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
Discussion on the Truthfulness of New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
摘要: 新闻传播模式于智能媒体时代经历了根本性变革,新闻真实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智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性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冲击,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从三方面探讨。首先,从实践性角度来看,新闻工作者应在积极拥抱智能传播技术的同时,坚守传统新闻生产的核心能力,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其次,批判性视角下,分析智能技术如何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工作者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审视技术应用对新闻真实性的潜在偏差,并推动新闻真实概念的守正创新。最后,人民性方面,新闻的真实性对于赢得公众信任和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能有效稳定民心。
Abstract: The news dissemination model has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pos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truthfulness of news. In response to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acts on news truthfulness in this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from three aspects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 Firstly,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ists should embrace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hile maintaining the core skills of traditional news production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news content. Secondly,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ffect the objectivity of news. Journalists should maintain a critical mindset, examine the potential biases introduced by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authentic and innovative concept of news truth.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centeredness, the truthfulness of new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aining public trust and stabilizing social sentiment, especially during major emergencies, where the accuracy and transparency of news can effectively stabilize public opinion.
文章引用:王浩宇, 李玉萌. 智能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8): 1401-1404.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8199

1. 引言

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新闻真实的各个层面在这一变革中正逐步受到解构与消解。多元行动者深度介入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使得传统主流媒体长期构建的真实性权威受到进一步削弱。在新闻传播领域,新闻真实这一“元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仅能够为新闻真实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鲜明的创新性和发展性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重新审视和探讨新闻真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路径。

2. 实践性:智能传播技术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外部世界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反映客体和报道依据,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突出的实践性的特征,对于新闻真实的指导意义在于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基础,只有在报道的全过程中最先实现具体真实,才能确保总体真实的继续开展[1]。新闻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因其即时性特征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以及互联网信息过载、信源来源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致使新闻生产不得不寻求快速高效的生产工具,智能传播技术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适应了这一需求,在新闻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新闻报道是一个企望复刻客观事实的实践活动,但由于人生理认知的局限性,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前感知、随时跟进、深入挖掘一直都是新闻人所要追求的完美新闻报道过程。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抓取和分析能力、新闻呈现方式的创新型、则可以为新闻工作者快速地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并提供可参考的角度,突破了作为“人”的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发展以及呈现的生理桎梏。例如2021年新华网的“蓝星球”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可通过遥感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和分析,对某些区域的检测和识别辅助对实践的分析和溯源工作。且后续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遥感监测所搜集到的信息,分析和挖掘潜藏在当下现实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但不能忽视的是,人工智能以及相关算法技术并未“中立执行者”,已经在当下深度媒介化的社会中成为了对“新闻真实”的“预设者”。智能技术对新闻实践的嵌入,并不意味着新闻真实构建的优化,作为基于“效率之上”的算法嵌入了特定的编码规则、推荐机制与行为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真实的呈现。因此,在实践的层面上,新闻真实的构建不仅要关注“以技术提升事实掌握能力”,更要关注算法结构对新闻真实的形塑,在此基础上应当使用和借鉴协商共识的算法治理思路,对新闻分发与推荐过程中的偏见与黑箱逻辑进行干预和监督,以实现新闻真实的公众可见呈现与合理建构[3]

3. 批判性:新闻真实在智能技术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源自对社会旧世界的批判,具备鲜明的批判性。这一批判性在新闻领域的体现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认为新闻传播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批判性地审视新闻事业的实践,认识到其在社会现实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从技术视角来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例如印刷业的成熟和发展成为新闻业诞生的最大技术动力,马克思曾提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习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人工智能向新闻业的渗入,打破了传统技术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所达成的操作与概念平衡,对于真相的挖掘和呈现已经出现了对真实概念的模糊、作为呈现事实的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模糊。

人工智能与传媒业的结合愈发紧密,促使传媒业发生结构重组与创新,其中新闻真是在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下如何保持媒体机构的独立性成为关键性焦点[4]。从2025年两会报道的新闻实践中可以看到,AI主播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面部僵硬的3D建模动画人物进行新闻播报的效果,已经达到了“高度逼真”的效果。一方面,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文字编辑能力、长时间不知疲倦的工作能力以及播报的准确性是人类主播难以比拟的,另一方面来看,技术本身存在这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我们难以准确地预料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会达到何种程度,如若其真升级进化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人工智能主播,拥有了某种“主体性”,那由AI实践下对人类客观世界关于“真实”的建构,还是客观建构吗?作为具有实践性的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与机器所认识的世界又如何去定义和判断,成为对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真实概念建构的新思考。学者姚文苑提到,媒介不仅塑造现实的呈现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主导现实的生产逻辑。技术逻辑取代专业伦理,平台算法凌驾于新闻规范之上,这一趋势正体现了“媒介逻辑”对社会逻辑结构性的内在侵入[5]。在此背景下,新闻真实的定义权不断迁移,也加剧了真实性的价值焦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所处的时代之中AI的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新闻工作者,而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专业新闻从业者不能在技术所裹挟的“第三次浪潮”中迷失,而更应探索与时俱进的新闻真实概念建构监督及相关实践。新闻的真实不仅仅表现在对事实的精确呈现上,还涉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新闻生产过程,使得新闻报道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多元声音。

4. 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真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人民的历史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而坚持新闻真实可以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让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此外,还可以发挥新闻事业瞭望塔的功能,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尤其是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保证新闻真实可以起到稳民生、聚民心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连接社会现实与公众认知的关键窗口,必须坚持专业、理性、客观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内容,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服务公众知情权与表达权。另一方面,新闻的人民性要求真实性的建构不仅依赖专业记者的职业操守和技术能力,还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力量,将专业记者与非专业记者结合,推动形成多元协同的新闻生产格局。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UGC)高度活跃的智媒环境中,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信息传播者,公众参与成为新闻真实建构不可或缺的一环。

培养公民记者、鼓励非专业信息提供者参与新闻核查与内容验证,是推动新闻真实性社会化建构的关键路径。公民记者作为非专业记者的重要组成,能以独特的视角、贴近的细节弥补传统媒体视野的不足,帮助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新闻叙事。新闻工作者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更应引导其参与真相共建,鼓励公众通过信息反馈、内容修正、线索提供等方式协同构建新闻真实。此外,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新闻真实的甄别效率与社会参与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新闻机构和公众均可在第一时间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快速验证,有效打击谣言和虚假内容,降低不实信息对社会秩序的干扰风险。在技术赋能下,新闻真实的构建过程呈现出平台化、协同化特征,即由专业媒体、平台机制和公众用户共同参与的“共识性真实”生成机制逐渐成型。具体而言,“共识性真实”主要由作为新闻内容的主导者与核查者的专业媒体、作为技术和算法中枢的技术平台以及通过反馈、修正和提供线索等方式参与的公众用户三方面所构成,并通过专业媒体内容生成,公众用户的多源验证、反馈最后由技术平台分发的协同联动机制,构成“共识性真实”的协同动态机制。例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引入的“数字火炬手”全民参与点火仪式,数百万用户通过“智能亚运”平台完成在线点火操作,生成的数字身份在平台验证、媒体监督和公众共建的基础上,共同参与主火炬点燃,形成了“平台、用户、主流媒体”三元协同的真实建构机制。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技术赋能下,公众在新闻与仪式性事件中的共识性角色,成为平台化新闻真实性生成机制的可视化案例。

新闻真实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引导公共情绪同样具有关键意义。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仅要确保内容真实,更要注重报道的节奏、情绪调控与多元声音的平衡。真实的新闻能够有效防止信息错位、避免公众恐慌,有助于引导理性认知,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预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事业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始终将公众需求与社会效益作为价值导向,努力在信息传播中构建起真实、公正、有序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人民性不仅体现为新闻传播应回应人民诉求和服务社会大众,更意味着新闻真实性的建构应当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公众参与、协同验证和技术辅助,形成多元共治的新闻生产机制。在智媒时代语境下,新闻真实性的实现路径必须突破单一主体的专业逻辑,朝着公共性更强、参与性更高的方向拓展,以实现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认同基础的重建。

5. 结语

新闻真实性的再建构,不仅是回应技术变革的现实需要,更是保障公共理性与民主秩序的重要前提。未来,新闻从业者应持续在技术进步与价值坚守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既要“向技术借力”,更要“向人民借力”,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下的新闻真实重塑。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我们有望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重建新闻的公共性、公信力与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危梦华.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域[J]. 新闻传播, 2024(21): 40-42.
[2] 李明德, 李聿哲. 赋能和消解: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真实的碰撞[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5(02): 109-118.
[3] 郭小平, 秦艺轩. 解构智能传播的数据神话: 算法偏见的成因与风险治理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9): 19-24.
[4] 刘海明, 付莎莎. 技术的界碑: 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伦理挑战[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9): 76-81.
[5] 姚文苑, 胡翼青. 再思媒介社会学的边界——兼与李红涛、黄顺铭商榷[J]. 国际新闻界, 2022, 44(5): 8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