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策略探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Medic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摘要: 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不仅承载着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的重任,还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进而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并从育人模式、教学实践、教师能力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医学院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medical colleges guided by core competencies not only carri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tempering willpower, but also need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ereby 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use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constructing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od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 ability,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文章引用:郭红莲, 刘欣茹. 核心素养视域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策略探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437-44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61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并将课程思政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路径。《纲要》强调要构建“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1],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

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强化人文关怀、责任担当及健康理念等综合素养。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团队协作精神及意志品质的重要载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如何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体育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虽然已有学者从价值分析、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策略等角度探讨了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2]-[9],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形式融合层面,尚未深入职业价值内化的核心。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和职业特色,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医者使命与职业责任感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系统分析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育人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评价反馈机制完善等多维度,探讨构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可行策略,旨在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优势

2.1. 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体育德与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育人目标上的协同统一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10]。体育课程思政强调通过体育学科教学渗透价值观教育,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则从全面发展的维度对学生提出综合能力要求,是对学生自身健康知识与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性呈现。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思政载体,将“健康第一”、“团队协作”、“坚韧拼搏”、“公平竞争”等思政目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技能训练及课外体育锻炼中,例如通过运动技能反复习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球类比赛强化规则意识,通过团体项目的战术配合训练团队协作等等,而这与医学职业要求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形成内在呼应。两者均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终极目标,体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2.2. 体育品德素养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内在契合

医学教育在强调医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其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包括人文关怀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责任意识等核心要素。体育品德作为个体在体育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其核心内涵包含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与自律坚持等特质。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体育品德素养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在价值内核、行为规范、能力素质、职业精神以及社会角色五个维度方面存在内在契合(见表1),两者均体现了对敬畏生命、人文关怀、公平正义、规则遵守、道德自律、团队协作、抗压能力、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卓越追求和社会责任等的共同追求。

Table 1. The Convergence point between sports moral literacy and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literacy

1. 体育品德素养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契合点

维度

体育品德素养

医学生职业素养

契合点

价值内核

尊重生命、自我超越

敬佑生命、仁爱之心

均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行为规范

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诚信自律、公平竞争

医疗规范、尊重患者、恪守职业道德

均强调行为的规范性与道德性

能力素质

团队协作、抗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

团队合作、医患沟通能力、抗压能力

均强调团队协作、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等综合能力

职业精神

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永不言弃、奉献精神

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克难攻坚、精益求精

均强调敬业、奉献、拼搏和追求卓越

社会角色

全民健康倡导、公益体育等社会责任意识

健康守护、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职业使命

均强调健康促进、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

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将其深层的文化基因、道德规范、奋斗拼搏、奉献精神等转化为德育要素,有机融入到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具身认知”的特性优势,将体育的显性行为训练与医学的隐性价值引导相结合,融体育知识建构与医学生能力培养于一体,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体育育体、育德的有效统一。

3. 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困境

3.1. 课程特色不明,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不够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培养标准。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其独特性,与医学教育目标和未来职业能力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体育课程设置依然以常规性的体育课内容为主,未体现出现代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课程目标仍停留在“增强体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通识层面,未能突出医学人才培养所需的“运动干预能力”“疾病预防视角”“健康促进素养”等职业导向目标[11]。体育教学仍以传统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在授课中多以技术知识和实践运用为导向,容易忽视课程的文化底蕴和剖析课程蕴含的价值追求[12],未能有效结合医学学科特色,如解剖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较单一,缺乏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具有医学特色的实践设计,导致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此外,课程思政建设浮于表面。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停留在普适性层面,未能有效结合医学伦理、职业精神等相关内容,思政教学目标倾向于方向性指导[13],缺乏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如在篮球、排球等项目教学中强调“团队协作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等,但未明确如何实施、如何评价,从而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难以与医学教育实现深度契合。

3.2. 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技能存在短板

教师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课程思政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教师起到了重要且关键的作用。要想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需要体育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授课技巧。然而从目前来看,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欠缺成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难点[14]。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思政素养与教学技能的不足。首先,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学习主要聚焦于自身运动技术技能等业务能力的提升,对思政学习关注较少,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与培训,因此很难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从而导致课程思政融入是附加、灌输或言说的[15]。其次,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医学背景,在跨学科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对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解有限,难以将体育精神与医学职业要求有机结合,进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实效性[16]

3.3. 评价机制不足,思政成效难以科学量化

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然而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在评价内容上,过度偏重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显性指标,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品质与精神素养等内隐性思政要素的考察则相对缺失或流于形式[17];在评价主体上,仍以体育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导,缺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不足。尽管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在形式上涵盖了专家课堂听评、学生座谈评教、期末网上评教、教案评价和教学质量督导监控等多个环节,但由于缺乏细化的评价标准和可操作的实施措施,其实际效果受到明显制约。例如,专家听评主要依赖主观经验判断,而学生评教则未能充分考虑其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程度等。这种标准模糊、方法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可评、可测、可量化的科学评估,最终导致评价结果无法有效反馈并指导教学的优化与改进,进而制约了评价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

4. 基于核心素养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体育课程的本质教育目标和教学设计,同时兼顾医学生在职业体能需求、身心发展、职业素养提升以及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的发展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思政体系需体现特色化、个性化和行业化特征[5],这就要求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路径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突出专业特性与学科特色。

4.1. 设计“一中心二聚焦三融合四贯通”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健康为中心,深入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见图1)。作为未来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更应重视自身健康体魄的塑造,强健的体魄是应对高强度医疗工作的基本保障,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则是维持持久职业胜任力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核心,关注提升医学生的个体健康,包括健康意识与行为、健康身心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等,通过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为其未来的医疗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Figure 1. The “One Center, Two Focuses, Three Integrations, and Four Connec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1. “一中心二聚焦三融合四贯通”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两个聚焦:一是聚焦体育学科特色,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着力提升医学生的运动能力素养、健康行为素养和体育品德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教育的任务与理念贯穿全程,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反思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运动项目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意义;二是聚焦医学专业特色,结合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其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处方制定、健康促进、慢病预防及运动康复等健康服务能力和职业精神。在课程思政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需突出针对性,将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人文关怀、行为规范、诚信自律、社会责任等思政要素有机融入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契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要求。

三个融合:一是加强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拓宽思政教育场域。课内教学以体育技能为载体,深度挖掘运动项目的思政元素,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等环节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课外通过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竞赛及社会服务等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思政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终身体育意识。例如,模拟医疗救援的拓展训练可融合急救技能与奉献精神,实现课内外育人协同。二是加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架构思政教学立体网络。线上依托学习通平台搭建模块化资源库,系统整合运动科学、基础医学及健康促进等跨学科思政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突破思政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能参与其中。而线下通过“学–练–展–赛–评”等多种互动方式不断深化技能与价值观教育。三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促进价值内化与行为转化。理论教学中结合医学特色,融入运动医学、健康促进等内容,如讲解运动对慢性病的干预机制,强调医者的社会责任;结合不同项目剖析奥运健儿案例,弘扬拼搏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等。在实践环节,设计体医结合的思政内容,如通过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强化医学生健康责任意识,通过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深化“治未病”理念等,促进理论向行为转化。

四个贯通:贯通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包括自主锻炼和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竞赛,实施全方位育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建构职业价值认同,深化价值引领,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大一大二体育课程中系统融入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和仁心仁术、健康使命等医学职业素养,通过运动技能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和实践体验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强化习惯养成,可依托自主锻炼计划、体育社团活动等载体,延伸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动行为的常态化与持久化,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担当精神;通过体质健康测试驱动健康促进,借助测试数据反馈引导学生关注体质状况,强化“健康第一”理念,促进医学生体医融合意识的形成,从而使体质测试成为培育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竞赛进一步熔铸冷静果敢、协作担当、坚韧执着的精神品格,以体育竞赛为载体,通过实战化教学比赛和主题赛事活动,在技术训练和战术配合中培育规则意识与竞争精神,强化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实现体育精神的价值内化与行为转化。四路径贯穿医学生本科五年培养全过程,形成“课内奠基–课外强化–测试反馈–竞赛升华”的递进式育人链条,从而实现体育育人价值的全程渗透。

4.2. 创新数字化驱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 基于“体医协同”理念,整合体育与医学教育资源,构建体医融合特色课程模块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依托数字技术整合多媒介资源,联合思政与医学教师共同开发体医融合课程,挖掘各项目思政元素,打造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线上思政素材库。通过开发“急救体育”、“运动与慢病干预”、“解剖学视角的运动防护”等体医融合特色课程模块,将体育技能训练与医学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例如,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加入急救流程演练,既提升学生心肺耐力,又强化“黄金四分钟”急救意识,实现体能训练与职业价值观塑造的有机融合。通过甄选社会热点、传统文化及名人轶事等,挖掘体医融合思政育人典型案例,如结合钟南山院士的体育精神与医者担当、北京冬奥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学术追求等,将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学–练–赛各个环节,使体育课程成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实现体育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

(2)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以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紧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生精神特质,将体育技能、职业体能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例如,通过线上思政资源库的“抗疫体育”案例,加强医学生健康促进理念和责任使命感的渗透;通过“工匠精神”主题模块,引导学生在体育技能精雕细琢中感悟医学职业的严谨性。在内容设计上,增设“体医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同时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法,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同步融入思政教育。例如,针对心肺功能较弱的学生,设计以“坚持与毅力”为主题的耐力训练计划,通过学习平台推送相关案例与理论资源,同时借助智能穿戴设备与运动APP,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能状况、运动强度和训练效果,并不断调整优化训练方案。在方法选择上,利用虚拟仿真、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研讨、情境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强化健康行为养成、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等与医学职业价值观的内化,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在评价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实时监测学生运动状态与健康状况,并结合在线平台学习数据与线下课堂表现,将思政学习效果纳入多维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体质、技能与素养的综合评估,进而根据评估反馈优化调整教学策略。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思政观念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思政育人的成效。为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与激励机制。首先,通过专题培训、政策解读和案例研讨等方式,引导体育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明确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坚韧品格、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思政价值,不断强化“育体”与“育德”协同并重的育人理念。其次,依托线上线下平台,如教学工作坊、名师示范课、微课展示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的方法。同时,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通过“思政教师 + 体育教师”结对帮扶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案例资源,协助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与医学专业教师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共同开发“体医融合”课程思政案例库,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体育教师考核体系中,通过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奖励,构建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等多维评价方式等,引导教师主动投入思政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4. 健全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确保思政效果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情感满足、价值观的提升等。因此,就要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医学专业育人要求,不断优化多元评价模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体能数据、运动技能等客观指标,也通过访谈、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素养与职业价值观塑造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学生期末体能素质成绩、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又对学生的学习通平台章节测评、课堂行为表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以及学习进步幅度等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记录;同时,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将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从多维度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行为规范和意志品质等进行评价,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外,还需要健全评价反馈机制。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学习训练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建议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方法或策略等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将“评价–反馈–改进”形成闭环,才能真正把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化。

5. 结语

体育的核心理念是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人格,而医学的核心理念是保障人民健康,帮助人类战胜各种对生命有威胁的疾病。体育与医学的本质均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两者在健康理念、育人目标、素养培育等方面存在一定关联。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围绕医学院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建设具有体医融合特色的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体系,在课程育人模式设计、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进,使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真正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

2022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2542),2023年湖北医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课程(健美操专项课)。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5-28.
[2] 张宇, 王守都.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高校拓展训练课程思政教学困境及提质增效策略——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5(3): 254-258.
[3] 刘奇灵. 我国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4, 5(17): 91-93.
[4] 陈金辉.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11): 149-152.
[5] 陈莹. 医科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教育价值体系构建与教学实施[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 12(33): 162-165.
[6] 张茜. 医学生体育精神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22, 36(12): 77-80.
[7] 张晓英, 杨润琴, 杨英. 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 12(20): 137-139.
[8] 庞美青, 王保宏, 苏蕾.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以新疆第二医学院体育课为例[J]. 校园公关, 2021(99): 99-101.
[9] 敖翔, 龚博敏, 徐仰才, 等.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思政体验式”龙舟课为例[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 28(5): 23-25.
[10] 李垚, 纪德奎.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核心素养课堂培育[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88-92.
[11] 王凯.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J]. 体育科学研究, 2019, 23(5): 89-92.
[12] 徐成立, 罗秋兰, 孙军, 等.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9): 98-104.
[13] 李冰. 高职医药类院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开展现状及优化策略——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3: 57.
[14] 刘清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 2018(12): 91-93.
[15] 王若光. 体育何以思政?——基于身体技术的社会学思考[J]. 体育科学, 2022, 42(11): 27-33.
[16] 张衡, 李俊杰. “体” “德”共育: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2): 941-947.
[17] 刘艳妮, 赵犇, 熊文. 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论争及实践检视[J]. 体育学研究, 2023, 37(6): 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