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营销对用户心理的影响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hort Video Marketing on User Psychology—Based on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摘要: 在数字媒介重塑消费生态的背景下,短视频营销凭借碎片化渗透、多感官触发与精准化连接,成为品牌触达用户的核心战场。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U&G),系统解析用户通过短视频主动寻求认知探索、情感归属与使用获得感的内在动机,揭示营销信息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满足工具”的范式转变。研究指出,短视频营销通过三大机制重构用户价值:其一,碎片化传播机制以秒级叙事与算法推荐实现精准触达;其二,隐性内容策略通过情感渗透、知识增值与福利驱动实现柔性说服;其三,平台生态协同依托智能分发、无缝交易与热点共创构建品效合一的闭环。研究进一步发现,技术赋能(AR/VR、AI)、价值升维(从流量攫取到精神共鸣)及信任生态共建构成未来趋势。最终提出情感共鸣驱动内容、智能技术赋能体验、长效运营用户生态的实施策略,强调品牌需深度融入用户心理需求,构建“情感–知识–行动”三位一体的价值闭环。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media reshaping the consumer ecosystem, short video marketing has become a core battlefield for brands to reach users, leveraging its fragmented penetration, multi-sensory triggering, and precise connectivity. Based on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U&G),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users’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actively seeking cognitive exploration, emotional belonging, and practical utility through short videos, revealing a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 messages from “passive reception” to “active tools for gratification”.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three key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short video marketing reconstructs user value: First, the fragmente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chieves precise reach via second-level storytelling and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Second, implicit content strategies employ emotional infiltration, knowledge value-add, and benefit-driven incentives to achieve soft persuasion. Third, platform ecosystem synergy relies on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seamless transactions, and trend co-creation to build an integrated branding-performance closed loop. The study further identifies future trends: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R/VR, AI), value elevation (from traffic acquisition to spiritual resonance), and collaborative trust ecosystem building. It ultimately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emotion-driven cont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enhanced experiences, and long-term user ecosystem operations. The study emphasizes that brands must deeply integrate with users’ psychological needs to construct a “emotion-knowledge-action” trinity value loop.
文章引用:林子琴 (2025). 短视频营销对用户心理的影响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心理学进展, 15(8), 96-10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8452

1. 引言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光明网,2025),其中82.5%的中国网民表示经常浏览短视频(艾媒智库,2025)。在数字媒介深刻重塑消费生态的当下,短视频营销以其碎片化渗透、多感官触发与精准化连接的特性,成为品牌触及用户心智的核心战场。这一浪潮不仅革新了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更通过算法驱动的内容生态重构了用户需求与商业价值的交互模式。传统营销的线性触达路径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即时互动、情感共鸣与场景化体验为轴心的动态价值网络。在此背景下,“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解析用户行为提供了关键视角——当短视频从“被动接收渠道”蜕变为“主动需求满足工具”,用户的心理动机、情感诉求与认知模式正经历系统性演变。本研究立足该理论框架,深入剖析短视频营销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升维与生态协同,驱动用户从认知探索到行为转化的全链路心理响应,为品牌构建可持续的用户价值提供理论锚点。

2. 相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传播学经典范式(郭庆光,2011),聚焦于受众的主动性及其心理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媒介使用行为。该理论萌芽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卡茨(E. Katz)等学者于七十年代系统化建构,其核心贡献在于提出媒介接触的动态因果模型:“心理社会动因→媒介期待→媒介选择→需求满足”。它摒弃了受众被动论,强调个体为满足认知(获取信息与理解)、情感(寻求愉悦体验)、个人整合(建立自我认同)、社会整合(强化社会纽带)及压力缓释(情感宣泄与逃避)等内在动机,主动寻求并接触特定媒介内容以实现心理效用。

新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形态的兴起为该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区别于传统媒介,短视频具备碎片化传播、强感官刺激与即时互动等特质,深刻改变了受众满足需求的路径与效率。其丰富多元的符号表达与实时反馈机制,天然适配用户对即时情感释放、高效社交参与及快速压力疏解的需求。用户不再单向接收信息,而是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深度参与内容共创,使得“媒介使用”环节衍生出更强的参与感与掌控感,从而强化了需求满足的深度与广度。

在短视频营销场景中,这一理论视角尤为重要。品牌内容通过契合用户潜在心理诉求(如情感共鸣、身份认同或社交货币获取) (Pulizzi & Barrett, 2009),被主动纳入其媒介选择范畴。用户接触营销信息的过程,本质上是其主动寻求特定心理满足的外化表现。同时,短视频平台创造的沉浸式体验环境,进一步放大了内容的情感渗透力与价值传递效能,使得营销信息更易转化为深层次的心理认同与行为驱动力。因此,理解短视频如何重构受众“需求–满足”的实现机制,是解析其对用户心理影响的关键理论支点。

3. 短视频营销的核心机制与价值

3.1. 传播机制革新:碎片化时代的精准触达系统

短视频以秒级叙事重构信息传递逻辑,形成高效流量捕获网络(高燕,2019)。其核心价值在于完美适配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场景,用户可在通勤、等候等时间间隙完成内容消费,大幅降低信息获取门槛。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绪感染力构成传播引擎,动态画面配合音乐特效激发多感官体验,突破传统媒介的认知壁垒。社交裂变机制则赋予其病毒式扩散能力,用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深度参与传播链条,使品牌信息依托人际关系网络实现指数级覆盖。这种机制有效解决了信息过载时代的触达困境,将商业信息精准嵌入用户注意力窗口。例如抖音的算法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停留时长、互动频次等行为数据,持续优化内容分发精度,使优质内容自动流向高潜客群,构建了动态优化的流量分配生态。

3.2. 内容策略进化:隐性说服的价值传递革命

广告形态正经历从硬性灌输到柔性渗透的质变升级。情感渗透型内容通过微型剧情构建沉浸场景,将产品诉求融入生活叙事,利用共情效应消解受众心理防线。知识增值型策略依托垂直领域创作者的专业背书,在美妆教程、科技测评等实用内容中自然植入商品信息,建立可信赖的决策支持系统。福利驱动模式则通过企业号直连消费者,限时折扣与趣味内容结合,激活价格敏感性与娱乐冲动。这种策略的本质是重构商业信息的价值坐标——当广告转化为可消费的内容产品,用户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追寻者。典型案例如科普类短视频“柴知道”,将生僻知识转化为趣味动画,在收获千万粉丝的同时,为合作品牌赋予知识赋能的光环效应,印证了内容价值化的商业效能。

3.3. 平台生态协同:品效合一的闭环转化架构

技术生态的深度整合构建了完整的商业转化链条。智能分发系统构成生态基石,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解析用户行为轨迹,实现广告的千人千面精准推送(张杨,陈小燕,2025)。抖音的推荐系统每日处理千亿级视频特征,通过预测模型实时优化内容匹配,确保信息在兴趣圈层高效流转。交易链路的无缝衔接是关键突破,购物车嵌入、直播间跳转等功能消除消费断点,用户从内容沉浸到下单决策仅需三次点击,印证了“即看即买”模式的商业潜力。热点响应机制则赋予营销动态生命力,品牌借势发起创意挑战激活用户共创,形成内容裂变与商业曝光的共振效应。这种“内容–流量–交易”三位一体的闭环,重构了传统营销的线性路径,使品牌传播与销售转化在同场景即时完成。

4. 用户心理洞察:短视频驱动的核心引擎

4.1. 未知牵引力:激发认知探索的本能

人类天性中对新奇事物的追寻是行为深层引擎。短视频通过设置认知缺口(如悬念标题、非常规画面)激活受众的探索欲。科普账号“无穷小亮”凭借“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系列成功突围:模糊的生物局部特写开场引发猜测,专业解读逐步揭晓答案,满足知识获取渴望。护肤账号“骆王宇”以“颠覆常识”为标签解析成分原理,将晦涩知识转化为视觉实验(如紫外线相机演示防晒效果),使硬核内容产生磁石效应。其核心在于将用户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解谜者,在探索中获得认知满足。

4.2. 情绪共振场:构建情感归属的纽带

短视频通过叙事激发深层情绪共鸣,建立超越交易的信任连接(肖珺,郭苏南,2020)。国风博主“垫底辣孩”的“国际大牌中国化”变装系列,以强烈的视觉反差传递文化自信,唤起年轻群体的身份认同。此类内容激活大脑镜像神经元,使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其话题播放量累计破20亿次,证明情感链接的传播势能。母婴品牌“年糕妈妈”聚焦育儿焦虑,用真实场景还原新手父母的困境(如婴儿哭闹彻夜无眠),再提供解决方案。这种“痛点共情–方案给予”模式让用户产生“被懂得”的归属感,评论区高频出现“这就是我”的认同表达。情绪共振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当内容与用户核心信念(如家庭、公平、梦想)同频,品牌便嵌入其精神世界。

4.3. 实用获得感:兑现行为转化的价值

用户期待在碎片时间里获取可量化的收益,包括知识增益、社交资本或实际优惠。在消费领域,短视频则为撬动购买决策的高效杠杆。头部主播通过“极致优惠 + 场景化演示”直接刺激消费行为。李佳琦直播间2025年“618”大促战报显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25),李佳琦直播间预售首日美妆GMV达25~35亿元,62个品牌GMV超千万,5个品牌GMV过亿,首小时加购GMV同比增长超10%。用户在此类内容中获得的“经济获得感”直接且可量化。

5. 短视频营销的发展

5.1. 价值内核升维:从流量攫取到精神共鸣

用户对空洞娱乐化内容的免疫性增强,倒逼营销向价值深度迁移。品牌通过知识赋能、美学叙事与真实场景,将产品转化为精神载体(孙正辉,郑建萍,王有为,2023)。科普创作者“无穷小亮”将《博物》杂志周边植入生物知识解析,用户因对其专业性的信任而主动接纳推广,实现科普价值与商业诉求的无缝嫁接;哔哩哔哩博主“艺术菜花”为阿玛尼红丝绒唇釉定制短片《受伤的天鹅和她的红丝绒》,以电影级运镜和隐喻叙事(如黑白色调象征自我封闭,红丝绒代表勇气)讲述女性突破心理枷锁的故事,产品仅结尾闪现五秒,却因承载“自信重生”的价值观引发全网共鸣,弹幕刷屏“广告天花板”。此类内容超越商品功能,成为用户情感投射的媒介——正如欧阳娜娜在小红书分享日常穿搭时自然露出护肤品,粉丝因认同其“真实生活方式”而主动求购同款,人设化种草替代了硬性推销。价值升维的本质,是将广告重构为有意义的“文化产品”。

5.2. 技术沉浸革命: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交互

5G大宽带与人工智能算法彻底重构用户参与形式。AR技术率先打破体验壁垒:国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推出动态试妆滤镜,用户观看口红推广视频时可实时激活摄像头,虚拟上妆效果叠加真实面部,点击屏幕即可跳转下单,完成“种草–体验–转化”闭环;算法驱动的精准触达则深度解构个体需求,抖音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如用户反复观看烘焙视频),向家庭主妇推送嵌入“凯度蒸烤箱”使用技巧的软性内容,将产品卖点转化为解决方案;面对同质化困局,微短剧形态成为破局利器——2023年爆款短剧《二十九》在抖音获24亿播放量,剧中职场女性逆袭故事里,唯品会服饰、顾家家居等品牌随剧情自然露出,观众在共情角色命运时潜移默化接受品牌理念。技术在此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消费旅程的神经中枢,未来VR虚拟探店、AI个性化剧情生成将进一步模糊广告与体验的边界。

5.3. 信任生态重构:从野蛮生长到规则共治

虚假种草、数据造假等乱象倒逼监管与平台协同进化(吕嘉禾,2021)。法规刚性约束强化信息透明度:中国《广告法》要求推广内容明确标注“广告”标识,小红书、B站均在视频封面添加“合作”“赞助”提示(如“艺术菜花”短片开头醒目标注“与阿玛尼品牌合作”),剥离伪装性信息;平台自治机制持续升级:小红书“啄木鸟计划”通过AI识别 + 人工复核;抖音组建审核团队封禁“三天美白”类夸大宣传,并对贩卖焦虑的标题党(如《不抗衰就是等老!》)限流处理;行业自律则推动价值回归。信任生态的重建,标志着行业从流量赌博转向可持续的价值交换。

6. 短视频营销的实施策略

6.1. 情感共鸣驱动内容内核

短视频营销的核心在于建立深层连接。摒弃生硬推销,需从受众视角挖掘真实痛点与渴望,以真实故事、温暖叙事或积极体验为载体,激发情感共振(段鹏,2022)。例如,通过凝练的60~180秒微叙事,结合精准音乐、画面与角色演绎,传递品牌温度。关键在于前三秒制造吸引力“钩子”,并设计互动环节(如开放式结局、情感话题征集),让用户从观看者转化为参与者与传播者。同时,严格避免虚假夸大,以真诚沟通建立信任。创作者应深入调研目标人群的价值观与精神需求,确保内容与其心灵“同频”,使品牌内涵自然浸润用户心智。

6.2. 智能技术赋能沉浸体验

借力前沿技术重塑感官维度,是突破信息洪流的关键。融合AR/VR构建虚拟场景,用户可“亲身”体验产品功能(如虚拟试妆、360˚看房),大幅提升信息传递效率。运用AI驱动的动态影像合成与高精度虚拟人像(如“柳夜熙”),打造电影级视觉奇观,强化沉浸感与记忆点。大数据则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向触达(张生太,杨阳,袁艺玮等,2024),分析用户碎片化行为轨迹,精准推送契合其兴趣标签与场景需求的个性化内容,避免冗余干扰。例如,抖音的算法推荐可将美妆教程精准覆盖彩妆爱好者,健身指南直达运动人群。技术需遵循“科技向善”——在保障隐私前提下优化体验,过度追踪将引发信任危机。

6.3. 长效价值运营用户生态

超越热点追逐,构建可持续用户关系是制胜之道(Lin, Yao, & Chen, 2021)。首先,实施精细化分层策略:依据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心理偏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及行为数据(互动频次、消费力),定制内容矩阵。针对银发群体,联合权威KOL推出产品使用指南,化解数字鸿沟;面向女性用户,借力时尚博主传递美学情感,激发身份认同;为价格敏感人群设计限时福利与实用测评。其次,打造高复用“价值资产”:如小红书“合集推荐”式教程,持续解决用户问题并积累搜索流量。最后,构建动态优化闭环:监测完播率、互动热力图等数据,结合评论语义分析,持续迭代叙事节奏与视觉表达,使内容如活水常新。

7. 结语

短视频营销的进化本质是一场关于用户价值的深度革命。研究揭示,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下,成功的营销实践已超越流量攫取的表层逻辑,转向对用户认知探索欲、情感归属感与实用获得感的系统性满足。品牌需把握三大核心趋势:内容价值升维(从信息传递到精神共鸣)、技术体验重构(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交互)、信任生态共建(从野蛮生长到规则共治)。未来,随着AI与沉浸技术发展,短视频营销将进一步模糊广告与体验的边界,但核心竞争壁垒仍在于能否以用户心理需求为原点,构建“情感–知识–行动”三位一体的价值闭环。唯有将品牌诉求深度融入用户的意义追寻与社交认同中,方能在注意力稀缺时代实现心智资源的可持续占领。这要求从业者既需借力智能工具提升精准触达效率,更需回归人性洞察,以真诚与创造力重构品牌与用户的关系生态。

参考文献

[1] 艾媒智库(2025). 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26亿人, 用户使用率高达95.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141919192985466&wfr=spider&for=pc
[2]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25). 618直播电商数据战报出炉!各大平台和主播谁才是真赢家.
https://mp.weixin.qq.com/s/VI529_44Y13-CFtkv2Prjw
[3] 段鹏(2022). 社群、场景、情感: 短视频平台中的群体参与和电商发展. 新闻大学, (1), 86-95+123-124.
[4] 高燕(2019).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营销模式的反思和重构——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 出版广角, (8), 62-64.
[5] 光明网(2025).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694095188618795&wfr=spider&for=pc
[6] 郭庆光(2011).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吕嘉禾(2021). 短视频平台品牌传播的辩证思考——以抖音App为例. 青年记者, (10), 115-116.
[8] 孙正辉, 郑建萍, 王有为(2023). 短视频视觉、听觉和内容特征对电商营销效果影响的研究. 营销科学学报, 3(4), 1-21.
[9] 肖珺, 郭苏南(2020). 算法情感: 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 新闻与写作, (9), 5-12.
[10] 张生太, 杨阳, 袁艺玮, 等(2024). 短视频个性化推荐对用户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 科研管理, 45(4), 175-184.
[11] 张杨, 陈小燕(2025). 基于U&G理论的品牌嵌入短视频的传播机制研究——用户沉浸的中介作用. 当代经济管理, 1-18.
https://link.cnki.net/urlid/13.1356.f.20250605.1617.004, 2025-07-30.
[12] Lin, Y., Yao, D., & Chen, X. (2021). Happiness Begets Money: Emotion and Engagement in Live Stream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8, 417-438.
https://doi.org/10.1177/00222437211002477
[13] Pulizzi, J., & Barrett, N. (2009). Get Content Get Customers—Turn Prospects into Buyers with Content Marketing. Saxena NSB Management Review, 2,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