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Rural E-Commerce Based on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摘要: 数字经济的腾飞,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农村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乡村环境污染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主张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为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生态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将农村电商的发展置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为实现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也能够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rural e-commerce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rural productivity, but they have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emphasiz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advocates achieving the coordinated progr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sed on following the laws. This provides scientific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current ecological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ut also helps to build a new mod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featu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文章引用:陈静.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771-77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58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村电商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出现过度包装、资源浪费、物流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农村生态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环境问题不仅违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倡导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背道而驰[1]。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农村电商发展,探索符合生态规律与农村电商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推动农村电商转型升级,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理论基石

互联网电商的兴起就像一把双刃剑,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绿色农村电商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向度作为思想指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要义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在于解决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劳动产品,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3]。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使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4]。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主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还是销售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此建立一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的新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表明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运输汽车、快递包裹、分拣工厂进入农村,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环境、大量快递包装废弃物无法降解、占用生态农田等环境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意味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生态宜居”作为战略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传统农村经济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模式的变革性突破。一方面,“产业兴旺”需要农村电商产业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生态宜居”的生态维度又迫使农村电商绿色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维度的指引下,绿色农村电商将更好地发挥连接城乡生产消费的桥梁作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

3. 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现实困境

从“互联网 + 农业”的兴起到农村电商发展初见成效,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使乡村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已经固定下来,这使农村电商绿色化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3.1. 主体生态意识缺乏

绿色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电商知识,也需要具备一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素养。目前,尽管农村电商的发展吸引了一些年轻的劳动力回到自己的家乡,致力于家乡的经济发展,但是乡村人口仍然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为主。留守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缺乏对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学习,难以理解绿色电商对农村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农民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益,不惜使用一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依赖高浓度高残留化肥农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这些行为不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而且也与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一些接受过专业电商技能知识培训的大学生,即使回到家乡投身于农村电商事业,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他们也往往关注的是营销技巧、流量获取和时间短效益高的农产品等方面,对绿色包装、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等绿色电商发展方面的认知程度不够[7]。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而农村电商发展的主体缺乏生态意识,使得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缺乏其内生动力。

3.2. 技术要素投入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然而传统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的技术要素投入存在明显短板。首先,虽然目前农村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网络宽带不足、信号不稳定、网络安装与修复周期长等技术问题仍然存在,这极大地降低了直播带货、大数据分析等电商业务的效率,加剧了农产品的浪费,也制约了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创新。其次,由于缺乏足够技术与人才资源的投入,具备生态背景知识的技术人才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发展,这使得农村电商团队缺乏创新能力,一些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绿色包装技术以及物流碳排放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缓慢,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生产来满足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需求[8]。最后,农村电商的主体大多为个体经营,普遍缺乏资金实力,难以用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以至于无法有效利用新兴技术来实现产品精准营销,降低交易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与环境污染。这一困境体现了技术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需要通过技术要素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农村电商的绿色化转型。

3.3. 乡村治理能力薄弱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9],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乡村治理能力的薄弱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绿色电商发展需求的不适应。小农经济碎片化、分散化的生产使得绿色化、规范化的生产难以推行。在传统农村电商分散经营的模式下,一些农村电商治理的部门中存在职能交叉与监管空白区域,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绿色电商治理人才,部分农村干部缺乏对电商生态风险的认知,乡村治理呈现出绿色标准制定不当、生态监管力度不够的局限性。且现有的政策呈现出“重经济、轻生态”的倾向,对生态指标缺乏硬性约束,导致政策导向与绿色发展目标脱节。比如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农村电商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不了生态成本内化的要求,传统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中的生态成本大多数由社会和环境承担,但是农村电商主体获得的生态收益却微乎其微[10]。电商主体的不受益使其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降低,乡村治理的主体将更加依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低,难以形成推动绿色电商发展的合力。因此,乡村治理能力薄弱使得绿色农村电商发展在落地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阻碍。

4. 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路径构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绿色农村电商的发展既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又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路径构建,需要从观念、技术和政策三个方面着手,以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1. 理念重塑与主体培育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2]。在绿色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革新旧有的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传统电商观念,摒弃掠夺式开发思维,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指导思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教育和政策宣传,以此引导农民、电商企业、消费者树立绿色生产消费的价值观。在主体培育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各个乡村可以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绿色电商理念传播,将绿色生产、低碳运输纳入电商技能培训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3]。在乡村治理方面,也要发挥农村电商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绿色电商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和享受者。另一方面,要重塑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需要发挥生态治理主体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将生态成本纳入电商运营体系,企业也应践行绿色价值理念,树立标杆典型,带动全体从业人员形成绿色经营的共识,共同推动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

4.2. 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绿色农村电商技术赋能的本质是将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融合,使二者更好地进行互动。在技术应用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生态溯源体系,将种植环节的碳排放、生态多样性保护等数据可量化、可追溯,解决绿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与生态承载力的匹配度,引导电商主体调整产品生产,实现生产的精准化管理,从源头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利用新能源物流运输,开发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包装模式,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流通环节的低碳实践。在模式创新方面,需要打破传统农村电商经济效益、规模效益至上的逻辑,探索电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模式,将绿色农产品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拓展农村电商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对遵守生态标准的电商主体给予信用加分,激励更多主体参与绿色农村电商实践。

4.3. 政策保障与系统协同

绿色农村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创新与系统协同[14]。在政府层面,虽然现有的一些政策调动了农村电商主体的积极性,但是还需进一步制定绿色农村电商专项扶持政策,设立生态发展基金,对采用环保、低碳生产和运输的电商主体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还需建立健全绿色电商标准体系,明确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和消费的生态规范,加强市场监督,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经营行为。在系统协同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可与农村电商主体合作,开展生态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为绿色农村电商的发展培养具有精通电商业务和生态知识的专业绿色电商人才;还应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机制,政府、企业、高校、农民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生态技术难题,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规模效应与系统协同优势,最终构建覆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绿色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为破解农村电商发展中的生态悖论提供了根本遵循,证明了绿色转型并非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农村电商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唯有持续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才能不断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农村电商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平衡,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文霞, 马明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分析[J]. 理论观察, 2024(11): 37-4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8.
[3] 雷结斌, 胡伯项.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求实, 2013(5): 4-6.
[4] 康健.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启示[J]. 人民论坛, 2019(8): 100-101.
[5]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6] 程淑媛.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乡村发展探析[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24): 91-94.
[7] 郑彩云. 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及对策探究[J]. 山西农经, 2025(10): 199-201.
[8] 向雪.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路径[J]. 农业经济, 2025(4): 141-144.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7.
[10] 朱雯, 龙麒任. 农村电商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探究[J]. 现代商业, 2025(10): 84-87.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225.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98.
[13] 纪璇, 林晶. 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J]. 人民论坛, 2019(8): 102-103.
[14] 尚小税. 数字经济背景下河南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 投资与合作, 2025(5):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