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宿迁市为例
Analytical and Strategic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E-Commerce—Taking Suq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ecl.2025.1482615, PDF, HTML, XML,   
作者: 年蒋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经济信息化E-Commerc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formatization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方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宿迁市作为江苏省的农业大市,其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市的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探讨了电商化在宿迁市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与影响。宿迁市在推动本地农产品电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养、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故本文提出了优化宿迁当地农产品电商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信息技术水平和完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这些建议旨在促进宿迁市农产品经营电商化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e-commerce platfor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s an agricultural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uqian Cit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e-commer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uq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and explores the role and impact of e-commerce in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uqian City. Suqian City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promoting the e-commerce of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e-commer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uqian,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facilities, improving farm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vel, and perfecting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se suggestions aim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uqian Cit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年蒋鑫.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宿迁市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1032-103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615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空间限制,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尤为迅猛,尤其是在农村和农业领域,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具体到我国农产品领域,电子商务已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传统农产品市场的线下交易方式正逐步向线上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的便利化,还增强了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机会。据统计,近年来农产品电商市场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电商企业涌现,并逐步形成了集产品展示、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江苏省宿迁市作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城乡发展差距仍较突出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农产品品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使得它需要系统性的研究与对策指导,以实现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所以本研究基于宿迁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1. 电商模式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市场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它通过拓展市场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和增强供需对接能力,显著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首先它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跨地域农产品交易,农产品生产者通过电商平台,可以直接接触到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不仅可以扩大销售范围,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精准地向特定消费群体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扩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品牌的著名程度。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中,农民往往依赖中介或批发市场来进行交易,导致流通过程繁琐、成本高且效率较低。然而,借助电商平台,农产品得以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介环节,显著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缩短了销售周期。这不仅对农民增收提供了极大助力,也优化了农产品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还增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透明度。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多个电商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和追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配送环节。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轻松获取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以及质量检测等信息,从而增强了对农产品的信任度。此外,电商平台还为农产品经营者提供了实时的市场数据,帮助其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从而提升了市场反应的速度与灵活性。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市场中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流通效率,还促进了供应链的透明化和高效运作,对于农业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助力作用

农业经济信息化在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借助信息化技术,农业中的各类资源得以更为合理地配置和优化。例如,精准农业技术运用卫星遥感和气象数据等信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种植与管理,这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信息化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生产者、加工企业、物流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顺畅,从而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精细化管理及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数字化的农产品市场系统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市场供需的动态调节,为农民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有利的价格条件。此外,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数字化技术使农业不再单纯依赖自然环境和人工操作,而是更加依赖科技驱动和数据支持。例如,借助物联网技术,农田中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和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并自动调整灌溉和施肥等环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不仅提升了农业本身的生产能力,还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信息化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更精确地实施相关政策,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精准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农产品经营的电子商务化提供极大的帮助。

3. 宿迁市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现状分析

3.1. 宿迁市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江苏省宿迁市地处江苏西部、淮河下游,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宿迁市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具备较为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基础。全市辖区内耕地面积广阔,农业人口占比仍然较高,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这使得宿迁市确立了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和生态河蟹六大产业发展方向,“六大百亿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68%以上;培育了“宿迁籼米”、“泗洪大米”、“高墟大米”3个地标产品。沭阳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主产区;泗阳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泗洪县河蟹出口量占全省80%,连续13年居江苏省首位;宿豫区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禽肉及禽类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宿城区成为重要的“供沪蔬菜”基地[1]。近年来,宿迁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农业,紧扣乡村振兴主题,明确“三群四链”主攻方向,持续拉长“一产接二连三”链条,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生态底色足、安全可追溯、联农带农紧的农业主导产业群链。2023年,宿迁市“三群四链”综合产值迈上900亿元台阶达到了955亿元,农业发展质态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除了现有的农业结构外,宿迁市还大力推动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增加农业投资1。2024年宿迁市已累计新签约农业项目164个,年度计划投资247亿元,投资强度不断加大。此外宿迁市也通过政策激励和企业支持,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升级2

3.2. 宿迁市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宿迁市在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化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化发展路径。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宿迁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宿迁市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等发展目标,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政策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技术进步,而现代农业技术的每次演进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强力支撑,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2]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宿迁市已在多个乡镇和农业园区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初步构建起“互联网 +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部分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引入物联网、遥感监测、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农业要素的实时感知与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也逐步起步,如泗阳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风险应对能力。当前,宿迁市城区已建成区级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7个,王官集镇文创产业园网络主播直播带货文创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农民收益增加。“疆北大叔”在2年内成为各网络平台上的热销农副产品品牌,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耿车镇建设了家居电商产业园,2022年电商总交易额突破80亿元[3]

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方面,宿迁市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如“宿迁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三农信息直通车”等项目,为农民提供气象预报、市场价格、种养指导、病虫害防控等服务,初步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此外,一些合作社与农业企业还通过电商平台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深度。此外,宿迁市把电商人才培训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农村电商“万人培训计划”、网络创业“百千万”培训工程,依托江苏农民培训学院、京东电商学院等单位,开展电商实用人才培训,年培训电商人才3万人次,其中低收入农户占25%左右[4]

总体来看,宿迁市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化仍处于起步与提升并存的阶段。一方面,信息化基础在区域间发展不均,部分偏远乡村仍存在网络设施落后、智能设备覆盖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农业从业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足,对信息化工具的接受度与使用频率较低,导致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农业信息平台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壁垒较严重,尚未形成高效整合的农业信息共享机制。

4. 电子商务化在宿迁市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4.1. 电子商务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宿迁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推进过程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均衡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尽管政府在推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由于区域差异、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限制,宿迁市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实现全面覆盖,导致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首先宿迁市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基础设施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因此能够较早地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发展红利。例如市区内的一些农业示范园区已实现了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这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对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相比之下,部分偏远乡村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技术难度大等因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甚至连基础的网络覆盖都无法保证,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有效应用。

另一方面宿迁市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域发展不平衡。随着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的逐步推广,一些农业较为发达的乡镇,如沭阳县、泗洪县等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区,推动了本地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然而在一些农业基础较为薄弱、资源匮乏的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缓慢,农村电商化服务设施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当地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此外宿迁市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是运送的成本问题。因为是农村地区,所以相对于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地区来说,他的交通便利程度不如城市,这就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大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作为物流企业,他们就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在农产品电商的物流体系当中。然后就是农产品在运送过程中因为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可能出现的一些事故:比如因为时间的延长所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2. 农民的电商素养有待提升

在宿迁市推进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化过程中,农民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应用普及和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认知、接受及应用能力,而农民信息素养的不足不仅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推广,还可能导致信息化政策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的深度实施。

首先农民信息素养的低水平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尽管宿迁市的部分地区已逐步引入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和电商平台等先进技术,但由于农民对这些技术的认知较为局限,很多农民无法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操作方法,导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农民对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环境监测等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而目前多数农民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操作能力较弱,难以实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精准管理。

另一方面来说,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狭窄,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平台和培训机会。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往往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少接触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机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的区域,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到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局限在一些具备较高教育水平和信息化素养的农民中间。比如前面提到的电商实用培训,低收入农户占比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信息获取更多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而现代农业信息化要求农民能够主动获取、理解并应用多元化的农业信息,这对于信息素养较低的农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农民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认同和主动参与度较低,也是农民信息素养不足的表现之一。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技术操作能力的体现,更包含对信息化价值的认同和对信息化政策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对信息化应用效益的认识不充分,部分农民仍存在“电商化和信息化就是增加成本”的误解,甚至对于信息技术的引入持怀疑态度,认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足够满足生产需求。这样的观念和认知障碍使得部分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兴趣,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4.3. 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品控需加强

在电子商务快速渗透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背景下,农产品质量控制问题愈加凸显,成为制约电商发展与消费者信任构建的关键瓶颈。尤其是在宿迁市,随着农产品线上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以线下监管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已难以满足电商环境下对产品安全性、质量一致性和溯源可查性的高标准要求。当前,宿迁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质量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许多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缺乏对国家或行业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系统了解,生产环节存在随意性,难以形成稳定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在电商平台上,同类产品标识不清、包装不规范等问题频发,不仅影响消费者体验,也制约了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发展。

然后是质量检测机制不健全。尽管部分地区设有农产品检测点,但覆盖范围有限,检测频率低且多集中于收购或出口环节,缺乏全过程质量监控。尤其是在电商销售模式下,由于线上交易无法直接进行感官辨别,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大多依赖于平台评价与商家承诺,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并造成销售损失。

此外农产品溯源体系的建设也稍显滞后。当前宿迁市多数农产品缺乏完整的追溯体系,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透明度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增长的关注。尽管部分龙头企业尝试引入二维码追溯技术或区块链管理系统,但尚未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规模效应,仍处于探索与试点阶段。

5. 推动宿迁市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宿迁市近些年来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宿迁市的城市化率从2010年48.27%增长至2012年的51%后,历经了6年城市化率才达到60%,城市化增长平稳、缓慢,并且宿迁市城市化水平低于江苏省平均城市化水平。宿迁市大多数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建筑依旧保留农村的样貌,农业用地较为广阔,交通道路发展受阻,人口密度较为稀疏,属于地广人稀[5]。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完善宿迁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化建设,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政府层面应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宿迁市农村宽带网络建设、5G通信布局、农业信息化平台搭建。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引导力度,科学统筹现代农业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建立像泗阳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样的典型代表。再者,政府层面要积极倡导企业与当地农户合作进行农业经营,并且对愿意投入更大成本在农村地区的企业加大补贴力度。具体来说,农业企业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并注资建设当地农业电子商务化设施的建设,比如需要更新换代的物流基础设施等,当地农户提供现有的宿迁市当地农业资源,两者进行合作,在政府的规章制度监督下有序发展。这样既能够加快宿迁市的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又能提升当地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良性循环。

5.2. 提升宿迁农业的整体电商素养

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农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针对宿迁市农民电商技能不足和信息化意识薄弱的问题,需通过系统化培训和多样化宣传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农民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有助于推广信息化技术,还能增强农民对数字化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宿迁市应结合农民的年龄、教育水平和区域特点,设计针对性措施,确保培训和宣传的实效性。

想要提升宿迁市农民的农产品电商经营水平,需要设计针对性培训项目,覆盖农业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经营电商化的操作和应用。具体来说政府应联合农业院校和企业,开发分层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农民群体,设计从基础智能手机操作到高级物联网设备使用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45岁以上农民可以开设农产品经营电商化的基础课程,教授农业信息查询和电商平台操作;针对年轻农户则可以提供法律范围允许的无人机和智能设备操作培训。再者需要扩大培训覆盖面,通过农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站等渠道,将培训延伸至偏远农村地区。例如2023年泗洪县通过合作社组织的培训项目,使部分农户掌握了水质监测设备操作技能,显示了培训的可行性。此外还可引入线上培训平台,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形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参与便捷性。系统化的技能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农民使用电商平台进行营销的能力。

另一方面,根据宿迁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提升空间大,在这些人当中大专及以上仅占总人数的1%,未上过学的占比9.9%,小学及初中文化占比高达82.5%,所受的教育有限,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政策从外部引进引回电商专业型人才。具体来说,政府可以给予愿意到宿迁农村地区发展的电商人才分级的创业补贴,通过电商销售额和销售量来给到不同的补贴,以激励鼓舞这些电商专业型人才更加愿意投身于宿迁市的农产品电商经营发展。

5.3.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品控

在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背景下,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影响力,已成为宿迁市农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高质量的农产品不仅是电商平台可持续运营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农业高附加值、提升农户收入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宿迁市的部分农产品在品质保障与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需要通过系统化措施予以改进与提升。

首先应完善当地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地方政府应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并结合宿迁本地特色,制定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在此基础上,推动质量检测体系的全流程覆盖,强化从种植、收购到销售各环节的质量监管。通过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推广可追溯体系以及应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保障农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中的安全性与一致性。

然后要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宿迁市应鼓励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认可度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商标注册、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文化塑造,提升品牌辨识度和溢价能力。同时还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电商直播等渠道,拓宽品牌宣传途径,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可设立品牌培育专项资金,为优秀品牌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推动形成一批“叫得响、走得出”的宿迁农产品品牌。

6. 结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产品经营的电子商务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宿迁市作为江苏省的农业大市,正在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宿迁市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化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发现尽管宿迁市在推动农产品电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农民信息素养不足以及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困难。宿迁市在电商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城乡差异,部分偏远地区的网络设施仍需完善;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亟待提升,系统性的培训和普及是推动农业电商化的关键;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溯源体系尚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也限制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市场竞争力。面对如此境况,宿迁市应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推动宽带网络和物流体系的全面覆盖;二是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的使用;三是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溯源机制,推动宿迁市农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宿迁市农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宿迁市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和发展机会,进一步推动乡村事业的全面进步。

NOTES

1江苏省人民政府: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4/1/26/art_84324_11142032.html。

2人民网:http://js.people.com.cn/n2/2024/0627/c360301-40893256.html。

参考文献

[1] 潘哲诚. 宿迁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 乡村科技, 2020, 11(35): 28-30.
[2] 朱秋博, 白军飞, 彭超, 等. 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吗? [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4): 22-40.
[3] 许欣瑶, 朱雅轩, 侍非, 等. 宿迁市田洼智慧农业产业园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J].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149-151.
[4] 胡赛, 梁盼, 王茜,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宿迁市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J]. 南方农业, 2021, 15(26): 227-229.
[5] 王乐, 仝爱华, 窦纪宵, 等. 宿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J]. 山西农经, 2023(1):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