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Fauconnier (1997)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聚焦于新创结构的生成。其主要原理为源自两个不同输入空间的要素与结构经过跨空间映射,被选择性投射至合成空间,最终在此空间生成新意义。该理论可阐释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操作:原文空间与译者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原文空间的语言意义结构同译者空间内译者被原文所激发的对源语、目标语及其文化的认知进行融合,最终产出译文。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是具有独立语义功能的整体单位(Goldberg, 1995) [1]。在各类构式中,致使移动构式是典型的论元结构构式,其结构表达式为[SUBJ [V OBJ OBL]],语义核心为“施事以某种方式引起受事向某处位移”。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然而Away构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致使移动构式,具有独特的语用效果,但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针对该构式的汉译研究更是匮乏。
根据独特项假说(Tirkkonen-Condit, 2004) [2],每种语言皆存在某些特殊语言要素,即语言独特项,其在其他语言中缺乏直接对应表达,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困难,从而降低翻译文本的自然性和地道性。因此,本文将基于COTE和FLOB这两个英语可比语料库,验证英语致使移动Away构式是否为翻译英语中的译语独特项,即Away构式在翻译汉语中出现的频次是否比在原创汉语中出现的频次少。其次,基于“燚炎英汉平行语料库”,本研究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进一步探究英语Away构式在汉译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形”。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英语致使移动Away构式的理论研究,并且从翻译实践上看有助于探寻该构式的翻译策略。
2. 研究背景
2.1. 致使移动构式
致使移动构式的结构主要为“施事主语 + 动态动词 + 受事宾语 + 路径/位置短语”,其中路径/位置短语通常包括介词和副词。现有研究多从生成语义学、生成语法、认知语法等视角探讨致使移动构式。但就研究对象而言,多数研究聚焦于含介词的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忽视了含副词(如away, off, out)的构式。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关注以副词away结尾的致使移动构式,如Jackendoff (1997) [3]将宾语为时间、末尾介词为away的构式归为“Time-away”这一特殊构式;Goldberg (2003) [4]认为这一构式在跨语言交际中属于一种非常规构式,必须要对该语言文化有一定的输入才能理解该构式的含义;Croft & Cruse (2004) [5]认为Time-away构式是一种“图式性构式”;张建理、骆蓉(2014) [6]将能构成Away构式的动词分为了九类,将其构式意义从人们直接体验的物理空间拓展到了时间域、社会域、心理域、空间域等抽象认知域。本文中要探讨的Away构式既包括表示物理状态(如位移、消失等)的变化,也包括通过跨域识解产生的抽象概念(如时间域的隐喻表达)。
2.2. 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在其著作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7) [7]中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是一种构建新意义的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 2001) [8],这一过程被视为人类思维的基本机制(Fauconnier & Turner, 2002) [9]。如图1所示,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空间:输入空间1 (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2 (Input Space 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形成认知关联,类属空间由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或要素构成。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重整合过程,将输入空间投射的选择性要素转化为新创结构(Fauconnier, 2001) [8]。由此可见,合成空间在吸收输入空间要素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概念——这意味着输入空间原本不具备的概念内容在整合过程中得以生成。由于该理论客观反映了人类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认知、二语习得等相关研究。
Figure 1.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图1. 概念整合网络
在翻译研究中,概念整合理论也被用于解释翻译过程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中的概念整合网络(胡显耀,2021) [10]如下。
图2中,原文空间(Source Text Space)指原文激活的概念框架,包括作者的交际意图、文本隐含的文化因素等;译者空间(Translator Space)是译者在理解和重塑原文时被激活的心理空间。类属空间中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共性特征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最终,原文空间的语言意义结构与译者空间的译者认知因素在“合成空间”中整合,从而生成目标译文。
Figure 2.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odel in translation
图2. 翻译中的概念整合模型
Fauconnier & Turner (2002) [9]提出了四类基本概念整合网络: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与双域型。简单型网络中输入空间1仅含一些元素而无框架,而输入空间2只有抽象的框架,没有元素;镜像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具有相同框架,但元素不同;单域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框架不同,其中一个框架将会被延伸从而形成合成空间的框架;双域型网络与单域型网络的区别是双域型网络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上。
该理论可应用于翻译研究。由于两个输入空间涉及不同语言文化,其组织框架常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故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单域与双域网络。胡显耀、郑慢(2023) [11]总结出了三类翻译整合类型:单域归化、单域异化及双域整合,验证了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与解释力。
2.3. 独特项假说
Tirkkonen-Condit (2004)提出的独特项假说(Unique Items Hypothesis)认为凡是译入语中“不可译”的或源语中不存在的语言项在译文中往往使用不足,也就是“译语独特项减少”这一特点。现有研究主要从二语习得(Chesterman,2007;李涛、陈勇,2015) [12] [13]和认知语言学(胡显耀,2021;Halverson,2017) [10] [14]视角阐释该假说。例如Halverson (2017) [14]提出的“引力假说”:若某构式在源语或目标语中凸显,或两语言间存在该构式的“翻译对”(translation pair),则该构式在译文中会过度呈现,即产生“引力”;若源语缺失该构式的对应表达,则在译文中会呈现不足。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这种翻译现象与译者的概念整合机制相关。源语与目标语的共有特征,也就是被纳入类属空间的特征,最后能在合成空间整合凸显(胡显耀,2021) [10];而语言独有项因缺乏“翻译对”的对应关系,而导致这些译语特征呈现不足。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
(1) 致使移动Away构式是否为翻译英语的译语独特项?
(2) 致使移动Away构式根据其动词语义可划分为多少种类型?
(3) 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看,Away构式汉译有何认知理据?
3.2. 研究语料
本研究主要采用两个单语可比语料库与一个平行语料库。两个可比语料库分别为英国英语语料库FLOB (Freiburg-LOB Corpus of British English)与翻译英语语料库COTE (Corpus of Translated English)。FLOB与COTE两个语料库均为按照布朗家族语料库规范建立的百万词规模平衡语料库,包含新闻、通用、学术和小说四大类语域和15种体裁,各自有500个随机取样的文本,每个文本约2000词。平行语料库采用“燚炎英汉平行语料库”,该库同样参照布朗语料库模型建立,包含500对英汉平行文本。
3.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McEnery & Xiao (2006) [15]提出的平行语料库与可比语料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这种研究方法兼具两类语料库的优势:一方面可通过平行语料库获知两种语言在词汇、短语或句子层面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又能观察翻译语言与原创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采用该方法具有合理性。
3.4. 研究步骤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 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分别检索统计COTE与FLOB语料库中Away构式出现的频次;
(2) 基于两个语料库中Away构式的标准化频次,进行卡方检验,检验两者的差异显著性;
(3) 通过数据分析验证英语致使移动Away构式是否为翻译英语中的译语独特项;
(4) 基于燚炎英汉平行语料库,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阐释Away构式的翻译特征和译者认知规律;
4. 结果和讨论
4.1. Away构式作为译语独特项
本研究基于两个单语可比语料库提取了Away构式(X verb Y away)的频次,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frequency of Away construction in two corpus
表1. Away构式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
语料库类型 |
生频次 |
标准化频次 |
翻译英语(COTE) |
79 |
62 |
原创英语(FLOB) |
87 |
84 |
如表1所示,翻译英语语料库COTE中Away构式的标准化频次为62,显著低于在原创英语语料库FLOB中的标准化频次(84) (p = 0.046 < 0.05)。这说明Away构式是翻译英语的译语独特项。
研究还发现两个单语语料库中的Away构式包含了很多相同的动词,且这些动词大多表示施事的某个动作导致受事发生位置、空间等物理变化。然而,有些动词构成的Away构式却表示某种抽象意义,比如give表示施事将受事的所有权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代表的是所有权的改变。此外,还有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Away构式仅存在于原创英语语料库FLOB中,但无法在翻译英语语料库COTE中找到。以下例子摘自FLOB:
(1) Regan virtually slept the weekend away. She hadn’t realized just how exhausted she was from the gruelling sessions in San Francisco until she was back in her own bed.
(2) I started going out more, visiting the art galleries or the theatre and spending the odd weekend away with Janet, driving to Stratford-upon-Avon, or to Woodstock to stay at the Bear Inn.
(3) Then I shrugged these feelings away.
(4) I had a very good massage with aromatic oils which chased all my tensions away.
以上现象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予以阐释:首先,基于引力假说(Halverson, 2017) [14],如果源语与目标语间缺乏某个构式的翻译对,那么该构式就会在译文中呈现不足。因此,Away构式在翻译英语中呈现不足可能是因为源语中没有与英语Away构式对应的“翻译对”,即没有与英语Away构式对应的结构。其次,依据概念整合理论,输入空间1包含原文的语言特征和其对应的社会文化,输入空间2由译者在翻译原文时被激活的心理空间构成。由于源语与目标语中缺少Away构式的对应,因此在译者在将其他语言翻译为英语时,其心理空间中难以激活英语Away构式,从而导致在合成空间进行概念整合时Away构式无法得到凸显。
4.2. 英语致使移动Away构式的汉译
英语Away构式所传达的语义在汉语中是如何呈现的呢?本研究在燚炎英汉平行语料库中总共检索到了89个有效的Away结构。在对检索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后,研究发现Away构式的含义可根据其动词分为以下几类:
a. 施事致使受事向另外一个方向移动。
b. 施事转移受事到另外一个地方。
c. 施事将受事从某地或某物移除。
d. 施事将受事放置在某处进行妥善保存。
e. 施事持续或长时间做某事。
本文将基于胡显耀、郑慢(2023) [11]提出的三种翻译整合类型(单域归化、单域异化和双域整合)对上述几类Away构式进行详细阐述。“单域”指语言形式仅基于源语或目标语一种语言框架,即单域网络。其中,单域归化指译文的语言结构更贴近目标语,而单域异化则更贴近源语。双域整合指翻译形式基于源语和目标语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语言框架,即双域网络。以下部分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描述并解释英语Away构式汉译的特点。
a. 施事致使受事向另外一个方向移动。
(5) 原文:When he saw me watching him, he grinned suddenly, then frowned and jerked his head away. With a sharp snap I let the blind-slat drop.
译文:当他看到我正在瞧他时,他咧开嘴笑了笑,然后又皱皱眉,最后他的头向旁边一扭转过身走了,这时我立刻放下了百叶窗的叶片。
(6) 原文:Even if a woman picks a coordinating, rather than matching suit, the pieces should be conservative and not draw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point of the interview.
译文:虽然可以自己搭配而不是挑选成套的西装,但是这身行头必须保守一些,不要偏离面试这一主题。
例(5)中原文中的“jerked his head away”指“他将头转向另一个方向”,然而译文为“他的头向旁边一扭转过身走了”,意思是他转头并走开了。在译文中,译者基于原文中的“away”一词增添了“走了”的含义。通过采用增译策略,译者得以在译文中实现双域整合,使译文更加流畅。在例(6)中,原文中的“draw attention away”并非物理变化,而是一种隐喻表达。译文为“偏离”而非“转移注意力”。译者没有翻译“attention”一词,但“离”字成功地表达了原文中“away”的核心含义。因此,该译文可视为双域整合的结果,既传达了原文中Away构式的意义,且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b. 施事转移受事到另外一个地方。
(7) 原文:Art took him away from Bradford and his parents’ world, but art allows him to bring them closer again.
译文:艺术,让他走出家乡,却也让他离家乡更近。
例(7)中的Away构式是“took him away”,用于表达将受事转移到另一处,直译为“把他带走(出)”,但译文是“让他走出”,这使语言结构从“把”字结构变为“让”字结构。通常,汉语中“把”字结构强调施事(主语)的行为,而“让”字结构则强调受事(宾语)的行为。原文是一种隐喻表达,将“艺术”拟人化并赋予其人类行为。然而,由于语言组织框架的改变,该隐喻含义在译文中被削弱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单域归化的结果,因为这一改变可能是为了顺应句中后半部分内容的语言形式,即因为原文中的“allow”常常会翻译成“让”字结构。句子结构的改变使汉语译文在衔接上更加流畅自然。
c. 施事将受事从某地或某物移除。
(8) 原文:To remove tea stains from countertops, spray a little WD-40 on a sponge or damp cloth and wipe the stain away.
译文:去除厨房台面上的污渍,只要喷一些WD-40防锈剂在海绵或湿布上,擦拭污渍即可。
(9) 原文:When my father asked him how he could repay his kindness, he waved the question away.
译文:当父亲问他该如何报答他的热心时,他轻描淡写地排解了父亲的疑问。
例(8)中的Away构式是“wipe the stain away”,可直译为“擦去污渍”。在翻译该类Away构式时,译文通常应包含“去”字以传达“away”的含义。然而,其译文却为“擦拭污渍”,译者并未传达“away”的含义,但我们仍能理解其含义为“擦掉”、“擦去”,因为汉语是意合语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在英语中,不同的语言结构传达的意义不同,且语言结构固定、严谨,但在汉语中,意义表达依赖于语义逻辑和上下文衔接。从这个角度看,例(8)的译文也是单域归化的结果。
例(9)中的Away构式是“waved the question away”,直译为“把问题挥走”,但这样的翻译在汉语中显得比较奇怪。事实上,“问题”是一种抽象概念,无法被物理地“挥”走。译者选择将其译为“轻描淡写地排解了疑问”,生动地传达了“wave”一词的隐含意义。首先,“wave”属于手部的一种轻微动作,在原文构建的语境中,施事“他”是在回应某个父亲的感谢,在他看来这不必放在心上,为此译者添加了“轻描淡写地”这一修饰语。其次,“wave”原本是物理性的动作,但在英语原文中属于一种隐喻的表达。基于此点,译者通过将“wave”这一具体的动作译为汉语中的抽象动词“排解”来再现隐喻含义。该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中Away构式的隐喻意义,还增添了一些对动作的修饰性的描述,使其更符合目标语(汉语)的语言框架。因此,可以说该译文是双域整合的结果。
d. 施事将受事放置在某处进行妥善保存或保管。
(10) 原文:He got down on his knees and put the shoes and boots away, quietly.
译文:他跪下来,把鞋和靴子放好,静静地。
例(10)中的Away构式是“put the shoes and boots away”,意思是将鞋子和靴子妥善保存在某个地方。译文是“把鞋子和靴子放好”,与其他例子一样,也将Away构式处理为汉语中的“把”字句。此外,译文中的“好”传达了英语原文中Away构式“妥善保存”的含义。因此,此例中的Away构式是双域整合的结果,因为译文既符合汉语的语言框架,又完整地表达了整个英语Away构式的语义。
e. 施事持续或长时间做某事。
(11) 原文:They’d had a blissful weekend away together.
译文: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周末。
(12) 原文:Over the years she had become accustomed to who she was in other people’s eyes: she knew she would be considered a loser by her Chinese acquaintances in America, a divorced woman toiling her life away in an animal-care facility, someone who had failed to make it;
译文:多年以来,她已经习惯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她知道,在美国的华裔熟人看起来,她过得很失败,一个离异的女人,在一家动物关爱机构干着苦活,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此类Away构式常包含隐喻含义,因为受事通常是无生命名词。例(11)中的Away构式是“had a blissful weekend away”,其中“away”一词表明动作持续了整个周末,该构式主要用来强调时间流逝。在译文中,译者选择将其译为“度过了”这一动词短语,其中包含了“had”(度)和“away”(过)的含义。译文既再现了原文中Away构式的含义,也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因此属于双域整合。例(13)中,Away构式“toiling her life away”可直译为“劳碌地度过她的一生”。但实际译文是“干着苦活”,这比原文中的隐喻含义更生动,因为该动作是具体可视的。但是,“away”(度过)和“her life”(一生)的含义并未在译文中再现。从这点看,该译文是单域归化的结果,它改变了原文的组织框架和语义构建,表达更简洁。然而,若能将其译为“在一家动物关爱机构劳碌地度过一生”,则会与原构式在语言形式和含义上都更为一致。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译英语Away构式为汉语时,译者通过在译文中添加、删除或改变某些语言元素实现了单域归化和双域整合这两种构式整合,但几乎没有采用单域异化的整合方式。也就是说,在翻译英语Away构式时,译者很少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翻译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为汉语时,通常将其翻译为把字句,但在实际操作中,译者有时会不遵循这样的翻译方法,因为汉语的句子形式比较灵活,更加注重语义逻辑而不是句子形式。其次,Away构式的含义常取决于其动词的含义。在真实的译文语料中,“away”一词常常没有直接对应的固定表达,有些译文甚至没有对away进行翻译。
5. 结论
本文基于FLOB和COTE这两个单语可比语料库,探讨了英语致使移动Away构式在翻译英语中是否是一种译语独特项。随后,基于燚炎平行语料库,本文根据Away构式中不同动词所表达的不同意义进行分类,并分别选取了部分例子来分析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概念整合类型。研究发现:(1) Away构式是翻译英语的译语独特项。换言之,与原创英语相比,翻译英语文本中Away构式出现的频次较少。(2) Away构式按其动词的语义可分为五类,该构式不仅可以表达物理位置的变化,也可表达某种隐喻含义,尤其是在时间域,可以表示做某件事耗费了一定的时间。(3) 译者在翻译英语Away构式为汉语时,常选择单域归化和双域整合这两种类型,其中单域归化最为常见。也就是说,译者更倾向于采用诸如减译等翻译策略,从而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汉语的表达方式。具体而言,当原文空间与译者空间的语言要素投射到类属空间时,原文中那些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等项的语言要素会在译文中被删除,以求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无法在译文中被完整传达和再现。然而,如果译者采用的是双域整合的整合类型,那么生成的译文不仅将保留原文中Away构式的各项语言要素的形式和含义,还会尽可能让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框架,从而更加有效地再现英语Away构式的独特语义特征和语用效果。本研究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揭示了翻译过程的本质,为英语致使移动Away构式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启示。然而,本研究所关注的语言类型仅限于英语和汉语,其他语言与英语Away构式之间的翻译特征仍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