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系列电影反英雄配角人物的角色设计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之申公豹为例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 Design of Anti-Hero Supporting Roles in Animated Feature Films—A Case Study of Shen Gongbao in “Ne Zha: The Demon Child’s Rebellion at the Sea”
摘要: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成绩出众,其中反英雄配角人物申公豹颇受关注。从角色设计的角度对比两部动画中的申公豹,该角色最大的特点是从前一部的传统反派转变至后一部的反英雄形象。此转变体现在角色构建中的角色形象、特性及角色关系上。同时角色转变也为电影拓展了新叙事,构建了新悬念。以上角色设计满足了观众对立体角色和深度叙事的期待,由此得出动画系列电影中反英雄配角的角色设计规律,为该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he animated films “Ne Zha: The Monster Boy” and “Ne Zha: The Demon Child's Rebellion at the Sea”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with the anti-heroic supporting character Shen Gongbao draw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By comparing Shen Gongbao in the two anim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 design, it is evident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is character is his transform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villain in the former to an anti-hero in the latter. This transform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s image, traits, and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narrative. Moreover, this character shift has expanded the narrative and created new suspense for the films. Such character design meets the audience’s expectations for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s and in-depth storytelling. Consequently, the role design of the anti-heroic supporting character in animated series films can be identified,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is field.
文章引用:刘晓峰, 陈晓燕, 张欣悦. 动画系列电影反英雄配角人物的角色设计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之申公豹为例[J]. 设计, 2025, 10(4): 218-22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5.104024

1. 引言

2019年,由饺子导演执导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震撼问世,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续集《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魔童闹海》)在制作水准、剧情架构以及角色设计等维度再度实现突破。该电影票房于2025年三月初成功突破了143亿,最终登顶了中国影史票房榜首。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这一反英雄角色凭借独特的角色设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动画的角色设计视角审视,《魔童闹海》与前作《魔童降世》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被设定为典型的反派形象,主要承担矛盾冲突的叙事功能,在角色塑造上呈现出扁平化特征;而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的角色设计实现了从传统反派到复杂悲剧英雄的深刻转变,丰富了动画叙事。为了获得动画系列电影中反英雄配角人物的角色设计逻辑与创作规律,本文借助约瑟夫·坎贝尔(Joseph·Campbell)的“英雄之旅”理论,以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的申公豹作为切入点,展开系统性研究。

2. 动画系列电影中反英雄角色的构建方式

2.1. 角色特性

2.1.1. 反派形象设计中的局部调整

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为保持系列的连贯性,角色造型不宜有大幅度的改变。但为了配合叙事需求,需要调整人物形象,以便表现角色成长时,则可从人物面部表情方面进行微调。

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的面部设计综合运用了多种元素,强化了反派角色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生物原型的还原维度分析,设计团队基于申公豹豹子精的身份设定,运用精准的造型语言,高度还原豹子的面部特征[1]。如高耸突兀的颧骨、深陷的面颊以及猎豹般犀利凶狠的眼神。以上元素组合构建出强烈的视觉符号,直观地呈现出野生动物所特有的残暴与威慑力。此外,影片在申公豹的面部设计上,大胆采用了后现代拼贴手法,将人脸与兽形元素进行解构重组[2]。通过动态建模技术,融合人类五官与豹子的竖瞳、鬃毛等特征,使面部轮廓在两种形态间自然过渡。这种打破传统神魔形象完整性的设计方式,既保留生物特征的辨识度,又通过非现实的视觉混搭,赋予角色独特的荒诞感与异化特质,强化其作为“异类”的身份隐喻。最后,借助以上两种形象的强烈对比,同时结合影片台词的暗示,巧妙地揭示出他过往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为角色后续的行为逻辑与内心转变埋下伏笔[3],引导观众深入挖掘其反派行为背后复杂的情感与动机根源。

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的面部设计遵循了连贯性原则,在延续前作豹子原型与拼贴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表情的微调。比如,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多是眉头下压、嘴角下撇的阴狠模样,塑造出纯粹的反派形象;而在《魔童闹海》的新情节中,面对弟弟申小豹时,他眉尾下垂、嘴角上扬,这种柔和宠溺的表情频繁出现,凸显出他对家人温情的一面。当弟弟重伤,申公豹眼睛瞪大、嘴巴微张,满脸惊愕与担忧,愣怔地凝视着怀里虚弱的弟弟,表情对应表达了他突然遭遇至亲生命垂危时的震惊与无助;而在申小豹消散后,他背过身紧咬牙关、泪流满面,这一特写对应着他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直观呈现了他内心的脆弱与痛苦,凸显出角色内心的挣扎。这些新增的表情,并未改变申公豹面部的整体架构,反而成功赋予了申公豹丰富的情感,助推他从单一反派转变为情感复杂的反英雄,紧密贴合叙事需求,生动展现出角色的成长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演变。

综上,哪吒系列电影在反派形象设计上,遵循连贯性原则,在保留前作角色设计的基础上,从面部表情入手,进行细微调整,这种基于连贯性的微调创作方式,既保证了系列作品的辨识度和连贯性,又巧妙地配合叙事需求,展现出角色从反派到反英雄的情感转变。

2.1.2. 反英雄的矛盾特性

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申公豹作为反英雄角色,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动机、道德立场与行为模式层面,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从而赋予角色深层次的内涵,深化了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和喜爱。

从动机层面剖析,申公豹的诉求聚焦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阐教修行体系之下,他于功法研习、灵力积攒等修行维度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试图凭借卓越的修行成果跨越结构性壁垒,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阶层跃迁。然而,其妖族的出身,令他饱受师门歧视,始终被隔绝在仙班晋升体系的核心圈层之外。这种由出身导致的结构性困境,将申公豹置于“渴望被认可却长期遭受排斥”的两难境地。这一困境不仅塑造了他复杂的性格,更是构成其后续一系列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量,为其角色所呈现出的矛盾性奠定了基础。

在伦理道德层面,申公豹的行为轨迹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矛盾特性。在《魔童降世》的叙事构架中,申公豹为满足个人野心,精心策划了敖丙取代哪吒的阴谋。在这过程中,他全然不顾陈塘关百姓的生命安危,其行为严重背离了传统道德准则,凸显出他道德瑕疵的一面[4]。然而,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的道德立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从一味追逐个人利益,转向为更宏大的公共目标而行动,如为了守护陈塘关百姓毅然直面三大龙王等等。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角色在道德层面上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深刻反映出反英雄角色道德观念的复杂性与模糊性,突破了传统正邪对立的简单道德评判模式。

从行为模式层面分析,申公豹角色的复杂性得以更加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在日常修炼与工作分配中,申公豹始终展现出超乎常人的隐忍与勤勉。他默默投身于基础且枯燥的修炼任务中,即使分派到众人嫌弃的繁重任务,也毫无怨言。然而,当他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时,他会瞬间爆发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勇敢地揭露伪善者的真实面目。以上这种隐忍与反抗交替出现的行为模式,展现出角色内心激烈的挣扎与矛盾。此外,他对陈塘关百姓的态度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冷漠对立,转变至后来的援助与守护,而这与《神偷奶爸》中格鲁的角色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从行事狠辣转变为温情与善良,从反派转变至女儿的守护者[5]

综上,申公豹在动机、道德以及行为模式等多个维度,均展现出复杂且多元的矛盾性。这些矛盾彼此交织、相互作用,为申公豹实现从反派到反英雄的角色蜕变,提供了强大且自洽的内在逻辑与叙事动力,彻底突破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丰富了角色塑造的叙事深度。

2.1.3. 角色关系中恶与善的逆转

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申公豹在角色关系层面的设计也极具巧思,其形象从第一部的反派逐步转变为第二部的反英雄,这一善恶逆转围绕复杂的角色关系而展开,既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也为角色关系网络增添了动态变化的魅力。

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作为反派,与其他角色形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矛盾关系。首先,他与哪吒构建起直接的敌对关系,其策划的魔丸转世事件,使哪吒从出生就背负“恶”的标签,成为众人恐惧的对象,这种关系直接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其次,在与敖丙的互动中,申公豹扮演了算计者的角色,他巧妙利用敖丙灵珠转世的身份及其对龙族命运的责任感,将敖丙拉进自己的阴谋,使敖丙处于“维护友情”还是“忠于家族”的两难境地。这种精妙的人物关系设定,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强化了哪吒和申公豹之间的对抗,即哪吒“不信命”的反抗精神和申公豹的阴谋算计;同时也促使敖丙在挣扎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完成了对自身妖族身份的接纳与认同。

在第二部中,申公豹实现了从反派到反英雄的角色逆转。影片前期,基于与龙族的合作,申公豹站在李靖和哪吒的对立面。他严格把控陈塘关,对百姓冷酷严苛,这加剧了故事的矛盾冲突。而家庭元素的介入成为申公豹角色转变的关键转折点。弟弟申小豹的出现,激活了他内心的善良本性,促使他从冷漠的阻碍者转变为热心的援助者,通过为陈塘关百姓购置药材、粮草等行为,完成了从“恶”到“善”的初步转变,丰富了自身角色的性格层次与情感维度。此外,编剧巧妙利用观众对申公豹“前作中反派形象”的固有认知,设置其家人死亡与陈塘关屠城的悬念,并通过多处伏笔暗示其知晓天庭黑暗内幕,最终揭示他为李靖夫妇的拯救者,逆转了他与主角团的关系。

综上,申公豹在系列动画中善恶逆转的角色关系转变,丰富了叙事深度及角色之间的关联,帮助成功塑造了矛盾且立体的反英雄形象。

2.2. 叙事中“反英雄”角色的悬疑功能

2.2.1. 《魔童降世》中叙事矛盾的对立面

在《魔童降世》的叙事架构中,申公豹作为主要反派角色,搭建了故事冲突、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深度。

从叙事功能视角深入剖析,申公豹无疑是影片矛盾冲突的制造者及核心驱动力。作为修炼千年化形的豹妖,在漫长修仙岁月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然而,根深蒂固的出身偏见,使他在元始天尊门下饱受同门的冷眼与排挤,始终游离于师门核心权力圈层之外,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这种长期的边缘化境遇,在他心中埋下了嫉妒与不甘的种子。当目睹太乙真人被元始天尊选定为封神大业的执行者,在嫉妒心的促使下,他暗中策划了一系列阴谋。例如他勾结东海龙王敖丙,让敖丙用灵珠转世,企图破坏哪吒的成长,进而打乱元始天尊的封神计划。这一行为奠定了整部电影的矛盾基础,开启了魔丸与灵珠双生子命运纠葛的故事线。后续哪吒成长过程中,他也不断制造冲突,例如在哪吒生辰宴上,申公豹揭开哪吒的魔丸身份,使剧情从日常陡然转向巅峰对决,极大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推动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地发展。

从主题的深化角度而言,申公豹的存在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命运与偏见”主题。申公豹因妖族身份长期被边缘化,受尽歧视难以获得认可和机会。这种遭遇与现实中某些人群因出身背景等带来的不公平待遇相呼应,引发观众共鸣。其“人心中的成见视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搬不动”的台词,精准地传达出被偏见束缚的无奈与痛苦,侧面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影片“打破偏见,我命由我不由天”主题的现实意蕴,使主题不再空洞,而是有了具体的情感依托。

2.2.2. 《魔童闹海》中反英雄助推新故事

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提出的“英雄之旅”模型,强调主人公在冒险与试炼中经历成长与蜕变,主要包括呼唤冒险、跨越阈限、试炼与帮助、危机与转折、归来与救赎五个阶段[6]。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的角色弧光呈现出典型的“反英雄之旅”特质,其因妖族被体制排斥的“启程”、对抗不公求认同的“试炼”,以及最终的“觉醒”,与传统英雄之旅模型相契合,又因其配角身份,缺少“回归”与“导师的指引”阶段。这一理论,为剖析人性复杂性提供了理论切入点,同时,揭示反英雄形象对新情节发展的助推。

(1) 启程:背负偏见的出身与挣扎

所有英雄叙事的开篇,往往源于某种潜藏危机的唤醒激发,这一危机犹如命运的扳机,一旦扣动,彻底颠覆英雄原本的生活稳态,成为驱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7]。在《魔童闹海》的叙事体系中,据申公豹角色自述,其妖族出身成为其踏上英雄之旅的初始原点。

申公豹出身于七山八岭的妖族聚居之地,其父亲申正道秉持正直勤勉的品性,却因妖族身份,被仙家正统视作异类,遭受系统性的排斥与歧视。在父亲与众妖族满怀期许的目光下,申公豹的成长始终被“成仙叙事”的宏大愿景所笼罩。尽管他历经无数艰险磨难,凭借超凡的毅力与不懈地努力成功跻身仙班,但其妖族出身依旧如枷锁般束缚着他,致使他在同门中饱受歧视与排挤,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被主流群体疏离的痛苦体验,在申公豹内心深处不断积聚,逐渐转化为他踏上英雄之旅的内在原始驱动力。与此同时,对权力与地位的极度渴望,如同远方传来的神秘召唤,促使他毅然决然地迈出探索与反抗的步伐,开启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英雄征程。

(2) 启蒙:跨越门槛与考验之途

学者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指出,英雄一旦被召唤并接受使命,将进入艰难而陌生的非常世界,在此经历一番挫折与考验[8]。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从仙界备受歧视的边缘人物,到收敖丙为徒向不公平秩序发起挑战,开启了跨越门槛的征程。同时,在非常世界下。也深陷家庭破碎、同门对立等磨难。

首先,就门槛的跨越而言,申公豹长期处于仙界权力结构圈层之外,在系统性地打压与歧视之下,完成了从“平凡世界”到“非常世界”的跨越。例如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收敖丙为徒”作为跨越门槛的标志事件,使得二人在师徒情感的纽带下,共同对既定秩序发起挑战。这既是对命运不公的有力回击,更象征着他对“非常世界”的勇敢探索。

其次,随着门槛的跨越,一系列的考验接踵而至。在外部考验层面上,作为反派的申公豹要接受哪吒全方位地打击阻挠,例如在陈塘关的多次交锋中,申公豹不仅要运用高超的法术应对哪吒的攻击,还要巧妙周旋,避免敖丙受到伤害。在心灵考验层面,家族的破碎成为申公豹的最大磨难。弟弟申小豹被鹿童射杀,父亲申公道断臂被抓,这一系列沉重的打击让他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他不仅要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误解与指责,被众人当作血洗陈塘关的罪魁祸首。但正是在这极度的磨难中,申公豹没有被仇恨吞噬,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这成为他走向觉醒的关键转折点。

(3) 转变:内心的觉醒与救赎

在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双重严峻挑战后,申公豹终于洞悉了天界表面光鲜背后的虚伪本质,逐渐放下了对权力与地位的盲目执念,成功地从一个背负偏见、满心仇恨的反派,蜕变成为拥有广阔胸怀与无私奉献精神的“守护者”。

在《魔童闹海》的故事中,一系列的挑战成为申公豹的“启蒙”。当陈塘关面临屠杀危机,其父亲和弟弟被追杀之际,真正隐藏的大反派浮出水面,申公豹发现自己之前的行为不过是被他人利用的棋子。面对这一残酷现实,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正义被唤醒,毅然决定与所谓的“天道”对抗。在关键时刻,他救出哪吒父母,一人独自对抗三大龙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和艰难的抉择,将每一次挑战都转化成自己内心成长的契机。例如,在面对实力强大的三大龙王之际,确保李靖夫妇安全之后,选择一人对抗实力强大的敌人,展现出惊人的勇气。此时的申公豹已经开始逐渐放下心中的嫉妒和偏见,不再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行动[9],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苍生福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英雄的真正含义,完成了从反派到反英雄的华丽转身。

2.2.3. 连接新叙事、打造新悬念

在《魔童降世》到《魔童闹海》的过渡中,申公豹的角色设计不仅承担了连接前后剧情的关键作用,还为故事的延展和连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叙事衔接的角度而言,申公豹这一角色在两部影片中的演变,成为连接新老故事的关键纽带。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被塑造为充满嫉妒与不甘的反派,对自身地位的不满以及对元始天尊的怨恨,促使他不择手段地破坏哪吒的成长,扶持敖丙成为封神大业关键,以此证明自身价值[10]。而在《魔童闹海》中,申公豹不再是单纯的“老反派”,而是与新反派元素“无量仙翁”产生深度交织[11],他的种种行为动机承接了前作中的性格与经历原因,但其反英雄特质又在新故事里引发了连锁反应,有力地推动着新情节的发展。

从悬念设置的角度来看,申公豹与“无量仙翁”之间的矛盾关系,无疑成为了《魔童闹海》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的核心要素。影片中,“无量仙翁”以充满希望与正义的形象出现,而申公豹却坚定地视其为“坏蛋”,这一截然相反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强烈的矛盾体,强烈激发了观众对于故事真相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悬念的巧妙设置,充分利用了观众的认知冲突,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其成为推动观影体验持续深入的重要动力,引领观众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领略故事所带来的震撼与启示。

综上所述,从《魔童降世》到《魔童闹海》,申公豹的角色设计在形成新的叙事、悬念和故事连续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形象变化、与“无量仙翁”的矛盾关系以及悬念的设置与反转,共同构成了这一反英雄角色的独特魅力,也为神话系列动画电影的角色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3. 结论

反英雄配角的角色形象与特性是外形、性格与角色逆转等多维度融合的结果。第一,为保持系列动画电影的连续性,在角色形象设计上,反英雄形象在保持前作形象核心特征基础上,审慎地开展局部调整。如在面部表情设计中,巧妙增添柔性元素或刻画更为细腻的微表情,以求达到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第二,在角色特性塑造方面,借助性格缺陷及多组矛盾特性的组合打造反英雄,贴近现实人性,增加角色复杂性。此外,系列电影利用前后两部或多部作品中人物角色关系的逆转,实现从反派到反英雄的自然过渡。

在叙事方式上,反英雄配角可采用制造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巧妙运用“英雄之旅”模式等多种方式。第一,动画系列电影叙事中,以矛盾冲突构建故事的基本框架与发展动力,如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价值观冲突等,实现故事的起承转合。第二,借助英雄之旅塑造反英雄配角,展现反英雄复杂人性,实现从反派到反英雄的华丽转身,这一过程中,反英雄在保留了传统英雄旅程核心要素的基础之上,融入独特的反传统元素与心理复杂性,如颠覆性的英雄形象、非典型的冒险动机等。

从价值方面考量,动画系列电影中,反英雄角色在叙事衔接以及悬疑构建方面具有价值。第一,从叙事衔接角度出发,反英雄角色成为维系故事连贯性的纽带之一,通过前作奠定角色性格基调与矛盾冲突,为后续情节的延展埋下伏笔,实现系列作品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第二,在悬疑构建层面,反英雄角色凭借与其他角色间的矛盾纠葛,营造出强烈的悬疑氛围,如其与正面角色的立场对立,在观众心中引发强烈的好奇性与求知欲。综上,反英雄配角在系列作品中的成长蜕变,推动了情节、丰富了角色关系,并深化了主题,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与深度共鸣,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规划项目(Z-2023-363-001)、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尚理晨曦社科专项项目(22SLCX-ZD-003)、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创新训练项目(XJ2025555)、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Z-2025-309-0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汪少明, 王会霞. 想象力消费语境下的中国影视虚拟角色创设[J]. 电影文学, 2022(14): 43-48.
[2] 赫聪. 《罗小黑战记》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形象探新[J]. 电影文学, 2023(23): 177-180.
[3] 刁颖. 论动画电影的真与自由追寻[J].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4): 78-86.
[4] 闻丹丹. 《哪吒之魔童降世》: 后现代主义审美驱动的主旨重构[J]. 电影评介, 2021(4): 93-96.
[5] 姜季东. 从《神偷奶爸》系列论国产动画ip发展[J]. 动漫研究, 2017(20): 125-127.
[6] 顾正道, 袁瑞琦. 从文艺学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叙事策略及其应用价值[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5, 2(3): 38-40.
[7] 于舒雅. “英雄之旅”视域下冒险类网络电影叙事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传媒学院, 2024.
[8] 李彬. 从《头号玩家》谈“英雄之旅”的剧作模式与叙事能量[J]. 当代电影, 2018(10): 37-43.
[9] 丁家珍.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三个维度——美学精神的转化、美育要义的凸显、国家逻辑的传达[J]. 电影文学, 2021(10): 50-53.
[10] 周巧雯. 解构主义视域下的申公豹影视形象分析[J]. 艺术评鉴, 2023(5): 125-128.
[11] 张建亮, 王玉军. 儿童文学反哺动画视角下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J]. 电影文学, 2019(18): 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