 在术后未能遵循血糖管理方案,导致数据不完整;5) 未能按计划随访,影响研究结果。
2.2. 方法
本研究的干预措施包括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管理方案。实验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接受胰岛素泵治疗,持续进行胰岛素基础–餐前胰岛素的动态调整,泵设定根据患者术前糖尿病类型、血糖波动等指标进行个性化优化。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术后由专科医生评估病情后进行胰岛素的每日基础注射与餐前胰岛素注射,所有治疗均根据患者术后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所有患者在术后每日进行血糖监测,术后2天内在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进行连续血糖监测,并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研究期间,每位患者都安排专职护士进行护理管理,包括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或泵使用、并发症防治、术后康复评估等。护理团队每周进行一次患者状态评估,并对护理风险进行记录和分析。数据收集主要依赖于医院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包括患者的基础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及治疗反应等信息。
2.3. 观察指标
1) 血糖控制情况:以患者术后7天内的平均血糖值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水平的差异。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分别检测血糖,计算术后7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并通过血糖波动幅度来评估血糖的稳定性。2)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记录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期间发生的主要护理风险事件,包括低血糖(血糖 < 3.9 mmol/L)、高血糖(血糖 > 10.0 mmol/L)、泵管堵塞、泵设备故障等。统计两组中发生上述事件的频次,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定量数据,采用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定性数据,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²)。在所有统计检验中,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血糖控制情况
在110例研究患者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糖控制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在术后7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糖监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血糖控制更加稳定。实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平均血糖为7.2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 mmol/L (P < 0.01)。实验组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较小,说明胰岛素泵能够较好地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见表1和图1。
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表1. 术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类别/组别 |
例数 |
术后第1天血糖
(mmol/L) |
术后第3天血糖
(mmol/L) |
术后第7天血糖
(mmol/L) |
血糖波动幅度
(mmol/L) |
实验组 |
55 |
8.5 ± 1.2 |
7.9 ± 1.1 |
7.2 ± 1.0 |
1.3 ± 0.5 |
对照组 |
55 |
9.2 ± 1.4 |
8.6 ± 1.3 |
9.5 ± 1.6 |
2.4 ± 0.8 |
t值 |
|
3.12 |
2.93 |
4.57 |
5.21 |
P值 |
|
<0.01 |
<0.05 |
<0.01 |
<0.01 |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Figur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图1. 术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3.2.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在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在使用胰岛素泵期间,主要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泵管堵塞(7例)、设备故障(5例)、低血糖(9例)、高血糖(6例),总发生率为30.91%。而对照组的护理风险事件主要表现为低血糖(3例)、高血糖(2例),总发生率为9.09%。表明尽管胰岛素泵在血糖控制上较为有效,但其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表2.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类别/组别 |
例数 |
低血糖(n) |
高血糖(n) |
泵管堵塞(n) |
设备故障(n) |
总发生率(%) |
实验组 |
55 |
9 |
6 |
7 |
5 |
30.91 |
对照组 |
55 |
3 |
2 |
0 |
0 |
9.09 |
χ²值 |
|
6.52 |
5.68 |
7.89 |
6.11 |
12.74 |
P值 |
|
<0.01 |
<0.05 |
<0.01 |
<0.05 |
<0.01 |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具有明显优势,但也伴随着一定的护理风险[5]。通过对110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胰岛素泵组(实验组)在术后血糖控制方面显著优于常规胰岛素注射组(对照组),且血糖波动幅度较小[6]。这一结果与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研究一致,胰岛素泵通过精确控制胰岛素输注量,能够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特别是在术后康复期的应用中,能够有效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进而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7]。值得注意的是,术后血糖的稳定控制对骨折愈合尤为重要,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炎症因子释放,延缓骨痂形成。而胰岛素泵通过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基础血糖,还能根据患者的饮食和活动情况灵活调整输注量,这种动态调节特性使其特别适合术后代谢状态多变的患者群体[8]。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7天的平均血糖为7.2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 mmol/L,这表明胰岛素泵在术后期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血糖调节。进一步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TIR)达到7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3%,这一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糖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胰岛素泵在术后早期对血糖控制的稳定作用,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期具有重要意义[9]。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血糖水平的良好控制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幅度的减少,不仅有助于预防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还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10]。此外,良好的血糖控制还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微循环,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的局部环境。
然而,胰岛素泵的应用也带来了特殊的护理挑战。本研究结果显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应用中确实存在显著的护理风险[11]。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高达30.91%,远高于对照组的9.09% (P < 0.01)。深入分析发现,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维度:设备因素、人为因素和患者因素。在设备因素方面,泵管堵塞(占7%)和设备故障(占5%)是最常见的风险事件。分析原因可能与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长、体位改变频繁导致导管受压有关[12]。在人为因素方面,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如参数设置错误、报警处理不及时等)也时有发生,凸显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13]。患者因素方面,皮肤过敏和意外拔管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更易发生[14]。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 (P < 0.01)。这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2012年指南中强调的胰岛素泵低血糖风险相吻合[15]。分析原因可能包括:1) 术后禁食状态下未及时调整基础率;2) 麻醉药物代谢影响糖代谢;3) 疼痛应激导致食欲减退。针对这些风险,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建立每小时巡视制度,重点检查输注管路通畅性和固定情况;其次,制定阶梯式基础率调整方案,在术后6 h、12 h、24 h设置不同的基础输注模式;最后,对高风险患者(如老年、肾功能不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联合胰岛素泵的治疗方案。尽管胰岛素泵能够通过设定个性化的胰岛素输注方案来调节血糖,但如果未能及时监测血糖水平,或者出现设备故障或输注不均等问题,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反应[16]。为了减少这些风险,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确保胰岛素泵运行正常,并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量。
胰岛素泵作为一种高效的血糖调节工具,对于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的血糖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伴随着一定的护理风险[17]。在临床应用中,需加强对胰岛素泵使用的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并增加护理人员对设备的熟悉度。针对护理风险,建议医院在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骨折患者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操作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护理风险。为了进一步提高胰岛素泵的应用效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优化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案,减少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并探索其他辅助技术,如智能监测系统的结合使用,来实现更加精准的血糖管理。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可能有助于评估胰岛素泵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不同恢复阶段的疗效[18]。尽管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血糖控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特别是在护理风险管理方面,只有通过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护理管理,才能确保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章的局限性如下:① 本次试验是回顾性研究,因此可能会出现数据资料的丢失或者未能及时将数据记录下来的可能性,会对结果产生偏倚,但是作者所属的研究团队都严格认真地记录了各组术后结局指标情况,使实验数据最大程度上地保持完整性;② 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小,统计学效能不足,报告偏倚,此次研究的结果需要更进一步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阐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骨折患者术后血糖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促进术后恢复。胰岛素泵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护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泵管堵塞、设备故障及低/高血糖事件。为确保胰岛素泵的安全应用,建议加强设备管理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规范操作。定期的血糖监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调整,对于降低护理风险和优化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未来应开展更多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胰岛素泵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与风险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