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英译——以云南省博物馆代表性文物为例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useum Artifact Labels Based on Eco-Translatology—A Case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Artifacts at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
摘要: 为加强云南地区文化对外传播,提升区域文化国际影响力,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以云南省博物馆少数代表性文物说明牌英译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转换法”翻译方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云南省博物馆说明牌英译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译策略,旨在为博物馆文物翻译提供兼顾文化忠实性与传播有效性的方法支持,从而促进区域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outreach of Yunnan and enhance its reg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globally, this study employs Eco-Translatology to examin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representative ethnic cultural relic explanatory labels at the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 Utili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it identifies shortcomings in the translations across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Revi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offer museum relic translation methods that balance cultural authenticity and communicative effectiveness, thereby adv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and exchange of outstanding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in the region.
文章引用:崔淋林.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英译——以云南省博物馆代表性文物为例[J]. 国学, 2025, 13(4): 607-612.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086

1. 引言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文物说明牌是连接展品与国际观众的关键桥梁。高质量的英译信息对于国外参观者理解中国文化至关重要[1]。对每一个文物做出专业的解读,让公众在了解文物的同时,了解文物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2]。然而,其英文说明牌可能存在准确性不足、文化内涵传递及交际效果方面等问题。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探讨其在文物说明牌翻译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和跨文化交流。

2. 生态翻译学理论

2.1. 生态翻译学理论概念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基于达尔文“适者生存”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3],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这并非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而是强调译者作为具有高度能动性和判断力的决策中心,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动态的、循环往复的主动适应与策略选择。从根本上说,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与译语所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它通过“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使译者生存、文本生命、翻译生态之间的互动具有“适者生存”与“强者长存”的生态效率[4]。它强调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和文本的多重转换,以达到翻译的全面性和适应性。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包括原文、源语、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作者、读者以及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5]。总之,生态翻译学以新生态主义翻译观为理论主导,以文本生命、译者生存和翻译生态为研究对象域,致力于解答“何为译、谁在译、如何译、为何译”等问题。它是一种从新生态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翻译进行综观和描述的新兴研究范式,旨在为生态文明进步“译有所为”[6]。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主要翻译方法是“三维转换法”,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指导源文本翻译[7],让源语言在译人语的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转换,从而使得译文能够适应目的语生态环境。

2.2. 生态翻译学三维度

2.2.1. 语言维

翻译涉及语言转换,译者需适应性选择语言形式。在翻译博物馆文物说明牌时,译者应确保术语标准化和文本客观性,同时深入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语义、句法和文化差异,以适应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习惯,进行适当的重组。

2.2.2. 文化维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需掌握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背景,包括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翻译时应考虑文化因素,确保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译者应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冲突和误解。

2.2.3. 交际维

生态翻译学中的交际维要求译者能够准确且完整地传达出源文本的信息,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同时,翻译不仅仅需要传递信息,更要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情感色彩。要达到此目的,译者应考虑翻译文本的文化和语境,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2.3. 生态翻译学在文物翻译中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目的论(Skopos Theory)预设翻译目的驱动策略选择,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主导的、在由源语文本、目标语读者、文化语境、社会规范等多要素构成的动态“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持续适应与选择过程。这一特性使其在处理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这类高度文化负载且空间受限文本的翻译时,展现出独特优势。它通过“语言维”确保术语精确与句式适切,通过“文化维”指导对文化专有项进行适应性转换与补偿,并通过“交际维”聚焦于译文对目标读者(国际观众)的信息传递效果与理解引导。这种整合“三维”的系统框架,超越了单一维度(如功能目的论侧重目的、文化翻译侧重宏观文化策略)的局限,为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文化信息的忠实传递与有效接收提供了更具解释力和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3. 翻译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技巧,并应用于翻译实践。文章通过选取英汉翻译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如何运用特定技巧使译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3.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8]。英文翻译为外国游客和懂英语的中国参观者提供了理解文物和文明的途径,帮助他们理解不常见的字眼,领悟文物的精神价值。

例1:牛虎铜案

译文:Bronze Table with Tiger and Oxen Motif

改译:Bronze Table with Figurines of Tiger and Oxen

牛虎铜案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它是战国中晚期青铜器中的巅峰之作。牛虎铜案是滇国重器,是战国时期宗教祭祀活动中放献祭牲使用的礼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译文中“tiger and oxen”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这一文化符号。“motif”这个词在英语中常用于描述艺术品或装饰中的重复图案,能够更好地传达出“牛虎铜案”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但对于不熟悉的受众来说,“motif”可能不太直观,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因此,改译文本中使用“Figurines”(雕像)这个词更加具体,明确指出了牛和虎是以雕像的形式出现在铜案上。对于不熟悉中国青铜器但又喜欢参观博物馆文物的英语受众来说,这个翻译更清晰,容易理解。

例2:三支俑铜灯

译文:Three-disc Bronze in the shape of figurine

改译:Three-branch Bronze Figurine Lamp

三支俑铜灯,是中国古代青铜灯具。其中,“三支”指的是灯具的三个支撑点或灯盘,“俑”指的是人形或动物形的雕塑,“铜灯”指的是用铜制成的灯具。“Three-disc Bronze in the shape of figurine”传达了“三盘”和“人形”的意思,但“three-disc”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三个独立的盘子,而不是一个整体的三支灯;“in the shape of figurine”翻译略显冗长,不够简洁明了。因此,笔者认为“Three-branch Bronze Figurine Lamp”更适用。

例3:金镶红蓝宝石冠

译文:Gold Crown Inlaid with red and blue gems

改译:Gold Crown Inlaid with Rubies and Sapphires

在翻译文物描述时,使用“red and blue gems”仅描述了宝石颜色,未指明具体种类,如红宝石和蓝宝石,可能导致误解。在字典中查询到,“gems”是一个泛指词汇,缺乏专业性,“Red gems”可能包含红色尖晶石、碧玺、石榴石等,而云南省博物馆资料中显示,该文物的宝石种类为“刚玉”。改译采用“Rubies and Sapphires”明确宝石种类,更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角度来看,改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同时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和语境信息。通过使用具体的宝石名称(Rubies和Sapphires),改译不仅提升了译文的专业性,还增强了读者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因此,改译在语言维的适应性上优于原译。该文物的说明牌上显示了文物的朝代,便于参观者了解文物反映出的时代特色,鉴于文物说明牌尺寸小的特点,在翻译时还应坚持简洁原则的翻译策略[9]。因此,译文中并未对朝代进行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简洁”的原则。

3.2. 文化维

文物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国家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历史文化。文物的名称可以展示出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中可能存在许多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而大多数文化意象和英语受众群体不一样,所以会存在理解误差。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例如,对于含有特定民族元素的文物名称,可以采用更为贴近目标文化习惯的命名,同时提供简短的解释说明,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文化意义。

例1:银背光汉白玉雕水月观音像

译文:White Marble Statue of Water-moon Guanyin with Silver Nimbus

改译:White Marble Statue of Guanyin in the Water-Moon Pose with Silver Halo

该文物是一件佛教造像,主要特征包括材质(汉白玉)、工艺(雕)、形象(观音)、姿态(水月)和象征神圣性的背光(银制)。在中国文化中,“观音菩萨”和“水月观音”形象很常见,但在西方可能不为人知。此类意象在中国有深远影响,但在西方可能不那么普遍。翻译时需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使用易懂的术语。改译中的“Guanyin in the Water-Moon Pose”和“Silver Halo”准确传达了观音的特定姿势和背光的象征意义,易于英语读者理解。相比之下,“Water-moon Guanyin”虽简洁,但略显抽象,容易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误解,而“nimbus”虽然也可表示光环,但在现代英语中使用频率较低,理解门槛较高,不利于跨文化交流。因此,改译更符合生态翻译学的“适应性选择”和“多维度平衡”,有助于源语文化信息在目标语境中的有效传递。

3.3. 交际维

翻译是跨文化沟通的关键,它要求译员在不同语言间转换信息,同时保留文化意义并确保目标受众理解。译员必须准确传递原作意图,使翻译既符合目标语言习惯,又能产生预期效果。

例1:陶镇墓俑

译文:Tomb-protecting Pottery Figurine

改译:Tomb-Suppressing Pottery Figurine

“陶镇墓俑”主要功能是镇墓,即驱邪避煞、镇压阴气、保护墓主安宁。与欧洲墓地守护灵不同,中国镇墓俑更强调威慑邪灵。“Suppress”比“protect”更能准确表达这一文化概念。“镇墓”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阴阳五行、风水等传统思想。简洁的“Suppressing”表达有助于快速传递信息。然而,“pottery”一词可能引起歧义,因此增加“Figurine”(俑)来明确指代人形或动物形的陶器制品。因此,“Tomb-Suppressing Pottery Figurine”是更准确的翻译,既简洁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例2:杀人祭柱铜贮贝器

译文:Bronze Cowrie Container with a Sacrifical Scene

改译:Bronze Ritual Cowrie Container with Scene of Human Sacrifice at a Sacred Pillar

西汉时期的杀人祭柱铜贮贝器,是滇国青铜器,用于盛放海贝。盖面展现了人献祭于神柱的场景,具有宗教、政治和社会意义。核心文化信息体现在“祭柱”和“杀人祭献”场景中。“Ritual”一词精准传达了其礼仪属性,“Sacred Pillar”则凸显了祭祀行为的神圣性与中心对象,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象征体系,而“Scene of Human Sacrifice”明确指向人祭这一关键内容,避免了泛化表达可能带来的误解。原译法省略了“柱”的关键元素,弱化了仪式的结构性和文化独特性。将“贮贝器”译为“Cowrie Container”有助于理解其用途。文物名称英译的语序可参照:“颜色/工艺/器形 + 材质 + 中心词 + with + 纹饰/局部特征”或“材质 + 样式 + with + 铭文/造型特征/所属 + 用途”的格式[10],如“Bronze Ritual Cowrie Container with Scene of Human Sacrifice at a Sacred Pillar”,以平衡专业性和可读性,适用于博物馆展示,有效传递文物的历史深度与文化价值。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视角,系统剖析了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的文化传播困境与实践路径。云南省博物馆的案例表明:语言维的术语精准化与句式重构可消解语义模糊;文化维的适应性策略能跨越认知鸿沟;交际维的功能优化则确保了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生态翻译学为文物翻译提供了兼具学术性与操作性的框架,其核心在于以译者为主导,在“适应”源语文化内核与“选择”译语表达规范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最终实现文化忠实性与传播有效性的统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三维转换模型在不同地域、多语种博物馆中的应用潜力,推动中国文物“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 李芳. 中国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策略[J]. 中国翻译, 2009, 30(3): 74-77.
[2] 孙俊. 云南博物馆推动地域文化传承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11): 148-149.
[3]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29(6): 11-15, 92.
[4] 胡庚申. 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 中国翻译, 2021, 42(6): 5-14, 190.
[5] 路璐. 国内生态翻译学十年(2013-2022)研究综述[J]. 今古文创, 2023(35): 107-109.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著《生态翻译学: 译道与译术》绪论[EB/OL].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https://link.cnki.net/urlid/11.2802.H.20250619.1631.002, 2025-06-22.
[7] 胡庚申. 适应与选择: 翻译过程新解[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4): 90-95.
[8]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95.
[9] 王翠. 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11): 78-81.
[10] 石春让, 周记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物说明牌汉英翻译的问题及策略——以成都博物馆民俗展区文物说明牌为例[J]. 民族翻译, 2022(6): 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