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Enhancement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体育强国战略双重驱动下,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亟需通过系统性优化提升组织效能。本研究基于现代组织理论,构建“结构–过程–效能”三维分析框架,揭示了当前组织存在的科层固化、协同缺位、资源错配等典型问题,其效能制约机制主要表现为行政化路径依赖与教师发展激励不足。研究构建了“敏捷型”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以矩阵式结构和虚拟教研室为组织载体,以平衡计分卡和三维激励机制为管理工具,以智能算法为技术支撑,形成了“结构–机制–技术”三位一体的改革框架。
Abstract: Driven by the dual imperatives of deepening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building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within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nhan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Based on modern organizational theo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ri-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encompassing “Structure-Process-Effectiveness.” It reveals typical problems within current organizations, such as bureaucratic rigidity, lack of collaboration, and resource misallocation. The mechanisms constraining effectiveness primarily manifest as administrative path dependence and insufficient incentive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proposes an innovative “agile” model for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model employs a matrix structure and virtual teaching-research units as organizational vehicles, utiliz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nd a tri-dimens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as management tools, and leverages intelligent algorithms as technological support. Collectively, these elements form an integrated “structure-mechanism-technology” trinity reform framework.
文章引用:时保平, 王于华.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445-450.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62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体育强国战略双重背景下,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创新机遇。当前,传统科层制的体育教学组织结构已难以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为管理层级冗余导致的决策效率低下、部门职能碎片化引发的协同障碍,以及刚性管理模式对教学创新的抑制等结构性矛盾[1]。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功能的充分发挥。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的持续改进、网络化治理理论倡导的多元协同,以及敏捷组织理念推崇的柔性适应等,都为重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体系提供了理论可能。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在理论深度、方法创新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多停留在经验性总结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支撑;国外先进模式则面临本土化适应的挑战。基于此,本研究拟构建“结构–过程–效能”三维分析框架,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省内外(以湖北省内为主)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相关负责人及团队负责人等进行访谈,通过超星问卷星对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数据统计,为分析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理论与现实的偏差和成因提供参照,并深入探究高校体育教学组织的优化路径,力求在理论上拓展组织理论的应用边界,在实践上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回应新时代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优化需要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现代组织理论为该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支撑,其中权变理论揭示了组织结构设计应当考虑环境、技术等权变因素的特殊性,开放系统理论则突出了组织边界渗透性的重要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着眼于知识创新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强调通过愿景引领、心智模式改善等方式实现组织的持续进化;网络化组织理论则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局限,主张构建扁平化、节点化的新型组织形态。这些理论观点共同指向在高等教育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组织必须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机械式向有机式、从管控型向赋能型的根本转变。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结构–过程–效能”三维分析框架:在结构维度,重点考察管理层级的合理性、部门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和协调机制的完善性;在过程维度,着重分析信息流动、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等动态运作机制;在效能维度,则系统评估教学产出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和教师发展水平。这一框架实现了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的有机统一,通过引入权变思维,为不同情境下的组织优化提供了差异化解决方案。

3.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普遍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效能困境的双重挑战。从组织结构来看,大部分高校仍沿用传统的“体育部–教研室”二级架构,这种同质化严重的科层制结构不仅造成管理层级冗余和职能交叉重叠,更导致组织内部形成严重的“制度性割裂”[2],这种单一化的组织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在运行机制层面上,行政化为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创新,质性研究揭示行政决策权重过高导致教师专业自主权被系统性削弱;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同样显著,体育场馆使用呈现“高峰拥挤–平峰闲置”的悖论,这种资源配置的“时空错位”现象则暴露出刚性管理无法适应弹性需求的根本缺陷。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些结构性矛盾已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僵化的组织架构阻碍师资队伍优化,教师职业倦怠率较高,单一的评价体系固化行政主导模式,而资源错配又进一步降低整体效能。此外,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这种传统组织模式已难以应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教融合发展、智慧体育建设、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终身体育锻炼等新要求。这种系统性困境的破解,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组织转型和效能提升,在结构层面打破科层固化,构建弹性化网络组织;在机制层面建立教学创新的容错激励机制;在资源配置层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精准供需匹配。

4.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优化路径

4.1.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架构优化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优化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科层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构建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教学发展需求的新型组织形态。从实践层面来看,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压缩组织管理层级将传统的“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结构精简为“校–教学中心”两级,对行政权力与专业权力关系进行重构,缩短决策链条来增强组织应对教学改革的敏捷性,以提升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间协同创新,催生“体育 + 医学 + 心理学”等新型交叉领域,体现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价值,转换知识生产模式的范式。设置特色项目教研室彰显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立健康体育、运动康复、智慧体育等专项教研室,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准定位。这三个维度的改革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扁平化管理为组织瘦身,解决体制性障碍;跨学科团队为组织赋能,激发创新活力;特色教研室为组织定标,明确发展方向。当然,这种组织变革也面临着深层次的制度约束和文化冲突,需要通过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新型组织结构的聘任与考核机制;加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为扁平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重塑组织文化,培育开放包容、协作共享的文化氛围等多重举措来化解阻力。

4.2.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机制创新是一项涉及价值重塑、制度重构和流程再造的深层次变革。在绩效考核维度,需要构建基于增值评价理念的多元指标体系,突破传统“重课时量、轻育人成效”的考核窠臼,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效果、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成果、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社会服务贡献等质性指标纳入评价范畴,实现从量化考核向质效评估的范式转换。在教师分类管理维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差异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立教学型、科研型和复合型的三轨发展路径,并配套差异化的晋升标准和激励机制,其中教学型侧重课堂教学与课程开发、科研型专注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强调学术产出、复合型注重综合贡献强调教学科研协同,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空间和个性化成长支持[3]。在教学资源共享维度,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整合,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云上体育”资源库,整合虚拟仿真实验、精品课程视频、教学案例库等优质资源,实现跨时空的协同教研与资源共享,以破解“信息孤岛”难题。这三大创新举措相互支撑,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确立了价值导向,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激发了内生动力,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共同推动管理效能提升。但同时也要警惕,避免绩效考核的指标泛化,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防止教师分类的固化倾向,应建立柔性流动机制;克服资源共享中的数据壁垒,完善标准体系和安全机制。

4.3.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关乎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需要构建系统性、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施教学导师、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三维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建立发展性评价档案、开展模块化培训等举措,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核心素养。在高水平人才引进方面,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重点引进运动科学、健康促进等前沿领域的领军人才,同时建立并采取柔性引进机制,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讲学、客座教授等形式吸引国际优质智力资源,有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在校企合作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产教学融合,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促进技术创新,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服务行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协同发力,青年教师培养是基础工程,人才引进是提升关键,校企合作是创新路径,共同构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完整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导师制陷入形式主义,需建立实质性的指导关系和考核机制;要防止人才引进中的“重引进轻使用”现象,完善以实际效能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要克服校企合作中的功利化现象,构建基于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系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显著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更能为体育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4.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资源整合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是推动体育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智能设施–数字资源–区域协同”的立体化整合模式。在物理空间层面,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通过部署物联网(AI)感知系统、运动数据采集设备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从传统场地到“智慧运动空间”的质变。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需要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在线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重点开发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运动课程、依托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融合社交功能的在线体育社区,这些数字资源有效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空边界,使体育学习呈现出了“泛在化、个性化、社交化”的新特征。区域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则是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通过构建“1 + N”区域联盟(1所牵头高校带动N所成员高校),建立课程互选、师资互派、设备共用、学分互认的协作体系,并开发统一的资源调度算法,实现区域内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三个维度相互促进,智能化改造夯实物质基础,数字资源拓展服务维度,区域共享提升配置效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误区,确保智能设备服务于教学本质;要防止数字资源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建立“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协同开发机制;要克服区域共享中的制度壁垒,完善基于使用量的成本分摊和绩效激励机制。

5.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效能提升策略

5.1.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重组策略

当前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重组亟需突破传统科层制的制度性束缚,构建具有弹性和适应性新型组织形态的治理体系。从实践层面来看,矩阵式教学团队与虚拟教研室的双轮驱动促进组织协同创新,矩阵式教学团队通过纵向的行政管理与横向的项目管理相结合重构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虚拟教研室的构建则借助数字技术重塑组织边界,利用数字化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校区、跨地域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4]。这种“实体 + 虚拟”的混合型组织形态使得组织结构具有弹性化,通过项目制管理打破部门壁垒,使组织能够快速响应课程改革需求;使组织功能更加多元化,教师角色从单一教学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和资源整合者的复合体;使组织运行更加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资源精准配置。这种“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的双重变革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组织中行政主导与专业自主的对立,资源分割与共享需求的冲突,刚性结构与弹性教学的失调的三大矛盾。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变革面临教师认知惯性和制度路径依赖等现实阻力,需要通过渐进式改革、配套制度创新和数字素养提升等系统性举措加以化解。

5.2.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效能提升机制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效能提升的核心在于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管理体系,这需要从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两个维度进行制度创新。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模式为组织效能提升提供了系统性的管理框架,该模式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平衡设计,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绩效指标。具体而言,通过财务维度建立资源使用效益评估体系,重点考核资源使用效率;客户维度则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率和满意度评价,实现了从“教学供给导向”向“学习成果导向”转变;内部流程维度推动标准化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学习成长维度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更深层的改革在于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维联动的激励机制,使评价维度从单一走向多元,将OBE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反哺教学的科研产出、体现社会价值的服务贡献纳入统一体系;使激励方式从结果性走向发展性,通过设立教学改革专项、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方式,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使价值认同从工具性走向本体性,让教师职业发展获得更丰富的意义支撑。该机制能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但也面临着指标设计科学性、数据采集可靠性等实施挑战,需要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加以完善,以实现组织效能的实质性提升。

5.3.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需要构建“政策引领–技术赋能–文化浸润”的三维支撑架构,这是实现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基础性工程。在政策制度层面,亟需对现行管理办法进行结构性改革,重点解决制度性的缺陷,通过立法确认体育教学组织的专业自主权,改变其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通过创新组织形态标准,为矩阵式结构、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通过重构评估指标体系,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教学创新成果等质性指标纳入考核范畴,建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评价框架。在技术支撑层面,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资源配置可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数据,建立需求预测模型,实现资源供给的精准匹配;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共享机制,破解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提供可视化调控工具。在组织文化建设层面,要着力培育“崇尚运动、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营造“重视体育、崇尚健康”的组织氛围,可通过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体育教学荣誉体系、开展教学创新大赛、举办体育文化节等载体,从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层面推动文化认同,为改革发展提供持久精神动力[5]。这三个保障维度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政策保障确立合法性,技术保障赋能管理创新,文化保障凝聚价值共识,最终形成制度规范、技术工具和文化认同相互强化的综合治理格局。

6.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现代组织理论通过系统考察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路径,创新性地构建了“敏捷型”高校体育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以矩阵式结构和虚拟教研室为组织载体,以平衡计分卡和三维激励机制为管理工具,以智能算法为技术支撑,形成了“结构–机制–技术”三位一体的改革框架。这些研究一方面拓展了组织理论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另一方面也为破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深化数字化转型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体育教学组织优化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加强体教融合政策下的组织适应性研究,构建更具弹性的制度响应机制;通过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区域、类型高校的组织变革规律。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理论体系,并为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指导。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界持续关注和研究。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561);2024年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HJ202400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顼迎芳, 赵栋栋.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 36(4): 11-20.
[2] 余娟. 河南省部分本科高校体育院系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2.
[3] 鄢文海, 任雪玲.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48.
[4] 曾建潮, 吴淑琴, 张春秀. 虚拟教研室: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1): 64-69.
[5] 杜艳芳, 刘义兵.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 重庆高教研究, 2025, 13(3): 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