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The Value Implications,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摘要: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动能。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推动教学内容精准化、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和驱动教学评价科学化。然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高校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师数字素养薄弱以及技术平台功能设计与教学需求不匹配等现实困境。为了实现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完善教学保障机制、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优化平台功能设计,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have injected new energy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igital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ecision of teaching content, facilita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dri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adequate support systems in universities, the lack of digital literacy among teachers,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design of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and the needs of teaching. To achieve a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s for teaching, enhance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here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engaging aspects of this subject.
文章引用:李小可.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8): 647-6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86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并多次强调要善于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的积极成效,特别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变革,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3]。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在数字化浪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当顺势而为,肩负起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育人潜力,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局面,切实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与广泛应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数字时代。而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1. 教学内容更迭:数字技术推动教学内容精准化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4]。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5]。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需要什么、供给什么”的精准教学,让思政课内容供给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切实回应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

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供给。教师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采集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兴趣偏好等多维数据,构建学生数字画像,从而精准把握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偏好。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更注重逻辑验证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嵌入更多科学案例;针对文科学生的人文关怀需求,教师可以加强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分析,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套教案走天下”的粗放做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精准定位每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认知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与讲授重点,实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2.2. 教学方式转变:数字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

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牢固树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且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借助数字技术,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场景的限制,给思政课带来更加丰富立体的教学情景。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注重理论灌输,忽略形式创新的局限性,因此,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借助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以“遵义会议”专题教学为例,借助VR技术还原“遵义会议”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就能“置身”会议现场,通过交互操作查看历史文件、聆听代表发言录音。教师在课堂上同步讲解会议背景,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亲历”历史转折点,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可依托在线教学平台、互动式教学软件等数字工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进而提升其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学习通”平台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课程核心问题提前设定讨论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根据讨论过程中的典型观点给予针对性反馈。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够促使他们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2.3. 教学评价变革:数字技术驱动教学评价科学化发展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多依赖于教师主观回忆和经验判断,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缺乏科学性,也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情。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6]

数字技术拓展了教学评价方式,推动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循证。依托课堂智能终端、在线学习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教师能够实时采集学生课堂互动频次、在线学习时长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过程性数据,对学生从课前预习、课中参与到课后复习的整个学习轨迹进行全面的记录。这些过程性数据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全覆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例如,在分析某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情况时,尽管其期末笔试成绩优异,但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发现,这名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讨论和作业提交方面存在敷衍现象。基于此,教师可结合数据精准判断其知识掌握可能存在机械记忆、缺乏深度思考等问题,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而避免单纯依赖考试成绩的片面评价。

3.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方式和评价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是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环境之困、主体之困和技术之困。

3.1. 环境之困:高校保障体系仍显薄弱

数字技术是否能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效赋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高校思政课资源保障不充分。不同地区或不同高校在数字教学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地方高校和边远地区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和技术条件有限,难以建设稳定的网络环境和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导致数字技术难以顺利融入课堂教学[7]。除此之外,一些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高校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较先进的教学智能设备,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设备维护不到位,常常出现“资源闲置浪费”或“设备搁置不用”的情况。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效支撑数字技术的常态化应用。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对教学中使用的数字设备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当前不少高校的数字化设备的运行维护仍依赖授课教师自行处理。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如智能终端反应迟缓、教学平台登录异常或多媒体系统崩溃等问题,教师往往难以及时解决,进而会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即使部分高校已配备技术服务人员,但其整体保障能力仍有待提升。例如,部分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局限于基础设备维护,面对VR设备调试、大数据分析系统异常等复杂技术问题时,常出现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进而形成“设备有人维护却无人精通,技术故障有人响应却难彻底解决”的困局。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联动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在推进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既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思路,也没有及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使得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效果不佳。例如,一些高校虽然引入了多种教学平台和智能设备,但教学部门、信息中心与具体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学部门主抓课程安排,信息中心负责设备管理,但双方协作不足,教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往往找不到明确的对接人,导致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也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普遍,无法形成统一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最终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改革成效。

3.2. 主体之困: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数字技术能否有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尽管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已普遍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推动教学方式从传统单一讲授向互动式、场景化转变。但是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教师的数字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停留在初级阶段,日常教学多以制作PPT、播放视频等基础操作为主。对于更加先进复杂的数字工具,如AI学情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等的认识和运用还不够深入。[9]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教育领域,该技术能够生动还原重要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情感共鸣,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感染力。但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不熟悉相关技术的操作,难以将这类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进而错失提升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机会。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仍显不足。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通过教学平台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在线学习时长、互动频率、作业完成情况等,但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仅停留在对表面数据的浏览,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从而难以调整精准的教学内容,有效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3. 技术之困:技术平台功能设计与教学需求不匹配

教师在使用技术时,最关注的是其易用性和适配性。只有在建立了易用和有用的心理预期后,教师才会积极尝试和应用新技术[10]。然而,当前许多教学平台间的兼容性较差,其功能设计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主流教学平台间的兼容性较差,信息孤岛现象严重[11]。例如,“学习通”“智慧树”等平台在课程资源、教学数据和用户账户等方面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导致教师必须在多个平台上分别进行课程管理、资料上传与学生跟踪,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学生也需在不同平台间来回频繁切换,导致学生学习体验碎片化,不仅增加了操作负担,也削弱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与学生满意度。

另一方面,部分教学平台的内容设计未能充分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业特点。大部分在线学习平台功能主要满足一般课程的教学需求,侧重于课程内容传递和基本学生互动。思政课因涉及复杂的理论知识、政治思想和伦理要求,对教学平台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平台尚未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导致适用于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难以获取,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

4.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高校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时应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良性发展。

4.1. 以协同联动为依托,健全教学保障体系

完善教学保障体系是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

第一,高校应完善资源保障机制,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持续加大对智慧教室、云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技术环境的普及度与适配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12]。尤其是在边远或中西部高校,应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避免技术落差带来的教学鸿沟。

第二,高校应完善思政课教学组织保障机制,促进多部门协同合作,凝聚育人合力。信息技术部门应主动回应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及时提供技术支持与故障排查服务。同时,应根据教学需求的变化,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开发更契合思政课特点的应用模块,以提升技术对教学活动的适配度和支持力;后勤部门要保障数字教学环境的稳定运作;学工处、教务处要做好课程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情况考核、学生学习评价和考核等工作,及时反馈结果,确保教学管理有序开展,形成教学合力。

第三,高校应完善思政课教学制度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专业培训,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资源支持,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切实提升教师数字教学意识与实践能力,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4.2. 以人机协同为基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技术能否有效赋能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更新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树立融合数字技术的理念,充分认识其在课堂互动、教学资源整合、学情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强运用数字工具辅助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当前思政课面临“抬头率不高”“到课率下降”等现实挑战的背景下,教师应主动了解、掌握新技术的运行逻辑和教学应用场景,以精准传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思想引领力。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高校应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构建覆盖技术操作、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全过程培训机制[13]。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此类专业培训,提升自身对教学平台、数字工具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从“能用”到“会用”“善用”的转变。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推动典型示范、经验交流和教研活动常态化,为教师搭建学习和借鉴的平台,激励其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设计。

4.3. 精准服务为导向,优化平台功能设计

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14]

第一,高校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高校需立足思政课教学实际,精准梳理思政课教学对技术平台在内容整合、互动方式、价值引导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推进校内平台整合与数据标准统一,着力构建“统一入口、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综合教学平台体系,避免教师在多个平台间切换所导致的教学割裂、数据碎片和资源冗余。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参与平台功能模块开发与教学场景设计,确保平台的功能设计与思政课教学需求有效衔接。

第二,平台开发企业需要转变设计理念。不应将平台仅仅视为教学工具,而应深入理解高校育人逻辑和思政课的专业特性。针对思政课教学对时政性、理论性、互动性和沉浸感的特殊要求,企业应重点开发具备情境式教学展示、时政热点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分析以及多元评价反馈等专业功能模块,推动技术平台从简单的技术堆砌向深度教学融合的转型升级。

第三,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机构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出台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平台互通规范,鼓励高校采用兼容开放的教学平台,从制度层面打破信息壁垒。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在中西部及边远地区高校的扶持,推动实现教学平台共建共享和教育数据互联互通。

只有构建起高校需求牵引、企业技术支撑和政府制度保障的三方协同机制[15],才能有效破解当前教学平台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5. 结论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从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到教学方式的多元转型,再到评价体系的科学优化,技术的融入不仅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重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逻辑与知识生成方式。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高校保障体系薄弱、教师数字素养欠缺、平台适配性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不能只依赖技术本身的进步,而应在制度建设、师资培养与平台优化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唯有各要素、各主体间相互配合、协同促进,才能突破现有困境,实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278.
[2]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 2024-05-11(1).
[3] 教育部等九部门.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4/content_7019045.htm, 2025-04-11.
[4]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45.
[5] 王易, 朱惠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析[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 10(3): 29-38.
[6] 齐道喜, 黄衍川.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然·应然·将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 43(4): 143-148.
[7] 郭根, 林旭升.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运行机理、理论审思与实践展望[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5, 41(2): 132-137.
[8]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186.
[9] 王浩, 刘慧, 宁晨, 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耦合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5(3): 6-11.
[10] 江凤娟, 刘晓璇. 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AM的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21, 32(3): 78-86.
[11] 吴恒仲, 朱国芬, 柏振平.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发展困境与实现进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15): 40-44.
[12] 王军莹, 高书杰. 数智化时代思政课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3(36): 100-103.
[13] 张悦, 刘宏达.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21): 79-82.
[14] 林明惠.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 机遇、挑战与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9): 58-64.
[15] 熊富标.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 技术驱动、融合探索与创新之维[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3): 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