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爱情观浅析
A Brief Analysis of Schopenhauer’s View on Love
DOI: 10.12677/acpp.2025.148432, PDF, HTML, XML,   
作者: 郭冠球: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叔本华意志爱情生命Schopenhauer Will Love Life
摘要: 爱情观是叔本华哲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其哲学体系中富有争议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其核心概念“意志”以及“爱情”在其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关系,探讨爱情作为意志表现形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对个体生命和人类繁衍的意义。同时结合哲学、实践和伦理层面,对叔本华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其在当代的启示与局限。通过对叔本华爱情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Abstract: Lov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and also a controversial one i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love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will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individual life and human reproduction by analyzing the core concept of “will” and the unique posi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love” i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t conducts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Schopenhauer’s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practice, and ethics, and discusses their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in contemporary times. Through the study of Schopenhauer’s view on love,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文章引用:郭冠球. 叔本华爱情观浅析[J]. 哲学进展, 2025, 14(8): 195-19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8432

1. 引言

叔本华的哲学以“意志”为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爱情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并非仅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意志在人类生命中的直接体现。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也为后来的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旨在通过对叔本华相关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探讨爱情与意志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尝试从现代视角对其进行评价。

2. 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延续了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其核心观点“意志”可以看为康德的“物自体”。叔本华将意志视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盲目、无目的、永恒的生命力量,它贯穿于整个自然界,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一种纯粹的、内在的冲动。意志不受任何理性或逻辑的制约,并且以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方式驱使生命追逐欲望,推动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衍。“意志是人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存意志’;二是繁殖后代的‘生殖意志’。”[1]

意志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方向,它只是单纯地追求自身的存在和满足。这种盲目性使得意志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陷入无尽的挣扎和痛苦之中。并且意志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是通过生命的延续不断传递下去。这种永恒性使得意志在人类的繁衍和种族的延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意志既存在于个体之中,又超越了个体。个体的意志是普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普遍意志则通过无数个体的意志得以体现。

叔本华作为一个具有严格逻辑思维的哲学家,他用“意志”代替康德的“物自体”,也必然要用一个概念代替“现象”,便是“表象”。正如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那句“世界是我的表象”([2], p. 14),叔本华坚信有一条最普遍和最绝对的真理:人类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一切认识真理的前提,任何认识都是采取着主客二分的形式,客体的存在也必然随着主体而转移。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进而认为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世界上一切都是意志的产物,意志的特点就是求生存,有生存就必然有死亡,克服死亡最普遍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繁衍后代,所以叔本华的“意志”又可称为“生存意志”、“生命意志”、“生殖意志”。

3. 爱情作为意志的体现

3.1. 爱情的本质

在叔本华看来,爱情并非仅仅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意志在人类生命中的直接体现。爱情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抗拒的冲动,它超越了个体的理性,直接指向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是意志用来引诱人类进行繁衍的手段。在陷入爱欲的过程中,种族意志支配、役使个体,个体成了种族意志达成其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这种对爱情本质的解读,将爱情与人类生命的本能需求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爱情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3.2. 爱情与意志的关系

1) 爱情是意志的直接体现

爱情是一种纯粹的、本能的冲动,它不受理性或道德的约束,而是直接指向生命的延续,“人们恋爱结婚服从的是生殖原则”[3]。这种冲动是意志在人类生命中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爱情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形式。爱欲的不断膨胀让人处于不断寻其对象的状态,这种身体的饥渴会让人陷入痛苦。即使意志得到短暂满足,带来生殖活动,而新生命的诞生又意味着开启新的痛苦旅程。叔本华将爱情视为生殖冲动的一种表现,认为所有的爱情,无论表现得多么缠绵悱恻,都根源于生殖意志的本能,“实际上,恋人们的下场则是牺牲自己的幸福,回到用意深远的种族意志老人的怀抱,为种族的幸福服务。”([4], p. 144)

2) 爱情与个体意志的冲突:

叔本华的爱情观充满了对爱情痛苦的强调,他认为尽管爱情是意志的体现,但它往往与个体的理性意志发生冲突。爱情常常伴随着痛苦,这种痛苦主要源于爱情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它不受理性控制,而是由意志直接驱动,这种冲动往往会导致人类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叔本华将人生痛苦归结为人们被意志盲目地支配,欲求永不满足而“‘两性交合是人类’欲望中的欲望”[5]。个体可能会因为理性或道德的约束而压抑或排斥生殖意志的冲动,“在这纷乱无意义的人生中,我们仍看见情侣们彼此思慕的眼光——不过,他们的眼色中,却为何总是显得那么隐秘,那么畏惧旁人,那么偷偷摸摸。”([4], p. 154)

4. 爱情与生命

4.1. 爱情与人类繁衍

爱情是人类繁衍的必要条件,它通过激发个体的生殖冲动,确保了种族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爱情是意志在人类生命中的最高表现形式。

叔本华认为,人类繁衍是意志的延续。意志通过人类的繁衍不断地复制自己,从而保证自己的存在。繁衍后代是意志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人类只是意志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他指出,人类的生育行为并非出于对后代的关爱或对家庭的责任,而是意志的盲目冲动。这种冲动使得人类不断地繁衍后代,从而让意志得以延续。叔本华对人类繁衍持有悲观态度。他认为,繁衍后代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会增加人类的痛苦。因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意志的产生,而意志的本质是欲求和痛苦。

4.2. 爱情与个体生命

爱情虽然是一种强烈的冲动,能够为个体提供暂时的解脱和快乐,但它往往给个体带来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来自于爱情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还来自于爱情所带来的责任和负担。意志驱使人们寻欢作乐,但同时由于人们在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对爱情活动具有羞耻感和罪恶感并掩盖其主观意图。

尽管爱情带来了痛苦,但它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解脱的可能。叔本华也认为,这些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人们从爱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经历了爱情的痛苦后,可能会逐渐认识到爱情的虚幻和无常。人们在痛苦的煎熬中可能会开始反思,最终可能会放弃对爱情的过度依赖,回归到一种更为理性和独立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脱并非是对爱情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生痛苦的深刻领悟,让人们能够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面对爱情和生活。

5.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及批判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最终导致了他对生命的否定: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是一种无意义的痛苦过程,“生命在叔本华的哲学世界里既无价值,也无存在的意义。”[6]他主张通过禁欲和自我否定来摆脱意志的束缚,从而达到一种无痛苦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恋爱和结婚都是受到生殖意志所支配,都是痛苦,种族虽然借助繁衍维持生存,逃避了死亡,但是也延续了痛苦和死亡。个体的生灭只是意志的表象,只有意志才会永恒存在,当肯定新生的同时,也肯定了死亡的那一刻,生命的世代延续也是痛苦的延续。因此要彻底摆脱人生的痛苦,必须从根源上否定生命意志,禁止欲望是关键一步,并且“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2], p. 521)。他认为,只有彻底戒除欲望,才能对生命意志进行否定,从而达到解脱。他提倡禁欲主义,认为通过禁止一切欲望,断绝对世界的任何迷恋,人们可以进入一种无欲的超然状态,最终获得永恒的宁静。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虽然在哲学上有其独特的思辨性,但在逻辑、实践、哲学基础和伦理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他的禁欲主义被批评为逻辑上的矛盾、实践上的困难、哲学基础的薄弱以及伦理上的不合理。

5.1. 逻辑上的矛盾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意志,而禁欲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然而,这种观点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尼采指出,叔本华的禁欲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意志的体现,即“与其无所意愿,他宁愿意愿虚无”[7]的意志。这意味着,禁欲本身也是一种欲望,是对某种状态的追求,因此无法真正摆脱意志的束缚。

5.2. 实践上的困难

从实践角度看,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主张通过禁止欲望、甘于痛苦和死亡寂灭来否定生命意志。然而,这种极端的禁欲方式在现实中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实践。罗素也指出,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在实践中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他自己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哲学主张去生活。

5.3. 哲学基础的质疑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建立在对意志的否定上,但这种否定本身也存在问题。首先,他将意志视为世界的本质,认为意志是盲目的、无目的的冲动,但这种观点缺乏对意志的全面理解。其次,他的禁欲主义忽略了人类的其他积极品质,如创造力和同情等。尼采认为,叔本华的禁欲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它无法为人类提供积极的生活目标。

5.4. 伦理层面的批判

从伦理角度看,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也受到诸多质疑。他主张通过禁止欲望和生命延续来否定意志,但这种观点被批评为对生命本身的否定。此外,他的禁欲主义还被批评为忽视了人类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例如,他主张通过甘于痛苦来否定意志,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6. 结语

叔本华从其意志角度出发,对爱情与意志关系的探讨为我们理解人类生命和繁衍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认为爱情是生命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同时也是一种充满痛苦和欺骗的冲动。他的爱情观虽然在哲学上有其独特的思辨性,但在逻辑、实践、哲学基础和伦理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些批判表明,叔本华的爱情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他的禁欲思想是他试图摆脱人生痛苦的一种极端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被广泛接受和实践。但他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批判性地看待叔本华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在人类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君国. 浅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J]. 改革与开放, 2011(12): 196-197.
[2] (德)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石冲白, 译. 北京: 商务印书, 1982.
[3] 杨世宏, 任厚升. 性爱论: 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的关键环节[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5): 40-43.
[4] (德)叔本华. 生存空虚说[M]. 陈晓南, 译.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87.
[5] 陈国庆. 叔本华箴言录[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146.
[6] 张旭, 张惠颖. 浅论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哲学[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6): 33-36.
[7] (德)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