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创新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 “Fengqiao Experience”
DOI: 10.12677/ae.2025.158148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璞*, 陈胜敏#:湖北医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湖北 十堰
关键词: 枫桥经验“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Fengqiao Experienc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Consortium
摘要: 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模式综合改革,是深化“三全育人”实践的关键载体,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理念,以湖北医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例,探索党建引领下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创新实践路径。通过构建“思政引领–组织协同–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式渗透、管理服务精准化下沉、育人资源系统性整合,实现学生社区治理与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系统考察了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效能。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社区的治理效能,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治理生态,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erves as a crucial vehicle for implementing the “three-wide education” approach (whole-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while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initiative to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new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amework. Drawing upon the governance philosophy of the new-era “Fengqiao Experie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constructing a stud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consortium under Party-building leadership, using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initiative as a case study. Through establishing a tripartite governance model encompass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cultural immersion”, the research facilitates the pervas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and the systematic consolid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reby achieving profound convergence betwee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Employing document analysis, case study method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ance consortium.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is model has markedly enhanced governance efficacy within student communities, cultivating a constructive governance ecosystem characterized by “joint contributi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shared benefits”. These outcomes provide a transferable paradigm for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stering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璞, 陈胜敏. “枫桥经验”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创新实践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619-6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8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学校基层治理水平,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从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汲取治理智慧,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相结合,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综合治理,推动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形成以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学生能力、下沉治理资源、提高服务水平为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对统筹布局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着力加强学生社区治理与建设、构建高校平安校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医药学院以“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为工作思路,推动学生社区从“生活场域”向“育人平台”转变,构建“一站式”社区服务和“一体化”育人体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社区治理领域,国内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国外社区治理主要建立在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的基础上。以美国为例,其社区治理强调居民通过社区组织和志愿活动参与决策,各类社区组织在协调利益、提供服务方面发挥核心作用[1]。欧洲国家则更注重培育社会资本,通过构建社区网络增强凝聚力。不过,这些模式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往往面临协同效率不足的挑战。

学生社区治理方面,国外高校普遍采用住宿学院制,如牛津大学的学院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成长空间,配备专业导师团队,鼓励学生参与自治管理。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相对弱化了系统性的育人功能设计。

国内学生社区治理研究经历了显著的发展演变。早期研究聚焦于基础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构建,主要解决安全管理、环境优化等实际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研究重心逐步转向育人功能开发,强调将教育元素融入社区生活。当前研究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若干局限:理论体系尚待完善,对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缺乏系统阐释;实证研究以个案为主,普适性模式提炼不足;对多元主体的权责界定和协同路径研究不够深入,影响实践效果[2]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研究党建引领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时,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学生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中相关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检索与分析,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明确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研究思路[3]。例如,通过对国内关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文献的梳理,借鉴其在整合资源、构建协同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为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参考[4]

案例分析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如华中科技大学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该校以此为重要契机,大力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深入学生社区建设,将育人力量和资源下沉到学生社区,让社区成为“教育实践大课堂”,构建“全场域”“全天候”“全覆盖”育人模式。

深入这些高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学校领导、学工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学生党员及普通学生,了解其在党建引领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举措、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

研究还采用调查研究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针对高校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相关问题,如学生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对党建引领作用的认知、对社区治理效果的评价等,面向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发放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了解党建引领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在视角上具有创新性,将党建引领与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相结合,突破以往单一从管理或教育视角研究学生社区治理的局限。从党建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角度出发,全面审视学生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关系与协同机制,探索如何通过党建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学生社区治理新格局[5]

在方法上,本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融合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党建在学生社区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与政治功能[6];从教育学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社区治理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构建[7]。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研究视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剖析党建引领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8]

在理论应用上,本研究引入治理理论、共同体理论等,对党建引领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导。运用治理理论中的多元主体合作、协同治理等理念,分析学生社区治理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权责关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9]。借助共同体理论中的共同价值、共同目标、归属感等要素,探讨如何在学生社区中培育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学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理论体系[10]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构建“三维度分析框架”:价值共同体(价值引领)、治理共同体(机制创新)、育人共同体(实践转化),系统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2. 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示范性治理共同体。

组织体系重构。以十堰市《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为指引,我校创新构建“党建引领 + 社区治理”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治理创新行动实施方案》,构建“校党委统筹–社区党工委协调–楼栋党支部落实–楼层党小组延伸”四级联动组织架构,缔造“组织全覆盖、服务全方位、育人全过程”的幸福社区共同体,实现党的组织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深度转化。

工作机制创新。推行“五个一”工作法(每日一走访、每周一研判、每月一主题、每季一考评、每年一总结),通过构建“组织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的党建模式,以学生健康发展、学业提升、创新创业、考研就业为主线,通过教学研讨、读书分享、科研提升、成长服务等多个维度开展系列活动,实现党建与育人同频共振。

服务模式升级。实施“三进三同”工程(进社区同住、进课堂同学、进网络同频)。实施“驻楼辅导员工作制度”,10名专职辅导员、1名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入驻社区,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成长陪伴体系;校院两级领导干部累计开展“校领导午餐后”“校领导进寝室”等活动58场;建立“党员责任区”12个,开展“1 + N”结对帮扶(1名党员联系N名学生),覆盖率达100%;通过“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构建起“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服务提升在一线”的治理新生态。

3. 创新智慧服务,构建高效能服务共同体

践行“一线工作法”。组建学生社区党工委,成立社区功能性党团支部,配备党团活动室、心理辅导站、辅导员工作坊和学生活动场地,健全社区党团活动、朋辈帮扶、自我管理等功能。选拔聘任214名党政干部、110名学生干部担任学生社区楼层长;召开学生社区党工委工作推进会,推动“学校–学院–班级”与“社区–楼栋–楼层”协同联动,实现社区全领域网格化治理。

把好“学生关切”。践行“三进三联”安排,社区党工委成员带领学工干部经常性深入学生社区现场办公,定期在社区召开学生座谈会,带头梳理问题、排查难题,“一站式”解决学生急难愁盼。充分落实“首问负责制”,强化“接诉即办”,坚决做到“首问必接、首问必办”。建立“快速响应系统”,开展学生社区“订单制”便生服务,办结率达90.1%,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抓好“学生管家”。通过社区党支部引导学生党团互联,以党小组为实施主体,1个党小组 + 20名入党积极分子 + 1个团学组织,组建快乐学“习”、阳光活动、勇于实践、精准服务四大党团小组。挂牌“学生党员服务岗”,成立“党员互助”小组,开展“周四下午见”等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榜样示范和纽带作用。设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进一步推进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和学生社区支部特色亮点品牌创建,打造学生社区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推进“数字赋能”。优化“快速响应系统”,努力实现“315”(3小时内响应–1天内处置–5日内办结)服务目标,建立“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的全流程服务闭环。建立信息报送机制、畅通信息收集、反馈途径,落实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将“键对键”与“面对面”深度融合,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推动服务事项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

4. 深化五育并举,培育高质量成长共同体

向内深耕社区文化。打造“一区一品”特色活动,让学生社区成为思想教育主阵地。社区党工委引导学生组织在社区开展各类思想成长、文化交流、学业帮扶等活动180次,参与学生18,065人次;积极开展书院社区国学讲堂活动,展演“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话剧团课,开讲“多彩中国”系列大思政课,搭建理论学习“微阵地”,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向外拓宽管理服务。开展“一区一家”行动,增强一站式学生社区交融性,推动各类教育管理服务资源向一站式学生社区汇集,让学生在社区感受家的温暖。常态化开展学业帮扶与辅导活动122次;以“互联网+”“挑战杯”大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学术理想、学术技能、学术视野和学术热情,努力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大学生党员学术团队。

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学生会、团委、青协三大学生组织入驻学生社区,开展赋能成长系列活动,形成“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格局。围绕“党建引领、学业互助、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等多个主题,将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就业创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活服务等下沉至一站式工作社区,打通一站式服务最后一公里。我校社区空间共享,师生同频共振,朋辈同向同行,社区互联互通,五育活动精彩纷呈,学生社区已成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场域。

5. 筑牢安全防线,建设高标准平安共同体

多方联动和下沉,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党建引领效能,协同育人,筑牢平安社区底线。构建“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校园安全管理新模式。引导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学生信息员、安全联络员,一对一、点对点进行安全对接,加强对社区的巡查和监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开展“一月一宣教”“一周一检查”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全覆盖,在学生社区经常化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筑牢校园平安基石为抓手,从根本上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在预防、管理、宣传上再发力,构建“小社区大安全”治理格局,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6.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理念创新,以湖北医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为实践载体,系统构建了“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智慧赋能”的社区治理新范式。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枫桥经验”的基层治理智慧为方法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建设为价值追求,通过组织重构、机制创新、服务升级,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校社区治理现代化样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面向“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后续建设将重点推进“四维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一,构建“党建 + 治理”双螺旋互动模型,研制包含组织力指数、服务效能指数、育人转化指数等维度的社区治理评估体系;二,依托“快速响应系统”、“湖小医AI系统”的数字孪生治理平台,实现治理流程的智能化重构与可视化管控;三,培育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医文融合”文化品牌矩阵,通过“社区成长档案”等载体强化思政引领力;四,实施分层分类的“社区治理人才雁阵计划”,打造“专家智库–专职队伍–学生骨干”三级联动的专业化治理梯队。通过持续优化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社区治理创新标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筑坚实的育人平台。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编号24Z13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指南[Z]. 2022.
[2] 卜谦祥.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3): 85-88.
[3] 王懿.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107-111.
[4] 李刁, 陈志.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2): 65-68.
[5] 钱顺, 段筱雨.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究综述[J]. 山西青年, 2025(5): 49-51.
[6] 赵蕾. 高校教师党建与学生党建联动共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1): 83-86.
[7] 李芳.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2): 107-114.
[8] 黎新宏. 党建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4(1): 78-85.
[9] 周彤. 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19): 165⁃168.
[10] 陈城, 李杨帆.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