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与建议
Dilemmas and Suggestion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Facilitat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sation
DOI: 10.12677/fia.2025.1441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庞云坤, 佟 东: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助推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ural Revitalisation Boosting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演进的结果,是生产力理论的创新飞跃。它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而且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务实的姿态,立足于加强乡村振兴的新形态生产力质量观,深入分析其在实践中面临的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人才资源不足、科技创新与农村融合不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四大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充分利用新的生产力模式,从而为农村繁荣做出有力的贡献。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and an innovative leap in productivity theor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vitalis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which not only can strong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o high quality, provide solid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s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need to take a pragmatic stance ba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concept of the new form of productivity for rural revitalisation, and analyse in depth the four major problems it faces in practice, such as infrastructure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optimised.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llenges, we should explore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productivity model so as to make a strong contribution to rural prosperity.
文章引用:庞云坤, 佟东.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与建议[J]. 国际会计前沿, 2025, 14(4): 1020-1028. https://doi.org/10.12677/fia.2025.144117

1.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党的二十大之后,鉴于对国内形势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7月在地方考察期间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显著变化。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其核心在于实现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的全面目标,这些要求覆盖了乡村发展的各个领域[1]。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广泛吸纳新兴技术,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由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式,它超越了传统的增长模式和发展路径,具备高科技含量、高效率和高品质的特点,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其核心特征在于创新,关键在于优质,本质上体现了先进的生产力水平。这种生产力形态不仅反映了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涉及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及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素质的提升、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生产对象的优化整合及其协同效应的增强。具体而言,它涵盖了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应用以及生产流程的系统性改进。这种生产力形式具有强大的推动能力,能够引导并开创全新的社会生产阶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革新,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实践中展现出引领未来发展的潜力。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包含了若干核心要素,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体制创新及文化革新。其中,技术创新处于中心位置,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也涉及了实际应用技术的革新[2]。例如,生物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提升,使得开发出高产且具备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新品种成为可能。这一发展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还增强了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农业领域得以实现品种改良,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科学的进步也在制造业中引发了新型材料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水平。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各行各业中引发深远变革。通过在生产环节中应用数字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生产活动的精确规划和资源分配的优化。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和精度,还促进了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从而增强了整体生产力。借助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生产流程管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这表明,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营销环节,电商平台凭借其跨越地理和时间限制的优势,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的范围。另外,新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同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的工作小组形式和平行的管理结构等创新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生产效能。

2.2.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创新为驱动力。这种生产力形式注重通过创新来提升效率和质量,超越传统的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它不仅依赖技术上的突破,还涉及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及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从而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通过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生产迈向新的阶段。这种创新导向的生产力形态,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创新性不仅限于技术领域,同样涵盖管理模式与商业策略的革新。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高度的协作性。这种生产力形式强调通过紧密的合作来提升效率和效果,超越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它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注重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及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整体生产力的提升。通过增强协作,新质生产力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这种协作导向的生产力形态,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协作性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属性,有助于在不同层面和领域中实现更高的产出和效益。新质生产力具备出色的开放性。它能够吸纳并整合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如技术、人才与资本,并且能够接受不同的创新主体及模式,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快速的更新换代是新质生产力的又一特征。在技术革新上,新质生产力能迅速采纳并应用前沿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升级。同样,在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上,新质生产力也能不断试验与探索新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动态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3.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表现

3.1. 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将高新科学技术全面应用于乡村产业的建设,是乡村产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转型,还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为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机械设备以及新型种植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成本,还能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4]。低空经济和农业机器人等技术,不仅为农作物的生物育种和种植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还通过精准施肥和灌溉优化了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农业机器人能够执行精细作业任务,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获得适宜的养分和水分供应。同时,借助于低空经济相关的无人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全方位实时监控,收集大量有关作物生长环境的数据。进一步地,通过集成应用这些高新技术,农业生产者能够进行更为精确的管理决策。实时监测系统结合数据分析工具,使农户能够及时掌握作物生长动态,预测潜在风险,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智能农机装备如自动化拖拉机、无人机植保系统和精准灌溉设备等,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类设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导航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实现了对农田作业的高度精准化管理。例如,自动化拖拉机可以根据预设路径自主行驶,大幅提高了耕作效率;无人机植保系统则能高效完成病虫害防治任务,并精确控制药剂喷洒量,减少环境污染。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准管理和智能化操作[5]。例如,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帮助农户做出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能够预测市场需求,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遇。借助互联网技术,农户可以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利润空间。农村电商平台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还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3.2. 培育新质劳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农人凭借创新的思维方式、出色的适应与迭代能力以及扎实的实践精神,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6]。他们积极投身于产业振兴,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首先,新农人能够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且严格遵守农业生产的伦理和法规,充分了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及农业政策后,制定适应当地乡村产业建设的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其次,新农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愿意并有能力不断学习。他们通过进修培训和利用先进的学习平台(如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农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使他们能够保持在行业前沿,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再次,新农人在技术方面也表现得很出色,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多种现代农业技术。例如,他们熟练运用现代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仓储管理、冷链物流、网上直播、数字农业和智能农机设备操作等。此外,他们还能有效利用远程监测技术,优化生产过程,提升效率和产品质量。他们的行动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不仅是农业强国的核心标志,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产业基础。然而,要建成农业强国,单纯依赖传统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够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畜禽养殖机械化率和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展示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及数据,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农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农业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以及农业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具体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作业精度和速度,还减少了资源浪费,增强了作物产量和质量。其次,前沿农业科技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操作技术以及蛋白质改造优化技术等,使得培育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营养丰富且抗病性和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成为可能。这不仅促进了种业的发展,也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7]。再者,现代农业科技有助于全面而快速地检测土壤和植株中的多种营养元素、重金属及肥料养分含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质量,还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农业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例如,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既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又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增收机会,同时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3.4. 绿色农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中,绿色农业不仅是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引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随着大量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和前瞻性的绿色科技成果不断出现,新兴的绿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正经历着迅猛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深度挖掘分析乡村绿化的生态价值,从而为乡村绿化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优化调整。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三维建模等方法,对乡村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从而精确了解绿化植被的覆盖范围、生长状况及森林病虫害等情况。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对绿化植被的精准灌溉、施肥和养护,提升绿化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程度[8]。除此之外,通过应用现代灌溉系统、精准施肥装置等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及信息技术,农业经营者能够依据土壤和气候条件实施精确施肥与节水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不仅减少了农用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还有效保护了土壤和水源,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3%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此外,借助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及遥感识别等先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乡村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则进一步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这些措施有助于逐年提升乡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率,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困境

4.1. 基础设施薄弱

在部分乡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依旧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诸如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交通以及电力通讯等方面。此类短板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与设备的引入及运用,进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构成了障碍。以智慧农业为例,其依赖于稳定且高速的网络连接,以实现对农地状况的实时监控、数据解析及精准作业。然而,在实际中,尤其是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的村庄而言,由于缺乏基本的灌溉、排水系统和交通条件,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欠佳,难以吸引并有效利用现代化农业资源和技术。尽管农业科技持续发展,但在某些乡村地带,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民获取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存在一定难度。这种情况不仅抑制了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普及应用,也对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了阻碍。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乡村复兴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些乡村地区,受限于资金短缺和技术认知度低等问题,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乡村管理、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服务水平。

4.2. 人才短缺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将新型生产力有效地引入和应用于农村地区。新型生产力对乡村产业的推动作用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具备知识性、技能性和创新性的特质。然而,当前乡村在人才资源建设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乡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大多为当地农民,其教育背景普遍较低,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升级及转型的需求,更难以适应由新型生产力带来的技术革新、业态更新以及模式变革。农业科技的进步虽有所显现,但在乡村地区,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依然滞后,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留在城市,利用那里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设施来推进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此外,部分地区涉农产业链结构失衡,影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与升级换代。尽管政策上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支持与指导,实际成效并不理想,这又反过来加剧了乡村的人才短缺问题。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为了追求更优质的教育机会,大量乡村青少年选择前往城镇就学,导致乡村生源严重流失。同时,城乡间在基本公共服务、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乡村地区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匮乏局面。

4.3. 重视技术性应用,对新质生产力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

在理论层面上,对于新型生产力的理解尚不充分,往往过于侧重其技术层面的应用于农业发展,而忽略了它在多个领域中的潜在价值。新型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的突破、生产要素的新颖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从依赖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传统方式向更加重视知识、技术、管理及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现代模式转变。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减少了成本和资源消耗,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中,新型生产力作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综合体,其应用形式多样且灵活多变。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差异显著,导致新型生产力在不同乡村区域的实施策略和应用模式各具特色。然而,在某些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时,存在盲目复制其他相似地区的新型生产力应用模式的现象,仅根据这些地区的应用成效来推测自身适用路径,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却未能充分认识到新型生产力在促进生产效率的同时,对于提高村民认知水平、重塑乡风民俗及革新基层治理理念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此类局限于技术视角的单一认知方法,不仅限制了新型生产力在乡村地区的全面布局与合理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因此,需加强对新型生产力全方位的理解,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4.4. 发展战略和资源的使用不合理

乡村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使用的不合理以及发展战略的不正确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无疑是有助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但是要想运用好新质生产力是有难度的,不仅需要新兴的专业技术,还需要与之相呼应的基础配套设施,部门乡村地区在没有 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就盲目“参照数字产业试点大干快上”,从而导致乡村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方面,对城乡的发展差距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一些乡村地区并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发展新兴产业,导致乡村旧产业转型失败。另一方面,缺少合理的发展规划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由于没有对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的调查,不能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和又是,无法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新兴产业,盲目模仿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战略。除此之外,乡村产业的步入门槛较低,引发一些没有创新技术的企业入驻到乡村,进一步加重了乡村地区产业同质化的现象。

5.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得以良好运用的必由之路。政府应大力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充足,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网络通信方面,积极推动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同时保证高速稳定的网络质量,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按需推进农村地区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提升农村生产作业区、农产品直播基地等重点场所的网络覆盖深度。例如,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加快“宽带边疆”建设,确保全国未通宽带行政村动态清零。持续开展网络安全督查检查专项行动,加强涉农重点网站和业务信息系统防护能力建设。例如,建立农村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实现精准灌溉、施肥等作业;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农产品产量和市场需求,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完善道路交通条件也是重中之重。首先,提升乡村道路质量,投入资金进行乡村道路的改造和升级,确保路面平整、坚实。对狭窄、弯曲的道路进行拓宽和改线,提高通行效率。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植物,设置路灯等照明设施,提升道路美观度和安全性。同时,加强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明确养护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定期对乡村道路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路面、路基、桥梁等设施完好。加强乡村道路的安全管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此外,为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可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5.2. 培养和吸引人才

人才资源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方面,针对乡村现有人力资源的特点,应开展定制化的教育与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农业技术、数字化技能及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旨在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实践,比如设立创新奖项和提供创业支持,以此激发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另一方面,优化政策环境,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为外来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措施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和创业风险。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吸引外部人才的关注,并通过展示成功的乡村发展案例和未来规划,增强他们对乡村投资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引入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基金,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资金援助和项目对接服务。例如,某县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创业培训及办公场所,并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受这些政策的鼓舞,不少大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创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9]

5.3. 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认知

首先,为了提升乡村地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认知,应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推广。政府可以通过宣传、专家讲座及媒体传播等途径,普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特性,并分享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此概念的认知度。在乡村组织专题培训班,向村干部和农民介绍新质生产力的潜在价值,激发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热情。此外,在适宜的乡村设立新质生产力示范点,展示这些技术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成功案例的展示,鼓励其他乡村学习借鉴,以期广泛推广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其次,完善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至关重要。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技术培训等,以支持乡村采用新质生产力。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乡村地区的新质生产力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对于那些在新质生产力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乡村和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典范,以此激励其他乡村和企业积极参与。将新质生产力的应用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中,作为评估乡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需要加强组织保障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建立健全定期汇报与通报制度以及新质生产力应用效果的评估体系,定期检查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状况。基于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政策和工作重点,确保新质生产力能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预期目标。如此一来,不仅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5.4. 统筹资源配置,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依据实际情况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尽管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其传统的产业结构往往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乡村的独特资源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发展方向,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农村现有的基础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计划,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结合当地特色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如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模式。一方面,应采取“先建后拆”的策略,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期间,既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也要认识到传统产业的独特价值,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平稳过渡到新产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在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同时,减少产业升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农村产业转型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环保生产技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框架,确保生态保护措施得以落实,同时鼓励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既保障经济发展又维护自然环境,为乡村的长期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还能有效保护其宝贵的生态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10]

6. 结语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融合了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科技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吸引社会资本;完善农村治理体系以强化数字监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以优化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添砖加瓦。同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

会计专业学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10900525012)。

参考文献

[1] 孙超, 夏文静.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驱动逻辑与实现路径[J/OL].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1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205.T.20250422.1338.002.html, 2025-04-30.
[2] 马妍洁, 朴海玲, 颜景霞.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J]. 乡村论丛, 2025(2): 22-27.
[3] 逄红梅, 侯广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 农业经济, 2025(4): 60-62.
[4] 马明海.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7): 183-186.
[5] 高健, 吕伟聪.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 商业经济, 2025(5): 119-122.
[6] 杜奉仪, 满海红.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 山西农经, 2025(6): 164-168.
[7] 范梦宇, 魏陈诺, 黄洪雷.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挑战与路径[J].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5, 26(1): 37-42, 55.
[8] 乐天茵子, 李想, 周飞. 解码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N]. 合肥晚报, 2025-03-28(A08).
[9] 刘闻利.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路径[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6): 193-196.
[10] 张琪悦, 胡亚琴.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J]. 中国农村科技, 2025(3):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