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翻译已成为潮流,ChatGPT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AI翻译虽然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在跨语言交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当前主流AI翻译工具(如ChatGPT、DeepL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在文学文本处理时,往往难以兼顾语义精准性与艺术表现力。本文基于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以ChatGPT翻译工具为例,并结合译后编辑(Post-Editing)策略,就文学翻译探讨AI翻译的局限性。
2. 研究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下,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机器翻译技术进步迅速,进入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时代,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NMT成为提高翻译生产力的有效工具[1]。AI翻译缺乏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它往往难以准确捕捉原文中的隐含信息和逻辑关系,导致翻译结果有时显得生硬、不连贯,甚至产生误解。
为解决这一问题,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MTPE)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7)的定义,MTPE是指对机器翻译译文进行修改和加工以使其符合客户质量要求的过程。作为平衡翻译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手段,MTPE已经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的一种新型有效的生产模式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通过译后编辑,可以确保翻译结果更加准确、流畅,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文章更加生动、自然,从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文学翻译涉及将各类文学作品,诸如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等的翻译。鉴于文学作品富含想象力、创新性、审美价值及抒情特质,文学翻译工作展现出独特的要求与原则,它要求准确传达原文意义,还需深刻捕捉并传达其中的精神与韵味,因此其复杂性远胜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文学翻译,是一门让世界文学得以跨越语言障碍,触及每一个角落的学问。它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共同体验文学的魅力,共同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3.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1898年,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开篇表达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2]。“信达雅”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的地位得以广泛肯定,它“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的‘译学’”[3];“是我国近代翻译理论的奠基石”[4]。
“信达雅”理论作为严复提出的经典翻译标准,深刻揭示了文学翻译的核心诉求。“信”在翻译学中是翻译的三大原则之一,与“达”和“雅”并列,共同构成了翻译的黄金法则。普遍认为,“信”意味着忠实于原文,这是翻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和意图,确保译文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和信息[5]。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加入过多的个人主观色彩,更不能出现错译、漏译和过度翻译的错误。要求译者把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使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译文正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内容。
“达”是翻译中的另一个核心原则,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传达效率。普遍认为,“达”意味着译文应该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易读性,让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轻松理解[5]。在翻译实践中,首先要综合理解分析原作,掌握原作的思想内容,通过调整语序等方法进行翻译,以求译文表达更加地道、通顺。
“雅”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关乎译文的外在形式,还涉及其内在品质。普遍认为,“雅”意味着译文应当追求一种“美”,这种美可能体现在辞藻的华丽和文体的优雅上,使得译文读起来如同一首精心雕琢的诗篇,给人以美的享受[5]。雅的翻译标准更加适用于文学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散文和诗歌的翻译,往往追求雅,追求两种语言下境界、韵味的和谐统一。
王佐良认为,“‘信达雅’是很好的经验总结,说法精练之至[6]。黄忠廉[7]持同样观点:“‘信达雅’虽简明扼要,寥寥数语,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此外,刘云虹、许钧[8]也指出:“相比‘神似’‘化境’‘多元互补’等颇有建设性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更为深刻、全面、简明,实践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它“是翻译实践中的切实原则和可靠支点。‘信达雅’似乎已经超越了译学界旷日持久的理论之争,在翻译界内外的诸多领域中,都被视为某种准则而实实在在地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其影响度之深和覆盖面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说,‘信达雅’说在翻译研究不断发展的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被取代,反而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4. AI翻译英译及译后编辑
4.1. “信”与文学原意的保真
“信”是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意。但文学翻译中,有时候直译会导致生硬,这时候可能需要意译,但核心是不能偏离原意。
例1: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野。(选自《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ChatGPT译文:Apart from us, there were no other people within two or three miles.
译后编辑:There were no other families within a radius of one or two kilometers.
分析:两三里只是一个约数,此处,是指以作者为中心点,以两三里为半径的地方,而原文中并没有明确表示这一关系。此外,“里”在中国传统计量中指“公里”而非“英里”。ChatGPT将其译为“two or three miles”显然不准确。译后编辑中,译者将其改译为a radius of one or two kilometers,改正了错误翻译“mile”。增加“a radius of”这一表达范围的词使得表达更准确。
例2: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选自《落花生》许地生)
ChatGPT译文:“We all vied to respond: ‘Love!’”
译后编辑:“Yes!” We all answered eagerly.
分析:对于“争着答应”的翻译,ChatGPT翻译为“vie in”,这个词表示与某人竞争,表达正式,在这里有误用之嫌。译后编辑中改用“eagerly”这个词,更形象地描写了孩子们对花生的那种强烈的爱,烘托了文章的主题。此外,对“爱”的回答,机器译文中“love”翻译不妥,与文章的语体不符。译后编辑中,用“yes”更能烘托场景,符合文章的语体色彩。
ChatGPT译文在词汇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语体色彩选择是有一定误差,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对于计量单位的翻译也不是很准确,达不到“信”的标准,译后编辑中要使用恰当词汇进行修改润色。
4.2. “达”与可读性的平衡
“达”,也就是通顺流畅。翻译出来的作品要让读者读起来顺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例3: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选自《落花生》许地生)
ChatGPT译文:Those who buy seeds buy seeds, those who till the soil till the soil, and those who water the garden water the garden...
译后编辑: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分析:原文排比句“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展现了孩子们说干就干,急切而忙碌的情景,语言节奏较快。ChatGPT译文使用了一般过去式,且译文冗长,造成译文节奏缓慢,不能很好地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原作中排比的语势和强调的效果。译后编辑中,译者采用了“v + ing”的形式,生动的传达了孩子们那种盼望花生早日成熟而积极行动的热火朝天的情景,节奏明快,非常有现场感,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例4: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选自《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ChatGPT译文:The wind there almost blows every day, howling, like a tiger’s roar.
译后编辑:The wind howled almost daily and roared like a tiger.
分析:原文“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旨在体现风刮得频繁,刮得猛烈。ChatGPT译文将句子隔断翻译显得拖沓,译后编辑译成一句话是的译文更流畅,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ChatGPT译文在处理时态以及句群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达不到“达”的标准,不同时态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译后编辑中应该采用合适的时态,并将句子进行整合,避免译文拖沓。
4.3. “雅”与美学的重构
“雅”,即文雅,有文采。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还要有美感。翻译文学作品要使用优雅的词汇或句式,增强文学性。
例5: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选自《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ChatGPT译文:In the small study by the backing mountain, which is my pavilion, it is the room in the entire house with the least draft. I often pull my Lusong hat low over my head and work under the foreign lamp until late at night. The sound of the pine waves is like roaring, the frosty moon is at the window, and hungry mice squeak and scurry on the dustpan.
译后编辑:The room facing the mountain served as my study, which was the least wind-prone in our house. I used to wear a cap with its brim being pulled downward and worked deep into the night beside a foreign-made lamp. The pine trees roared in the wind; the moon cast its rays on my window in the frosty nights; the hungry mice squeak and scurry on ceilings.
分析:原文中“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都是拟人化的动态表达,AI译文中用“is”做谓语动词引出是静态表达,虽然意思正确,但缺乏场景的描绘性,没有表达出原文拟人化的动态感。因此,译后编辑中改用“roar”和“cast its rays on”这两个动态表达引出,将松树与月亮拟人化,进一步描绘了月光洒在霜冻夜晚的窗户上的场景,更有效地传播原文意境,富有诗意。
例6: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选自《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ChatGPT译文:The wind comes through the gaps in the doors and windows, especially sharp, thickly covered with paper at the door seams and window gaps, yet it still seeps in through the rafters.
译后编辑:Though they were papered nice and thick, the wind still managed to squeeze its way through the apertures between rafters in the roof.
分析:原文描写的是风的猛烈,即使封住门缝,仍有风透入。AI译文中,用“seep”一词表现透入这一动作,这一表达没有表现出风之猛烈,没有形象地体现出风进入房屋的画面。译后编辑中,将“seep”改为“squeeze”形象地将风进入屋子拟人化,表现出风的猛烈,更富有美感。
ChatGPT译文在处理词汇的修辞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符合“信”与“达”的标准,但达不到“雅”的标准,动态语言以及拟人化词汇能体现出原文动态的意境,译后编辑中可以采取更形象的词汇,体现原文中的意境与美感。
5. 结语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美学、情感与文化意蕴的跨时空传递。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信者求其真,需精准捕捉原作神韵;达者求其畅,需跨越语言藩篱实现自然表达;雅者求其美,需在译文中注入文学性与艺术感染力。AI翻译技术虽在实用领域成效显著,但其对文学作品的转化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AI译文对于人物情感无法精准把握捕捉、修辞手法无法准确体现以及一些计量大小无法精准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因此,译后编辑仍然至关重要。在译后编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更为细致和专业的策略,弥补AI在翻译上的不足。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模式被广泛应用。译后编辑是确保翻译质量的关键步骤,同时,这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是译后编辑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才能准确高效地进行译后编辑。对此,机器翻译应和人工翻译相互合作,以便提高翻译的效率以及准确度。译者应当顺应人机共译的趋势,参与到译后编辑产业变革的潮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将个人能力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