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不寐即现代医学所言失眠,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不得卧”“目不瞑”之论[1]。古人观天地阴阳消长,提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睡眠节律,若劳倦伤脾、思虑耗血,导致阴阳失衡,便如《类证治裁》所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中心脾两虚证尤为常见,因心为脾之母,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而藏神,长期忧思过度则伤脾,脾虚则气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失守,故见夜卧难安、多梦易醒,伴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此乃母子同病的典型表现[2]。
香佩疗法自古便是中医衣冠疗法的一部分[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药香囊印证此法千年传承,其机理在于“药气通经”,借呼吸之气将药物挥发性成分经鼻吸入,上达心肺,下贯丹田,如《本草纲目》所言:“服气者,药气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现代研究亦证实,芳香药物中的挥发油成分可透过血脑屏障,调节神经递质[4],而甜梦安神香囊的组方正基于此——以归脾汤(白术9 g、当归9 g、茯神9 g、黄芪12 g、远志6 g、龙眼肉12 g、酸枣仁12 g、人参6 g、木香6 g、炙甘草3 g)为底方,取其补脾养心之治法核心,紧扣心脾两虚之病机,将内服汤剂转化为外用香囊。
归脾汤源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本为内服治疗思虑伤脾之健忘怔忡。因当归配黄芪补气生血,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远志、茯神、龙眼肉、酸枣仁养血安神,木香醒脾理气,使补而不滞,炙甘草调和诸药[5],现多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香囊悬于枕上,夜间药气缓缓发散于卫气循行之时,借呼吸调和营卫,补心脾之虚,又疏肝郁之滞,暗合“脾土得健则肝木自疏,心血得充则神魂自安”的深层病机逻辑。此方之妙,在于将内治“补益法”与外治“通调法”融于一炉。归脾汤本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设,香佩法则以“无形之气”徐徐图之,使患者在起居间自然接受药气熏染,既避汤药滋腻之弊,又解现代人煎药不便之困,实为古方新用的生动诠释。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门诊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见表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甜梦安神香囊组(以下简称香囊组)和安慰剂香囊组(以下简称安慰剂组)各30例。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statistics
表1. 基本信息统计
指标 |
安慰剂组(n = 30) |
香囊组(n = 30) |
统计量 |
p值 |
年龄(岁) |
53.67 ± 9.60 |
52.40 ± 9.16 |
t = 0.5229 |
0.6031 |
性别(男/女) |
12 (40%)/18 (60%) |
15 (50%)/15 (50%) |
χ2 = 4.241 |
>0.9999 |
体重(KG) |
69.08 ± 10.38 |
70.97 ± 9.27 |
U = 403 |
0.4912 |
身高(m) |
1.687 ± 0.071 |
1.677 ± 0.086 |
t = 0.5082 |
0.6132 |
BMI |
24.31 ± 3.65 |
25.21 ± 2.41 |
U = 349.5 |
0.1391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① 符合现代医学失眠的诊断标准;② 符合中医心脾两虚型失眠辩证标准;③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7;④ 年龄18~70岁;⑤ 病程 > 3个月;⑥ 近1个月内未服用过安眠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6]。
2.2.2. 排除标准
① 因躯体疾病、精神状态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如发热、咳嗽、手术、等其他疾患所致失眠,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等引起的失眠如夜班工作等所致;②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或有妊娠计划的女性;③ 存在严重过敏史、过敏体质及对香囊药物成分过敏者;④ 正在参加其他治疗性临床试验者[7]。
2.3. 药物组成及干预方法
2.3.1. 香囊组
采用白术9 g、当归9 g、茯神9 g、黄芪12 g、远志6 g、龙眼肉12 g、酸枣仁12 g、人参6 g、木香6 g、炙甘草3 g组成的中药配方,经高速粉碎机以30,000 r/min的转速将干燥饮片粉碎至100~150目细度,充分混匀后分装于无纺布药粉袋中(每袋约20 g),再置入透气性良好的香囊内并严格密封以防漏粉。干预实施时,于入组当天亥时将香囊置于受试者头部30 cm范围内,次日清晨用塑料密封袋封存香囊以避免有效成分挥发,该方案通过香囊经鼻吸入的给药方式,结合中医时辰理论发挥益气安神之效[6]。
2.3.2. 安慰剂组
制备方法为:取1 g香囊组药粉与19 g经炒制至焦黄色的小麦面粉充分混匀,装入无纺布药粉袋(每袋20 g),再置于与治疗组相同规格的透气性香囊中并密封处理。其使用方法与治疗组完全一致,即于入组当天亥时置于头部30 cm范围内,次日清晨用塑料密封袋密封保存。该安慰剂香囊通过相同的使用方式和外观设计,确保实验对照的可靠性。
2.4. 治疗疗程
均为4周。
2.5. 观察指标
2.5.1. 睡眠质量
选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及日间功能障碍7个核心维度,各维度得分与受试者的睡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2.5.2. 中医心脾两虚型证候积分量表
包括失眠、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腹胀便溏8个中医症候表现,分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
2.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证实不符合正态分布,故以中位数[四分位距] (M[IQR])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经收集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同时统计后表明,甜梦安神香囊干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具有临床价值。尽管两组治疗前基线总体可比(仅日间功能与总评分存在轻微差异),且均观察到治疗4周的显著改善(p < 0.001),香囊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 < 0.001):其在治疗后使多项核心睡眠指标(睡眠质量、时间、效率、障碍及日间功能)中位数接近0分(近似接近无症状),总评分大幅降至3分(远低于安慰剂组的10分),表明香囊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更可能使多数患者达到明显改善的状态(见表2)。基线差异无法解释此疗效的优势,但结果支持香囊作为非药物睡眠干预的有效性。
Table 2.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中位数[四分位距])
症状指标 |
分组 |
治疗前 |
治疗后(4周) |
睡眠质量 |
安慰剂组 |
3 [2~3] |
1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入睡时间 |
安慰剂组 |
2 [2~3] |
2 [1~2]*** |
香囊组 |
3 [2~3] |
1 [0~1]***### |
睡眠时间 |
安慰剂组 |
2 [2~3] |
1.5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睡眠效率 |
安慰剂组 |
3 [2~3] |
1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睡眠障碍 |
安慰剂组 |
3 [2~3] |
1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催眠药物 |
安慰剂组 |
3 [2~3] |
1 [1~2]*** |
香囊组 |
3 [2~3] |
0.5 [0~1]***### |
日间功能障碍 |
安慰剂组 |
2 [2~3] |
1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总评分 |
安慰剂组 |
17.5 [17~19] |
10 [9~12]*** |
香囊组 |
18.5 [17~19]# |
3 [2.75~4]***### |
注:数据表示为中位数[四分位距];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显著性标记***p < 0.001;组间比较(香囊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显著性标记#p < 0.05,###p < 0.001。
3.2. 两组患者中医心脾两虚型不寐症候评分比较
经收集患者中医心脾两虚型不寐症候评分,同时统计后表明,甜梦安神香囊干预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中医证候具有深度调节作用(见表3)。治疗4周后,香囊组在失眠、健忘等6项核心证候评分中位数显著降至0~0.5分(IQR = [0~1]),证候总分较基线下降82% (17→3分),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总分差值8分,p < 0.001);香囊组在基线“头晕目眩”评分较低的情况下,仍实现该症状及“神疲乏力”等关键指标的改善(0分vs对照组 ≥ 1.5分),证实其能同步改善心脾两虚证相关的失眠主症、气血亏虚及脾失健运等兼症,体现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
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edian [IQR])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中位数[四分位距])
症状指标 |
分组 |
治疗前 |
治疗后(4周) |
失眠 |
安慰剂组 |
2 [2~3] |
2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心悸 |
安慰剂组 |
3 [2~3] |
1.5 [1~2]*** |
香囊组 |
3 [2~3] |
0.5 [0~1]***### |
健忘 |
安慰剂组 |
2 [2~3] |
2 [1~2]*** |
香囊组 |
2.5 [2~3] |
0 [0~1]***### |
神疲乏力 |
安慰剂组 |
3 [2~3] |
1 [1~2]*** |
香囊组 |
2 [2~3] |
0 [0~1]***### |
头晕目眩 |
安慰剂组 |
3 [2~3] |
2 [1~2]*** |
香囊组 |
2 [2~3]# |
0 [0~1]***### |
面色少华 |
安慰剂组 |
3 [2~3] |
1.5 [1~2]*** |
香囊组 |
3 [2~3] |
0 [0~1]***### |
腹胀便溏 |
安慰剂组 |
3 [2~3] |
2 [1~2]*** |
香囊组 |
2 [2~3] |
1 [0~1]***### |
总分 |
安慰剂组 |
18 [17~19] |
11 [10~12]*** |
香囊组 |
17 [16~19] |
3 [2~3]***### |
注:数据表示为中位数[四分位距];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显著性标记***p < 0.001;组间比较(香囊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显著性标记#p < 0.05,###p < 0.001。
4. 讨论
现代医学视域下的失眠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现代医学治疗虽以苯二氮䓬类及非苯二氮䓬类镇静药(如唑吡坦)和SSRIs抗抑郁药为主流,但存在日间宿醉、药物依赖、撤药反弹等局限甚至长期使用依赖率可达30%左右,且对心身交互机制调控不足;反观中医“不寐”理论体系,早在《灵枢·营卫生会》已提“营卫失和,阴阳不交”的核心病机,历代医家发展出从肝郁、痰火到心肾不交的多元治法,其中心脾两虚型不寐因应现代人思虑过度的社会特征尤为凸显——其病因在于劳倦伤脾、忧思耗血,病机遵循“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亏虚神失所养→土虚木乘气机郁滞”的传变链,如《济生方》所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夜寐不安”,临床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为辨证要点。亥时(21:00~23:00)睡眠具有独特的养生优势,与人体阴阳平衡、经络运行及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首先顺应阴阳,蓄养元气亥时属三焦经当令,为“阴气渐盛,阳气入里”之时[8]。《黄帝内经》强调“阳入于阴则寐”,此时入睡可助阳气内敛,与阴气相合,达到“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夜间属阴,亥时入睡能充分涵养阴血,为次日阳气生发储备能量,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法则。其次通调三焦,疏利水道:三焦经主司全身气化与水液代谢。亥时安卧能促进三焦经气运行,疏通水道,助体内代谢废物排出。若此时熬夜,易导致三焦气机壅滞,引发水肿、痤疮或虚火上炎等问题。重要的是滋养脏腑,修复根本:亥时睡眠对肝、肾两脏尤为重要[9]。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入睡可助肝血藏养,促进解毒与疏泄功能;而子时(23:00~1:00)的深度睡眠需以亥时入睡为基础,方能充分完成“肾藏精”的修复过程,延缓衰老。最后可安定心神,调和情志:亥时又称“人定”时分,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此时入眠能宁心安神,收敛白日浮越之心火。长期亥时入睡可改善焦虑、失眠等问题,符合《千金要方》“凡眠,先卧心后卧眼”的调神理念。故《类经》有云:“亥子为阴阳大会之际,此时安卧,最是养生妙法。”把握亥时睡眠,实为顺应自然节律的养生关键。针对这一关键证型及亥时睡眠养生顺应自然的规律,本研究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分为香囊组(n = 30)与安慰剂组(n = 30),以归脾汤为底方化裁制成甜梦安神香囊(白术9 g、当归9 g、茯神9 g、黄芪12 g、远志6 g、龙眼肉12 g、酸枣仁12 g、人参6 g、木香6 g、炙甘草3 g),通过高速粉碎(30000 r/min,100~150目)提升药物表面积,使挥发油有效释放;患者每晚亥时置香囊于枕畔30cm内,次晨密封保存,持续干预4周后,两组疗效呈现云泥之别:首先量化睡眠改善:香囊组PSQI总分从18.5 [17~19]可降至3 [2.75~4] (降幅约83.8%,p < 0.001),显著优于安慰剂组42.9% (17.5→10),其中入睡时间趋近于0 (3 [2~3]→0 [0~1])与睡眠效率趋近于100% (3 [2~3]→0)尤为突出;其次是证候改变:中医证候总分从17 [16~19]降至3 [2~3] (p < 0.001),关键指标如失眠(3→0)、心悸(3→0.5)、面色少华(3→0)明显改善,而安慰剂组仅从18 [17~19]降至11 [10~12] (p < 0.001),证实疗效较好。此疗效的根基在于归脾汤古今药理机制的融合:君药黄芪(12 g)配伍人参(6 g)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如《本草求真》言“黄芪补气诸药之最”;臣药当归(9 g)合龙眼肉(12 g)当归引气入血,龙眼肉甘温养血,共奏“气旺血生”之效;佐药白术(9 g)健脾燥湿,助君药复运化之职[10];酸枣仁(12 g)、茯神(9 g)、远志(6 g)酸枣仁敛阴潜阳,茯神导湿宁心,远志交通心肾;木香(6 g)理气醒脾,解诸补药壅滞之弊;使药炙甘草(3 g)调和诸药,引经入脾。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首先补血生血机制:黄芪多糖激活JAK2/STAT3通路促EPO分泌,当归阿魏酸上调HIF-1α增强骨髓造血;其次神经调节网络方面:酸枣仁斯皮诺素增强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开放;远志皂苷B抑制脑内MAO-A活性,提升5-HT浓度然后胃肠动力优化角度:木香烃内酯激活CaMKII/MLCK通路,加速肠道平滑肌收缩;最后跨屏障递送为重点:挥发油小分子(如当归藁本内酯logP = 3.1)穿透血脑屏障效率达口服制剂6.2倍,是为香佩疗法的最佳佐证[11]。香佩疗法的创新性在于内治外化的范式突破:归脾汤传统内服面临两大现状:龙眼肉、熟地滋腻碍胃,即临床患者服药后有时会出现腹胀,且“有形之血”生成缓慢约4周左右;本研究通过剂型转化,以“药气通经”开辟新径:第一呼吸给药替代胃肠吸收:鼻腔嗅区面积仅5 cm2但血供丰富,药物经嗅神经–边缘系统直达下丘脑睡眠中枢较口服生物利用度提升约8倍;其次时辰医学精准干预:夜间药气释放匹配“卫气入阴”生理节律,木香挥发油在寅时(3~5点)肺经当令时强化脾运;最后环境治疗学创新:30 cm距离形成0.5 m3药气微环境(芳香分子浓度 ≥ 300个/cm3),使治疗升维至“睡眠空间重塑”。
5. 结语
本研究以随机对照试验确证甜梦安神香囊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其深层价值在于三重跨越:首先是跨越剂型鸿沟:将归脾汤从“较为滋腻汤剂”转化为“清透香佩”,解决慢病长期用药依从性难题;其次跨越时空限制:通过“起居化治疗养生”模式(亥时放置 + 晨起密封),使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节律;最后跨越评价体系:以PSQI联合中医证候评分,建立“现代医学睡眠结构–中医病机改善”双轨证据链。
经典古方归脾汤在香囊中加以运用,中医外治香配法从经验传承到循证医学的升华;当“补气生血”理论被挥发油介导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联系,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在失眠治疗领域结合。是对中医学“形神一体、天人相应”核心思想的当代诠释,为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提供兼具人文温度与科学精度的方案。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0132002X)。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