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Study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Dal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摘要: 本文以大连市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聚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阐述了大连市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现状,包括政策体系与规划逐步完善、重点领域治理成效初显以及治理模式与机制创新探索等。并且分析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治理主体协同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治理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薄弱等。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路径,即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治理污染、强化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研究旨在为大连市推进新农村高质量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rural areas in Dal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 expound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Dalian, including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olicy systems and planning, the initial achievements in key areas of governanc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s in governance models and mechanisms. It also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faced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on among governance subjects, unresolv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sues, and weak resource guarante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governanc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argeted optimization paths, namely establishing a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focusing on precise pollution control in key areas, and strengthening resource guarante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alia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文章引用:邵慧敏, 马鸣, 赵旭阳, 朱圣虎, 乔李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农业科学, 2025, 15(8): 1031-1035.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8128

1. 引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1]。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其中“村容整洁”的核心是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大连市作为东北沿海重要城市,农村区域覆盖山区、平原、滨海滩涂等多样地貌,承担着农业生产、生态屏障、乡村旅游等多重功能。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滞后、近海生态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如何在新农村建设框架下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成为大连市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结合大连农村特色,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并且梳理大连市农村生态治理的优化路径,可为地方政府优化治理策略、推进新农村高质量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2. 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

2.1. 政策体系与规划逐步完善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已构建起较为全面的政策框架。相继出台了《大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大连市“美丽示范村”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明确了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美化等重点任务,并配套了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措施,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以往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视,从农村污染治理、循环农业、耕地质量保护、食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系统谋划[2]

2.2. 重点领域治理成效初显

通过持续开展“三清一改”专项行动,大连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组建了8664人的村级保洁队伍,建立起村庄保洁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了垃圾的日产日清。在普兰店区,采用PPP模式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终端,已开展试运营,这一创新模式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此外,村庄绿化、亮化、硬化、美化行动同步推进,新建村内硬化道路144.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12个百分点,许多村庄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农业污染治理方面,大连市积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下降,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推进台账管理和开展百日攻坚行动等措施,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管控。例如,在复州河流域,以该流域为重点加强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现场指导养殖场1100余家,流域内935家养殖场建立了包保责任制,落实乡、村包保责任人490人,新增处理能力15万吨,极大改善了该流域的生态环境。

2.3. 治理模式与机制创新探索

为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大连市建立了严格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农村环境净化整治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出台市级农村环境净化整治考核办法,采取县级自评、市级部门考核和暗访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从8个方面42项具体内容对7个区市县净化整治成效进行月度和年度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项目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实施全市行政村净化整治暗访大排名,在《大连日报》发布“红黑榜”6期,通过媒体监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合计推动整改问题4859个,有力地促进了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治理主体协同不足,责任落实分散

在政府层面,农业农村、环保、住建、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职责重叠,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政策执行“碎片化”,如污水治理与农田保护规划衔接不畅,影响治理系统性。村民层面,部分村庄生态治理过度依赖政府“包办”,村民对垃圾分类、污染防治的责任意识薄弱,“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市场层面,因生态治理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低,企业参与农村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的动力匮乏,社会资本引入渠道单一,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3.2. 环境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措施,许多农药和化肥未被作物完全吸收,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3]。其散户种植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普遍,农田退水携带氮磷污染物入水体;秸秆焚烧、农膜残留等问题在偏远村庄尚未根治。生活污染治理存在短板,部分偏远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低,依赖“渗井、渗坑”排放;垃圾分类准确率不高,部分垃圾中转站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生态脆弱区保护压力显著,滨海农村近海养殖过度、山区乱砍滥伐现象偶有发生,导致海岸线侵蚀、林地生态功能退化,对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直接威胁。

3.3. 治理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薄弱

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源与技术支撑仍显薄弱。资金投入存在“重建设轻运维”问题,生态设施建设依赖政府一次性投入,后续运维资金缺乏稳定保障,导致部分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因维护不足而闲置。技术适配性不足突出,现有治理技术多照搬城市模式,未考虑农村人口分散、地形复杂的特点,如大型污水处理设施在小村落利用率低,运维成本偏高。基层治理能力亦有短板,乡镇环保人员数量少、专业能力有限,难以应对生态监测、污染溯源等复杂任务,农村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升。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

4.1.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明确主体权责

为提升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需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成立跨部门农村生态治理领导小组,制定统一治理规划,明确农业、环保、财政等部门职责分工,避免政策冲突与资源浪费。并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检查生态治理实施情况,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执行[4]。另一方面要提升村民主体地位,通过村民议事会、生态积分制等将垃圾分类、环境监督等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培育村民“主人翁”意识,鼓励其参与治理决策与监督;此外还需引导市场与社会参与,推广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生态设施建设与运维,探索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机制,鼓励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参与农村生态修复,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4.2.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治理污染

为精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系统性措施。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绿色种植农户给予补贴,同时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的破坏。例如,大连市部分乡村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对农田土壤进行全面检测,为农户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使化肥使用量降低了15%~20%,有效减少了因化肥流失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等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采用绿色种植方式、使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农民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生活污染治理上,分类推进污水治理,人口集中村庄建设管网 + 集中处理设施,分散村庄推广小型湿地、氧化塘等低成本技术;优化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全链条规范运行。此外,通过划定农村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近海养殖规模与山区开发活动,实施海岸线修复、林地抚育等生态工程,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岭东村为例,成立了“无废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施“党群恳谈会”,在全村开展垃圾回收、减量工作,村内配备专业化保洁员,配齐各类垃圾收集设施,开展生活垃圾“五指分类”,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全链条规范运行,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卫生。

4.3. 强化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

为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源与技术支撑,需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资金保障方面,将农村生态治理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稳定增长机制,设立生态设施运维专项基金,同时鼓励村集体通过生态产业收益反哺治理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适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5]。技术应用上,针对农村特点研发推广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太阳能垃圾压缩站等低成本、易维护技术,引入无人机巡查、简易水质传感器等数字化工具,提升监测与治理精准性。基层能力建设方面,通过“人才引进 + 本土培训”模式为乡镇配备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定期开展基层干部与技术人员治理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问题处置与设施运维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仍面临主体协同不足、污染问题突出、资源技术薄弱等挑战。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机制、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治理、强化资源技术保障,可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协同推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大连市不同类型农村(如农业主导型、旅游型、滨海型)的特点,细化差异化治理路径,增强对策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目标提供更精准的支撑[6]

参考文献

[1] 于艳琪.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 36(6): 46-48.
[2] 孔庆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历程回顾、经验启示、保障策略[J]. 农业经济, 2025: 38-41.
[3] 周予.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4(2): 34-36.
[4] 陈梦月.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23): 70-73.
[5] 傅潇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7): 22-23.
[6] 何斌.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索[J]. 山西农经, 2025(10):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