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符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汉语教育的蓬勃发展,汉字教学作为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是比较困难的部分,因汉字复杂的构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让学习者感到困惑和挑战。本文基于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对外汉字教学与中华文化密切融合的必要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将中华文化融入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期望能够将中华文化有效地融入并贯穿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外汉字教学的质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 unique written symbols of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y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possess distinct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increasing pace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t only fosters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character pedagogy has consistently been a challenging aspect. Owing to the intricate structure and deep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characters, learners frequently encounter confusion and difficulty. Based on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ficiency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non-native learne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necessity of closely integrating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for foreign learners. Furthermore, it specificall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embedd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international learner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Chinese culture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and sustained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o foreign learners,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global propag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唐婉铧. 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策略研究[J]. 国学, 2025, 13(4): 638-644.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091

1. 引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任何一门语言里都有与其文化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汉语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从结构形式到表达方式都带有浓厚的人文因素,这种人文性构成了汉语及汉字教学的独特优势。因此,若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汉语的本质。

当前,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使得文化渗透在汉字教学中难以有效实施。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资源的不足以及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策略等问题也制约了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首先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现状,指出汉字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理解和认同的桥梁,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非常有必要。并提出了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文化的策略,旨在促进在汉字教学中文化的有效渗透,提升对外汉字教学的质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2. 文献综述

汉字教学一直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笔画教学、部件教学、整字教学或注音识字法等,在促进学生汉字识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方法普遍侧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在汉字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文化,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首先,石定果(1997)强调汉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她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更是表明了汉字教学的独特地位[1]。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中,鲁健骥先生(1990)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语言形式,都能负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是有意义的[2]。所以,在任何阶段,语言与文化的融合都具有可行性,关键是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基于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孙怡航(2022)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适当引入汉字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对汉字结构与意义的理解与记忆效率,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深化其对汉字所承载文化内涵的感知[3]。蔡莉莉、钟金芳(2023)进一步指出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通过对汉字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相应解读,可以给外国学生们提供一条更利于学习汉字的道路,在帮助外国学生们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从而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4]

在教学方法层面,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对外汉字教学的实际路径。徐婷(2024)提出将字源教学法与中华文化两者相融合,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来开展教学,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提升识字效率[5]。赵沫涵(2024)则强调,应对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强化汉字结构和理据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掌握汉字音、形、义到掌握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识记与应用[6]。此外,易莉(2024)倡导“字族识字法”,即通过对在音、形、义上具有关联的汉字进行归类,进而展开组块化识字教学,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汉字结构,提高识字效率[7]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如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已有一定的探讨,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某一具体识字方法的介绍与应用,较少从多元方法整合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可行的教学路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多种对外汉字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合中华文化的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旨在为相关教学提供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参考。

3. 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

外国学生在学习我国的汉字时,了解中华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基础的有力体现,展现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财富,也是国际汉字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8]

但在当前的对外汉字教学实践中,尽管融入中华文化被视为是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乎教学理念,也涉及教学资源、方法及策略等多个层面。

3.1. 教学理念上的偏差

部分教师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可能过于聚焦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如发音、语法、词汇积累等,而忽视了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学。这种“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倾向,虽然短期内可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但长远来看,却限制了学生深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汉字不仅仅是语言的书写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缺乏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无疑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3.2. 汉字复杂性与学习者背景差异

汉字以其独特的结构、丰富的形态变化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这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构成了不小的学习障碍。加之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各异,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自然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使得在汉字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变得尤为困难。如何找到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文化切入点,使汉字教学既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又能激发学习者的文化共鸣,是当前对外汉字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3.3. 教学资源与方法的局限性

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制约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汉字文化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同时,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也是一大问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又难以让学习者深刻体验汉字文化的魅力。因此,探索多样化的汉字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文化体验活动等,成为提升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效果的关键。

3.4. 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不应是零散的、随机的,而应是有计划、有系统的。然而,目前对外汉字教学课堂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文化教学策略,导致文化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制定一套既符合汉字学习规律,又能有效融入中华文化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汉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4. 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的意义

在国际汉字教学中,并非只有汉字基本知识的教学,更有中华文化方面的教学,如果将汉字比作一把钥匙,那么文化便是这把钥匙能够开启的宝库。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4.1. 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领悟文化精髓

在面向国际学生的汉字教学活动中,仅仅停留在对汉字基本知识的直接讲授和列举层面,往往难以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及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们简单地知道了汉字的用法,但是不知道汉字的由来。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拥有悠久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汉字教学的效果,并且对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4.2.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加入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对外汉字教学的活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华文化,还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使用汉字。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可以通过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文化内涵和演变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通过介绍汉字的造字法,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是如何从古代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更加直观和生动地表达汉字的形象和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3. 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其形态与内涵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看,汉字本身具有高度的内在负荷,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如果让他单纯地机械记忆这些汉字,学生必然会感到汉字就像一幅幅神秘的图画,想要记住几千幅由点画线条组成的图画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候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记忆负担和学习倦怠。但如果能够融入文化因素分析汉字,使学生真正认识汉字的特点、把握汉字的规律、理解汉字的意义,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9]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相较于大量重复练习汉字形体以帮助记忆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如汉字的造字原理、历史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汉字本质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限于字面的意思,更包括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社会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与现实生活、文化情境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汉字的记忆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且持久,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内在负荷,帮助学习者将抽象的汉字与具体的文化语境建立联结,促进深层次的理解与长期记忆。

4.4. 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语言学习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掌握,更是对其背后文化模式的理解。文化元素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情感。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从而理解并尊重中国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5. 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中华文化的策略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如何使汉字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是对外汉语教师们一直在思考和尝试解决的问题。汉字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情,合理地选择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缺乏中华文化渗透的现状,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5.1. 寻文化之根,根据汉字文化识字

教师应抓住汉字的本质特点,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造字理据开展识字教学。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分析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对学生识别、分析和理解汉字大有裨益。比如,“洋”字,形旁是“氵”,表示是有水的一类事物,声旁是“羊”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如果声旁换成其他读音的字,就会了解更多与水有关的字,如“涨、湖、波、泳、潮、泡、流”等。学生通过了解常用形旁的意义,即使没学过“渴”和“喝”这两个字,也能通过形旁看出两个字的区别,“渴”是“氵”旁,与“水”有关,而“喝”是“口”字旁,和“嘴巴”有关。可见,只要学生掌握汉字常用的基础构件的意义、功能和来源,汉字学习就可以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讲解造字的规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教学一个新的汉字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这个汉字的象形文字,让学生根据这个象形文字猜字,这时教师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这个汉字的由来,拓宽学生的汉字文化视野,还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山”“水”“日”“月”“龟”“象”“鹿”“羊”“牛”等字时,出示这些事物的图片,并打乱顺序给出甲骨文,引导学生把图片和相对应的甲骨文进行连线,在确定学生连线正确后,询问学生这样连线的原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汉字的特征点[8]。在教学时如果能这样从字形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入手讲解,将汉字文化渗透于对外汉字教学,将汉字字源、演变呈现给学生,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表意性,逐步建立起汉字意识,而且能够提高汉字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到汉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

5.2. 品汉字之韵,发掘汉字文化内涵

第二语言的习得,除了教会学生识别和书写汉字,我们更应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在教“大”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笔画的同时融入汉字文化。书写“大”字时,每一笔都应像朋友一样相互协作、谦让,笔画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写好“大”字的关键。在分析字形结构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大”字的一撇一捺所展现的对称形态,反映出一种顶天立地的中正之感。学生能从汉字的读音、形态和含义全面认识汉字,进而深刻而直观地掌握汉字的本质。

在汉语教学中对已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汉语汉字的窍门,而且能够深刻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增强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10]。例如,当我们教授“安”字时,向学生解释在中华文化中,“家”(由“宀”表示)里有了“女”(即女主人)才能安宁与稳定,这样的讲解方式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这个汉字。在讲授“粽”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品尝一下粽子,指出粽子内含糯米,因此字形左边是米字旁,右边则是宗字,暗示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端午节食用粽子的习俗,顺势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将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传统。

5.3. 创新识字方法,结合文化趣味识字

教师可以通过策划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汉字游戏,巧妙运用到对外汉字教学中,比如猜字谜、汉字接龙、汉字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体验汉字的独特魅力[11]。比如通过字谜教学汉字,“牛过独木桥”这个字谜,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头牛过独木桥的样子,最后的一横表示一座独木桥,非常生动形象,与汉字字形联系起来,学生很容易能够猜出谜底是个“生”字。教师还可以根据汉字所涉及的文化主题(如节日、饮食、服饰等)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学习汉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选择生动有趣的汉字故事动画,将汉字与情节融为一体,通过动画的展示,将汉字的形状、意义和发音传达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5.4. 汉字与文化共舞,对外汉语课堂的灵动融合

如何巧妙地将汉字教学和文化渗透在实际对外汉语课堂中结合,也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语言学习必须置于真实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文化认知框架。教师应在课堂中结合学生本土文化与中华汉字文化之间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地融入文化元素,而不能机械化生搬硬套,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影响汉字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师在识字教学备课时,应该制定既符合汉字学习规律,又能有效融入中华文化的教学计划和策略。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在课堂让学生进行文化体验的时候,要注意自然贴切,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汉字教学的文化传播,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剥离。

除了上述教学策略外,对外汉语教师也应该不断充实自身对外汉字教学和中华文化的知识,以期更好地促进汉字教学。

6. 结语

在对外汉字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我们不仅仅是在传授一种文字的书写与运用,更是在引领着每一位汉语学习者踏上一段追溯汉字之源、探寻文化之根的旅程。对外汉字教学不仅需要注重技能传授,更应基于跨文化交际和认知负荷等理论去探讨文化渗透的内在机制,从汉字的表意性和人文性入手,将中华文化有效地融入并贯穿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过程之中,有利于打破传统对外汉字教学的局限,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展现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不仅帮助学生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更让他们得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背后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深化他们对汉字及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学习体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汉字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为了探索和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汉语国际推广,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推广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借助汉语这一媒介,将中华文化推向全球舞台。

希望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能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参考,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汉字的世界里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让汉字之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璀璨夺目。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致以诚挚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赵海霞教授的悉心指导。在研究生学业中,您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引领我深入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

还要感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各位老师的传道解惑,以及同窗们在我论文写作的帮助。感恩家人始终如一的包容与支持,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专注学术的坚实后盾。

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中,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展望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自我提升。我愿以此研究为基石,继续探索对外汉字教学的创新之路,为中华文化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石定果. 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1): 30-42.
[2] 鲁健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1): 37-46.
[3] 孙怡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及其文化教学的重要性[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 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六). 2022: 92-94.
[4] 蔡莉莉, 钟金芳. 对汉语汉字教学, 从汉字文化出发[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 第九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教育创新篇.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62-64.
[5] 徐婷. 对外汉语字源教学法与中华文化融合教学初探——以《HSK标准教程》一、二册汉字板块内容为例[J]. 汉字文化, 2024(24): 93-95.
[6] 赵沫涵. 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理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24.
[7] 易莉. 字族识字法在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 2024.
[8] 王紫荆, 刘文文, 张一迪, 等. 国际汉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 7(3): 132-133+153.
[9] 马莹, 李光杰, 蒋晶. 汉字文化的构成及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意义[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34(1): 197-198.
[10] 王铁利. 汉字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J]. 汉字文化, 2015(5): 26-29.
[11] 温晓芳. 对外汉语教学: 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J]. 文教资料, 2020(10):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