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阳明文化融合发展状况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angming Culture Integration in Xiuwen County
DOI: 10.12677/cnc.2025.13408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应, 徐正梨, 王浇浇, 王顺保: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健管学部,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阳明文化社会群众融合发展社会嵌入Yangming Culture Social Group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ocial Embedding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要求为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合提供了战略契机。本研究以阳明文化当代融合为切入点,选取阳明文化核心发源地贵州省修文县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机制。研究发现,当地阳明文化传承面临符号系统现代化转型不足与精神阐释体系滞后于当代需求的双重挑战,具体表现为文化认知与实践参与的显著差异,以及核心精神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出现断层。基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嵌入理论的交叉分析框架,提出三维整合路径:政治维度构建制度性保障体系,推动政策供给与文化治理模式创新;认知维度实施分众化传播策略,重点突破代际传播与文化认同瓶颈;结构维度结合当地特色,促进阳明精神与区域文化生态的相互耦合。该研究旨在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分析范式,对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具有理论参照价值。
Abstract: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outline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esent a strategic op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socie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temporary integration of Yangming culture, using Xiuwen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core birthplace of Yangming culture—as a case study for empirical research.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ociet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local inheritance of Wang Yangming culture faces dual challenges: insufficient modernization of its symbolic system and a lagging spiritu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at fails to meet contemporary needs. These challenges manifest as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in cultural cognition and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a gap in integrating the core spirit of Wang Yangming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y. Based on a cross-analysis framework incorporat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ory and social embedding theory,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path. In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enhance policy supply and foster innovation in cultural governance models. In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a segmente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s implemented to address bottlenecks in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leveraged to promote the mutual coupling of Wang Yangming’s spirit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al ecology.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n operational analytical paradigm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ffers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张应, 徐正梨, 王浇浇, 王顺保. 修文县阳明文化融合发展状况研究[J]. 国学, 2025, 13(4): 596-60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085

1. 引言

文化承载着国家的精神命脉,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既延续着历史文脉,又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彰显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发端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内核,深刻影响着中国思想史,同时也在世界哲学领域内产生重要回响[1]。贵州省修文县作为阳明心学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见证了1506年王阳明谪居龙场时创立心学体系的重大思想突破,并留下了“龙场悟道”这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事迹[2]

如今,文化复兴战略为传统思想资源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阳明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智慧,通过与城市建设的创造性融合,既能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又可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3]。这种融合需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肌理,使其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网络[4]。然而,当前实践中存在对阳明文化符号化、表层化利用的问题,部分项目未能触及心学核心精神,导致文化传播流于形式[5]。此外,跨学科研究不足也制约了阳明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层对话,亟须构建更系统的理论框架[6]

2. 修文县阳明文化融合现状分析

2.1. 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修文县作为贵阳城市圈重要节点,地处黔中腹地,其“王学圣地·秀美修文”的区位品牌已形成显著辨识度。县域内呈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六广河大峡谷、桃源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4A级景区构成多元自然景观谱系,叠加毗邻省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自然禀赋与区位交通的双重叠加效应。

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修文县依托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历史锚点,构建起以“阳明洞”为核心的文化地标集群。总投资67亿元的阳明文化主题公园项目,通过“历史场景再造”策略打造出知行合一广场、龙冈书院遗址等文化体验空间,构建起占地3500亩的哲学文化场域,入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名录1。文旅融合实践中形成的“阳明文化+”模式,已衍生出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

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当地在面对这种急剧变化的环境之下显露出诸多问题。其一,文旅融合能级不足,表现为文化解码能力薄弱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性滞后,导致游客驻留时长较低于周边景区均值;其二,产品迭代速度与市场需求存在代际差异,传统观光型产品占比仍然相对较高,与年轻客群期待的沉浸式体验存在供需错配;其三,文化传播存在“高势能,低动能”特征,阳明心学的哲学内涵转化率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文化消费转化路径。最后,便是在新媒体传播场域,文旅宣传力度相对较弱,县域文旅账号的传播流量在全省文旅系统当中占比不高,凸显出IP运营的系统性短板。

2.2. 地区风俗融合现状

在中央文化发展战略指引下,修文县创新实施阳明文化浸润工程。为更好利用阳明文化促进地区风俗建设,自2013年起修文县政府系统性开展“重德修文”大讲堂项目。在该项目的缩影之下,一系列诸如阳明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商铺、进家庭”等相关活动应运而生,通过将阳明文化的哲学内涵与新时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进一步将阳明文化融入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风俗建设之中,构建起“理论阐释–价值传导–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融合发展的“修文样本”。此外,当地政府从阳明文化中的《南赣乡约》中的治理方法获得启示,充分借鉴其治理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星级评选户”和“十联户”的运行体系。这种以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乡村和谐发展的推动以及乡村的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然,阳明文化在融入当地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首先,是文化辐射存在范围衰减现象。受限于地缘因素,部分距离修文县城较为偏远的乡镇和农村,与县区相比,无法充分感受到文化精神氛围的熏陶。其次是文化转化存在认知鸿沟,心学思想的认知转化率呈现显著群体差异。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哲学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和深意,而当地群众相互之间受教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异,这使得在推进阳明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挑战。所以,如何将阳明心学思想与当地群众进行深入融合发展,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探索。

2.3. 传承教育融合现状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路径。修文县通过构建“节庆 + 教育”双轨传承体系,形成阳明文化活态传承的县域实践样本。自1999年启动阳明文化国际艺术节项目,截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六届,创设了学术交流、仪式展演和产业转化三维传播体系,吸引国内外诸多知名学者参与,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对话平台。

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修文县政府创新实施“心学教育生态工程”,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场景再造”策略,构建起从小学到高中全学段的阳明文化教育体系,将阳明文化传承融入修文县学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具体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如阳明文化大讲堂、“四心合一”特色课程、中小学研学旅行等。

总体而言,当地政府的诸多举措对于阳明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阳明文化的传播效果,即在传播对象的态度与认知中。通过本文调查发现,40.38%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显示出对阳明文化在修文县思想教育中的实施效果的中立态度。相对而言,认为效果显著的受访者仅占15.38%,而26.92%的人认为效果不明显,余下则不清楚其效果。这表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阳明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其实相对而言效果不佳,需要在后续的推广和实施在思想教育中尚需进一步的提升和明确的方向。不仅如此,根据本文调查的数据显示来看,约有65.38%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对阳明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理解不足,而教师对阳明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阳明文化在当地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因此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3. 社会嵌入理论下的融合探究

3.1. 社会嵌入理论概述

社会嵌入理论当中的“嵌入性”最早由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提出,起初用于描述社会经济活动是如何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即强调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当时所处世界的文化结构、社会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社会嵌入理论的后续发展过程中,Zukin从社会嵌入理论的传统框架出发,将嵌入因素分为了四个方面,即认知嵌入、结构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并认为以上嵌入性因素对个体行为均具有直接影响[7]。其中,认知嵌入是指行为主体在理性抉择时从原有思想意识对现状的判断;文化嵌入是强调理念、规范、德行等文化上的因素对行为主体的影响;结构嵌入是指社会网络结构对主体行为的影响;政治嵌入是指政治制度因素对主体行为的影响[8]

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下的政治、认知、结构等要素来研究分析修文县阳明文化在当地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融合度,并提供相应对策建议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发展的融合,推动当地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 政治嵌入路径

在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本文研究中的政治嵌入是指政策、法律以及规章等外部制度因素对于阳明文化在修文县当地融合的影响。其中,政策文件嵌入包括了修文县政府以及上级政府对于推动阳明文化在当地发展的各类规范性文件、鲜明的政策导向和组织推广的各项活动。当前,修文县委宣传部在《修文县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工作方案》中提到,深入挖掘修文县阳明文化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打基础利长远,通过开展系统挖掘整理、保护利用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等工作,提升整体呈现水平,增强成果转化应用,凸显其当代价值,擦亮“爽爽贵阳·心学修文”名片,扩大“龙场悟道”影响力,打造阳明文化名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修文贡献[9]。贵阳市委宣传部在《贵阳市关于贯彻落实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表示,阳明文化作为贵阳人精神的宝贵财富,要深入挖掘阳明文化整理、保护、研究、推广工作,并实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社会良好心态的作用[10]

从政治因素嵌入到阳明文化融合中的过程与路径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政策等嵌入因素主要聚焦在阳明文化的表层传播,通过一系列政策宣传,以及号召举办各类相关阳明文化活动,使更多人知晓阳明文化的存在。而随着政治嵌入的不断深入,政治因素开始引导阳明文化与当地社会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进行对接与融合。同时,修文县政府在推动当地的社会治理中引入阳明文化的理念,倡导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让其在社会行为规范层面得到内化,使得阳明文化在社会价值层面与当地进一步的深化。而当政治嵌入达到更高层次时,阳明文化深度融入当地的社会制度与政策体系之中,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在教育政策中融入阳明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本土文化根基的人才,从制度层面保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融合在制度层面的升华,使阳明文化与修文县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修文县独特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发展格局。

政治维度的嵌入因素在促进文化融合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强化了阳明文化融合的导向性,确保阳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始终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则能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的双重协同机制,积极推动阳明文化在修文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实现深度交融。

因此,政治嵌入要素的深层效应在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传播格局。当阳明文化的阐释权与传播权被纳入制度化轨道,既保障了文化传播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这种制度性安排有助于强化文化融合的导向性,并通过资源配置与价值引导的双重机制,推动阳明文化在修文县当地群众中的深度交融。

3.3. 认知嵌入路径

修文县当地群众对于阳明文化认知深浅是考量该文化与当地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阳明文化在整个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就认知度而言,修文县当地不同社会群体对于阳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例如本文基于不同学历背景而对修文县部分社会群众所进行的阳明文化融合研究的调查发现,如下表1所示。可以看出,学历与对阳明文化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中,45.45%的人表示较为了解阳明文化,而36.36%的人表示只听别人说过,只有9.0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这表明较低学历群体对阳明文化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高中、中专学历的受访者中,44.44%的人较为了解,27.78%的人非常了解,这显示出他们对阳明文化的认知有所提升。本科、大专学历的受访者的了解情况与高中、中专相似,42.11%的人较为了解,15.79%的人非常了解,显示出学历越高,对阳明文化的认知程度也随之提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中,75%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说明高学历群体对阳明文化的了解程度最为深入。

Table 1. Investigation on the cognitive degree of Wang Yangming culture among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oups in Xiwen County

1. 修文县不同学历背景群体关于阳明文化认知程度调查

类型

学历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不太了解

并不了解

总计

初中及以下

9.09%

45.45%

36.36%

9.09%

11

高中/中专

27.78%

44.44%

22.22%

5.56%

18

本科/大专

15.79%

42.11%

36.84%

5.56%

19

硕士及以上

75.00%

25.00%

0.00%

0.00%

4

频数

12

22

15

3

52

从认知嵌入角度而言,低学历群体由于基础教育经历的相对缺失,知识结构的相对不完整,对阳明文化的认知常局限于地域符号,难以深入理解心学价值内涵。由于对阳明文化的理解有限,使得这部分群体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中,难以主动融入阳明文化的元素,导致阳明文化在这一群体中的传播和传承受到阻碍,文化融合的范围相对较窄。例如,在修文县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或社区建设中,这类群体可能更多地沿袭着本土原有的习俗和观念,对阳明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缺乏认同感和实践意愿,使得阳明文化难以在这些社会生活场景中扎根生长。

而高学历群体则有着较为完整的系统教育和多元信息渠道,相较之下对于阳明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使得该群体更愿意将阳明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工作、生活和社交之中。他们会在家庭教育中向子女讲述阳明文化的故事和思想,会在商业活动中倡导诚信、坚韧等符合阳明文化理念的价值准则,也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积极推动阳明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从而成为阳明文化在修文县传播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使阳明文化逐渐渗透到当地社会的各个层面,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融合。

认知嵌入路径在修文县阳明文化与当地融合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升群众的学历水平和认知能力,能够有效拓展认知嵌入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推动阳明文化与修文县社会在多维度、多层次上实现有机融合,为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当地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

3.4. 结构嵌入路径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承,既是维系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战略支点,更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核心驱动力。在修文县的地域文化生态中,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重构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需求的连接通道,不仅能够重塑地方文化记忆共同体,更可促进社会价值体系的有机更新。这种文化实践在强化地域认同基底的同时,通过构建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有效推动人文环境优化与社会发展质量的协同提升,为区域居民创造更具精神内涵的生活图景。所以,本文从结构嵌入视角出发,调查了修文县当地不同年龄群体对于阳明文化运用的态度,如下表2所示。根据调查,不同年龄段对阳明文化在修文县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程度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18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66.67%认为未应用,显示出对该文化的认知不足。18至35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50%认为应用一般,表明这一年龄段对阳明文化的认同感较强,但仍有35%的人认为应用较少。36至6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40%认为应用一般,32%认为应用较少,说明这一群体对阳明文化的看法较为中立。60岁以上的受访者则有50%认为应用广泛,50%认为应用一般,显示出对阳明文化的认可度较高。

Table 2.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Wang Yangming culture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Xiwen County

2. 修文县不同年龄群体关于阳明文化的运用程度了解调查

类型

年龄

应用广泛

应用一般

应用较少

并未应用

总计

18岁以下

0.00%

0.00%

33.33%

66.67%

3

18~35岁

10.00%

50.00%

35.00%

5.00%

20

36~60岁

24.00%

40.00%

32.00%

4.00%

25

60岁以上

50.00%

50.00%

0.00%

0.00%

4

频数

10

22

16

4

52

从结构嵌入路径的年龄维度出发,不难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对阳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社会快速变革与多元文化冲击的前沿,其生活节奏紧凑,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业深造、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社交网络的构建。这使得他们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相对有限,难以深入接触阳明文化在当地的丰富实践。同时,青年一代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其信息获取习惯高度依赖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而这些平台上的阳明文化内容往往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特征,难以系统且深入地展现阳明文化的全貌与内涵,导致青年群体对阳明文化在当地的实际运用认知不足,进而形成“运用较少”的主观印象。

与之相对,老年群体人生经历较长,对本地文化有着更系统的了解和深厚情感依附。该群体的日常生活节奏较为舒缓,有更多时间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如阳明文化讲座、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亲身感受阳明文化在当地深度融入的契机。在传播媒介方面,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渠道,如社区宣传栏、线下文化读物等,这些媒介所传递的阳明文化信息通常更为集中且具深度,有助于强化老年人对阳明文化在当地广泛运用的认知。

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的代际认知差异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时代性挑战。在修文县的实践观察中,老龄群体与实体文化载体形成稳定认知闭环——社区文化空间、节庆仪式等传统传播方式,因其地域生活与情感记忆的共振,能够有效激活该群体的文化认同。这种传播效能的实现,本质上源于代际文化惯性的延续与当地群众集体记忆的存续机制。反观青年群体的文化接受方式,则呈现出“参与意愿”与“传播形式”的错位矛盾。数字化的文化解码方式具有强交互性、碎片化与圈层化特征,传统单向度的文化呈现形式难以吸引该群体更多关注度。这种代际认知鸿沟,实质是文化传播媒介与接受群体媒介素养的结构性失衡。

4. 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1. 文化认知程度不高

文化认知作为文化与社会群体融合的催化剂,其内在维度与辐射范围深刻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根基与格局。在纵深层面,文化认知的深度决定着融合工程的文化锚点,唯有深植于文化内核的认知土壤,才能培育出具有生命力的融合根系。在横向维度,广博的认知视野则构筑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多元文化因子的碰撞激发创新活力,使文化融合呈现出包容创新的动态平衡。

聚焦修文县的阳明文化传播现状,通过实地调查揭示出值得深思的双重困境:当地群体对阳明文化的认知既缺乏纵向穿透力,难以触及心学精髓;又存在横向局限性,未能形成开放包容的认知场域。这种认知深度的断层使得文化融合失去着力点,而认知广度的局限则阻碍了文化对话空间的拓展,最终导致阳明文化在当代传播中呈现出根基悬浮与创新乏力的双重危机。当文化根系无法扎入群体认知的沃土,文化对话又缺少多元养分的补给,阳明文化的现代转化便难以突破符号化传播的表层困境。

4.2. 文化传播方式单一

在数字技术革新推动下,文化传播路径已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时空限制,逐步形成多维度、分众化的立体传播格局。这种转型使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公众得以通过兴趣导向的主动参与,在多重媒介构建的文化场域中实现深度认知与价值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修文县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仍主要依托节庆展演、学术研讨等实体空间传播载体,未能充分整合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势能。传统传播模式由于形式固化与创新不足,难以激活青年群体的文化参与意愿,尤其在新世代追求沉浸式、个性化文化体验的语境下,其传播效能呈现边际递减趋势。尽管数字社交平台具有裂变传播的潜在优势,但官方传播主体在社交平台的内容生产与流量运营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其账号影响力相较于民间自媒体存在显著落差,致使优质文化资源难以突破“信息茧房”的传播壁垒。

当前阳明文化传播体系呈现出传统路径与数字生态的协同失衡:线下活动受限于短期化、程式化的运作模式,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浸润效应;线上传播则因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叙事策略与交互机制,未能构建分层化、精准化的传播矩阵。这种双重困境导致文化供给与当代受众的参与需求产生错位,既削弱了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也制约了文化创新的可能性。

4.3. 传承代际差异较大

修文县阳明文化的代际差异问题在调查数据中呈现多维度分化。年轻群体对阳明文化的认知表现出显著分散性,总体如下表3所示:18岁以下受访者中,约三分之一自认“非常了解”,另三分之一坦言“不了解,只听别人说过”,而18~35岁群体虽半数“较为了解”,仍有15%明确缺乏认知,反映出中间代际的认同模糊。相比之下,60岁以上群体中半数人“非常了解”且无人完全陌生,凸显年长群体通过长期生活经验形成的稳定文化认同。这种差异延伸至实践评价层面——60岁以上群体半数认为阳明文化在思想教育中“应用广泛”,而18岁以下群体中66.67%认为“未应用”,代际鸿沟既源于对“应用”标准的理解差异,也折射出传播方式的代际偏好分野:年长者更关注传统节日、社区活动等具象载体,年轻人则期待短视频、虚拟体验等现代媒介。在价值认同上,尽管60岁以上群体普遍将文化传承视为责任使命,年轻群体虽多数认可其重要性,但仍有三分之一认为“不重要”,这种张力既源于代际价值观的碰撞,也暴露出传统传承方式与当代生活需求的脱节。若缺乏有效弥合,代际认知偏差可能加剧文化传承的断层风险,需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与代际对话机制,在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间构建动态平衡,实现阳明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Table 3.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Wang Yangming culture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Xiwen County

3. 修文县不同年龄群体对于阳明文化的关注度

题目

名称

2. 您的年龄是?

18岁以下

18~35岁

36~60岁

60岁以上

6. 你了解阳明文化吗?

非常了解

33.33%

25.00%

16.00%

50.00%

了解一些

33.33%

50.00%

36.00%

50.00%

不了解

33.33%

15.00%

44.00%

0.00%

完全不了解

0.00%

10.00%

4.00%

0.00%

9. 你认为阳明文化在修文县思想教育中应用程度如何?

应用广泛

0.00%

10.00%

24.00%

50.00%

应用一般

0.00%

50.00%

40.00%

50.00%

应用较少

33.33%

35.00%

32.00%

0.00%

未应用

66.67%

5.00%

4.00%

0.00%

13. 你认为阳明文化在修文县思想教育中重要性如何?

非常重要

66.67%

25.00%

28.00%

50.00%

重要

0.00%

15.00%

28.00%

50.00%

一般

0.00%

40.00%

40.00%

0.00%

不重要

33.33%

20.00%

4.00%

0.00%

4.4. 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文化资源的系统性配置是构建文化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通过跨维度整合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能够破除资源配置壁垒,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价值链。这种统筹机制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文化要素的有机联动,更可通过文化生产关系的优化重组,增强文化资源的社会转化效能,为文化共同体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聚焦修文县阳明文化发展现状,其资源配置体系面临双重结构性挑战。在财政支持维度,文化项目投入呈现明显的前后失衡,首期工程完成后,后续资本投入的动能衰减导致基础设施运维与文化衍生项目开发面临持续性挑战。不仅如此,当前财政资源配置缺乏闭环管理思维,尚未建立文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估体系,致使资金使用效率监测与动态调整机制存在盲区。

在人力资本维度,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构成深层制约。现有文化队伍在学术研究、创意策划与产业运营等关键环节存在能力断层,人才培养的造血机制与外部智力引进管道均未完善。这种人才生态的失衡直接导致文化阐释停留于符号表层,难以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更制约着文旅融合的创新空间。

当前阳明文化的生态化发展,亟待破解“资本动能不足”与“人力资本断层”的双重困境。构建文化治理的双轮驱动模型,既需优化财政资源的精准投放与效益管控,更应着力培育复合型文化人才矩阵,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资源配置的堵点,方能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体系。

5. 阳明文化融合发展新举措

5.1. 立足新时代文化需求

文化创新需建构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范式,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转换。在新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阳明文化的传承不应局限于经典诠释层面,而应转化为具有实践张力的生活哲学。通过“致良知”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价值坐标,借助“知行合一”重塑现代社会的行动伦理,使传统文化智慧与数字文明产生深层共振,形成文化基因与社会肌理的有机互嵌。

在技术赋能的维度,可构建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生态。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文化资源数字图谱,实现文化IP的确权管理与可信传播;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阳明心学沉浸式体验空间,使抽象哲学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交互场景;开发智慧文化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实现个性化文化供给,形成传统智慧与智能传播的闭环系统[11]。针对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特征,可设计系列数字文化衍生品,如交互式哲学游戏、虚拟书院研学系统等,在数字交互中实现文化价值的代际传递。

文化治理层面需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型社会组织,孵化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文化传播主体;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推动哲学思想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创新文化金融工具,通过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这种系统性创新不仅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更可在数字化浪潮中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新模式[12]

5.2. 优化资金投入与配置

文化资源配置的效能直接决定着文化价值转化的深度与广度。从资本运作视角来看,阳明文化的当代传播本质上是文化资本的多维转换过程。修文县政府可通过建立“文化价值评估矩阵”,系统解析心学思想在不同传播场域中的资本转化路径——将“致良知”的道德准则转化为社会信任资本,把“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转化为市场创新资本,形成价值转化的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资本账户”,不仅能够明晰文化符号的贴现轨迹,更能为文化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价值锚点[13]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层面,需建立分类治理的资金配置体系。对于具有非排他性的阳明文化典籍整理、学术研究等纯公共产品,应强化政府财政托底保障;而阳明主题文旅融合项目等准公共产品,则可创新采用文化领域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引入专业机构参与数字化展馆、沉浸式剧场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例如开发智能导览系统时,可嵌入心学思想互动模块,使科技载体成为文化传播的增量通道。

进一步而言,可探索文化治理的数字化创新路径。搭建去中心化文化协作平台,允许公众通过智能合约参与文化项目众筹与决策,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流向透明化与参与贡献可视化。这种分布式治理机制既能激活社会力量的参与动能,又可通过数字足迹构建文化认同的量化评估体系。当每个参与者的文化选择都能转化为可追溯的治理节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推广便升维为全民共建共享的价值共创过程。

5.3. 推动跨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阳明心学的精神原乡,修文县承载着“龙场悟道”的哲学遗产与文化使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当地着力构建阳明文化价值转化体系,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形成“文化基因解码–产业动能激活–区域治理升级”的良性循环。这种多维融合的发展路径,既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重构,又精准对接了县域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需求。

基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修文县探索出文化赋能发展的三维模型:在价值维度,将心学智慧转化为社会治理的伦理资源,开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在经济维度,打造“心学IP + 产业集群”的融合业态,形成国学研学、生态康养、数字文创等特色产业链;在空间维度,构建“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场景,通过历史街区数字化改造与乡村文化综合体建设,重塑地域文化生态[14]

在产业融合实践中,当地聚焦三个创新方向:康养领域开发智能心疗系统,通过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体征数据,匹配个性化心学调节方案;教育板块联合高校成立“心学与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开发人工智能道德决策训练系统;文旅产业运用混合现实技术打造“悟道剧场”,以全息投影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在沉浸式互动中体悟心学精髓。这种将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嫁接的实践,既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又培育了新型文化消费业态。

5.4. 建立文化传承新模式

在代际文化传承领域,可构建基于社区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设立“代际文化工坊”,形成老中青三代协同的文化再生产体系:年长者依托生活经验进行文化阐释,如家规礼俗演示、口述史整理;中青年群体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转译,制作交互式文化图谱、开发虚拟家风馆等数字记忆载体。这种代际协作不仅实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更在数字化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15]

针对老龄群体的文化参与,需建立“文化适老化”服务体系。开发适老型文化产品,如简化版心学音频课程、社区庭院剧场等低门槛文化载体;设立“银龄文化传播站”,配备智能辅助设备,通过语音交互系统帮助长者录制口述影像。同步实施“数字反哺计划”,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使老年群体既能守护传统文化记忆,又能接入数字化传播网络。

创新文化治理激励机制,可设计“文化贡献值”体系。将文化传播行为量化为可兑换公共服务资源的信用积分,如参与家训整理可积累“文化信用分”用于优先使用社区文化空间。建立跨代际文化合作社,允许老年群体以传统技艺入股、青年以数字技能参股,共同开发文化衍生品。这种价值转化机制既增强代际合作的可持续性,又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见的社会资本[16]

6. 结语

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在于实现传统智慧的当代转译与价值重构。阳明文化承载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本质上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个体精神成长与集体价值共识的双重指引。在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意义连接——既要让阳明心学成为涵养公民道德的精神源泉,又需要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文化动能,使哲学智慧从典籍阐释走向社会实践,形成“明德修身”与“崇德善治”的良性互动。

而从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而言,本质上是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范式。当阳明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入街巷阡陌,当哲学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便真正完成了从文化资源向文明资本的跃迁。这不仅为县域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也在更深层面回应着文化自信建设的时代命题,即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培育现代文明形态,使五千年文明积淀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底座。

基金项目

2023年贵州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地方阳明文化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GZJG202301672;2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S202313647010。

NOTES

1中国阳明文化园项目–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升[EB/OL]. https://www.guizhou.gov.cn/ztzl/lycyh/lycydzs/202110/t20211008_70776271.html

参考文献

[1] 陈来. 王阳明哲学的心物论[J]. 哲学研究, 2015(4): 45-52.
[2] 钱明. 王阳明龙场悟道及其历史影响[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12): 78-85.
[3] 吴光. 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创新路径[J]. 中国文化研究, 2020(2): 112-120.
[4] 董平.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逻辑[J]. 学术月刊, 2019(7): 15-23.
[5] 李承贵. 阳明文化传播中的符号化困境及反思[J]. 现代传播, 2021(5): 67-73.
[6] 张新民. 阳明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3): 89-97.
[7] Zukin, S. and Dimaggio, P. (1990)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肖瑞欣. 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留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科技学院, 2022.
[9] 修文县人民政府. 修文县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工作方案[EB/OL].
https://www.xiuwen.gov.cn, 2024-04-29.
[10] 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 贵阳市关于贯彻落实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方案[EB/OL].
https://www.guiyang.gov.cn/, 2024-02-07.
[11] 数字赋能, 打造阳明文化标识-绍兴市人民政府[EB/OL].
https://www.sx.gov.cn/art/2021/10/31/art_1462938_59339159.html, 2021-10-31.
[12] 李文明, 吕福玉. 智慧旅游: 面向游客的应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经济管理, 2014, 36(3): 110-119.
[13]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 花建.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5] 风笑天. 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6] 罗伯特∙帕特南. 独自打保龄: 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 刘波,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