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n Anzhou District, Mianyang City
DOI: 10.12677/hjas.2025.158126, PDF, HTML, XML,   
作者: 曾箫悦: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高质量发展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Statu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本研究以绵阳市安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系统梳理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态良好,但存在建设用地困难、产业链条短、品牌意识淡薄、人才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升级潜力。建议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延伸加工链条、加强品牌建设、强化人才引育举措、构建多元融资体系等措施,助推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县域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范式。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enterprises in Anzhou District, Mianyang Cit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i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se enterprises, summarize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identifies prominent challenges in their growth trajector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argeted and actionabl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n Anzhou District demonstrate positive development momentum, yet face constraints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construction land, short industrial chains, weak brand awareness, talent shortages, and limited financing channels, which hinder industrial upgrading potential.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revitalizing idle land, extending processing chains, strengthening brand building, enhancing talent recruitment and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ed financing system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western county-level regions.
文章引用:曾箫悦. 绵阳市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农业科学, 2025, 15(8): 1015-1022.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8126

1.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业效益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载体,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及带动农户融入现代市场体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及省级层面持续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并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明确列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举措。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核心纽带,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增收效率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近年来,学界围绕该领域展开了多维度研究,但现有成果在理论系统性与分析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本文基于价值链分析模型,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剖析现有研究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与方向指引。在全球价值链整合方面,Gereffi [1]的全球价值链理论被广泛应用:Reardon et al. [2]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技术升级,但面临“低端锁定”风险(加工环节依附于跨国企业)。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3]、与农户利益联结情况[4]、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5] [6]等。在探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存在问题时,现有研究围绕产销对接单一、品牌培育不足、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任璐怡和徐舒指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销对接形式较为单一,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7]。王成栋等通过对贵州省毕节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自主品牌建设滞后,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8]。胡陇生等在研究兰州市城关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时指出,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产业链条较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9]。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首先,多数研究侧重于特定区域或具体问题的分析,缺乏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整体性、动态性考察。其次,现有研究多从宏观政策或企业自身角度提出对策,对农户、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及其与企业的互动机制探讨较少,难以全面揭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绵阳市安州区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及绵阳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扶持产业化即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即是扶持农民”的内在关联。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将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置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视其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破解农民持续增收难题的关键环节。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核心目标,安州区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财政支持、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精准帮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着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上述持续努力已初步显现积极成效,区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然而,在宏观经济环境深刻调整、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绵阳市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正持续面临新的挑战与多重制约。具体而言,部分企业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产业链条延伸深度有限、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制约其核心驱动效能的进一步发挥,进而影响全区农业产业化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升级。

因此,系统剖析绵阳市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当前发展态势,全面梳理其发展进程中的有效经验与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不仅对安州区巩固既有成效、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亦可为同类地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实践借鉴。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首先从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政府文件以及官方媒体报道四个维度系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进行了梳理与归纳。通过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农业龙头企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深入了解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在安州区农业农村局实习期间,对辖区内50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内容涵盖企业等级、生产经营类型、固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金、科研投入情况、带动农户数量以及出口创汇等关键指标,全面掌握其发展状况与运行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观点,进一步探讨农业龙头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3. 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市安州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与引进工作,企业数量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全区拥有区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共计50家1,包括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43家。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林竹、中药材以及休闲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2024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如下:固定资产净值达15344.05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49119.05万元;净利润总额为10386.06万元;上缴税金3964.68万元;科技研发投入6428.12万元。在带动效应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辐射带动农户(含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成员) 20.20万户实现增收,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4480个,实现出口创汇575.2万美元。例如,四川东方魔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功能性魔芋膳食纤维凝胶食品,主要销往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量逐年递增,产品已进入欧盟地区包括Walmart、COSTCO在内的3000余家国际大型连锁超市。

当前,安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较前几年已显著提升。以绵阳辉达粮油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年加工能力已达15万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7,589万元,利润总额3486万元。公司长期与西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新型高端食用油产品的研发,并入选“天府菜油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其产品凭借优良品质,销往成都、上海、北京及江苏、浙江、山西等全国大中小城市。同时,公司积极拓展线上渠道,通过京东旗舰店、天猫超市、拼多多、淘宝、美团、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有效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粮油的需求。绵阳绿源米业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好粮油”行动实施企业,年稻谷加工能力10万吨,仓储能力3.3万吨。2024年加工优质大米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1527.54万元,利润总额706.52万元。公司旗下“安州绿源”系列产品相继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转换”认证,市场认可度高,已成为多所学校和企业的指定供应产品。在魔芋加工领域,豪茂、都乐魔芋、魔力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其产品线涵盖魔芋精粉、魔芋干法微粉、魔芋纯化粉、魔芋休闲食品及仿真食品等系列。其中,魔芋精粉产量占据全国市场份额五分之一以上,显示出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4. 推进经验

4.1. 加强对龙头企业政策支持与服务

2024年,安州区积极组织区内12家龙头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累计获批贴息资金472.7万元。同时,辉达粮油、绿源米业、天雄药业、圣康禽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申报《2024年省级财政农产品加工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特色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项目》及《2025年特色产业“三联同构”全链发展项目》。这些项目旨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从而带动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整体发展。此外,通过落实一系列关键性支持政策,包括助力民营企业融资的“破冰行动”、满足航空货运需求的专项政策、“长江班列”物流通道、“天府青城计划”农业领军人才项目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绿卡服务”等惠企惠农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4.2. 紧密联系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已成为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安州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深刻认识到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联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为此,该区将构建紧密、长效、多元化的利益共同体作为核心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方针。在实践层面,重点探索并推广了“企业 + 基地 + 农户”“园区 + 企业 + 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前者以企业为引领,依托生产基地,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后者则以园区为平台,整合企业资源与农户劳动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方式,包括:订单农业(保障农产品稳定收购)、保底分红、二次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吸纳农民就业以及村企对接等。这些方式从多维度保障和提升农民收益。例如,订单农业有效稳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股份合作则赋予农民股东身份,使其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通过上述系统性举措,安州区着力构建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已显现显著成效。该机制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更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新动能。

4.3. 不断扩大产业基地规模

农业基地作为产业化的基础载体和前端生产环节(“第一车间”),是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依托。近年来,安州区深入贯彻“立足资源定产业、围绕龙头建基地、扬长避短布区域、根据需求扩规模”的科学发展思路,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提供技术支撑等多维度综合施策,持续强化基地建设投入。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纽带,积极探索并应用租赁经营、土地承包、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有效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当前,全区已建成农作物种植基地总面积达63.13万亩,涵盖油菜、水稻、果蔬等多个重要品类。同时,依托严格的生态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成功建成并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2.5万亩。这不仅为区域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有效促进了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长和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的实现。

5.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制约企业发展

一是土地资源约束凸显。安州区坝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且大部分土地已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这一资源禀赋条件对企业获取适宜的建设用地构成显著制约。受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严格限制,企业在土地用途选择上灵活性不足,难以获取足量土地以满足其生产加工环节的空间需求。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扩大产能、兴建加工设施(如标准化厂房、仓储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等)时,常面临符合规划与政策要求的建设用地供给短缺。部分企业因此被迫推迟扩建计划,或存在建设行为合规性风险。二是土地政策执行刚性较强。现行土地管理政策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使得企业在申请建设用地时需经历程序复杂、周期较长的审批流程,且审批许可获取难度较大。这种制度性约束不仅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客观上延缓了相关产业项目的实施进度。

5.2. 农业产业化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一是产业链条初级化特征突出。区内企业生产活动多集中于原材料初级加工环节,精深加工能力显著不足。以魔芋产业为例,尽管龙头企业已实现魔芋精粉的规模化加工,但在高附加值衍生产品(如医用敷料、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方面明显滞后。这种以初级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致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资源价值增值空间受到严重压缩。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技术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有效确立之间形成负向循环。此技术困境直接导致加工环节仍普遍依赖传统干燥、分拣等基础技术,而生物萃取、冷冻升华等关键高新技术应用几近空白,严重制约了产品品质升级与多元化品类拓展。

5.3. 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

在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程中,品牌意识的普遍欠缺已成为阻碍其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瓶颈。当前,多数企业尚未构建系统性的品牌发展战略,对品牌价值内涵的认知仍停留于浅表层面,缺乏对品牌资产构建的长期性投入与战略性规划。这种认知与实践的滞后,直接导致企业在产品市场推广、品牌定位及消费者心智占据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难以在激烈的同质化市场中塑造差异化优势。多数企业经营重心过度聚焦于产品销售环节,未能充分认识品牌塑造对市场空间拓展与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战略意义,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在区域市场乃至全国范围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份额。以豪茂魔芋为例,作为“安县魔芋”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授权使用主体,该公司连续三个财年均未设立品牌建设专项预算。其主导产品魔芋精粉的外包装仅标注“四川特产”通用标识,未能有效突显其拥有的地理标志认证这一核心品牌资产。

从市场表现来看,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在市场上整体知名度偏低,尚未形成具备广泛市场认知度与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集群。当前区域内,仅有极少数品牌(如区域公共品牌“天府菜油”、企业品牌“安橙”等)具备一定的市场辨识度,而多数品牌仍处于市场认知度薄弱(“无名”或“弱名”)的状态。这种品牌影响力的缺失,使企业在与大型商超谈判、电商平台推广以及终端消费者沟通中处于明显的议价劣势地位,难以实现有效的市场深度渗透和品牌价值溢价。同时,缺乏强势品牌背书,也显著制约了企业在获取金融信贷支持、争取专项政策扶持以及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进而阻碍了其规模化发展与集约化经营的进程。

5.4. 人才短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的人才需求覆盖全产业链,当前安州区人才短缺问题呈现出结构性、复合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结构型方面,缺乏管理性和技术性人才。企业缺少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市场洞察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高管,导致企业在品牌建设、供应链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难以突破瓶颈。同时缺乏掌握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如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的技术骨干,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病虫害防治滞后。在复合型方面,缺乏兼具农业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能的人才,导致企业在电商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营销(如直播带货、跨境贸易)等方面进展缓慢,导致无法有效对接消费市场需求,农产品滞销风险增加,难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

5.5. 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企业扩张步伐

安州区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大,然而,传统的主要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普遍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银行放贷基本都要求提供足额的固定资产抵押,这对于轻资产运营或抵押物不足的农业企业而言构成巨大障碍。虽然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试图缓解,例如《2024年省级财政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及省市各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等,旨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但这些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其效果受到显著限制。一方面,各类帮扶政策的申报条件往往较为严苛,设置了诸如企业规模、营收指标、特定认证、项目类型匹配度、前期投入比例等多重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政策资源本身也相对有限,通常设定固定的项目名额或资金池规模。这使得宝贵的政策扶持未能精准、充分地惠及最需要帮助的企业群体,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融资渠道匮乏的核心难题。

6. 推进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6.1. 盘活闲置土地,保障建设用地

土地要素保障是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延伸产业链、建设现代化加工仓储设施的基础性前提。针对当前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用地成本高等问题,亟需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充分挖掘农村闲置宅基地、“两改”后废弃的村委会、卫生室等集体资产,通过确权登记、流转交易等方式实现资产盘活。同时,合理调整土地用途,将部分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农业产业化项目用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专项政策,明确闲置资产盘活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路径、权责和收益分配机制。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在符合安全、环保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对盘活的闲置房产进行适应性改造。同时,加强规划引导,确保盘活利用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6.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

统筹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构建长期稳定的契约化协作关系,通过多层次制度设计实现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首要举措在于深化订单农业模式,以标准化产销协议明确品种、质量、交割规范等权责要素,政府通过备案管理与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契约执行力,保障原料供应稳定性与农户收益预期。在此基础上,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其一,建立价格风险缓冲制度,对核心农产品实施最低保护收购价,抵御市场波动冲击;其二,推行二次利润分配,引导企业按交易量向签约主体返还加工销售环节增值收益,实现产业链利润向前端传导;其三,发展要素融合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等入股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构建产权纽带,使生产者转变为产业链股东并共享资产增值。

6.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科技赋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粮油、魔芋、中药材、肉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展生产、加工技术及工艺的联合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系列产品,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注重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增强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与吸引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名牌产品。通过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的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助力区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6.4. 强化人才引育举措,赋能可持续发展

在管理与技术人才吸引上,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资金,对引入的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市场洞察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高管,以及掌握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技术的骨干,给予高额补贴与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福利;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针对复合型人才匮乏,可依托本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融合农业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能的课程,对参与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给予学费补贴;对成功转型为复合型人才的企业员工,企业给予岗位晋升与薪酬提升机会。同时,搭建农业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农产品电商营销大赛、农业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助力企业打通“产供销”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6.5. 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融资支持体系

创新融资担保模式,由政府牵头设立农业企业专项融资担保基金,探索以农产品订单、生产设备、土地经营权等作为抵押物的融资方式,降低银行对固定资产抵押的单一依赖,同时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农业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其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银行开发适合农业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缓解资金需求压力。此外,优化政策实施机制,对《2024年省级财政农产品加工项目》等现有贴息政策进行流程简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建立政策落实跟踪评估机制,确保贴息资金及时、精准惠及企业,同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信息互通,提升融资效率,助力企业突破扩张发展的资金瓶颈。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绵阳市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与分析,系统梳理了其在政策支持、利益联结、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推进经验,并重点剖析了当前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品牌建设滞后与市场竞争力弱、专业人才匮乏以及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挑战深刻反映了安州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亟待突破的结构性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保障发展空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延伸和强化产业链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并着力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强化人才引进与培育夯实发展根基、以及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综上所述,推动安州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及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唯有切实破解土地、链条、品牌、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的制约,才能充分释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潜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安州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NOTES

1绵阳市农业农村局. 绵阳市2024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公示[EB/OL]. https://nyncj.my.gov.cn//mysnyncj/c101313/202411/c3c395ebde524734b11063b8772433f1.shtml, 2024-11-04.

参考文献

[1] Gereffi, G. (1999)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8, 37-70.
https://doi.org/10.1016/s0022-1996(98)00075-0
[2] Reardon, T., Barrett, C.B., Berdegué, J.A. and Swinnen, J.F.M. (2009) Agrifoo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mall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Development, 37, 1717-1727.
https://doi.org/10.1016/j.worlddev.2008.08.023
[3] 张国防, 程秀娟, 熊肖雷.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基本态势、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 2024(5): 7-10.
[4] 肖长东, 羊中太.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的模式与问题分析[J]. 农业经济, 2023(12): 18-21.
[5] 张家菖, 魏杉汀.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23(11): 24-27.
[6] 陈兴林, 蔡亚东, 张开敏, 等. 红塔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基层农技推广, 2024, 12(8): 72-74.
[7] 任璐怡, 徐舒. 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9): 1927-1929+1935.
[8] 王成栋, 陈溪, 李红婷, 等. 毕节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J]. 南方农业, 2024, 18(7): 110-113.
[9] 胡陇生, 保霞, 陈龙, 等. 兰州市城关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12): 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