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地方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858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阎淑龙: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天津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风景园林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国际化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摘要: 在中外合作办学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地方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挑战。该研究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实践总结等方法,构建了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包括建立多层次融合课程体系、形成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制定适应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s in lo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ak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llege a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s that adapts to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al summary method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clude establishing a multi-level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orming an internationalized faculty development model, and formulat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suitabl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s.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eaching reform has effec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ies,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s in local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阎淑龙.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地方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202-21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587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1]。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为地方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徐恩凯等[2]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探讨了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强调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李晓珍[3]针对高职院校建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张紫玲等[4]基于地方性特色,研究了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王一婧等[5]从新工科背景出发,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层面的改革探索,缺乏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在培养模式方面,多数研究侧重于“2 + 2”或“4 + 0”模式的分析,对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特点的培养模式创新关注不足。在理论建构方面,尚未形成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完整理论框架。在实践路径方面,缺乏从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质量评价等多维度的协同改革方案。

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者,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与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Crac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高校的深度合作,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总结和理论提炼,构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6]。然而,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在适应这一需求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7]。这些问题制约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基础来看,本研究构建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首先,该理念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实践体验来建构知识体系[8]。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 + 专业 + 实践 + 创新”培养模式正体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转变,学生通过国际化的实践项目和跨文化交流,主动建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知识结构。

其次,跨文化教育理论为本研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指导。Bennett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指出,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经历从否认、防御到适应、整合的发展过程[7]。本研究提出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培养理念,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框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接受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8]。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构建的多层次融合课程体系和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在专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对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本土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不仅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

从实践意义来看,本研究为地方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通过构建系统的改革方案和具体的实施措施,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现实需求,本研究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构建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具体而言,研究致力于建立融合中外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构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基础 + 专业 + 实践 + 创新”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夯实专业基础,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注重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突出特色发展,形成专业优势。如图1所示,四个模块相互支撑、有机融合,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多层次融合课程体系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和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我们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加强中外文化对比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课程融合中外教学内容,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资源;专业拓展课程设置跨学科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

注:该体系以基础模块为根基,专业模块为核心,实践模块为载体,创新模块为目标,四个模块相互支撑、有机融合,构成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基础模块注重中外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专业模块强调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和国际前沿知识引入,实践模块通过多级实践教学体系和国际工作坊提升应用能力,创新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国际竞争参与能力。

Figure 1. Framework diagram of the “Four-in-On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1. 风景园林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图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这包括引进外籍教师和具有海外背景的优秀人才,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建立中外教师共同授课机制,以及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是确保改革效果的重要保障。结合国际通行的教学质量标准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适应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保障机制。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文献查询法是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外合作办学和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我们把握了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也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

走访调研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走访了国内外15所知名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包括天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通过升学毕业生线上调研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7所国外院校。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度访谈了专业骨干教师10人、在校学生20人、毕业生20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为确保调研数据的可靠性,我们设计了结构化访谈提纲,涵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国际化程度、学生能力评价等五个维度。调研结果显示,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而国内高校在专业基础知识传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为评估教学改革效果,我们对毕业生(2020~2021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为89.6%,国际化素养自评得分为4.1分,专业实践能力自评得分为4.3分。这些量化数据为改革效果提供了实证支撑。

运用上述研究方法,经过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本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创新。

5. 研究成果与创新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本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3 + 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第3年赴波兰合作院校学习,第四年完成中波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专业基础教育的完整性,又提供了国际化学习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本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我们建立了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国内课程与国际课程的有机融合。核心课程采用英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让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开设国际工作坊和联合毕业设计,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推行了“项目驱动 + 案例教学 + 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引入国内外经典案例,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翻转课堂利用在线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课堂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我们建立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四级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的认知实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建立专业认同;二年级的课程实习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三年级的综合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检验四年学习成果。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培养理念的创新:构建“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理念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国际视野”体现在三个层面:理论层面,引入国际先进的风景园林理论和设计方法;实践层面,通过国际工作坊、海外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思维层面,培养学生用全球化视角思考和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则强调在国际化过程中不忘本土文化根基,具体表现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神内核,关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培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责任感。这一理念避免了单纯的“西化”倾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 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适应性强的“3 + 1”培养模式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需要深度体验不同文化景观的特点,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3 + 1”培养模式。与传统的“2 + 2”模式相比,“3 + 1”模式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前三年在国内完成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确保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基本技能;第四年的海外学习则重点关注设计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能够在具备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这种模式的适应性体现在:时间安排上符合专业学习的递进规律,成本控制上降低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效果评估上实现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的最佳结合。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基础扎实度和国际化视野方面均表现优异。

(3) 评价体系的创新:建立多维融合的质量评价标准

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一化评价模式的局限,构建了包含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国际化水平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在国际化水平评价方面,我们设置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项目参与度、外语应用水平等具体指标,并建立了中外教师联合评价机制。这一评价体系不仅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导向。这一体系结构(见图2)清晰展示了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拓展的递进关系,以及各层次课程的国际化特色。

注:该课程体系呈现递进式结构,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拓展层层深入。通识教育课程加强中外文化对比,培养国际交流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中外融合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国际化教学,直接对接国际前沿;专业拓展课程注重跨学科创新,培养复合型专业能力。各层次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了完整的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

Figure 2. Multi-level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diagram

2. 多层次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图

6. 实施效果与展望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超过90%的学生通过了欧盟共同框架英语B2考试,部分优秀学生还获得了雅思、托福等国际英语考试的高分。在专业技能方面,学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多项作品在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奖。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明显提升,不少学生进入了知名设计机构工作,或继续在英国、美国等国家高校深造。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引进和培养,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日益增多。中外教师的深度合作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编写的英语专业词汇教材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工作坊和联合毕业设计成为专业特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与多家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机会。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计划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更多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将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更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风景园林专业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7.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理念、模式、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初步构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证明,这一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一是扩大样本范围,将研究成果在更多地方高校进行验证和推广;二是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持续评估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内涵,探索更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四是加强产教融合,构建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必将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未来,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和风景园林行业的不断进步,教学改革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继续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基金项目

天津城建大学2022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地方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G-ZD-22058)。

附 录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调研问卷

基本信息

  • 身份:□专业负责人 □骨干教师 □在校学生 □毕业生

  • 所在院校:_____________

  • 填写日期:_____________

一、人才培养目标维度

1. 您认为风景园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是:(可多选)

  • □ 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 □ 掌握国际前沿理论知识

  • □ 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 □ 培养国际视野

  • □ 其他:_____________

2. 您对“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培养理念的认同度:

  • □ 非常认同 □ 比较认同 □ 一般 □ 不太认同 □ 完全不认同

二、课程体系设置维度

3. 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最需要加强的环节是:

  • □ 通识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 □ 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外融合

  • □ 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

  • □ 专业拓展课程的跨学科设置

4. 双语/英语教学课程比例的合理性评价(1-5分):___分

三、教学方法创新维度

5. 您对以下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1~5分,5分为非常有效):

  • 项目驱动教学:___分

  • 案例教学:___分

  • 翻转课堂:___分

  • 国际工作坊:___分

6. 您认为最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是:

  • □ 校企合作项目 □ 国际交流项目 □ 实地调研 □ 毕业设计

四、国际化程度维度

7. 您对目前专业国际化水平的满意度(1~5分):___分

8. 您认为“3 + 1”培养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优势:(可多选)

  • □ 专业基础更扎实

  • □ 国际化成本更合理

  • □ 适应专业特点

  • □ 就业竞争力更强

9. 中外教师合作授课的效果评价(1~5分):___分

五、学生能力评价维度

10. 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的表现(1~5分):

  • 跨文化交流能力:___分

  • 专业英语水平:___分

  • 创新思维能力:___分

  • 实践动手能力:___分

  • 团队协作能力:___分

11. 您对整体教学改革效果的满意度(1~5分):___分

六、开放性问题

12. 您认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您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有何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陆海飞, 黄粱楷, 邹红竹, 韩丹萍, 钟泰林, 赵竑绯, 刘佳瑛.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3): 51-57.
[2] 徐恩凯, 程功鹏, 田国行, 等. 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6): 12-19.
[3] 李晓珍. 高职院校建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教学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3(4): 135-136.
[4] 张紫玲, 王泽发. 基于地方性的风景园林设计教改研究——以建筑设计与园林艺术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 2021(4): 77-79.
[5] 王一婧, 张林瀛, 李艳, 等. 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改趋势与方向探究[J]. 现代园艺, 2024, 47(24): 191-194.
[6] 李正, 李雄. 基于国际视野的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6): 38-44.
[7] 刘纯青, 罗譞, 易桂秀.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 职教论坛, 2021, 37(12): 67-72.
[8] 尹爱英.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改革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2):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