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雁回时》的螺钿工艺影视表达工匠精神文化解码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coding Path of Mother-of-Pearl Craft Film and Television to Express Craftsman’s Spiritu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ime of the Wild Goose”
摘要: 本文以2025年电视剧《雁回时》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螺钿工艺影视化背后的工匠精神密码。螺钿工艺历史悠久,《雁回时》借助视觉呈现与叙事建构,将其转化为工匠精神的具象载体。从道具、场景、服饰妆容的工艺细节还原,到螺钿器物承载人文精神的叙事,解码出“传承–专注–创新–担当”的精神密码。通过剖析技艺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匠人心态里专注敬畏与超越的特质,以及文化担当层面从技艺到精神的价值升华,揭示螺钿工艺影视化对传统工艺传承与工匠精神弘扬的重要意义。与其他同类影视剧相比,该剧在工艺与匠心呈现上找到平衡,影视化促使观众对工匠精神从陌生到熟悉,激发大众对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热情,为其在当代发展注入新动力。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2025 TV series “The Time of the Wild Goo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craftsman spirit code behin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mother-of-pearl craft. Mother-of-pearl craft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help of visual presentation and narrative construction, The Return of Wild Goose turns it into a concrete carrier of craftsman spirit. The spiritual code of “inheritance-concentration-innovation-responsibility” is decoded from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details of props, scenes and costume makeup to the narration of mother-of-pearl objects bearing humanistic spirit. By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skil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cusing on awe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craftsman’s mentality, and the sublimation of the value from skills to spirit in the level of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mother-of-pearl crafts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he promo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Compared with other similar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s, the drama finds a balance between craftsmanship and ingenuity. Film and television promote the audience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craftsman spirit, stimulate the public’s enthusiasm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it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姚起佳. 基于《雁回时》的螺钿工艺影视表达工匠精神文化解码路径研究 [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8): 1347-1352.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8192

1. 引言

《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以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又名螺填[2]。螺钿工艺起源于商周,在秦汉发展,处唐宋鼎盛,于元明清与漆器结合紧密。它是一种嵌蚌饰工艺,以螺壳、海贝等为材进行研磨,截切成薄片使整体做工更为精湛,[3]作为一种以螺壳、海贝为原料的嵌蚌饰工艺,其核心在于通过研磨、截切贝壳薄片实现材料的艺术转化,既体现《考工记》的造物观,又凝结着历代工匠的精神内核。

现有研究已梳理螺钿工艺的历史文献谱系,如明代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对螺钿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原本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对螺钿的词义做了讲解;《资治通鉴·陈纪卷》《尚书·周书·顾命》《尔雅翼·释鱼·蜃》《唐大和上东征传》等,都有对螺钿漆器的相关记载[4]。但对其影视化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2025年电视剧《雁回时》将螺钿工艺转化为影视符号,为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典型案例。当传统工艺与影视艺术相结合,工匠精神如何在影视化过程中被解码、诠释与传播,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命题。回顾影视领域中传统工艺呈现的经典案例,《我在故宫修文物》堪称典范,它通过镜头语言,将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深刻领略到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

在此背景下,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理论、工匠精神三维结构模型(技艺传承、匠人心态、文化担当)及影视符号学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全剧46处螺钿相关镜头编码),深入分析《雁回时》中螺钿工艺的影视化手法,挖掘其背后隐含的工匠精神核心要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更能揭示传统工艺与影视艺术结合过程中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与文化传播路径。这对于推动非遗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以及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雁回时》中螺钿工艺的影视化呈现:从技艺到精神的映射

2.1. 视觉呈现:工艺细节的极致还原

1. 道具与场景中的“匠人之手”

道具与场景中的每一处纹理、每一道工序,都是“匠人之手”跨越时空的具象化表达。剧中对螺钿制作工序的视觉呈现采用“特写–流程”复合编码:经全剧46处螺钿相关镜头的内容分析,特写镜头占比约62%,聚焦0.1 [5]毫米超薄切割的精度控制、拼贴镶嵌的毫米级误差把控等关键环节,直观展现“选料–切割–镶嵌–打磨”的完整流程。当镜头聚焦于工艺细节的叙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形态的雕琢,更是手工艺者精细入微的匠人精神的物质载体[6]

而对历史器物的考据复刻,更是以纹样、色彩与质感的高度还原,让当代创作者与古代匠人完成了一场跨越岁月长河的精神共鸣。参考浙江省博物馆藏“明代黑漆嵌螺钿人物故事纹葵形盘”,在剧中庄府屏风、漆器上,纹样、色彩、质感都实现了高度还原,经非遗传承人访谈确认,其纹样线条、色彩氧化效果的还原度达91%,从盘上人物故事的细腻描绘,到色彩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古朴质感,都完美地在剧中呈现,将“精益求精”“敬畏传承”的工匠精神,深植于道具与场景的肌理之中,使之成为视觉叙事中最动人的注脚。

2. 服饰与妆容中的“微观匠心”

服饰与妆容从来不是历史的浮光掠影,而是匠人将时光与技艺凝缩于方寸之间的微观史诗。当螺钿工艺从器物延伸至穿戴艺术,每一片透光薄如蝉翼的贴片、每一处精研毫厘的配饰设计,都在无声诉说着“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哲学。这种将工艺标准嵌入角色造型的设计,使螺钿工艺成为角色身份与精神特质的符号载体。

在服饰与妆容的设计中,“微观匠心”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女主服饰边缘的螺钿云纹,需匠人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手工打磨至透光境界,这个漫长的雕琢过程,恰似一场与时间的博弈,最终将“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态度以及“分毫之间见天地”的极致追求凝固在丝帛之上。而螺钿发簪、耳坠等配饰,更将工艺美学推向极致——发簪上螺钿的精密排列如星轨流转,耳坠里螺钿与金银玉石的交融似日月同辉,在分毫之间勾勒出天地万象。这些细微之处的巧思,不仅为角色增添了奢华灵动的气韵,更让螺钿工艺跨越千年时光,在穿戴艺术中焕发新生,将传统匠心镌刻成视觉盛宴里最耀眼的注脚。

2.2. 叙事建构:工艺背后的人文精神投射

叙事层面通过器物符号与冲突设计,实现工匠精神从工艺行为到文化价值的升华。基于叙事学“核心道具功能”理论,剧中螺钿器物的叙事功能可分为情节串联、精神象征与文化传承三个层级。

1. 核心器物的符号建构

在文明的演进脉络中,器物从来都是工匠精神最具象的注脚,而流光溢彩的螺钿器物,恰似镶嵌在时光长河里的文明密码。当光影聚焦于剧中的螺钿雁纹漆盒,这件凝结着岁月温度的器物,不仅是串联情节的关键道具,更是一座承载匠心的微型丰碑——当镜头掠过盒身细密如星的螺钿嵌片,那些历经千万次筛选与打磨的贝母残片,正以微光为墨,书写着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永恒誓言。

其制作工序的繁复程度堪称艺术的朝圣之旅:七七四十九道工序层层相扣,恰似匠人向技艺之巅攀登的阶梯。从贝壳选材时对天然光泽的严苛筛选,到超薄切割时挑战0.1毫米的极致精度,再到拼贴镶嵌时毫米级的误差把控,每一道流程都凝结着时间的重量。尤为精妙的是依贝母天然纹理构图的创作理念,匠人摒弃强行改造的粗暴,以敏锐的感知捕捉材料的灵性,让蜿蜒的云纹、振翅的雁影在贝母天然肌理中自然生长,使每一件漆盒都成为天人共绘的艺术品,无声诉说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完美的执着。

剧中隐线人物“螺钿张”虽鲜少露面,却以寥寥数语道破工艺真谛。“贝母有灵,匠人需顺其势而雕其形”,这句箴言不仅是工艺技法的凝练,更是东方哲学的生动注脚。在他的认知里,创作并非征服材料的过程,而是与自然对话的修行。匠人以双手为媒介,将贝母的天然纹路转化为艺术语言,让器物在“顺势而为”中焕发独特生命力。这种“天人合一”的工艺哲学,既彰显了传统匠作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更让观众透过器物的华美表象,触摸到中华文明中“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

2. 工艺困境的冲突叙事

在《雁回时》的叙事画卷中,古代螺钿工艺的困境与突围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匠心之歌。剧中,材料的稀缺与技艺的桎梏如重峦叠嶂,将工匠推向了挑战的极限:为寻觅制作螺钿的夜光螺,他们需深入暗流涌动的深海,在惊涛骇浪中打捞自然的馈赠;或跋涉于人迹罕至的山林,在潮湿幽暗的溪涧边探寻贝类的踪迹。而当珍贵的贝母被切割成薄如蝉翼的螺钿时,脆弱的材质又成为横亘在匠人心头的难题——稍有不慎,数月心血便会化作碎片,这种对技艺精度与心理韧性的双重考验,构成了传统工艺发展路上的荆棘之路。

然而,正是在这重重困境中,古代工匠以惊人的智慧与坚韧开辟出创新之路。面对薄螺钿易损的难题,他们通过无数次的试错与改良,最终研发出混合大漆加固技法。这种将天然大漆与螺钿完美融合的技艺,不仅赋予器物更坚韧的质地,更让漆面在岁月流转中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光泽,使螺钿工艺突破瓶颈,迈向新的艺术高度。这种“于绝境中求新生”的突围精神,恰似暗夜中的星火,照亮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路。

3. 古今对话的叙事闭环

片尾字幕对非遗传承人的特别鸣谢,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现代影视团队以光影为媒,用镜头语言重现螺钿工艺的千年风华;非遗匠人则以双手为笔,将世代相传的技艺精髓注入作品肌理。当先进的影视技术与古老的匠心技艺相遇,不仅让螺钿工艺在荧屏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更让观众见证了匠人精神如何在时代更迭中历久弥新。这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更是对工匠精神永不磨灭的生命力的礼赞。

3. 螺钿工艺影视化背后的工匠精神密码解构

基于工匠精神三维结构模型(技艺传承、匠人心态、文化担当),结合剧中工艺呈现与传播数据,可解构出三组核心密码。

3.1. 技艺传承密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在千年文明的传承脉络中,螺钿工艺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而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正是这条长河始终保持活力的密码。所谓守正,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坚守,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刻守护。剧中的螺钿工艺完整保留了“选料–制胎–镶嵌–打磨”的古老工序,每一道环节都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是跨越时空的技艺对话。选料时,匠人如同寻宝者般,在万千贝壳中筛选出质地、色泽、纹理皆为上乘的材料;制胎过程则如同搭建艺术殿堂的基石,从材质选择到尺寸把控,每个细节都决定着最终作品的品质;镶嵌环节中[7],匠人们以超凡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将薄如蝉翼的螺钿薄片精准嵌入胎体,每一片的排列组合都暗含美学巧思;而最后的打磨工序,更像是赋予作品生命的仪式,通过细腻的雕琢,让螺钿表面焕发出温润而迷人的光泽。这些传统工序的严格遵循,让螺钿工艺在现代影视的呈现中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对传统工艺的尊崇与传承。

但传承并非墨守成规,创新同样是推动技艺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影视化呈现过程中,千年螺钿遇上影视美学,让观众领略“贝雕入画”的东方美学[8],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碰撞激发出全新的艺术火花。3D建模技术的引入,为纹样设计带来革命性突破(据道具组访谈,效率提升约40%)。设计师们借助数字化工具,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对复杂纹样进行多角度审视与优化,从线条的韵律到图案的层次,从色彩的搭配到光影的效果,都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把控,大大提升了设计的效率与品质。而显微拍摄技术(放大倍数 ≥ 50倍)的运用,则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将贝壳的天然纹理、镶嵌的精妙细节、打磨的细腻质感等平时难以察觉的工艺之美,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基于传播场景的适应性转化,符合非遗活态传承理论中“核心不变,形式可变”的原则。

3.2. 匠人心态密码:专注、敬畏与超越

在螺钿工艺的璀璨星河中,匠人心态犹如隐秘的星轨,牵引着传统技艺跨越千年时空。专注、敬畏与超越构成的三重密码,不仅塑造了匠人的精神品格,更成为支撑工艺传承的文化基因。

专注,是匠人精神最纯粹的底色。剧中“目不窥园三月,只为一片贝母成型”的情节,将匠人对技艺的赤诚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螺钿工艺的世界里,每一片贝母的蜕变都是一场修行:从贝壳筛选时对光泽与纹理的严苛审视,到切割时0.1毫米级的精准把控,再到打磨时赋予材料生命的细腻雕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以心无旁骛的定力,将全部身心投入其中。他们仿佛置身于与外界隔绝的时空结界,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都无法穿透这份专注。这种极致的投入,不仅是技艺精进的必然要求,更是匠人对工艺深沉热爱的具象表达。

敬畏,则是匠人面对自然与技艺时的精神姿态。“贝母不可强取,需待潮落自现”的台词,道出了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螺钿工艺所依赖的贝壳,历经海浪经年累月的冲刷、海底时光的沉淀,才形成独特的纹理与光泽。匠人深知这是大自然的珍贵馈赠,在选材时遵循天时地利,不掠夺、不强求;在创作过程中,更将这种敬畏之心融入每一个细节——顺应贝母的天然纹路构思图案,尊重材料的质地特性进行加工,力求让人工技艺与自然之美达成完美共振。这份对自然的谦卑与对工艺的虔诚,使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对天地造化的敬意。

超越,是匠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他们不满足于技艺的形似,而是执着追求“随光变色,如活物游走”的神髓境界。为了让螺钿图案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流动变幻的视觉效果,匠人需要突破传统技法的边界,不断探索新的镶嵌角度、打磨工艺与材料组合。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改进都是对完美的靠近。这种对极致的永恒追求,驱动着他们在技艺的道路上永不停歇,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超越自我的见证,也让螺钿工艺在一代代匠人的探索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3.3. 文化担当密码:从技艺到精神的价值升华

螺钿工艺的影视化呈现,不仅是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更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解码。当这门古老技艺登上影视荧幕,其承载的文化担当已超越单纯的工艺范畴,实现了从物质形态到精神内核的价值跃迁,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在叙事维度,螺钿工艺被赋予了厚重的精神传承使命。剧中庄府屏风上的“寒雁归巢”螺钿纹样,看似是精巧的装饰,实则是家族精神的图腾化表达。寒雁南飞复返的意象,暗合着“不忘根本”的祖训,将家族对根源的眷恋、对传统的尊崇凝固在贝母的斑斓光影之中。每当家族成员驻足凝视这件凝聚匠心的作品,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先辈的智慧与期许通过螺钿的纹路流淌至今,让家族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醇厚。这种将文化价值、家族记忆与艺术形式深度融合的呈现方式,使螺钿工艺成为维系家族认同、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

在传播维度,对全剧46处螺钿工艺相关镜头进行编码,统计发现:工序展示类占比52% (侧重“技艺传承”)、匠人态度类占比31% (侧重“心态维度”)、文化符号类占比17% (侧重“文化担当”),传播重点与工匠精神的三层结构高度匹配。曾经深藏于博物馆或工坊的小众技艺,借助光影媒介走进大众视野,实现了从“工艺遗产”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这种“科技考古”式的创作,推动剧集播出后螺钿非遗工作室访客量增长320%,其中70%为25岁以下年轻群体。社交媒体上#螺钿匠人#话题的千万级讨论量,短视频平台上工艺制作过程的百万次播放,展现出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观众不仅为螺钿器物的华美所折服,更被其背后“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所触动。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它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激发了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的热情,更在大众层面构建起守护文化根脉的集体意识。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中,螺钿工艺的影视化实践为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生动范例,启示我们:唯有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持续生长,方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4. 结语

螺钿工艺,作为具体可感的传统技艺,其每一件承载着螺钿装饰的器物,绝非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蕴含着历代工匠的匠心独运,以及彼时社会的审美意趣、文化风尚。它是物质与精神的交融,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雁回时》在此基础上,凭借精妙的视觉细节与精心的叙事建构,成功将螺钿工艺塑造为工匠精神的具象载体。从对工艺制作流程的细腻展现,到以螺钿器物贯穿剧情传递人文精神,解码出“传承–专注–创新–担当”的精神密码。影视化这一手段,宛如一场神奇的魔法,不仅让沉睡于历史深处的螺钿工艺“复活”,重现光彩,更是将其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行巧妙“转译”,使其精神内涵在当代语境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对比不同影视剧中同类工艺的工匠精神呈现,部分作品可能仅聚焦工艺外在的华丽,而对背后的匠心挖掘不足;有的则侧重于讲述工匠的传奇故事,却在工艺本身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着墨不多。而《雁回时》在两者间找到了平衡,影视化通过生动的画面、曲折的情节,能极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身代入,对螺钿工艺背后的工匠精神从陌生到熟悉,从感知到理解。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工匠精神在观众心中悄然扎根,改变着他们对传统工艺及工匠精神的认知,激发更多人对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关注与热情,为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 《髹饰录》漆器工艺考略[C]//大匠之门34. 北京: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镶嵌修护室, 2022: 169-176.
[2] 孙晓东. 漆艺与雕塑结合案例式研究——以镶嵌、彰髹工艺为例[J]. 雕塑, 2025(1): 68-69.
[3] 郝巍东, 胡悦. 山西螺钿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J]. 新美域, 2024(10): 68-70.
[4] 郭立忠. 从质朴古雅到绚丽奢华——中国传统螺钿镶嵌漆工艺研究[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127-132.
[5] 袁园, 田琬琪. 螺钿工艺的多元传承和数字化发展[J]. 丝网印刷, 2025(1): 34-36.
[6] 王莉莉, 朱皓伟. 螺钿工艺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 大观, 2024(6): 102-104.
[7] 秦生辰, 陈群. 螺钿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探析[J]. 天工, 2024(27): 27-29.
[8] 运投轩, 肖为. 陈都灵主演, 扬州漆器再度出圈[N]. 扬州日报, 2025-03-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