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文化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强调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的紧密联系,明确揭示出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本文则通过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阐述其重要核心内容,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提炼出对当代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启示,为推进当代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思路。
Abstract: Marx’s cultural thought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mphasizing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as well as class struggle, and clearly revealing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f Marx’s cultural thought, expounds its important core contents, further explores its valu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extracts inspir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it,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ideas for solving many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field.
1. 引言
马克思文化思想作为其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问题求解和社会发展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着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1]。其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延续至今仍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而伴随着现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明确立足于当下社会现实,如何更好的诠释其文化思想的价值启示,对于推动当代文化产业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以及深化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都是十分必要的。
2. 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2.1. 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马克思认为,文化并非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精神现象,而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这一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来源。并且,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多个层面,它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文化观念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即使资产阶级大肆宣扬自由、平等观念,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背景下,实际上是为了掩盖其资本剥削的本质,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统治提供合理性论证。
2.2. 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所以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并且,“劳动、实践创造了属人的一切文明因素。”[4]文化就是人与自然界,社会发展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是对人们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正如胡潇所言,劳动和实践使人们联系起来,在社会中进行交流互动,产生文明以至文化,而通过劳动和实践所产生的文化又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不仅仅是对社会本身,还有对人自身的重要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家族的传承和稳定等价值观。而进入工业社会后,机器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工业文化,注重效率、创新和竞争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另一方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5]可见先进的文化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落后的文化则会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变革和创新。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将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文化倡导的集体主义、平等主义等价值观,能够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凝聚起推翻旧制度的强大力量。
2.3. 文化与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领域也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6]。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掌握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权,将本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维护其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通过控制教育、媒体、艺术等文化领域,宣扬符合自身利益的文化观念,使被统治阶级在思想上接受其统治的合理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往往强调个人奋斗和竞争,忽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差异,培养出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劳动力和社会成员。因此,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开展文化斗争,打破资产阶级文化的垄断,建立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实践也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文化思想不仅是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理论指南,而且有助于“更好凝聚思想共识、营造文化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7]。所以,无产阶级文化必须要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奠定文化基础。
3. 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3.1. 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指导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8]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性面临着诸多挑战,而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强调文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为我们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发达国家不应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而是要倡导平等、包容的文化交流。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能够进一步丰富人类文化的宝库,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理念的实践,更与马克思文化思想中尊重文化独特性的观点相契合。
3.2.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创造性的开发与整合,是文化对社会经济创造性的深入发掘和拓展,是对生活全方位的影响和渗透[9]。因此,马克思对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化产业的经济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属性,同时又承载着文化价值和意识内涵。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确保其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够传播优秀文化,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传播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3.3. 对优秀文化育人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10]。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数字艺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同时,始终通过文化创造展现着自身的智慧与情感。在当代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愈发凸显,优质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经典文学作品让人感悟人性的深邃;艺术杰作唤醒内心的审美感知;哲学思辨引导人探索存在的意义,这些都能让人摆脱精神空虚,获得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愉悦。同时,马克思还强调文化的实践性,认为文化并非悬浮于空中的幻影,而是在人的具体实践中生成与发展。人在参与文化活动时,既能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也能增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接受科学文化教育,使人们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不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可见,马克思文化思想也在不断指引着大众,要通过发展多样文化形态,为不同个体提供发展空间,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文化滋养方式,最终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中实现潜能,走向全面发展。
4. 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4.1. 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文化思想告诉我们,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段联合等也指出,“马克思思格斯的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思想源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许多思想都能在马克思那里找到最初的影子”[11]。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及不断发展的文化思想并不是单一的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复述,而是立足实际,结合国情进行到1传承与创新。另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自己的创新而进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其他的文化。因此,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应该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弘扬,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持续鼓励文化创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新文化。只有不断通过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4.2. 促进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马克思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启示人类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正如王济远所述,现代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艺术的内容进行产业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这是现代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进步使然[12]。因此,对于当代文化的发展,立足于马克思文化思想,不能仅停留在由科技、教育、政策支持下的经济层面,也要关注到文化和历史层面,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时,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不忘本来,亦不忘未来。具体而言,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涵,生产出既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积极社会影响的文化产品。还需要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写道:“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3]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一贯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同时也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还要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另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如一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发挥世界不同文明的,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 结语
总之,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涵盖文化本质、文化与社会存在关系以及文化的阶级性与批判性等多个方面。在当代,这一思想体系展现出重要的价值,引领文化建设方向、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启示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为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新时代,应当继续深入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不断挖掘其时代价值,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