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榛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Hazelnut Industry in Tieling
摘要: 近年来,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林业增产,林农增收的致富途径,铁岭地区榛子产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平榛产业发展中具有旗帜性的引领作用。榛子产业作为铁岭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深受铁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多个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铁岭榛子产业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榛子产业现已成为铁岭县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及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发现其存在营销内容缺乏创新,产业缺乏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型营销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营销内容,构建长效科技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等对策,以期推动铁岭榛子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azelnut industry in Tieling County has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emerging as a significant pathway for forestry production enhancement and income growth for forest farmers. With a long-standing history, the hazelnut industry in the Tieling region has played a pioneering and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hazelnut industry. Recognized as a distinctive and advantageous sector, the hazelnut industry has garnered substantial attention from the Tieling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which have implemented multiple supportive policies to propel its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eling hazelnut indust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dvanc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a characteristic and dominant industry in the county-level economy of Tieling, holding a pivotal position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enhancing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owever, certain challenges persist in its development, including a lack of innovation in marketing content, an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a shortage of innovative marketing talent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marketing content,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marketing talents, aiming to facilitate th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the Tieling hazelnut industry.
文章引用:侯波. 铁岭榛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J]. 农业科学, 2025, 15(8): 1023-1030.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8127

1. 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业产业集聚对于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研究证明产业集聚对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依赖性[2]。彭迅一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从合作关系、科技支持、品牌建设等角度论述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3]。推动榛子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业联盟或合作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逐步建成榛子产业集群。

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铁岭特色,把榛子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榛子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辽宁省政府愈发重视铁岭榛子区域品牌的产业发展。李光泗(2025)认为农业品牌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主要目标,亦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4]。薛毅(2024)认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5]。贾伟强(2023)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化作为市场竞争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树立农产品良好形象获取消费者识别效应,还能突出地域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6]

本文以铁岭榛子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SWOT分析,对其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优化对策,以期推动铁岭榛子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 铁岭榛子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

1) 铁岭县自然地理条件

铁岭市,古称银州,是中国辽宁省下辖地级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部,地势大体是东高中低、北高南低。铁岭市土壤以黑土、草甸土、壤土为主,水系多呈枝状分展。山的中上部为酸性棕壤或棕壤性土,下部为棕壤土,在坡脚或缓坡地形成了潮棕壤土,土壤透气性良好,土质肥沃无污染,适宜榛树根系生长发育,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最低气温−31℃,最高气温34.4℃,适宜榛树越冬。全年雨量适中,年降雨量659.2毫米,多集中在6~8月份,降雨高峰期与榛仁灌浆期一致,使得榛仁个大饱满。全年日照时数2616小时,无霜期135天至166天,年积温3278℃,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铁岭榛子积累养分。并且也利于铁岭榛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吸收土壤中营养成分,造就了铁岭榛子壳薄、仁满、亩产高(平均亩产50~100公斤)的品质。也使得榛仁个大饱满,并富含多种氨基酸。铁岭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在独特的气候、地形、土壤、山水条件下,生长出的榛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吃起来味道醇香、余味绵长。

2) 产业区位条件

铁岭市是中国重要的榛子产区之一,榛子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铁岭市政府大力支持榛子产业的发展,榛子现已成为县域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铁岭市交通便利,京哈高速公路、沈四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方便榛子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铁岭市有哈大铁路、沈铁城际铁路等多条铁路经过,便于榛子产品的远距离运输。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较近,方便榛子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的拓展。全国七大江河之一的辽河,纵贯境内20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47条。既满足了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又为全市及其下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铁岭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榛子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所产榛果远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3) 种植面积及产量

近年来在铁岭市各级政府及产业部门的大力扶持推广下,榛子已成为铁岭市独树一帜的优势特色产业。如图1所示,全市榛子种植面积已达113万亩,年产量3100万公斤,产值20亿元,占全国70%,素有“中国榛子之都”的美誉。作为全市的榛子主产区,铁岭县榛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1500万公斤,几近全市榛子产量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榛子之乡[7]。多年来,铁岭县积极扶持榛子产业发展,榛子现已成为县域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榛子生产销售产业链日趋[8]。铁岭榛子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Figure 1. Production status of Tieling Hazelnuts

1. 铁岭榛子产量情况

2.2. 劣势

虽然铁岭作为中国榛子的核心产区,被誉为“中国榛子之都”,拥有悠久种植历史和产业规模优势。但是,其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明显的劣势,需要正视和突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较短,主要以初级原料(原果、炒货)形式销售,精深加工产品(如榛子油、榛子酱、榛子粉、榛子蛋白、榛子休闲食品、榛子化妆品原料等)占比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区域公共品牌“铁岭榛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虽有提升,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像“临安山核桃”、“新疆核桃”那样强烈的消费者认知和品牌溢价,三是市场推广手段相对传统和单一,对新媒体营销、电商平台、内容营销等新模式的运用不够深入和系统化。四是在榛子深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科技对产业的驱动力有待加强并且缺乏高层次的专业研发人才、深加工技术人才以及懂市场、会营销的品牌运营人才(图2)。

Figure 2. Flowchart of the hazelnut industry chain in Tieling

2. 铁岭榛子产业链流程图

2.3. 挑战

铁岭榛子产业在拥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多重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与之前提到的劣势紧密相关,但更侧重于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威胁。以下是铁岭榛子产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1)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性挑战

一是深加工技术突破方面,技术门槛高:高附加值榛子产品(如高品质榛子油、蛋白粉、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原料)的研发和生产存在较高技术壁垒,本地企业突破难度大。二是标准化与品质一致性难题:如何有效整合分散的种植户,实现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到采收、储存全过程的严格标准化,确保大批量产品的品质高度一致,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性挑战。三是品牌建设与溢价能力构建:在“铁岭榛子”区域品牌知名度尚不够顶尖、且面临国内外众多品牌(包括知名坚果品牌和进口品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讲好品牌故事、实现显著溢价,是巨大的营销挑战。

2)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挑战

消费趋势快速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迅速(如对健康、有机、零添加、新奇口味、便捷包装的需求)要求产业具备快速响应和产品创新能力。

3) 人才与科技支撑不足的持续性挑战

高端人才匮乏: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深加工技术、食品科学、品牌营销、国际贸易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制约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科技创新与转化滞后:在关键领域(如抗逆高产新品种选育、省力化/智能化农机具研发、精深加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高。

2.4. 机遇

铁岭榛子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拥有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些机遇是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下是铁岭榛子产业发展的主要机遇:

1) 宏观政策与市场环境机遇

国家战略与政策强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农业产业发展置于核心位置,特色农产品(如榛子)作为富民产业,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大食物观”与健康中国:鼓励多元化食物供给,坚果作为健康食品的代表,符合国民营养改善和健康消费趋势,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东北振兴政策:铁岭作为东北重要农业产区,可受益于区域振兴政策中对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培育的支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铁岭榛子”作为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持,有利于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消费升级与健康需求激增:健康意识提升:消费者对营养、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持续高涨。榛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E、矿物质等,契合健康消费潮流,市场潜力巨大。休闲零食高端化、多样化:精品坚果、混合坚果、功能性坚果零食市场快速增长,为铁岭榛子深加工产品(如风味榛仁、榛子巧克力、榛子能量棒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2) 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机遇

精深加工技术发展与价值提升:食品加工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开发高附加值榛子产品(榛子油、榛子酱、榛子蛋白粉、榛子烘焙原料、榛子功能性食品、榛子化妆品原料等)在技术和成本上更具可行性,能显著提升产业利润空间。

3)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

国内科研院所(如中国林科院、农科院、相关高校)在榛子育种、栽培、加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被引进、转化和应用。有机会吸引和培育专业人才,或与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技术创新。

3. 铁岭榛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加工技术落后

铁岭榛子加工技术创新进展慢且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加工技术落后使得产品大多在初级加工环节像榛子仁、榛子油这类基础产品,缺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榛子壳制备活性炭技术,是实现榛子产业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提升综合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榛子壳具有来源丰富、碳含量高、灰分相对较低、结构致密等特点,是制备高性能活性炭的理想原料。但是铁岭榛子产业由于技术落后,在此方面还有待改进技术,需要提升。在关键技术榛子蛋白肽技术方面,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工艺粗放、装备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创新不足使产品同质化严重从而不能靠产品差异化提升品牌竞争力。这对铁岭榛子产业发展是不利的,需要解决铁岭榛子产业加工技术落后的问题。

3.2. 营销内容缺乏创新

铁岭榛子营销内容缺乏创新且品牌故事没讲好,铁岭榛子是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有着丰富文化背景与独特生长环境,这些本可成为营销的好素材,但如今铁岭榛子营销内容大多着眼于产品功效和价格优势,对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生产工艺、地域特色挖掘不深,相比成功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低很多,由于缺少生动有趣的品牌故事和情感连接,铁岭榛子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3.3. 产业缺乏科技创新体系

铁岭榛子产业缺乏产学研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虽然铁岭地区有农业科研机构,但是其跟榛子产业合作不够深入且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并且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使得科技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且难以形成持续创新能力,铁岭榛子在科技创新投入以及体系建设上还有待完善与改进,有进一步上升的发展空间。

3.4. 创新型营销人才匮乏

铁岭榛子产业创新型品牌营销人才极度匮乏,虽然这些年数字营销成了品牌推广的主要途径,但是铁岭榛子相关企业里有数字营销专业背景的人才占比低,比全国农产品行业平均水平低,所以多数企业只能靠传统营销模式,新媒体营销、社交媒体运营、内容营销等进行营销,这些现代营销手段运用得不够深入,并且能把铁岭榛子文化和现代消费需求巧妙结合创造出吸引人的品牌故事的创意人才少之又少,这就大大限制了铁岭榛子的传播效果和市场影响力。

4. 铁岭榛子产业发展优化对策

榛子产业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才能做到名特优新。需要加大对榛子加工技术的科技创新投入,榛子产业加工技术落后问题,需从“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结合、设备升级、产业链延伸、标准化建设”四个维度发力,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产学研协同,推动加工环节从“粗放低效”向“精深高效”转型。以下是具体措施。

4.1. 提升产业加工技术投入

1) 定向突破关键加工技术瓶颈

针对当前加工中“深加工产品少、副产物利用率低”等痛点,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精深加工工艺创新:开发低温冷榨、超临界CO2萃取等先进工艺,提升榛子油、蛋白粉的品质;研发即食类创新产品,如冻干榛子脆、榛子酱夹心巧克力,通过“口味 + 形态”创新拓展消费场景。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推广“榛子壳制备活性炭”“榛子壳糠生产膳食纤维”技术,例如:用榛子壳通过高温活化法生产高吸附性活性炭(可用于食品脱色、废水处理),每吨壳可增值3000~5000元。

2) 推动加工设备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鼓励设备更新换代:对企业购置先进加工设备(如全自动脱壳线、无菌灌装设备)给予补贴,对补贴进行一定比例的设置,重点支持中小型加工企业升级;建设智能化加工车间: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加工示范车间”,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加工全流程监控(如实时监测烘烤温度、油类储存湿度),结合AI算法优化工艺参数(如根据榛子含水率自动调整烘干时间)。

3) 构建“产学研用”加工技术转化体系

组建加工技术创新联盟,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食品学院加工企业、设备制造商成立联盟,发布《榛子加工技术需求清单》,通过“企业付费 + 政府补贴”模式,委托高校院所定向研发;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定期举办“榛子加工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教学,内容涵盖设备操作、工艺优化、质量控制。

4) 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推动“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引导企业从单一生产“原味榛子仁”向多元化产品延伸,例如:健康食品方向,开发榛子蛋白粉、榛子代餐粉、益生菌发酵榛子饮料;美妆与医药方向:提取榛子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制成保湿面霜、抗氧化保健品;休闲零食方向:推出盐焗、蜂蜜味等调味榛子,或与巧克力、饼干等结合制成复合零食。榛子壳:除制备活性炭外,可加工成环保型板材、生物质燃料。

4.2. 改进营销内容

铁岭榛子产业要强化品牌故事营销并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将当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地理特性等元素融入其中来讲述铁岭榛子的品牌故事,像“千年榛林、百年匠心”这类主题故事,以下是针对铁岭榛子的营销活动创意,结合其“贡榛”历史、地域特色与现代消费趋势,从线上线下多维度设计,增强品牌影响力与消费者互动,“寻味贡榛”历史文化体验活动,核心思路:深挖铁岭榛子作为“皇家贡品”的历史,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强化品牌厚重感。线下场景:在铁岭本地搭建“榛子文化体验馆”,还原明清时期榛子进贡的场景,设置“榛子历史墙”展示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互动环节:邀请游客参与“古法采榛”体验,穿着传统服饰在指定榛林采摘,感受旧时贡榛采摘的严谨流程;开展“榛子美食溯源”工作坊,由非遗传承人教授用榛子制作宫廷糕点(如榛子酥、榛子粥),成品可带走或现场品尝。线上采取直播活动,直播形式:定期开展“走进铁岭榛林”直播,镜头跟随榛农从采摘、筛选到加工的全过程,真实展现劳作场景;邀请当地村干部、合作社带头人担任“助农主播”,讲述铁岭榛子产业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如“一颗榛子让农户年收入增加多少”等真实故事。

通过以上活动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还能获取文化价值与情感认同,底蕴深厚的区域农产品品牌也更易赢得青睐与忠诚度。营销内容的改进与创新也能够更好地让消费者们了解到铁岭榛子,便于榛子产业更好的发展,为相关群体增加利益并造福百姓。

4.3. 构建长效科技创新体系

铁岭榛子产业的发展需构建起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与保障体系,铁岭市政府要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这种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且要完善科技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给那些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项目扶持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另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让企业去申请专利、商标之类的知识产权以提升品牌受法律保护的程度,再者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都整合起来从而营造出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4.4. 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

为了让铁岭榛子产业更好更进一步的发展,榛子产业创新型营销人才匮乏是产业升级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解决之道在于“引、育、用、留”四管齐下:引:通过提升产业形象、改善待遇环境吸引外部人才;育: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培训、内部培养体系化培育复合型人才;用:通过大胆实践创新营销模式(数字化、品牌化、场景化、体验化),为人才提供发挥价值的舞台;留: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文化留住核心人才。同时,政府、协会、企业、高校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重视营销、鼓励创新的产业生态只有解决了人才瓶颈,榛子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品牌响”、“效益高”的华丽转变,释放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当榛子产业能够讲述出自己独特的故事,当一颗颗榛子被赋予健康、美味、情感的多重价值时,这个行业自然能吸引更多富有创意的营销人才。产业的深度决定了营销的高度,而营销的广度则决定了产业未来的宽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榛子生产已成为铁岭县林业经济发展的链条,是政府支持,群众践行的富民之路,铁岭县榛子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9]。推动榛子产业发展,是助推脱贫攻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大规模国土绿化的质量意义重大。因此,大力推动铁岭榛子产业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罗正业. 价值共享理念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优化路径[J]. 农业经济, 2023(2): 23-25.
[2] 郝志瑞, 王闰平. 山西省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评价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8): 194-202.
[3] 彭迅一.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 2019(2): 15-17.
[4] 李光泗, 郑佳龙, 马俊凯.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何以促进农民增收? [J/OL].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13.
https://link.cnki.net/urlid/11.3513.S.20240925.1637.004, 2025-04-29.
[5] 薛毅. 山西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分析[J]. 农产品加工, 2024(20): 117-119+123.
[6] 贾伟强.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问题的系统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 2023, 31(3): 133-136.
[7]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3辽宁“土特产”推介坚果类铁岭榛子——悠久兴旺 榛果飘香[EB/OL]. 2023-11-03.
https://nync.ln.gov.cn/nync/index/lnsnyfzfwzx/zxdt/2023110314535489310/index.shtml, 2025-07-12.
[8] 铁岭县人民政府. 2024首届中国(铁岭)榛子产业发展创新交流会在铁岭县举办[EB/OL]. 2024-06-03.
http://www.tielingxian.gov.cn/tlx/xwzx/tlxxw/2024060313362149683/index.html, 2025-07-12.
[9] 潘浩. 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对策探讨[J]. 中国林副特产, 2018(5):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