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复指结构:“我一个堂堂的市长”“她一个女流之辈”“你一个大老爷们”“你一个庄稼人”等。这类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人称代词 + 一个NP”。陈景元(2012)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对“人称代词 + 一个NP”进行语义认知解读,将该结构中的指人NP分为两种语义类型[1]。徐华(2013)则将该结构中NP的语义类型进一步进行分化,认为NP有四种主要语义类型[2]。胡燕(2014)考察了“人称代词 + 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从逻辑命题出发,认为该格式有三种语义来源[3]。“人称代词 + 一个NP”中人称代词可以是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复数形式,考虑到单数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加频繁,我们这里只考察单数的人称代词形式。
关于“人称代词 + 一个NP”的语用功能的考察,金晶(2020)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和再议,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背景命题说”[4]。前人对于“单数人称代词+一个NP”的语用功能主要有四种分析:“责任说”“反预期说”“评议说”和“增强语力说”。
2. “人称代词 + 一个NP”结构分析
2.1. “一个”计量义的泛化
徐华(2013)对“一个”的历时发展进行了讨论[2]。吕叔湘先生早在1944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下卷)》中指出:“‘个’应用最广,人和物都可以用[5]。”数词“一”和泛用量词“个”组合成数量短语“一个”,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这就导致本身表示数量的数字“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脱落,“一个”可以省略为“个”。胡清国(2017)在讨论“NP一个”构式义时,提到“一个”由计量义发展为归类义到表达主观评价的历时过程[6]。“个”发展为可以计量物,也可以计量人的量词。在对物进行计量时,其实也是对物进行分类,只不过这种归类义隐含了起来。比如:“一个苹果”和“一斤苹果”,后者侧重计量,归类义则隐含起来。前者“一个”的计量义已经淡化,归类含义则被凸显出来。
“一个”在指人时,具有明显的归类含义。说话人在使用“一个”对言谈对象进行划分等级,做出分类时,本就是一种主观行为。在长久的使用下,话语中附加上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情感。说话人对谈论对象进行主观上的划分等级,也是说话人对言谈对象的一种评价,因此,整个结构也就附加上了主观评价义。
(1) 我开始害怕了,她一个怀了孕的女人,能去哪里?
(2) 小得说:“大爷,我一个穷喂马的,哪里会有票子?”
例(1)中“怀了孕的女人”在社会普遍认知中具有身子笨重、无法长时间运动的特点,具有例(1)中“哪里也去不了”的特点,是“我”基于自身的基本认知对孕妇的主观评价。例(2)中“我一个穷喂马的”是社会中处于底层人士的自我评价,社会中的底层生活困难,自然不会有很多钱,这也符合社会预期。
2.2. NP的语义类型
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是说话人对言谈对象的主观评价,“NP”承载了此结构的语义信息。说话人根据社会经验和个人认知,对谈论对象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技能才能水平做出判断,并将评价信息附着在NP上。通过考察,我们将NP分为以下几种主要语义类型:
与身份地位有关的指人NP。身份地位有职位的高低和地位的尊卑,这类NP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且这类NP本身就具有严格的等级序列。
(3) 我一个堂堂的市长竟然去巴结一个小小的科长!
(4) 说你看天地它做什么,它什么也不做,结果把万事万物安排得非常好。你一个政治家要干什么呢?你如果什么都不干,自然社会上的事也会很好,所以他提出你什么也不要干。
与性别年龄有关的NP。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什么性别就该做什么性别的事,一个人在相应的年龄段应当做符合年龄的事情,这是符合社会普遍预期的。
(5) “她一个女流之辈,怎么能通开一丈宽的大堤?你们不要破鼓乱人捶,什么坏事也往她身上推呀!”老蒋说。
(6) 张伯驹忙道:“我一个衰朽之人,能干什么?”
2.3. NP的属性凸显
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的整体结构含义凸显NP的社会属性。陈振宇(2017)认为属性可以分为理性属性和社会属性,且社会属性作为概念的属性的一员体现的是该类事物或该个体在社会中的种种表现、价值、地位与语用色彩,可以与本质属性重合,也可以不重合[7]。
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中具体凸显NP哪一个属性还需要依赖具体的语境。一般的,被突出的是与语境关联最大的那个属性,说话人通常会在“人称代词 + 一个NP”的前句或后续小句中加强对这一属性的认定。
3. “人称代词 + 一个NP”句法分布特征
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可以做小句,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作主语、宾语、兼语、定语。“人称代词 + 一个NP”做小句时是主谓结构。充当句子成分时主要做主语,作主语的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数量最多,少数做宾语、兼语、定语。
3.1. 做独立小句
同位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单独做小句时,是主谓结构。
(7) 家珍那天晚上走了十多里夜路回到了我家。她一个孤身女人,又怀着七个多月的有庆,一路上到处都是狗吠,下过一场大雨的路又坑坑洼洼。
(8) 弄得人家小司机挺腻歪,你一个犯病的人,拉你一趟也就算了,还拉人家手干什么?
3.2. 做句子成分
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作主语所占数量最多,主要用来作主语。
(9) 你一个小小的侦查员又会有什么可谈的事情?
(10) “再输了你不是也跟着丢人?”唐龙站起来说:“丢人?我一个落魄小上尉再丢人能丢到哪儿?我没找过他?”
徐华(2013)认为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做主语不同于普通NP做主语[2]。首先,复指结构作主语通常是新信息,信息价值高,且该结构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NP,它所包含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以及说话人的的评价等信息都是普通NP没有的。其次,语音上看,普通NP后与谓语衔接更紧密,而复指结构作主语可以和谓语用逗号隔开,语音上有停顿。最后,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作主语时要求谓语在语义上与其有矛盾或顺承的关系,而普通名词做主语时必须是有定的,对谓语没有特殊要求。
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还可以用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作宾语。
(11) 我来了,看见你一个单身的女人,住在旅馆里,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这种行为简直是放荡、堕落!
(12) 这么大的一个监狱,这么多的领导,凭什么就只相信你一个小小的侦查员!
(13) 爷道:“客气不客气随你的便了,你对镇上人就不曾讲个客气,何况对我一个外乡人?
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少数情况还可以用作兼语。
(14) 小芹的丈夫是个读书人,也要帮着灌气,李嫂不让,所你就别去了,哪能让你一个书生提煤气罐呢。
(15) “尊敬的支书记,我做梦也没想到我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学校,是您让我一个贫困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让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党啊,母亲!’”
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极少数情况还作定语。
(16) ……水利专家问:“这个话题这么大,你一个农民的意见能起到作用吗?”鲁中祝说:“作为人大代表,如果看到了想到了而没去做,就是我的失职。”
(17) 孙排长,你同八个弟兄破坏纱厂!我和其余的人死守这里;这里便是连部!也许,敌人马上就来到,我们抵抗!凭着我一个军人的良心,我的命令只有一个字,死!
4. “人称代词 + 一个NP”的语义功用
4.1. 主观性表达功能
“人称代词 + 一个NP”是说话人按照客观事实对谈话对象进行归类,并根据自己的的主观认识附加评价、态度。由归类到评价是一种主观性不断加强、客观性逐渐弱化的过程,归类是基于客观基础,而评价则反应了说话人的社会经验、生活常识等主观认识。胡清国(2017)认为归类到评价是一个语法化由低等级到高等级的过程,是一个“概念功能 > 语篇功能 > 人际功能”的渐变过程[6]。
(18) 今天晚上又是风又是雨的,你一个女孩家倒把它修好了。
(19) 林小枫一下子站了起来,几乎是与宋建平脸贴着脸,“我能怎么着你?我一个小老百姓,你一个堂堂大医院大科的副主任,我能怎么着你?”
例(18)中“女孩家”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进行指称时性别的一种强调与确认,除了强化“女孩家”的女性性别之外,还强化了女性这一性别特征所带来的社会属性,凸显了“女孩家”的“年龄小、力量小、无法自保”等特征。这种社会属性的确认就是说话人基于自己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与生活经验得出的,是一种主观性表达。例(19)使用了对举格式,使用两种身份地位相差极大的NP,对比强烈,主观性也相应得到增强。“小老百姓”和“大医院大科的副主任”对比强烈,表达了说话人对这两种身份地位的人拥有的权力力量悬殊,是说话人对这两种身份地位的人的主观认识与评价,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小老百姓”不能把“大医院大科的副主任”怎么着的结论。
4.2. 主观评价功能
复指结构在表达说话人主观性认识的同时,说话人对谈论对象进行归类和划分等级,承载了说话人对谈话对象的主观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的主观评价功能的体现与增强与数量词“一个”的计量义弱化关联密切,“一个”由表示精确的数量向表示类指的语义转变为其主观性增强奠定了基础。人们对物进行计量时,也暗含了对事物的分类,只不过这种对事物的分类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而人们在用数量词“一个”修饰人时,也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对人的分类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身份、民族、职业、性格等标准分类,在根据这些标准分类时是结合客观现实进行的,此时的分类仍是客观的。但由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赋予了这些标准一系列的社会属性或理性属性,这些社会属性或理性属性共同组成了社会共识,当谈话对象违反或顺应这种社会共识时,说话人就要结合当下语境和社会共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评价,而“一个”则是凸显了这一系列中与语境关联最强烈的那一个社会属性或理性属性。由此,“一个”的计量义彻底淡化,由归类义引申出的主观评价义完成了由客观向主观的转化,隐含了说话人对该类别的价值判断或态度立场。
至于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表达的是正向评价还是负向评价,根据考察,我们认为,与NP、人称代词和语境影响有关。
陈景元(2012)从语义解释的角度分析了复指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复杂的语义认知,对其进行具体的语义阐释[1]。陈文将该结构中的NP分为褒义NP、贬义NP和中性NP三种。当NP是褒义词是,结构整体所呈现出正向评价;当NP是贬义词时,结构整体呈现负向评价;当NP是中性词时,还需要依赖语境判断。
(20) 我一个五尺高的汉子,总是叹息命运对自己不公,和这些残疾人相比,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21) 婆婆嘀咕开了:“我一个乡下老婆子,一个字不识,到你家?……”
(22) 罗维民突然显得很生气地说道,“什么叫拿?看一看就叫拿了吗,我一个侦查员,莫非对监狱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翻一翻,看一看吗?”
例(20)中“五尺高的汉子”是褒义词,结构整体也是对自己的正向评价,是“我”对自己身体健全的正向反馈。例(21)中“乡下老婆子”是贬义词,词语本身带有“狭隘、见识浅薄”的语义特征,因此结构整体是对自己的负向评价。例(22)中“侦查员”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任何褒贬义,此时复指结构评价指向依赖语境,是对“我”的职权的肯定,是一种正向评价。
复指同位结构“人称代词 + 一个NP”的评价趋向还和人称代词有关。人称代词 + 一个NP结构在指称他人时,倾向于表达取笑义、调侃义、轻视义,在指称自己时,则倾向于表达谦虚义或自卑义。
(23) 江母道:“她一个丫鬟,能通啥风报啥信!
(24) 我一个寡妇,哪里有过这种又说又笑又吃酒的日子。
4.3. 强化预期信息
李文浩(2016)在构式语法框架下指出,该结构的构式语义是“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8]。该结构常用于反预期语境,人称代词所指对象是其所在范畴(由NP表示)的非典型成员。金晶(2020)则提供了合预期的反例,无法用反预期说来分析[4]。显而易见,“人称代词 + 一个NP”无论是反预期还是合预期,都是表达了说话人的看法、态度或评价,是说话人根据自己对谈话对象的认识或社会共识,这种认识或共识就是预期信息。
(25) 司机正巧没有报销单据,就说,你一个农民要报销单据干什么?你听,那老头怎么说?我是农民,可我儿子不是农民。我不能报销,可我儿子能报销。
例(25)“农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一般语境中出现“农民”时,体现的就是“农民”的职业属性。上例中表达的是由农民的职业属性带来的贬义色彩,是说话人的主观化认识,带有偏见地认为农民都是不能报销单据的,这里强化的是农民“穷”的预期信息。这种预期信息是由说话人的偏见带来的,是说话人对谈话对象“农民”的心理预期标准,言者角度的生活事实反应了说话人的预期。为表达这种不满情绪,说话人使用感叹、重音等手段来强化预期信息,以表达自己对农民“穷”的确信与评价。
5. 结语
“人称代词 + 一个NP”作为一个复指同位结构,“一个”计量义的泛化促使说话人对谈论对象由归类到评价的完成,使得复指结构主观性不断增强,客观性不断弱化。人称代词 + 一个NP结构强调的是NP的社会属性,而非理性属性。至于选择哪一种社会属性进行强化,还需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复指结构通常做主语,与普通名词做主语在语用、语音上有所区别,复指结构做主语可以和其后的谓语有停顿,要求谓语在语义上与其有矛盾或顺承的关系,复指结构包含信息更多,信息价值更高。人称代词 + 一个NP是一个主观性表达的过程,这自然就带有说话人对谈话对象的主观评价,至于是正向评价还是负向评价,根据考察,我们认为,与NP、人称代词和语境影响有关。该结构还具有强化预期信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