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化汉语传播路径探索:泰国幼儿园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Early Childhood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Kindergarten Teaching in Thailand
摘要: 本文以泰国幼儿园阶段的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等方法,系统梳理当前泰国幼儿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教材开发和文化融入等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为东南亚地区低龄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本文的创新价值在于首次聚焦泰国幼儿汉语教学全貌,构建“政策–教师–教材–教法”四位一体改进框架,并引入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案。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ai kindergarte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Thai preschool children, summarizes the core problems in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 allocation, textbook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law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you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outheast Asia. The innovative value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focusing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overall pic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Thai children, constructing a four in one improvement framework of “policy teacher textbook teaching method”, and introducing a 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plan.
文章引用:张曼玉. 低龄化汉语传播路径探索:泰国幼儿园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553-56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74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泰国教育部迅速行动,积极回应这一时代号召,并制定了全新的教育规划。这一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泰国作为教育枢纽,汉语学习者呈现低龄化趋势。泰国教育部2019年基础教育大纲将汉语列为重点发展外语,全国开展汉语教学的幼儿园数量较2015年增长217% [1] (泰国教育部,2021)。但幼儿认知特点与语言习得规律的特殊性,使现有教学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1.2. 研究意义

既有研究多聚焦中小学阶段,缺乏幼儿教学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理论意义在于补充对学前汉语第二语言教育的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低龄化发展提供研究参考。实践意义在于有利于增强泰国儿童汉语学习的热情,并为未来的汉语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泰国儿童提供更高质量和有效的汉语学习机会。

2. 研究现状

2.1. 泰国学前儿童汉语教育政策与研究现状

2.1.1.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发展动态

泰国汉语教育的发展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其政策演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汉语教育的初步推广阶段(20世纪中期)

20世纪中期,随着中泰关系的逐步改善,汉语教育开始进入泰国基础教育体系。1962年,泰国教育部首次将汉语列为中学选修课程,标志着汉语教育正式进入泰国国民教育体系[2]。然而,这一阶段的汉语教育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曼谷等大城市的少数学校。

(二) 全民汉语推广计划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泰国教育部启动“全民汉语推广计划”,将汉语列为重点发展外语之一。这一政策的出台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密切相关,泰国政府希望通过推广汉语教育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3]。根据泰国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国开展汉语教学的学校数量较2015年增长了217%,汉语教育在泰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

2.1.2. 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特征

泰国汉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Lersilpsuphap (2020)将其概括为“小学热、中学冷、大学断”的断层现象[3]

(一) 小学阶段:汉语教育的蓬勃发展

小学阶段是泰国汉语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根据泰国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超过60%的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1]。这一阶段的汉语教育以兴趣培养为主,注重口语和基础词汇的教学。然而,Prapphal (2019)指出,小学阶段的汉语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适切性不足等问题,许多学校直接采用改编自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的教材,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2]

(二) 中学阶段:汉语教育的瓶颈期

与小学阶段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学阶段的汉语教育面临诸多挑战。Lersilpsuphap (2020)的研究发现,中学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数量显著减少,许多学生在升入中学后选择放弃汉语学习[3]。这一现象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压力密切相关。中学阶段的汉语课程难度陡增,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此外,中学阶段的汉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许多学校的汉语课程形同虚设[4]

(三) 大学阶段:汉语教育的断层期

大学阶段的汉语教育在泰国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现象。泰国高校的汉语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许多大学的汉语专业面临停办的风险[2]。这一现象与泰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尽管中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但泰国企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商务汉语和旅游汉语领域,而高校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文学和语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2]

总结来说,泰国汉语教育的发展轨迹反映了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从王室汉语教育到全民汉语推广计划,泰国汉语教育的政策演进体现了其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发展路径。然而,阶段性特征中的“小学热、中学冷、大学断”现象揭示了泰国汉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市场需求对接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未来,泰国汉语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并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泰国学前儿童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1. 教学现状研究

泰国学者对幼儿汉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初步探索。Saisuwan (2017)通过对曼谷地区10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泰国幼儿汉语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适切性不足等问题[4]。例如,87%的幼儿园直接采用改编自小学的汉语教材,忽视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此外,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突出,73.6%的课堂仍以跟读和重复练习为主,缺乏游戏化和互动性。

2.2.2. 文化认知研究

文化认知是泰国幼儿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Prapphal (2019)指出,泰国幼儿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导致文化认知偏差[2]。例如,42%的教师将“龙”直接对应为泰国的Naga蛇神,忽视了中泰文化中“龙”象征意义的差异。这种文化认知偏差不仅影响幼儿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还可能阻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2.3. 师资问题研究

师资问题是泰国幼儿汉语教学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泰国教育部2020年的数据显示,持证汉语幼教仅占23%,且大多数教师缺乏幼儿教育背景[5]。Lersilpsuphap (2021)的研究发现,68%的汉语教师为非幼教专业背景,他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导致教学效果不佳[6]

3. 泰国学前儿童汉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为了深入理解泰国幼儿园汉语教学的现状与挑战,本文选取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深度访谈,包括三位园长、五位汉语教师及三位家长代表。并收集针对改进策略的具体反馈,访谈问题设计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教学现状、师资力量、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文化融入及家园共育等方面。主要结果分析如下:

(一) 园长反馈

1) 教学现状与挑战:多数园长提到,当前幼儿园汉语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师资力量不足和教材适切性差。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的幼儿汉语教师,且现有教材多改编自小学或成人教材,不适合幼儿学习。

2) 师资配置与培训:园长期望能有更多专业的幼儿汉语教师资源,并希望提供系统的幼教汉语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教材与资源:园长普遍反映现有教材生词量过大,内容枯燥,希望有更多适龄化的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

4) 文化融入与家园共育:园长认为文化融入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有效的文化教学活动设计。同时,家长对幼儿园汉语教学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二) 教师反馈

1) 教学方法与效果: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多采用跟读和重复练习的方法,但效果不佳。教师期望能有更多游戏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文化认知与教学:教师提到在帮助幼儿理解中国文化时遇到困难,尤其是抽象概念的解释。教师希望有更多文化教学的指导和资源。

3) 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普遍反映缺乏系统的幼教汉语培训,对如何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感到困惑。教师期望能有更多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

(三) 家长反馈

1) 学习动机与期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是希望孩子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期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家庭支持与参与:家长表示在家会尽量辅助孩子学习汉语,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资源。家长希望幼儿园能提供更多家庭学习的指导和支持。

3) 文化认知与态度:家长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汉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孩子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也表现出对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结论与启示

通过访谈发现,泰国幼儿园汉语教学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材使用、教学方法及文化融入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 开发适龄化教材: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汉语教材,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加强师资培训:构建系统的幼教汉语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游戏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 融入中国文化:将文化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分阶段引入文化元素,帮助幼儿理解中国文化。

5) 增强家园共育:通过家长培训和工作坊,提升家长对幼儿汉语学习的支持能力,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4. 泰国学前儿童汉语教育问题类型及原因

4.1. 课程体系

许多幼儿园缺乏系统的汉语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随意性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

(一) 课程设置不规范

在调查中发现,高达87%的幼儿园直接采用了经过改编的小学汉语教材[2],这些教材原本是为小学生设计的,难度和内容并不适合幼儿阶段的学习者。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导致课程内容过于复杂和深奥,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适龄化亟待加强,以确保幼儿能够在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二) 教材适切性不足

目前,许多教材都是从小学或成人教材改编而来的,缺乏针对幼儿认知特点的专门设计。Prapphal (2019)在其研究中发现,平均每节课的生词量达到了8.2个,这显然超出了幼儿的记忆负荷范围[2]。此外,Saisuwan (2017)也指出,泰国的幼儿汉语教材普遍存在生词量过大、内容枯燥等问题[4]。这些问题使得教材难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4.2. 师资结构

(一) 教师专业背景不足

根据泰国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数据,持有幼儿教育证书的汉语教师仅占总数的23%,而高达68%的教师并非来自幼儿教育专业。这意味着,大部分汉语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门针对幼儿教育的培训,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幼儿在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方面的特殊需求。

(二) 跨文化教学能力欠缺

教师们在理解中泰文化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文化教学中的效果。Prapphal (2019)在其研究中指出,有高达42%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的“龙”直接等同于泰国的Naga蛇神,这种做法忽视了中泰文化中“龙”这一符号所承载的不同象征意义[2]。这种简单化的对应不仅削弱了文化教学的深度,还可能导致学生对两种文化产生误解。教师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泰文化的差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准确地传达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三) 文化认知问题

在幼儿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受到自己本土文化背景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理解汉语文化时出现一些偏差。Lersilpsuphap (2021)在其研究中指出,泰国的幼儿在对汉语文化的认知方面,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汉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6]。例如,这些幼儿在理解汉语文化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时,如“孝道”和“节气”等,常常会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此外,目前的文化教学活动大多集中在一些表层内容上,如节日和饮食等,而缺乏系统性和深度。Saisuwan (2017)的研究也发现,泰国幼儿园的文化教学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例如仅在春节期间进行庆祝活动,而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4]

5. 泰国学前儿童汉语教学改进策略及建议

基于当前泰国幼儿阶段汉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本文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文化认知、教学方式和家园共育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泰国幼儿汉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5.1. 课程体系优化

(一) 开发适龄化课程

Prapphal (2019)指出,改编自小学的教材不适合幼儿认知特点[2],需开发适龄化课程。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汉语课程,采用“主题模块+任务链”模式,将语言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二) 构建分级课程体系

根据幼儿年龄和语言水平,构建分级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Wang和Chen (2021)提出的“幼儿汉语习得认知阶梯模型”[7],可以进行以下课程体系分级设计:

小班(3~4岁):以听说为主,注重语音和简单词汇的学习。

中班(4~5岁):引入简单句型和日常对话,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大班(5~6岁):增加文化认知内容,初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5.2. 师资力量提升

(一) 加强教师培训

Lersilpsuphap (2021)指出,68%的汉语教师缺乏幼儿教育背景,需加强专业培训[6]。所以,要构建“语言能力 + 幼教技能 + 文化素养”三维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比如,可以与中泰高校合作,开展幼儿汉语教师培训项目;或者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二) 建立教师协作共同体

Zhang和Li (2022)强调,教师协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8]。建议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如微信群、Zoom)开展教师协作活动。也可以组织教师互访和教学观摩,提升教学水平。

5.3. 文化认知建构

Prapphal (2019)指出,文化认知偏差是泰国幼儿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2]。将文化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分阶段引入文化元素,帮助幼儿理解中国文化。比如小班可以通过节日庆祝(如春节、中秋节)引入文化元素;中班可以结合手工活动(如剪纸、书法)深化文化认知;大班可以通过故事和角色扮演,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此外,我们还要利用数字化工具,增强幼儿的文化体验。Zhang和Li (2022)开发的AR汉语文化认知APP已取得初步成效[8]。我们可以结合类似的AR汉语文化认知APP,通过虚拟场景展示中国文化,利用VR技术创设沉浸式文化体验。

5.4. 教学方式创新

(一) 游戏化教学

Saisuwan (2017)发现,游戏化教学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4]。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化、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汉语闯关游戏”,将语言学习与游戏任务结合;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性等。

(二) 情景化教学

Chen (2019)指出,情景化教学是幼儿语言习得的有效方式[9]。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在情景中习得汉语。比如设计“超市购物”“餐厅点餐”等情景活动,让幼儿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汉语。或者利用教具(如玩具货币、菜单)增强情景的真实性。

(三) 家园共育模式构建

Liu (2022)发现,家长的参与对幼儿汉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10]。通过家长培训和工作坊,提升家长对幼儿汉语学习的支持能力。定期举办家长汉语学习班,教授基础汉语知识和教学方法。组织亲子汉语活动(如汉语故事会、文化体验日),增强家长参与感。

6. 泰国学前儿童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应用——以“我的家”为例

一、主题:我的家

二、适用年龄:4~6岁

三、课时:4课时(每课时30分钟)

四、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掌握家庭成员词汇(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 文化目标:了解中国家庭结构与泰国家庭结构的异同。

3) 能力目标:能够用简单句子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五、教学准备

1) 教具:家庭成员图片卡、AR家庭场景APP、触觉汉字卡。

2) 文化道具:中国家庭合影、泰国家庭合影。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认识家庭成员

1) 导入:播放中泰家庭合影,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2) 新词学习:使用图片卡和触觉汉字卡学习“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通过AR家庭场景APP展示虚拟家庭,帮助幼儿理解词汇。

3) 游戏:“找家人”游戏。幼儿根据教师指令找出对应的家庭成员图片卡。

第二课时:家庭角色扮演

1) 复习:通过图片卡复习家庭成员词汇。

2) 角色扮演:幼儿分组扮演不同家庭成员,用汉语介绍自己的角色。教师提供句型支持:“这是我的爸爸/妈妈。”

3) 文化对比:展示中泰家庭结构图,引导幼儿讨论异同。

第三课时:我的家庭树

1) 手工活动:幼儿制作“家庭树”,贴上家庭成员图片并标注汉语词汇。

2) 语言输出:幼儿用汉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树:“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爸爸……”

第四课时:家庭故事会

1)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一个关于中国家庭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家庭文化。

2) 幼儿展示:幼儿用汉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分享家庭趣事。

3) 总结:通过AR家庭场景APP复习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7. 结论与展望

本项研究的成果为泰国幼儿汉语教学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对东南亚地区低龄汉语教育的推广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培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的模式,以期能够显著提高泰国幼儿汉语教学的质量,为泰国幼儿中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 泰国教育部. 2021年基础教育外语发展报告[R]. 曼谷, 2021.
[2] Prapphal, K. (2019)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ai Schools: A Critical Analysis. Thai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3] Lersilpsuphap, S. (2020)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ailand. Asian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25, 78-95.
[4] Saisuwan, P. (2017)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ailan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ducation, 12, 45-60.
[5] 泰国教育部. 2020年基础教育外语发展报告[R]. 曼谷, 2020.
[6] Lersilpsuphap, S. (2021)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ailand. Asian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25, 78-95.
[7] Wang, H. and Chen, L. (2021) A Cognitive Staircase Model for Early Childhood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17, 210-225.
[8] Zhang, Y. and Li, X. (2022) AR Techn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5, 89-104.
[9] Chen, L. (2019) Early Childhood Mandarin Immersion in US. CAL, No. 4, 23-41.
[10] Liu, J. (2022) Family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24, 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