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5.15845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 杭, 赵冬梅: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宿舍人际关系College Students Rejection Sensitivity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宿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9所高校1347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宿舍人际关系量表与拒绝敏感性量表收集数据。结果: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拒绝敏感性在留守经历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拒绝敏感性可以负向预测宿舍人际关系。结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的拒绝敏感性特征和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应及时识别并干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their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iming to offer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dormitory management. Method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sample of 1347 college students recruited from nine universities, using th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and the Rejection Sensitivity Scale a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Resul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iffer by gender, grade,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Rejection sensitivity differs by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place of origin. Rejection sensitivity can negatively predict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vel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dormitory relationships.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and intervene in interpersonal issues in a timely manner,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positive ways of social interaction.
文章引用:贾杭, 赵冬梅 (2025).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8), 81-8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8450

1. 问题提出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张瑜,李宏翰,2008)。相较于家庭与中学时期的亲密关系,大学生在学校中与舍友的交往频率更高,情感依赖性更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中指出,在大学里,舍友是个体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其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居住和情感体验,它是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的重要保护因素(孙向红等,2025)。可见,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良好的宿舍关系不仅能够营造积极的生活氛围,增强个体的归属感(Gao et al., 2020),还能促进信息共享与学习互助,比如形成“学霸宿舍”等正向激励集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宿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会使个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精神病性表现等心理健康问题(丁倩等,2024赵冬梅等,2019)。

拒绝敏感性是指个体在面临潜在拒绝情境时,会迅速察觉并过度解读他人传达的拒绝信号并产生强烈的情绪与行为反应(Downey & Feldman, 1996)。已有研究表明,拒绝敏感性会影响人际关系质量。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对潜在的拒绝高度敏感,他们倾向于回避可能引发拒绝的互动情境而减少交往行为(郑志怀等,2019)。这类个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外化问题(如社会适应困难、友谊满意度较低) (Ding et al., 2020)。相反,拒绝敏感性较低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有着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即使遇到负面反馈也较少产生回避或敌意等不良反应,表现出较强的情绪调节与人际适应能力(郑沁怡等,2020)。可见,拒绝敏感性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已有研究多探讨拒绝敏感性在亲密关系或一般同伴关系中的影响机制,较少有研究关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拒绝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探讨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宿舍人际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的同时,着重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期望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湖北、山东、甘肃、重庆、山西、广西六省市随机选取9所大学,共发放问卷1427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7份,有效率为94%。其中,男生491名,女生856名;一年级学生910名,二年级学生437名;文科类学生619名,理科类学生728名;留守422人,非留守925人;城市484人,城镇309人,农村55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宿舍人际关系量表

本研究采用蒋丹(2011)编制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该量表包含群体认知、言语沟通、共享行为、扰他行为和个性特征5个维度,共17个条目,其中扰他行为、个性特征维度得分越高,宿舍人际关系越差;群体认知、言语沟通和共享行为维度得分越高,宿舍人际关系越好。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表示“完全不符合”到5表示“完全符合”。将个别题目反向计分后加和,分数越高表明宿舍人际关系越好。此次调查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2.2.2. 拒绝敏感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Downey & Feldman (1996)编制,赵艳林等人(2012)修订的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量表。该量表共16个日常帮助情境,包含评估拒绝焦虑程度和接纳预期两个维度。量表采用6点计分,计算方式为拒绝焦虑程度乘以接纳预期的反向得分,分数越高表示拒绝敏感性越高。此次调查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鉴于本研究使用的宿舍人际关系和拒绝敏感性的数据均来源于自我报告,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需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共提取出1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8.76%,低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次测查中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可知,在性别上,男生与女生除了在共享行为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上差异均显著,且女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总分、群体认知及言语沟通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扰他行为、个性特征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年级上,大一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总分和共享行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学科类型上,理科学生的群体认知和共享行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在留守经历和生源地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1.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ores (N = 1347)

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得分情况(N = 1347)

变量

类别

人数

宿舍人际关系总分M ± SD

群体认知M ± SD

言语沟通M ± SD

扰他行为M ± SD

共享行为M ± SD

个性特征M ± SD

性别

男生

491

18.42 ± 3.02

3.67 ± 0.88

3.31 ± 0.81

1.70 ± 0.78

3.22 ± 1.04

2.08 ± 0.81

女生

856

19.32 ± 2.83

3.76 ± 0.82

3.54 ± 0.76

1.44 ± 0.59

3.30 ± 0.95

1.84 ± 0.73

t

−5.39***

−1.92+

−5.2***

6.33***

−1.41

5.58***

年级

大一

910

19.11 ± 2.95

3.75 ± 0.83

3.46 ± 0.80

1.52 ± 0.67

3.33 ± 0.98

1.91 ± 0.78

大二

437

18.72 ± 2.88

3.67 ± 0.86

3.46 ± 0.77

1.57 ± 0.69

3.13 ± 0.98

1.97 ± 0.75

t

2.26*

1.60

−0.13

−1.31

3.44***

−1.47

学科类型

文科

619

18.82 ± 2.83

3.66 ± 0.85

3.46 ± 0.77

1.52 ± 0.63

3.13 ± 0.98

1.90 ± 0.73

理科

728

19.13 ± 3.01

3.79 ± 0.83

3.46 ± 0.81

1.55 ± 0.71

3.38 ± 0.98

1.95 ± 0.80

t

−1.86

−2.77**

0.05

−0.92

−4.68***

−1.08

留守经历

留守

422

18.87 ± 2.67

3.75 ± 0.77

3.42 ± 0.76

1.52 ± 0.63

3.21 ± 0.96

1.98 ± 0.75

非留守

925

19.04 ± 3.04

3.72 ± 0.87

3.47 ± 0.80

1.54 ± 0.69

3.29 ± 0.80

1.90 ± 0.78

t

−1.03

0.58

−1.16

−0.52

−1.42

1.78

生源地

城市

484

19.08 ± 3.13

3.70 ± 0.90

3.49 ± 0.83

1.53 ± 0.68

3.28 ± 1.01

1.86 ± 0.78

城镇

309

18.85 ± 2.78

3.72 ± 0.82

3.42 ± 0.77

1.54 ± 0.59

3.20 ± 1.00

1.96 ± 0.70

农村

554

18.99 ± 2.84

3.75 ± 0.80

3.45 ± 0.76

1.54 ± 0.71

3.29 ± 0.94

1.97 ± 0.79

F

0.63

0.53

0.93

0.02

0.82

2.82

注:+p < 0.1,*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3.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现状

以性别、年级、学科类型、留守经历和生源地为自变量,拒绝敏感性为因变量,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可知,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在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型方面差异不显著,而在留守经历、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拒绝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城市学生的拒绝敏感性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

Table 2.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jection sensitivity scores (N = 1347)

2.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得分情况(N = 1347)

变量

类别

人数

M ± SD

t

Post Hoc

性别

男生

491

8.08 ± 3.46

0.55

女生

856

7.97 ± 3.44

年级

大一

910

7.96 ± 3.43

−0.86

大二

437

8.13 ± 3.48

学科类型

文科

619

7.94 ± 3.51

−0.71

理科

728

8.07 ± 3.39

留守经历

留守

422

8.39 ± 3.54

2.71**

非留守

925

7.84 ± 3.39

生源地

城市

484

7.66 ± 3.34

3.83*

1 < 2 < 3

城镇

309

8.17 ± 3.65

农村

554

8.22 ± 3.40

注:1、2、3分别为城市、城镇和农村。

3.4. 拒绝敏感性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的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这说明,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得分越低,宿舍人际关系越好。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students (N = 1347)

3.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N = 1347)

变量

拒绝敏感性

宿舍人际关系

拒绝敏感性

1

−0.32**

宿舍人际关系

−0.32**

1

3.5.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控制年级、性别变量后,以拒绝敏感性为预测变量,宿舍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知,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是−0.32,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对宿舍人际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能预测总变异的13%。

Table 4.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to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N = 1347)

4. 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N = 1347)

预测变量

R

R2

R2调整

B

Beta

F

宿舍人际关系

0.36

0.13

0.13

−0.27

−0.32

67.13***

4. 讨论

4.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及学科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留守经历和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

在性别方面,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总分、群体认知和言语沟通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扰他行为和个性特征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蒋丹,2011),即女生更倾向于建立积极的宿舍认知与沟通氛围,且干扰行为更少,个性适应性更高。其原因可能是:女生情感细腻,在宿舍人际交往中更注重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时会选择和舍友诉说,对宿舍有较强的归属感(赵冬梅,杨琳,2017),而男生不善于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时通常会采用体育运动或者回避、忽视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张树伟,郭丽娜,2016赵松立,杨雪花,2016)。所以,与男生相比,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整体满意度会更高。

在年级方面,大一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总分和共享行为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这说明初入大学的新生人际关系质量更高,更愿意与舍友分享资源与活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李晓红等,2016赵小红,朱楠,2019)。这可能与大学生初入大学尚处于适应期有关。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因面临环境转变和角色重建,加上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时候与舍友情感联结会更多(许传新,2005)。同时,交往初期宿舍成员之间更注重礼貌与合作,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较少,这时候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但随着相处时间增加,个人缺点开始外显,宿舍成员对彼此个性的了解加深,人际关系开始进入磨合期,冲突随之增多。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也面临着更多的学业压力和竞争,这也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李晓红等,2016)。

在学科类型方面,理科学生在群体认知与共享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季玟希,2022)。由于理科生的思维较为理性,在与舍友相处过程中不太注重细枝末节,对他人的想法不会过度解读,而文科生偏感性,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多疑,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内敛,也容易从一些客观事情中推测出主观想法和结论,所以在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上会低于理科生。

在留守经历和生源地方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这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进行解释。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成熟,具备了更强的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得原有的成长经历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减弱。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新的交往环境时,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弱化了留守经历或生源地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4.2.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在留守经历和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年级及学科类型上差异不显著。

在留守经历方面,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杨晓静等,2021)。一般而言,有留守经历的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亲子陪伴与情感支持,成年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陈丽琼,2023)。相反,没有留守经历的个体成长于相对稳定的支持环境,更容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他人预期,在面对否定或忽视时也更为理性,因此拒绝敏感性水平相对较低。

在生源地方面,农村学生的拒绝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和城市的学生,这一结果可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解释。城市和城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常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人际交往场景,他们较早积累了社交经验,这使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能更快适应群体生活,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得更从容自信。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资源相对匮乏,在进入大学校园更容易感到不适应并产生心理落差,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担心被拒绝,对中性或负面的信号也更加敏感(李子影,2025)。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在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这和以往研究结论一致(谭小蝶,2025)。这可能是因为拒绝敏感性本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情绪偏差反应,这种特质更多来源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是否被满足,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知方式(Mischel & Shoda, 1995)。拒绝敏感性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质,即便大学生在性别、年级或专业上存在差异,但只要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情感支持水平相似,其拒绝敏感性的表现也可能较为一致,因而在这些人口学统计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4.3.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在宿舍生活中容易对他人的言行过度敏感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进一步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拒绝敏感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宿舍人际关系。具体而言,拒绝敏感性高的个体更容易陷入负面预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回避、防御等不利于沟通的行为反应(Kawamoto et al., 2015),这种消极的认知偏差会削弱成员之间的信任。低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接纳与关爱较多,较少遭遇拒绝,因此更容易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这类个体通常具备较高的自尊水平,在面对拒绝情境时,他们不会立刻产生自我否定,而是重新调整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沈洁霞,易娜拉,2023)。因此,在宿舍生活中,低拒绝敏感性的个体更能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处理人际矛盾,建立和谐的舍友关系。这一结果也提示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拒绝敏感性的关注,可以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正念练习等方式提升其情绪管理与社交适应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改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

5. 结论

(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2)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在留守经历、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3) 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4) 拒绝敏感性对宿舍人际关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6. 研究不足

第一,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设计,横断设计不能探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设计以进一步探讨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易受被试主观判断与社会期望影响,可能存在报告偏差,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未来研究可考虑结合多种测量方法,如同伴互评或深度访谈,以提高数据的客观性,进一步丰富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理解。

第三,本研究仅考察了拒绝敏感性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关系,未进一步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机制或作用路径。未来研究可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中介或调节变量,构建更为系统的路径分析模型,以深入揭示拒绝敏感性如何影响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过程。

基金项目

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X17030)。

参考文献

[1] 陈丽琼(202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拒绝敏感性与错失恐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 丁倩, 董思唯, 刘祎琳, 田俊(2024). 宿舍排斥与大学生抑郁: 自我肯定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心理研究, 17(2), 182-189.
[3] 季玟希(2022). 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4] 蒋丹(2011). 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5] 李晓红, 魏荟荟, 贺豪振(2016). 大学生自我认同对其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10), 1480-1483.
[6] 李子影(2025).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亲密恐惧的影响: 羞耻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及干预.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7] 沈洁霞, 易娜拉(2023). 拒绝敏感性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研究, 16(6), 570-576.
[8] 孙向红, 蒋毅, 陈雪峰, 陈祉妍(2025).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9-81.
[9] 谭小蝶(2025).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社交回避行为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的作用及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10] 许传新(2005).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4), 6-9.
[11] 杨晓静, 丁坤, 黄凯, 程馨, 张康娣, 胡成洋, 张秀军(2021). 拒绝敏感性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关系中的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42(6), 867-871.
[12] 张树伟, 郭丽娜(2016).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5), 76-78.
[13] 张瑜, 李宏翰(2008). 大学生宿舍人际相处主观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3), 198-200+209.
[14] 赵冬梅, 王婷, 吴坤英, 李宗欣, 周欣彤(2019).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抑郁的关系: 宿舍冲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5(5), 597-604.
[15] 赵冬梅, 杨琳(2017).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5(4), 70-75.
[16] 赵松立, 杨雪花(2016).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的调节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4), 566-569.
[17] 赵小红, 朱楠(2019).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4), 90-96.
[18] 赵艳林, 李文涛, 张林(2012).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的中文版修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677-1680.
[19] 郑沁怡, 胡娜, 丁雪辰(2020). 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基于“个人 × 环境模型”. 应用心理学, 26(1), 83-96.
[20] 郑志怀, 陈明, 王蒙, 严建雯(2019). 拒绝敏感性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 自尊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12), 1890-1894.
[21] Ding, X., Fu, R., Ooi, L. L., Coplan, R. J., Zheng, Q., & Deng, X. (2020).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7, Article 101119.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20.101119
[22] Downey, G., & Feldman, S. I. (1996). 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1327-134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0.6.1327
[23] Gao, F., Sun, Y., Zhou, Y., Sang, M., Zhao, J., & Han, L. (2020). Shyness and Dep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Dormitory Belonging and Inferiorit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19, Article 105571.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20.105571
[24] Kawamoto, T., Nittono, H., & Ura, M. (2015). Trait Rejection Sensi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Vigilance and Defensive Response Rather than Detection of Social Rejection Cu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Article 151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5.01516
[25] Mischel, W., & Shoda, Y. (1995).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s, 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246-268.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2.2.246
[26] Romero‐Canyas, R., Downey, G., Berenson, K., Ayduk, O., & Kang, N. J. (2010).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the Rejection-Hostility Link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 119-148.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2009.0061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