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雅, 殷丽萍, 刘丹, 梁云权, 潘瑛. 中国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对浮游生物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3): 853-864.
|
[2]
|
李威, 李佳熙, 李吉平, 吕宝玲, 张银龙. 我国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抗生素污染特征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1): 205-214.
|
[3]
|
刘鹏霄, 王旭, 冯玲. 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20, 38(5): 36-42.
|
[4]
|
袁江, 于水利, 宁荣盛, 刘玉灿, 纪现国, 陈菊香. 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23, 43(4): 1-10.
|
[5]
|
晋春虹.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山东化工, 2022, 51(18): 102-106.
|
[6]
|
刘玉灿, 董金坤, 秦昊, 王颖, 苏苗苗, 田一, 张坤, 张玲玲. 水中有机农药的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 36(24): 45-53.
|
[7]
|
徐妍, 苑春刚. 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制备、稳定方法及其水处理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3): 717-742.
|
[8]
|
陈文静, 石峻岭, 李雪婷, 张李金, 刘富强, 陈正祝, 庞维海, 杨殿海. 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炭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及机制[J]. 环境科学, 2023, 44(6): 3270-3277.
|
[9]
|
王峰, 谭祥鹏, 廖斌, 刘哲, 彭其安, 朱重宁. 纳米零价铁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23, 52(4): 1257-1263.
|
[10]
|
鲁秀国, 陈晶, 官伟. 核桃壳生物质负载纳米零价铁对Cr(VI)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J]. 应用化工, 2023, 52(6): 1669-1674.
|
[11]
|
李琋, 张桂森, 王雅璇, 古雪, 王兵. 改性纳米零价铁对Cd(Ⅱ)、Cr(Ⅵ)、Pb(Ⅱ)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J]. 应用化工, 2024, 53(8): 1827-1833+1837.
|
[12]
|
汪虹西, 廖兵, 卢涛, 王俊钊, 魏树民, 刘国. 零价铁-生物炭复合材料对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2): 3317-3328.
|
[13]
|
刘森萍, 夏新珂, 信博文, 张洋榕, 白玉, 金辉, 李成威. 改性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吸附Cr(Ⅵ)的机理研究[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6(4): 287-295.
|
[14]
|
张子薇, 王李新, 甄建政, 唐念念, 李豪, 孙佳豪, 靳浠洋, 吕维扬. 活性炭纤维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用于活化PMS降解三氯苯酚[J]. 环境工程学报, 2023, 17(10): 3257-3270.
|
[15]
|
张永祥, 杜伟, 李雅君, 赵崇辉. 纳米零价铁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11): 5163-5178.
|
[16]
|
李中兴. 凹凸棒石负载纳米零价铁对水中Cu和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23.
|
[17]
|
张建昆. 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微氧生物组合技术降解硝基酚类污染物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18]
|
曾丹阳. 活性炭纤维负载磁性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Cr(Ⅵ)与Cu(Ⅱ)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
[19]
|
章学如, 张天昊, 刘运鸿, 葛建龙, 刘其霞. 酚醛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改性和应用进展[J]. 上海纺织科技, 2024, 52(8): 1-5.
|
[20]
|
汪航, 李素英, 张伟, 戴家木. 活性炭纤维/木棉复合针刺材料的制备及其海水淡化性能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3(2): 67-73.
|
[21]
|
胡锋平, 龙兰兰, 占鹏, 陈钧杰, 吴琦. 过渡金属负载碳基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23, 52(3): 885-891.
|
[22]
|
王俊超. 纳米硫化物/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3]
|
陈乡, 原渊, 李宏星, 王立民, 刘正邦, 李坡. 用膜电容去离子法净化碱法地浸含铀地下水试验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 37(5): 11-16.
|
[24]
|
潘琴荣. 基于电化学法的工业循环水软化及除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19.
|
[25]
|
杜雅欣. 活性炭纤维复合光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华北理工大学, 2022.
|
[26]
|
沈岳. 活性炭纤维材料吸声特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 2015.
|
[27]
|
储长流, 毕松梅, 罗云肖. 磷酸活化活性炭纤维布的制备及吸附性[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1, 26(4): 36-39.
|
[28]
|
朱文敏. 改性碳电极对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钴离子的电吸附性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3.
|
[29]
|
秦鸿娟. Cu2S/Cu2O改性纳米铁的制备及其在有机污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齐鲁工业大学, 2022.
|
[30]
|
马金龙, 李梅, 于恒, 焦晗, 时延锋. 纳米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对地下水修复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24, 53(8): 1906-1911.
|
[31]
|
吕晓书, 王霞玲, 蒋光明, 熊昆, 汪小莉, 张贤明. 纳米零价铁基材料去除水中硝酸盐污染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23, 37(4): 62-71.
|
[32]
|
李承骏, 张浩翔, 赵玲, 滕应, 骆永明, 王辰宇. 有机磷酸酯的环境行为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 2024, 43(12): 4001-4010.
|
[33]
|
戴雨薇, 刘静, 付佳慧, 刘爱荣. 共存离子对纳米铁在Cr(Ⅵ)溶液中晶相转化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24, 43(5): 1640-1650.
|
[34]
|
温佳欣. 酚羟基螯合剂改性纳米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Cr(Ⅵ)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22.
|
[35]
|
蒋胜, 周加健, 杨文杰, 全桂香. 纳米零价铁的后置硫化合成、表征与应用[J]. 生物化工, 2021, 7(6): 118-121.
|
[36]
|
祁宝川, 徐志亮, 易校石, 徐虎, 冯丹.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23, 86(7): 815-823.
|
[37]
|
张嘉伟. 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对抗生素的降解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22.
|
[38]
|
孟祥新. 过渡金属掺杂活性炭的三维电化学系统降解盐酸四环素[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齐鲁工业大学, 2023.
|
[39]
|
张静玮. CuNi/SiO2双金属催化剂催化乙酸加氢反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20.
|
[40]
|
韦正. 过渡金属催化剂的X射线吸收和衍射谱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
[41]
|
赵中飞. Ni-Cu双金属MOFs及衍生的氧化物制备与CO-SCR催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24.
|
[42]
|
高贝贝. MCM-41负载Cu基催化剂用于糠醛转移氢化制糠醇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22.
|
[43]
|
杨梦鑫, 王亚静, 刘文佳, 岳琳, 胡广志, 李贵霞, 刘艳芳. 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工艺去除抗生素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24, 44(8): 64-68.
|
[44]
|
叶辉. UV/H2O2高级氧化去除饮用水中抗生素的中试试验[J]. 净水技术, 2022, 41(10): 43-48+106.
|
[45]
|
岳翠霞. 二氧化氯对典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降解机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2.
|
[46]
|
李玉莲. 水中典型抗生素的吸附去除与基于过一硫酸盐活化的降解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7]
|
吕少岩. 微气泡臭氧化降解磺胺甲恶唑性能与机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 2023.
|
[48]
|
马红梅. 微污染饮用水源中砷及几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分离过程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同济大学, 2007.
|
[49]
|
黄慧婷, 李艳花, 汤贺尧, 肖宇, 罗美娟, 罗方. 氮氧双掺杂多孔碳对四环素的电吸附及其机制[J]. 环境化学, 2024, 43(3): 1035-1046.
|
[50]
|
张晓. 电化学法选择性溴去除/回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51]
|
王一菲. 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改性及其阳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