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学校组织体系中,班级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高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班主任是每一个班的核心和关键,也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每一个班级当中,学业支持需求学生都是班主任重点关注的群体,也是影响班级管理质量的关键。小学班级管理转化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工作中常常存在学生自我放弃、父母不够重视、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偏见、班主任管理不当的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工作经验,提出相关策略,旨在丰富关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做好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转化工作的理论。
Abstract: In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cla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level of class management directly determines students’ daily study and healthy growth. The head teacher is the core and key of every class, as well as the leader and organizer of the class. In every class, students with academic support needs are the key group that the head teacher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and are also a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class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academic support needs into student work in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there are often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s giving up on themselves, parents no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other classmates’ prejudice against them, and improper management by class teachers. This article, in respons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work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relevant strategies, aiming to enrich the theory on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with academic support needs in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1. 引言
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具体细化为18个要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指因生理、心理或环境差异需要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因在学业上存在特殊需求,需通过个性化教育措施获得支持;或因生理、心理或环境因素需个性化教育支持,如情绪困扰学生需心理疏导。“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群体”在中国学生发展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团体之一,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笔者经过为期四个月的小学班级实习工作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在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转化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现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和查阅的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丰富相关实践理论。
2. 小学班级管理转化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而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团体是班级管理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处理好学业支持需求学生问题是进行成功班级管理的关键。目前小学班级中仍存在关于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棘手问题。
2.1. 学生自我放弃
在现实教学中,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被统一认为是学习成绩或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些是成绩不理想,但是纪律较好;有些是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是班级里沉默寡言或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学生真的想这样吗?笔者实习的时候了解到,有一个小孩很乖巧,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通过跟他聊天得知,他生活在离异家庭,爸爸妈妈离婚,跟着爸爸生活。同学也会拿他的家庭情况开玩笑。他十分自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经常走神。笔者发现班主任知悉他的情况并对他进行了心理教育,但是他自我放弃,没有接受老师的帮助。看到这一现象,我很是痛心且无奈。
2.2. 父母不够重视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从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借助家长的帮助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教育;部分家长教育理念欠妥,认为小孩子的教育是教师的全部责任。这主要体现为班主任和家长未能进行有效沟通、双方均不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班级环境中的实际情况,且个别家长教育观念错误的表现。
2.3. 其他同学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偏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但是目前部分教师或学生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自然也只是与成绩好的学生或同学关系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人疏远学业支持需求学生。久而久之,班级里就会有各种小群体,出现两级分化,成绩好的同学会越来越好,同学不理想的同学会越来越差。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会阻碍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班级的人数较多,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很容易因为各种小事而产生不同的矛盾,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处理矛盾或处理方法不当,就会导致学生之间产生交往障碍。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在班级里面往往是不受欢迎的群体,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而人际交往障碍是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班主任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协调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摆脱同学们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偏见,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进而打造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4. 班主任管理不当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结合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实际情况可知,班主任角色错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即放任型和垄断型[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占据主要地位,其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会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班主任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这就导致其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不高。有一部分班主任没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凭借主观意愿或自己以往的班级管理经验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班级管理效率低下。部分教师错误地将班级管理计划与学校规划画上等号,扩大了班级管理的范围,这就导致班级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整体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事事亲力亲为,没有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因此,不少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分身乏术,同时,这样的管理方式也缺乏民主性,不利于提高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不管是放任型还是垄断型班主任角色,都不利于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工作。
3. 小学班级管理转化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工作的策略
3.1. 班主任严慈相济
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班主任做到不过于严格,也不过度放纵;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是既树立了威严,也体现了仁爱[4]。其一,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闪光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努力取得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概念,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才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实践和坚持得到提升的信念。教师需要将这一信念传达给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身价值,重拾自信心。但是很多教师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认识有失偏颇,往往只看到他们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殊不知,要从客观的视角看待每位学生,在认识他们身上的不足和问题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优势和特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这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效果。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工作需要班主任或教师用爱感化学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其二,班主任需要树立明确规则的形象。明确规则的形象可以帮助班主任减少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管理班级,比如,布置任务时,学生会因为班主任的明确规则的形象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又比如,在班主任上课前,班级里每一个人都会认真的进行课前读书,而不是乱哄哄的课堂氛围。如果是一位没有明确规则的老师,学生就会不听课,布置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这位老师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讲纪律和辅导学生完成任务上。所以,班主任要有“让学生正向激励”的形象。总之,小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号。班主任对学生放纵不管是失职的表现,对学生过于严苛是教师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的结果。因此,班主任严慈相济有利于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工作。
3.2. 创设更多“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班级岗位
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对班干部的培养是关键。通过创设更多“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班级岗位来培养班干部,在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5]。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不够突出,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压抑的心理,其自信心也很难建立。这些都是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也是班主任需要充分关注的问题。班主任应当加强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赏识教育,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多给予他们积极、正面的肯定与鼓励[6]。这会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重建信心,重新看待自己,对学习也会更加积极投入。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在班级里一般不会担任职位,即使班主任老师有时候有心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放大,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予他们的任务还是很难出色完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创设能长久坚持的班级岗位,帮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有人会说,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连学习都学不好,怎么能担当得起班干部的职位呢?事实上,小学生如果有班级职位的话,他的责任感就会增强,再加上班主任对其工作的肯定,自然而然就会胜任这份职位。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个班级,班主任特别提拔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只要该学生纪律变得差了,班主任就会任命他为纪律委员,这样他不仅要管住自己,也要管住全班同学。如果某些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班主任就会任命他为环境监督员,监督同学们爱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十分见效,不仅班级氛围变好了,而且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也有显著成效。很多学业支持需求学生都非常需要来自外界和他人的认可,需要受到积极、正面的鼓励和肯定。班主任在不断推进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转化的过程中,要多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优势和特长,给予他们积极的认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为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创设相关的活动情境,帮助他们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理智去领悟,进而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评价,从而改正不良行为,深度融合班集体,从而促进班集体的良好建设[7]。
3.3. 树立良好班风
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理论(PBS),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方式不单纯是惩罚或控制,还可以是通过良好环境来影响学生。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对他们了解更多,每个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保持“后来进步”的美好期待,根据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等实际情况,走近,再走近,制订转化策略并实施[8]。这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也将极大促进班级建设和管理。每天在良好班风的班级学习,学业支持需求学生会在无形之处被影响,慢慢变好。首先,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往往会受到同学的偏见,在班级中朋友比较少,所以很难适应班级生活,对他们来说,来学校没有什么快乐和期待。班主任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班级舆论,帮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得到大家的尊重。很多时候,学习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一些学业支持需求学生本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坐在一起,就会容易产生矛盾,并且相互影响。班主任需要主动去改变一些情况,调整他们的座位,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和表现良好学生坐在一起,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其次,学业支持需求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部分是童年时期缺少爱与关注所导致的,所以他们特别需要被关爱与认可。小学生天生具有的向师性,让他们特别愿意亲近、信任班主任老师,所以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是引导班级正确舆论,创造悦纳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班级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同学的接纳,从而爱班、爱集体,最终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最后,班主任可以接纳班级所有同学的意见制定班规,班规的制定需要全班同学参与,也需要全班同学同意实施,特别是学业支持需求学生,这样才有利于班规的权威。“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班级成为一个有秩序的集体。此外,班主任一定要及时把学生帮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闪光事例加以强化和分享,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这样的队伍,让班级的正能量得以提升。于是,这种正面肯定强化的方法,改变了学生经常告状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情况,关心爱护学业支持需求学生渐渐成了全班的良好风气,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得到帮助也会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此,班级舆论呈现正能量,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在悦纳他的班级生活中就不会缺乏安全感,就能逐渐向上、向善、向美。
3.4. 增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纽带,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弥合教育断层,为学生行为矫正提供双重支持[9]。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校合作是小学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实教学中,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偏差,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老师需要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也有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父母对孩子监管责任心不强的表现。首先,针对种种家校合作中的情况,班主任需要“对症下药”,及时进行家访,了解班级里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对家长进行适当教育,给予关于管教孩子的建议,增强家长的责任心。其次,班主任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且要求家长反馈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在确定教育方案的时候,也需要认真与家长商量,尤其是当班主任知道一些家长对孩子存在暴力倾向的情况时,更需要做好家长的教育,让家长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孩子方式。最后,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除了学校老师,家庭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形成统一战线,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会让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成果顷刻瓦解。每个学业支持需求学生出现的问题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是最大的原因。所以,家校一定要统一理念,密切合作,特别是对孩子的评价要保持同步,换位体验是个好办法。只有单方评价变多方评价,才能产生合力,使效果更好,加上持续强化,对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变就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总的来说,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是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推动良好班级环境和班级氛围的构建,让更多学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获取进步与提升的过程[10]。班主任在开展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转化工作时,需要采取适用的工作方式,加强和学业支持需求学生的沟通联系,注重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班风,这些都是促进其实现转化的内在力量。此外,班主任要意识到,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因此,班主任应当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帮助这些学生在各方面取得进步和提升。
基金项目
本文系钦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英语学科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课题编号2024C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