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国内《西游记》外译研究的动态历程和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Dynamic Evolu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Domestic Foreign Translation Studies 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A CiteSpace-Base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达到了中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其外译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6.4.R1,基于1994~2024年中国知网收录与《西游记》外译研究相关的248篇期刊文献展开文献计量分析,发现:(1) 研究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1995~2008)关注异化和全译,探讨译者风格;发展期(2009~2019)侧重交际语义翻译,开始出现跨学科融合;成熟期(2020~2024)跨学科研究更显著,侧重量化分析和元认知分析等跨学科分析;(2) 研究热点聚焦于外译策略和译本分析,涵盖接受美学和传播学视域下的句子、语篇及译本研究;(3) 未来研究将聚焦于蓝诗玲译本,并研究副文本、儿童文学元素在外译中的作用。
Abstract: As one of China’s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represents the zenith of ancient Chinese romantic epic novels and its translations hold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is study employs bibliometric analysis via CiteSpace 6.4.R1 to examine 248 journal articles (1994~2024) from CNKI on its overseas translation. Key findings include: (1) Research evolved through three phases: an incubation period (1995~2008) focused on foreignization, complet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 styles; a developmental period (2009~2019) emphasizing communicative-semantic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nd initial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a mature period (2020~2024) marked by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ologies such as quantitative and metacognitive analyses. (2) Research hotspots center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xt analyses, particularly sentence-level, textual, and translational dimensions under frameworks like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3) Future directions prioritize Julia Lovell’s translation, paratexts, and the rol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elements in outward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刘亮. 近三十年国内《西游记》外译研究的动态历程和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378-38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48

1. 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一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并称为四大名著,有重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基于文献梳理综述路径的《西游记》研究屡见不鲜,研究主题关涉佛教与《西游记》的关系[1]、版本与插图[2]、文化负载词英译[3]与续书[4]等。现有《西游记》译介涉及日本、泰国、德国、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等。以法德两国译介情况为例,既有研究探究了德译本中副文本中中国文化形象建构[5]和东方整体视野下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小说的研究模式[6]。总体而言,《西游记》的英语译介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关涉詹纳尔、余国藩、李提摩太、蓝诗玲等译本;而其他国家的译介研究稍显不足。但现有研究均未从外译研究角度切入探究《西游记》研究的发展历程。

本研究基于文献梳理与计量的综述路径,设置“西游记”与“翻译”等主题词,系统检索1994~202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与《西游记》外译研究的期刊文献,经剔除无关文献、书评和征稿之后,得到248篇有效文献,导出Refwork形式,运用CiteSpace 6.4.R1,以自然年度为时间切片,选择Author和Keyword为节点类型分析文献数目关系和分布模式,展开文献计量分析:(1) 通过年发文量、关键词时区及作者共现揭示研究现状;(2) 以高被引文献、关键词频次和关键词聚类探讨研究热点;(3) 基于关键词突变预测研究趋势。

2. 研究现状

本研究通过分析年发文量、关键词时区以及作者共现剖析《西游记》外译研究的进展或已取得的成果。

2.1. 研究历程分析

依年发文量绘制年发文量曲线,并将CiteSpace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提取并选择248篇论文中频次在2及以上的关键词,利用Time Zone绘制年发文量及关键词时区图,如图1所示。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and keyword timezone distribution

1. 年发文量及关键词时区分布图

以年均发文量和关键词时区分布为参量可以发现,《西游记》外译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995年至2008年为萌芽阶段。年发文量较少,主要从异化和全译切入探究译者风格选择。异化最先是由Venuti提出的[7],指的是偏离目标与文化当前主流价值观,对本土典律排除在外的原文进行恢复,以边缘文化抵制、修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8]。以译作对原作内容的保留程度为基准可将翻译二分为全译和变译。全译指完整性翻译或译作力求完整的翻译活动[9]。萌芽时期研究集中探讨外译应保留汉语风格还是适应目的语读者风格,探讨译者翻译风格。

2009年至2019年为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11篇,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达到峰值;研究对象呈系统化特征,涉及双关语、人名和佛教文化等。以双关语为例,既有研究对比分析了詹纳尔译本和余国藩译本,指出双关语应优先译为同类双关语,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含义[10]。研究方法关涉翻译伦理、接受美学和期待视野等。翻译伦理是指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对译者提出的道德要求。既有研究以互惠理论为出发点,探究了詹纳尔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11]。发展阶段研究关注度不断提高,研究对象呈现系统性分布,出现与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等跨学科融合。

2020年至2024年为成熟阶段。年均发文量维持在17篇以上,规模相对稳定,涉及语料库、副文本和元认知等主题。近年来研究运用计量文体学,从语言总体特征、关键词和词汇搭配等层面比较了蓝诗玲译本和韦利译本[12];并通过创建前者的平行语料库,利用网络和聚类分析了译者詈语处理,突出了用现代话语重述中国经典故事的译者角色[13]。《西游记》外译是一种元认知跨文化模因传播活动[14];既有研究指出译者经过元认知体验与调控,在宗教专有名词外译中实现了源语与译语的最佳关联[15]。相较于发展阶段而言,成熟阶段研究借助语料库、元认知分析等探讨译者风格、翻译规范以及翻译元认知过程,侧重量化分析,跨学科融合趋势加深。

综上,近三十年《西游记》外译研究呈阶段性分布,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研究由最初的译者风格探究发展到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等跨学科融合再到语料库、元认知策略等量化研究,不断深化。

2.2. 作者分布

《西游记》外译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节点为引文年轮型,仅显示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节点。

Figure 2. Author co-occurrence visualization network

2. 作者共现可视化网络

由节点数量及颜色可初步得出,该研究作者群体庞大,自1994年以来,共有259位作者发表过相关248篇文章;近五年的作者数量分别为20位、18位、25位、21位和22位,其中王峰、罗娜和邱玉华等8位作者的发文量均在2篇及以上,新兴作者群体规模和发文数量也较稳定。

本研究统计了发文量三篇及以上作者的首次发文年份和所属机构,如表1所示。王文强、王镇、刘珍珍等12位学者的发文数量均在3篇及以上,高产作者规模较大且较稳定。朱明胜教授的发文量位列榜首,其研究以国社科基金“《西游记》在英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研究”为依托,通过译本对比和传播学考察了《西游记》经典化过程。译本研究关涉典故[16]以及熟语翻译[17];传播学研究涉及跨媒体传播。既有研究通过检索1930年到2015年《纽约时报》中西游故事报道[18]和后现代背景下《西游记》的美国影视改编[19],分析了主流媒体和跨媒介传播在《西游记》传播中的作用。

综上,近三十年《西游记》外译研究已经形成了以朱明胜、王文强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体和以王峰、罗娜为代表的新兴作者群体,研究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关涉译本对比和传播学视域下的译介等主题。

Table 1. Core author information statistics

1. 核心作者信息统计表

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

首次发文年份

研究机构

1

朱明胜

6

2016

南通大学

2

王文强

5

2018

安徽科技学院

3

王镇

5

2015

江苏海洋大学

4

刘珍珍

4

2017

淮阴师范学院

5

谢晓禅

4

2013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

严苡丹

4

2018

大连海事大学

7

周风琴

3

2015

淮阴工学院

8

王峰

3

2021

山东大学

9

荣立宇

3

2017

天津师范大学

10

邱玉华

3

2020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11

罗娜

3

2021

内蒙古工业大学

12

林桂红

3

2012

中州大学

3. 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某一研究领域中一段时间内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问题[20],可以使用词频统计法、共词聚类法、高被引文献主题识别确定。本研究通过高被引文献梳理、词频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呈现研究热点。

3.1. 高被引文献

高被引文献因广泛影响力、与引证文献的内容和主题相关性等被用于探测研究热点[21]。本研究通过被引量前10的文献主题分析判定研究热点(见表2)。

Table 2. Top 10 most cited journal articles (Citations through December 31, 2024)

2. 被引前十期刊论文(被引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发表

时间

被引

次数

1

《西游记》百年英译的描述性研究

郑锦怀

吴永昇

广西社会科学

2012

85

2

变译和全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不同效度

张永中

上海翻译

2018

69

3

《西游记》余国藩英译本中诗词全译的策略及意义

苏艳

外语研究

2009

58

4

汉语叠字诗词英译标准初探——以《西游记》两译本为例

刘泽权

张丹丹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50

5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

何元建

汉语学习

1996

40

6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生产描述研究中的应用——以亚瑟·韦利英译《西游记》为例

骆雯雁

外语研究

2020

40

7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

杨昭全

社会科学战线

2001

35

8

论詹纳尔《西游记》英译本的异质性及意义

周远航

上海翻译

2018

36

9

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译的生成性接受

刘虹云

胡陈尧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1

10

论译者的主体策略——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欧阳东峰

穆雷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

32

11

基于读者反馈的《西游记》英译版海外传播研究

余承法 郑剑委

湖南师范学学社会 科学学报

2021

31

由主题识别可得,当前《西游记》外译重点关注汉语特征翻译;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及行动者网络理论等理论的应用拓展了《西游记》译介传播。张永中从传播模型五要素为切入指出译者采用摘译、编译和缩译等增强了《西游记》海外传播深度[22]。骆雯雁指出韦利译本的生产过程包含自由且独立的翻译空间、迅速发起的翻译项目、精心构思的译本设计以及译本校对等[23],该行动者网络促进了译本传播。研究对象涉及句子、语篇和译本,探究了“可”字型问句的翻译策略[24]、叠字诗词在詹纳尔译本和余国藩译本中的翻译情况[25]和《西游记》的译介情况[26]

综上所述,《西游记》外译研究对象涉及词汇、语篇以及译本,涵盖范围广;研究内容包含传播学模型、行动者网络理论指导下的译本研究及译介传播。

3.2. 高频关键词

词频统计法即用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确定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方法[27];中介中心性关涉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重要性[28]。词频高、中介中心性强的关键词可体现研究热点。本研究统计了前十位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剔除“西游记”和“翻译”等关键词后,可分为外译策略研究和研究对象分析两大类,如下表3所示。

Table 3. High-frequency keywords

3. 高频关键词表

外译策略研究

译本研究

关键词

频次

中介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频次

中介中心性

年份

翻译

31

0.39

1999

文化

5

0.03

2009

西游记

19

0.25

2007

四大名著

5

0.01

2010

异化

11

0.07

2008

《猴》

4

0

2016

翻译策略

9

0.11

2014

英译

15

0.13

2009

可译性

4

0.01

2008

蓝诗玲

4

0.02

2022

归化

8

0.02

2013

余国藩

13

0.16

2010

接受美学

6

0.09

2015

孙悟空

4

0.04

2017

交际翻译

4

0.01

2009

李提摩太

8

0.08

2012

佛教

4

0.01

2012

外译策略研究聚焦于异化、归化和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翻译的融合为评估译本读者接受度提供了科学方法。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鼎盛于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逐渐融入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29];最根本特征是把读者提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29]。经文献检索发现,中国知网收录了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西游记》英译的9篇学位论文,含博士论文2篇和硕士论文7篇;这些研究从接受美学出发探讨了译本翻译中读者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促进了外译传播。从翻译策略来看,无论是韦利译本选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还是余国藩全译本选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都是为了满足时代受众的期待视域与审美距离[30]

外译对象关涉译本研究。在《西游记》走进英语世界的170年中,24位译者推出了各自的译本[31],包括李提摩太、海伦·海耶斯、詹纳尔和余国藩等人译作。以海伦·海耶斯的英译本《佛教徒的天路历程》为例,该译作着重阐释原著中的佛教成分,散发出浓厚的佛教气息[32]。从高频关键词分布来看,关键词“余国藩”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最高,分别为13次和0.16,为研究热点。余国藩译本为《西游记》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该译本通过厚译或增译在文本结构、文化要素等层面展现了多层宗教寓言叙事架构[33]。在诗歌翻译上,该译本通过挪用英诗中格律、押韵,展现了诗体韵文的音韵特征[34];通过展现句式长短特征,再现赋体韵文的形式特征[35]

综上,目前《西游记》外译研究注重外译策略研究和研究对象分析。在外译策略研究上,除异化、归化等常规翻译策略研究之外,接受美学与翻译融合研究为译本研究提供了多维框架,有利于译本读者接受度评估;研究对象分析注重译本研究,尤以余国藩译本研究为重。学界较为注重该译本叙事架构以及诗体、赋体韵文的翻译研究。

3.3.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以同一文献中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为依据,以聚类统计将密切相关的关键词组合,探究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方法[36]。聚类效果可通过Q值和S值来判断[37]。如图3所示,Q值为0.7933,S值是0.9305,表明聚类效果显著且科学合理。本研究仅显示包括10个节点以上的聚类,即编号在前7位的聚类。聚类可视化图谱以及各聚类关键词分布表如下图3表4所示。

由聚类分析可看出,近三十年外译研究包含了翻译风格、外译策略、译本和文化因素四个方面,具体叙述如下:

Figure 3. Visualization map of keyword clusters

3.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

Table 4. Node count per keyword cluster

4. 关键词聚类所包含的节点数量

研究分类

聚类标签

节点数量

S

平均年份

代表关键词(LLR)

翻译风格研究

#0翻译

35

0.947

2011

翻译;传播;文学典籍;回目;语义模糊

#1西游记

32

0.935

2015

西游记;翻译理论;译者风格;gtvh及其延申理论;比较

外译策略研究

#2异化

31

0.865

2014

异化;规划;英译;可译性;西游记

#3翻译策略

31

0.937

2016

翻译策略;人名翻译;象征;翻译美学;诗歌翻译

译本研究

#4詹纳尔

16

0.94

2013

詹纳尔;余国藩;工具翻译;变异;飞白

#5李提摩太

12

0.999

2013

李提摩太;《天国之行》;翻译传播;虚构叙事;寓喻

文化因素研究

#6文化

12

0.882

2014

文化;交际翻译;儒道释;佛教用语;《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

外译风格研究包含#0翻译和#1西游记两个聚类。第一个聚类包括“翻译”“传播”“文学典籍”“回目”等关键词。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最早具有成熟回目的作品之一[38],既有研究以回目为介探究了《西游记》的底本问题、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第二个聚类包含“西游记”“翻译理论”“译者风格”等关键词,探讨了《西游记》的翻译策略、译者的个人风格、不同翻译理论应用,研究较为基础。

第三个聚类和第四个聚类探讨了外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聚类#2异化包含“异化”“规划”和“英译”等关键词,关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保持原作异质性等问题。聚类#3尤为关注人名、象征性元素和诗歌等的翻译策略。以人名翻译为例,既有研究以通过译者适应选择论、翻译美学探究了詹纳尔译本中的人名翻译,阐释了译者的自由选择与范围局限[39]及再现原文审美价值的翻译过程[40]。更有研究对比了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分析译者对文化差异认知和处理方式异同[41]

第三个研究热点为译本研究,主要涉及聚类#4詹纳尔和聚类#5李提摩太。聚类#4詹纳尔中有16个节点,平均年份为2013年,主要关注詹纳尔的翻译方法和风格。詹纳尔译本是《西游记》的第二个全译本,该译本不折不扣地全译了《西游记》,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之异、文体之异和语言之异[42],具有重要文学艺术价值。聚类#5关涉李提摩太的翻译工作。学界一般认为《西游记》第一个英译单行本是由李提摩太完成的;其翻译以《天路历程》作为参照潜文本,通过化用罪、畏和信的概念,使得东方朝圣者从天路历程的起点至终点,都始终走在上帝指引的正确道路上,渗透了基督宗教文化及译者对佛教的独特理解[43]

聚类#6主要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交际翻译”“儒道释”和“佛教用语”等关键词表明,这一聚类研究主要关注翻译中源语文化元素的传达,尤其是儒、道、释等文化术语。《西游记》外译中有关“佛教”研究出现时间较早,既有研究指出简单评析了韦利译本对佛教术语的处理[44],分析了译者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对译本重构的影响[45]

4. 研究展望分析

研究前沿即新兴的且在不断更替的领域,通过关键词突现在来识别。本研究以5年为固定窗口期预测《西游记》外译研究前沿。

4.1. 近五年高下载文献

主题关注度和新颖度是研究前沿的主要考察指标[46],主题关注度表现为文献量增加、下载量及被引频次的增加;新颖度以平均发布时间来衡量。本研究选取近5年内发表且下载量前11位的论文来预测研究前沿(见表5)。

Table 5. Top 10 most downloaded journal articles (Downloads through December 31, 2024)

5. 下载前十位期刊论文(下载量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发表

时间

下载

次数

1

《西游记》百年英译的描述性研究

郑锦怀 吴永昇

广西社会科学

2012

3767

2

《西游记》德译本中副文本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研究

胡清韵

谭渊

中国翻译

2012

2634

3

基于读者反馈的《西游记》英译半海外传播研究

余承法

郑剑委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

4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生产描述研究中的应用——以亚瑟·韦利英译《西游记》为例

洛雯雁

外语研究

2020

2504

5

《西游记》蓝诗玲英译本中译述策略的运用——兼论译述对典籍外译的意义

朱嘉春

罗选民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282

6

“他者”的困境与“自我”的突围——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

宓田

外国语文

2022

2073

7

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底本问题——以《西游记》为中心

吴晓芳

中国比较文学

2021

1861

8

译与变:关于《西游记》海外传播路径的思考

胡陈尧

刘云虹

小说评论

2019

1820

9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以《西游记》韦利译本为例

严苡丹

社会科学战线

2021

1804

10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功能性人物叙事英译研究——以《西游记》小妖称名为例

王峰

刘克强

张胜捷

外语教学

2023

1622

11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报道动词“笑道”的显化——基于《西游记》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王峰

李丛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1593

经主题识别发现,近五年研究基于译者行为批评、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框架,聚焦于女性形象、功能性人物叙事等。在女性形象研究中,既有研究基于自制的平行语料库研究了《西游记》西语译本中女妖名称、言行举止以及外貌描绘的翻译,指出女妖形象从作者笔下的“他者”转变成了带有译者“自我”投射的“创造性想象物”[47]。译者行为批评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和行为,探讨了功能性人物叙事[48]和报道动词“笑道”的显化[49];以后殖民主义研究为例,既有研究以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翻译观为基础,探究译者阿瑟·韦利“英格兰–犹太”的双重身份如何影响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对译本“第三空间”的建构,展现了其在西方文化动荡的特定历史时期及反犹浪潮压迫下建构其双重身份所采取的翻译策略[50]

综上,近五年的《西游记》外译的跨学科研究趋势更加明显,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促进了《西游记》的传播与理解,增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4.2. 关键词突变

突现主题词可以探测出学科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突然的变化。本研究在CiteSpace 6.4.R1中将gamma值设置为0.35,共检测出包括“流传”“可译性”和“语义翻译”等在内的21个突显关键词,近五年突现关键词如表6所示。

Table 6. Burst keywords list

6. 关键词突现表

关键词

首次出现年份

突现强度

突现起始年份

突现中止年份

《猴》

2016

1.14

2016

2021

儿童文学

2020

1.48

2020

2022

副文本

2021

1.97

2021

2024

典籍翻译

2021

1.27

2021

2024

蓝诗玲

2022

1.93

2022

2024

近五年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表明了未来《西游记》外译的研究趋势。关键词“蓝诗玲”和“副文本”的突现强度最高。蓝诗玲译本是目前市面上最新版的《西游记》英译本,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副文本、译文对比、译介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51]。“副文本”在2021年至2024年的突现强度比较高,为1.97。副文本可用于分析翻译中的非语言材料如何影响文化形象建构。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52]强调文本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系统而始终需与多元副文本要素构成互文网络。副文本可分为内文本与外文本两大范畴。前者指附着于文本物质载体之上的副文本形态,如标题、章节名、序跋、注释等;后者则包含通过媒介渠道生成的文本外延元素,典型表现为作者访谈、营销广告及各类宣传话语等副文本实践[53]。译本的任何一种副文本因素都有可能揭示出各种翻译活动的种种线索,是对文本本身研究的有力补充。深化副文本的研究能促进外译传播。关键词“儿童文学”的突现强度为1.48,突现起止年份为2020年至2022年。经文献检索与梳理发现,现有研究选取詹纳尔和余国潘的《西游记》全译本为语料,从儿童文学视角研究了“非人”角色绰号[54];武莹莹比较分析《格列佛游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西游记》后发现三者在冒险、想象和价值观传递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55]。可见,儿童文学研究有望成为未来《西游记》外译研究的热点。

未来需更关注蓝诗玲译本研究,探讨副文本与儿童文学元素在译介中的作用。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借助CiteSpace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1994年至2024年间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中关于《西游记》外译研究的期刊文献,得出了该研究发展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从研究现状来看,《西游记》外译研究可分为萌芽期(1995~2019)、发展期(2009~2019)和成熟期(2020~2024)三个阶段。萌芽阶段研究规模较小,侧重于异化和全译等;发展阶段侧重于交际语义翻译等质性解读,开始出现与接受美学、期待视野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成熟阶段跨学科研究特征更为明显,侧重于语料库语言学的量化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元认知分析。研究热点主要是外译策略研究和译本研究两个层面,关涉接受美学、传播学以及行动者网络等理论视角,译本研究尤以余国藩译本研究为中心,探究该译本的学术文化价值。未来研究将拓展研究方法,结合语料库和传播学等探索文化因素翻译和传播,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关注《西游记》的蓝诗玲译本,关注副文本和儿童文学研究。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在译本分析与翻译理论应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局限:其一,德语、法语等语种的译介关注度不高;其二,译本动态传播机制与读者接受度研究不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融合,注重《西游记》在其他语种的译介情况,在深化译本研究的同时注重副文本与儿童文学元素分析,以期为典籍外译提供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的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 杨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与《西游记》的关系”研究综述[J]. 明清小说研究, 2008(1): 133-143.
[2] 张梓烨. 明清时期《西游记》版本与插图研究综述[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6(7): 33-37.
[3] 王善涛. 《西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J]. 现代英语, 2022(19): 93-96.
[4] 杨园媛. 《西游记》续书研究综述[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4(3): 53-58.
[5] 胡清韵, 谭渊. 《西游记》德译本中副文本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研究[J]. 中国翻译, 2021, 42(2): 109-116.
[6] 邬晗来. 法国东方视角下的帕维《西游记》译介研究[J]. 国际汉学, 2024(5): 41-48.
[7] Venuti, L. (2001)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In: Baker, M.,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240-244.
[8] 朱安博. 归化与异化: 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
[9] 黄忠廉. 翻译方法论(修订本)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5.
[10] 罗娜, 陈亚杰. 双关语的英译策略研究——以《西游记》的詹纳尔和余国藩译本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9): 37-41.
[11] 简芳, 张健, 杨晓珍. 翻译伦理视角下《西游记》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以詹纳尔译本为例[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2): 85-86.
[12] 王斌华, 平原. 《西游记》新译本新在何处?——基于语料库计量问题研究的初步发现[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4(3): 9-17+2.
[13] 王峰, 刘伟, 那洪伟.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行为批评: 《西游记》蓝诗玲译本中的詈语[J]. 外国语文, 2024, 40(1): 97-109.
[14] 朱燕.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元认知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 8(24): 172-175+198.
[15] 朱燕. 《西游记》宗教文化英译元认知探究[J]. 海外英语, 2024(15): 197-200+203.
[16] 朱明胜, 梅汉男. 《西游记》中典故的英译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6(9): 34-38.
[17] 朱明胜, 顾香. 《西游记》的熟语翻译——以余国藩、詹纳尔两个译本为例[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9(1): 65-72.
[18] 朱明胜, 范圣宇. 《西游记》故事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基于对《纽约时报》猴王故事报道的分析[J]. 中国文化研究, 2017(3): 161-169.
[19] 朱明胜. 后现代背景下《西游记》在美国的影视改编[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5(1): 31-34.
[20] 刘永杰, 许悦萌. 国内复译研究(1991-2024)——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J]. 外国语文, 2025, 41(3): 94-108.
[21] 莫富传, 娄策群. 高被引论文应用于研究热点识别的理论依据与路径探索[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4): 59-63+35.
[22] 张永中. 变译和全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不同效度[J]. 上海翻译, 2018(4): 78-82+95.
[23] 骆雯雁.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生产描述研究中的应用——以亚瑟·韦利英译《西游记》为例[J]. 外语研究, 2020, 37(2): 84-90.
[24] 何元建.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J]. 汉语学习, 1996(4): 20-23.
[25] 刘泽权, 张丹丹. 汉语叠字诗词英译标准初探——以《西游记》两译本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5): 67-71.
[26] 郑锦怀, 吴永昇. 《西游记》百年英译的描述性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2(10): 148-153.
[27] 马费成, 张勤.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 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 情报学报, 2006(2): 163-171.
[28]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29] 朱立元. 接受美学导论[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1-3.
[30] 王镇, 方语嫣. 接受美学视角下《西游记》的英译本研究——以韦利的《猴》和余国藩的全译本为例[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1(1): 52-60.
[31] 吴晓芳. 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研究的底本问题——以《西游记》为中心[J]. 中国比较文学, 2021(4): 97-115.
[32] 王文强, 单君. 跨洋出海记——海伦·海耶斯《西游记》英译本探析[J]. 中国文化研究, 2019(2): 141-150.
[33] 刘深强, 刘珍珍. 《西游记》重译者行为模式解读[J]. 外国语文, 2025, 41(2): 136-148.
[34] 荣立宇, 萧辉. 余国藩英译《西游记》诗词的音韵特征[J]. 东方翻译, 2018(5): 25-30.
[35] 刘珍珍. 译者的诗学态度与跨文化翻译中的诗学价值[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3(5): 104-110.
[36] 黄东晶, 毛竹君.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国内体认语言学研究进展与热点可视化分析[J]. 外语学刊, 2023(6): 107-114.
[37]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38] 李小龙. 从回目的比勘试探《西游记》版本问题[J]. 明清小说研究, 2009(1): 95-106.
[39] 包甜甜. 译者在界定范围内的自由翱翔——论译者对于生态翻译环境的适应选择, 以《西游记》人名称谓英译为例[J]. 海外英语, 2014(3): 109-110.
[40] 赵晓. 翻译美学视角下詹纳尔《西游记》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J]. 肇庆学院学报, 2015, 36(3): 31-34.
[41] 李静. 《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人名称谓的文化翻译对比[J]. 黑河学院学报, 2024, 15(6): 121-123.
[42] 周远航. 论詹纳尔《西游记》英译本的异质性及意义[J]. 上海翻译, 2018(4): 44-49.
[43] 李媛, 姚达兑. 宗教寓言的东方回音: 李提摩太英译《西游记》及其潜文本[J]. 世界宗教文化, 2022(1): 99-106.
[44] 刘英敏. 一部传神的译作——简评亚瑟·威利的《猴子》[J]. 中国翻译, 1984(3): 37-41.
[45] 刘珍珍. 译者宗教意识形态与《西游记》译介中的文本重塑[J]. 中国翻译, 2017, 38(3): 41-46.
[46] 冯伟, 穆晓敏, 王伟. 面向研究前沿识别的载体-特征-关系-融合模型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22, 39(9): 56-63.
[47] 宓田. “他者”的困境与“自我”的突围——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J]. 外国语文, 2022, 38(6): 122-128.
[48] 王峰, 刘克强, 张胜捷.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功能性人物叙事英译研究——以《西游记》小妖称名为例[J]. 外语教学, 2023, 44(4): 95-100.
[49] 王峰, 李丛立.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报道动词“笑道”的显化——基于《西游记》平行语料库的考察[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29(2): 92-97.
[50] 严苡丹.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以《西游记》韦利译本为例[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1): 261-265.
[51] 杜致强, 张顺生. 《西游记》蓝诗玲译本的创造性翻译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6): 73-82.
[52] Genette, G. (1997) Paratexts: Threshold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3] Alblooshi, F. and Alasfour, A. (2025) Translators’ Paratextual Visibility and the Functions of Paratexts: A Mixed-Methods Study.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Open, 11, Article 101362.
https://doi.org/10.1016/j.ssaho.2025.101362
[54] 邱玉华. “求真-务实”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模式下“非人”角色姓名翻译——《西游记》全英译本比较[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 39(1): 70-76.
[55] 武莹莹. 中外畅销儿童文学相似元素对比——以《格列佛游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和《西游记》为例[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 30(6): 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