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然而,当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仍存在教师协同育人胜任力薄弱、家长协同育人意识淡薄以及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能缺乏等现实困境。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协同共育的多维困境,需要提高教师的协同育人胜任力,提升家长的协同育人认知水平,并探索出符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协同育人模式,才能确保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Abstract: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bo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t large. There is a consensus that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collaboratively engage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se children. However, practical challenges persist in the current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cluding the limited competencies of teacher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 lack of awareness among parents regarding their roles in this collaboration, and insufficient effective outcomes from these collaborative efforts. To address the multidimensional challeng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imed at promo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t is crucial to enhance teachers’ competencie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mprove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this approach, and explor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s that align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needs of these children. Only through these measures can we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itiatives focused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1.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是指年龄在0~17岁之间,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务工或流动超过六个月而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农村儿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共有4177万人(国家统计局,2020)。研究发现,留守经历会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知到被忽视和歧视(曹海波,王敬欣,张阔,2022),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体验到的安全感较低,进而表现出抑郁、焦虑、孤独、攻击行为和社会退缩等心理与行为问题(Theron, Hltge, & Ungar, 2023)。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促进留守等困境儿童的健康发展,2023年10月,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了解他们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它不是家庭、学校或社会单方面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识别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儿童群体中,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与父母长期分离会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知到被忽视和歧视,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体验到的安全感较低,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差(戴斌荣,陆芳,付淑英,2022)。已有研究发现感受到情感忽视水平更高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游戏成瘾(Sun, Liu, & Yu, 2019)。干瑜璐等人的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因为体验到较低水平的安全感而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干瑜璐,杨盈,张兴利,2017)。曹海波等人通过元分析技术梳理了歧视知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感知到他人歧视,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曹海波,王敬欣,张阔,2022)。此外,留守经历不仅会导致儿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更明显,还会对心理弹性、逆境信念、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更差(傅小兰,张侃,2020)。由此可见,需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家庭功能受损催化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家庭作为微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与个体的健康、全面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儿童来说,最基本的家庭功能是提供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实现这一基本功能的前提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深刻的、稳定的情感联结。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支持,导致这一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面临重大挑战,因而心理健康也受到威胁。已有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差于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问题行为(白慧慧,王雨晴,孙婉靖,2022;陈锋菊,罗旭芳,2016)。此外,研究者还考察了留守对个体的长期消极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没有留守经历的个体来说,有留守经历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更处于劣势(刘浩,2023)。
2.2.2. 消极的校园人际关系助长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学校是微观生态环境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因素特别是校园人际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作用。老师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管理者,在他们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凭借和谐的师生关系向他们传授人际交往技能和情绪管理策略等教育管理信息,这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而消极的师生关系则会加剧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非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与教师间的关系更差(付淑英,2021),这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同伴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生活网络中的另一重要成员,能够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需要,是农村留守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的重要源泉。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建构产生消极影响,即留守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比非留守初中生更差(钱佳,郝以谱,李豪,2021),这也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2.3. 多重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加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逐渐突出,研究者开始关注多种风险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促发的累积和聚集效应。累积风险模型是考察多重风险因素累积效应最广泛的理论,主张风险因素是协同发生的,并以累积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影响。研究者从不同层面考察了风险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累积效应。如研究者考察了家庭中风险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累积效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遭受的家庭风险因素越多,心理健康问题就越严重(范兴华,方晓义,赵纤等,2023)。研究者还考察了范围更广的生态风险因素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累积效应,同样发现了有留守经理大学生同时遭受多种风险因素时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毛惠梨,李翠,袁孟琪等,2023)。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在同一时期经历的各级各类风险因素会以叠加累积的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建立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教联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当前,教师协同育人胜任力薄弱、家长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协同育人内容与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不符等因素,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障碍。
3.1. 教师协同育人胜任力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开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为此,2022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为有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作为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协同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协同育人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和质量。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教师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学科教学,相关工作难以量化,因此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的协同育人工作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最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这一任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技巧也是教师需要通过培训提高的技能,一些教师会因缺乏沟通技巧而避免与家长接触,但是在面对家校冲突时,缺乏沟通技巧的教师可能会激化家校矛盾,削弱家校之间的信任(朱永新,2021)。总之,教师协同育人胜任力不足可能会致使他们在完成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时出现低意愿、低效率、形式化等现象,最终导致协同育人工作流于形式。
3.2. 家长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协同育人的意识与认知水平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因长期与孩子分离,对孩子身心状况和日常表现了解不多,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对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也认识不清,最终在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中积极性不足。例如,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片面地认为,自己不懂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且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应该由学校负责,从而未尽到自己应尽的教育义务。这种认识不足还可能会阻碍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工作进程,比如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没有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不需要相关教育,因而当学校或教师向自己提出协同共育的相关要求时,认为学校在转移教育责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心理健康存有偏见,当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时,害怕孩子披上有心理疾病的标签而影响未来发展,因此向学校隐瞒孩子的真实问题,甚至在面对学校提供的专业援助时也不愿意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可能成为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障碍。
3.3. 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能缺乏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儿童群体中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之一,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结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机理,探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协同育人策略。然而学校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时,常常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即学校与所有学生家长的协同育人内容一致,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庭情况,导致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缺乏实效性。例如,学校或老师常常会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将相关教育主题传达给家长,并不会区分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此外,协同育人目标偏差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成效较差的原因。有些教师在与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合作育人工作常常是在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这种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的滞后性偏离了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注重提升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这一积极目标。
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化解路径
4.1.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协同育人胜任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专任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胜任力,才能做到“全员育人”,营造出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胜任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第一,重视引导教师的协同育人理念更新。教师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协同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协同育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基于此,学校应该明确教师的协同育人责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协同育人培训计划,以此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应该完善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评价保障制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重视培养教师的示范、启发、合作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良性双向的互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因长期与孩子分离,可能对孩子身心状况和日常表现了解不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与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工作中需要能示范、懂启发、善合作的教师,这样才能帮助家长消除教育偏见,激发家长承担教育责任的主动性。
4.2. 加强指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育人水平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方面,需要强化家长承担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育人能力,提升家长协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长的育人意识。可以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向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还能够教会他们一些心理保健知识,提高他们预防、识别和干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第二,学校还应通过持续的家校沟通,为不同留守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这种协同育人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留守家庭的独特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有效的决策。
4.3. 立足实践,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需要明晰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和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为学校开展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系统开展科学调研,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学校组织专业力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等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系列专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机制,帮助教师在掌握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工作。二是不断总结预防与干预策略效果,提炼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要达到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应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要及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开发与总结系列预防与干预方案,最终探索出符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
本项目受到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C/2023/01/68)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编号:2023JY15-GX-L0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