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它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具体的讲,劳动异化理论这一哲学思想仍然是来源于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吸收,比如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实践基础丰富和发展异化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
从现实背景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那时正值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蓬勃发展时期,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在欧洲各国的不断普及和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也变得越来越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核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技术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贫穷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工人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压迫却在无形中不断加深,因此市场上堆积的商品越来越多,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深化变得难以调和,因此工人运动也在随之而不断爆发,从最初的捣毁机器破坏工厂到形成大规模的联合行动都表明无产阶级正在崛起和反抗这种不平等关系。无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消灭资产阶级,换句话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就是无产者”[1]。
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而且这一理论也是在继承前人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马克思以前,异化这一概念就已经产生了。例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都有过论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说深受这些人的影响。
首先,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思想。黑格尔作为十九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异化思想自然而然也充斥着唯心主义的色彩。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是在精神领域内发生的,异化的主体就是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最终也能够克服这种异化实现真正的复归,黑格尔所谓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不过是绝对观念“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的旋转。”[2]也就是说,黑格尔所主张的异化和异化扬弃复归的过程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从绝对精神出发又复归其中的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是隐蔽的神秘的哲学,因此马克思有选择性的继承了黑格尔异化思想,在吸收借鉴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对于其异化思想进行了超越。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费尔巴哈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是黑格尔忠诚的追随者但是后来开始逐渐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进行批判,在此过程中建构起了其人本唯物主义的观点。费尔巴哈提倡要回归人本身,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他认为宗教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实现自身的许多目标,人自身的本质无法实现,只能诉诸于宗教世界,换言之他认为宗教是由人创造的,宗教的本质实际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所以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认为黑格尔所推崇的绝对精神无非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帝,事实上与宗教世界中无所不能的上帝并无实质上的差别,但实际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他并没有真正的找到或者发现人类异化的真正根源所在,主张从抽象的世界出发而不是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出发去探寻异化产生的根源[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把哲学意义上的异化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现象相互结合,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中存在的贫富两极分化,工人生活极端困苦等事实之所以衍生不断的经济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规定,透过简单的经济现象把握背后隐藏的本质所在,为无产阶级的崛起和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首先,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劳动运用多种劳动资料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劳动的结晶即就是劳动产品,因此正常情况下劳动产品理应属于劳动者自身所有([4], p. 2)。但是马克思却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和他所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之间出现了异化,也就是说劳动者既不是其自身劳动成果的所有者,也无法任意享用自身的劳动成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还成为奴役劳动者的力量,生产者创造出来的产品越多,工人自身被压迫的更严重。因为劳动者从一开始就不占有任何的物质生产资料,这一切都控制在资本家手中。这就决定了从一开始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可能属于劳动者本身,只能通过不断的被压榨获取微薄的工资。总之,对于劳动者而言不仅失去了商品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沦为“商品”。
其次,劳动者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在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是生产劳动的总结,产品异化反映的是生产本身的异化,也就是劳动本身的异化,这就从产品异化过渡到了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自由并且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自由的并且是自愿自主的活动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进行的劳动是被迫的,强制的而非自愿自主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过程不再是使劳动者感到快乐感到幸福的手段或者方式了,而是让工人陷入不幸或者感到不快乐的源头。换言之,此时劳动不是肯定劳动者的手段和方式,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相反却成为否定劳动者的力量,在周而复始的工作和劳动中,劳动者不仅变得越来越麻木,丧失自我,而且也逐渐丧失对于劳动活动本身的控制权和自由支配权,成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因此劳动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别人的,劳动活动不再是自在自觉的行为而是成为否定自我的力量而存在,因此劳动者同劳动发生了异化。
再者,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对比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上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通过自由且有意识的活动来体现。动物所进行的一切生命活动仅仅是为了生存以及活着,但是人类却不相同,人的一系列生命活动是一种有创造性意义的活动过程,绝不是像动物一样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通过自主有意识的劳动人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使自我得到满足,使自身的类本质得以体现。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最自由最具有创造力的活动即劳动本身成为了束缚劳动者自由和创造力的活动,就比如对于很多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而言,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风格或者违背本心去迎合市场,创造出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使得本该是自在自由的艺术创作活动变成维持自身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贬低为仅仅是满足个体生存的方式手段,人的意志无法通过自由自主的活动转化为现实,人们的一系列劳动活动不再是自主自愿的,也不再是实践的或者能动的创造对象世界,而仅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被动反应。
最后,人与人之间相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4], p. 3)。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一切的关系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都被利益关系所取代,资本家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表现体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等。劳动者之间只有不断的竞争才能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工人之间的异化;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由于劳动者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进而获得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资本家不仅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并且随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很显然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如此的非人化,这就势必导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不仅仅是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武器,更是现阶段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当下虽然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工人异化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并不代表当今社会劳动异化已经消失,只是其在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中所呈现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始终担负着培育人才和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是随着教育变革以及各个高校人事制度的调整,事实上教师正在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职业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我们会发现教师也在同自身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都在发生异化。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克服教师劳动异化的启示
随着加速时代的到来,诸多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例如对于教师而言,这不再是诸多人所向往的清闲自在体面的工作,而成为诸多高压职业之一,并且也出现了像马克思所言的异化现象,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引入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对教师异化劳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教师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罗萨认为在加速时代到来之前,我们每个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是自身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是属于主体而存在的,但在加速时代下却成为一种对立物而存在([5], p. 3)。教师的劳动产品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自身产出的科研成果,另一类则可以视为自身的服务即就是教书育人。无论是科研成果还是教书育人的过程,都本该是教师自由探索的成果,是肯定教师自身价值的存在,但在加速时代的驱使下,各个高校评估体系的变更以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似乎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这两个原本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正在有所改变,无论是科研成果也好还是教育教学的过程越来越成为绩效考核的衡量标准之一,完成这些指标似乎成为教师潜在的追求,育人成果不断的被披上利益的外纱,这正是教师与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的表现。
教师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罗萨指出在加速时代,驱使大多数人要去做某一件事的初衷不再是我想去做或者我愿意去做,而是我必须要做或者不得不做,这就表现为一种行动上的异化([5], p. 4)。产品是活动的结果,当产品发生异化时,也就意味着生产活动也在发生异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 p. 4)。表面上似乎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劳动的时间和方式,但是事实却是学校已经决定了教师应当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育行为,并且还通过一些现代手段进行监控或者观测。劳动过程发生异化表明此时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不再是让自己感到幸福感到自由,而仅仅是满足生存的工具或者手段,教师同自身劳动过程相异化主要表现为其从事的大部分教学或者科研活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不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所进行的自由自主的活动而是迫于自身自己家庭的生活或者是迫于工作带来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教师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主有意识的创造性的生命活动,作为一个生物物种,人类根本超越了动物,而劳动者个人却因为劳动的异化而失去人的本质[6]。这表现得与动物无异,维持其肉体生存成了他几乎唯一的生活目的。教师进行自由自主的创造性活动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便是对劳动时间的支配和安排,但是在加速时代下,教师的时间却被分割的极为严重,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处理其他事物,只能在非常琐碎的时间里进行创造性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使得彰显教师类本质的活动本身就变了质。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或者科研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自由自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迫的不自主的劳动,或是迫于考核或是迫于晋升,他们的职业劳动不是完全的证明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意义,而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教师同他人的关系相异化。高校教师与劳动成果、劳动活动异化之后必然会带来同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不仅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异化。教师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同事或者伙伴关系,而是成为竞争的对象,或许为了晋升或许为了争夺某一个项目以及奖项,彼此之间会打破以往和谐或者和平的局面而走向激烈的争夺,他们彼此之间关系会发生异化。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异化,比如师生之间情感的淡化,事实上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物化或者功利性。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异化不仅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大减退,也会使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缺失自主意识变得倦怠疲惫,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所以无论是从国家教育需要出发还是关注师生身心健康出发,我们都有必要积极关注这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路径。
首先,针对教师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我们要提高教师待遇。人只有在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或者尊重感的满足。因此有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或许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既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又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7]。同时,教师也应该明白科研永远是自身成长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只有加强科研才能不断塑造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生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才能得到同行和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才能在无形中慢慢的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格,进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针对教师同自身劳动过程相异化,我们要反思教育的初心回归教育本身。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对此不论是学校还有教育体制机制都应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衡量标准,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标准,不在单纯的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者是否完成科研项目为考核教师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更高质量的增强教师本身的职业认同感以及价值。
再者,针对教师同自身类本质相异化,高校教师劳动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从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因此更要让教师享有充分自由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从事各项工作,绝对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8]。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师队伍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能够真正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而非是仅仅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者是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源。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比如不断改善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为导向,更好的贴合学生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教学体验,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给予老师更多积极正向的反馈,从而带来的结果就是教师会从教学活动中获得幸福感,也会更加认可和肯定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
最后,针对教师同他人关系相异化我们要创造自由工作环境、关注教师身心成长。要真正的消除教师职业的异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追求。社会的高标准,高校的高指标以及教师评价机制都不应该成为束缚和压迫教师自由发展的包袱,更不应该成为教师职业异化的催化剂。尊重教师的工作更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和幸福以及获得感。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应该和同行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虽然在加速时代彼此竞争不可避免,但是面临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寻求多方合作,携手不同专业特长和优势的教师来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有待深挖的现实价值,对于指导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走向更高阶段离不开每个人的劳动,也离不开每个职业领域内劳动者的辛苦付出,因此我们需要正确保护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让每个人在劳动中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在劳动中否定自身,使我不能成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