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视域下的电商物流绿色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Logistics Based on Marx’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摘要: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背景下,电商物流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其资源高消耗与碳排放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系统梳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与绿色物流的基本概述及内涵,结合电商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剖析,提出涵盖绿色发展价值观的再塑、平台主导型绿色供应链整合、绿色物流技术体系创新、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及消费文化引导的五维协同电商物流绿色发展路径框架,为推动电商物流可持续发展、落实绿色低碳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commerce logistic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erms of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Marx’s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basic overview and connotation of Marx’s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logistics, and combines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logistics to propose a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logistics green development path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the reshaping of green development values, platform-led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green logistics technology system innovation, policy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mechanism improve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nsumer culture guidanc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logistics and implementing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strategy.
文章引用:罗惠.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视域下的电商物流绿色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1111-111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623

1. 引言

绿色发展强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人造资本替代环境与自然资本,推动经济模式向低资源消耗、低能源消耗方向转型[1]。这一理念首次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中被正式提出,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内在逻辑。

自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实施以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子商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电商产业快速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电子商务已成为数字经济中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创新最活跃的核心领域,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地位。然而,物流配送作为电商行业的重要环节,在行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配送量剧增、包装耗材过度使用、末端配送碎片化等问题不断加剧,造成了显著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电商物流碳排放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通过国内碳排放管理平台“碳阻迹”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研究报告》可得知,我国电商行业2019年产生的碳排放量高达5326万吨,占据第三产业总排放量的2.5%;且在各项排放来源中,物流环节排放量高达1554万吨,位居各类排放源榜首,占比达到29%。预计到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预计将激增至1500亿件,电商企业的碳排放量届时可能将达到惊人的1.16亿吨以上,占据中国2025年总排放量的1.1% [2]

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背景下,深入剖析电商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全链条、多主体协同的绿色物流发展体系,不仅是提升电商产业绿色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电商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与绿色物流的发展概述

2.1.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了与生产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自然界视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从存在论层面确立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自自然[3];2)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界对人具有不可或缺性,人类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4];3) 自然界对人具有价值。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借助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与水等资源,同时人的本质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而实践活动离不开自然界[5]。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用资本来考量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且用其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物质交换关系。另一方面,自然尤其是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会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综上所述,人在自然界面前不应该以“主宰”身份自居,而应该敬畏并尊重自然。

2.2. 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核心在于其生产方式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系统性破坏,深刻指出资本逻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根本矛盾。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将自然视为索取对象与废弃物容纳场,形成“掠夺开发–污染排放–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质变换的破裂以及生态代谢的不平衡,具体体现为三方面:其一,土地与资源的掠夺性利用。资本主义农业通过大土地所有制和机械化生产,割裂了“土地–农作物–排泄物”的自然循环,如城市工业人口集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使农田肥力无法回归土地,造成“地力浪费”;工厂对矿产、森林等资源的过度开采,突破了自然再生能力边界。其二,城乡对立与生态断裂。资本主义工业化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农村提供资源–城市消费–废弃物无法回归土地”的断裂链条。城市大量工业与生活废弃物难以被自然降解,农村因资源被掠夺陷入生态衰退,加剧城乡生态失衡。其三,环境成本的外部化。资本为追求利润,将污染治理等生态成本转嫁给社会或未来世代。企业随意排放“三废”导致环境污染,却无需承担全部治理代价,形成“少数人获利、全社会买单”的生态不公。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进步”本质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其生产方式内在包含生态危机根源,唯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根本修复物质变换的裂缝。

2.3. 未来社会的生态前景

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由人联合体”,其生态前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超越之上,展现出生产组织与生态伦理的双重理论维度。在这一社会形态中,劳动不再是被异化的手段,而是“为社会与自身劳动”的有机统一。联合劳动者以公共生产资料为基础,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构建“生产–消费–再生”的生态闭环。在自然经营过程中,资本主义以逐利为导向的短视行为被摒弃,资源被视为代际共享的公共财富。通过索取与回馈相结合的劳动过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永续的目标。该构想不仅描绘了人类生态理想的图景,更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层的价值引导。

在中国语境中,生态文明理念最初以党的执政思想形态出现,均体现出对生态问题的持续关注与理论深化,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本土化发展进程。这种发展路径印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唯物认识论原则,但马克思主义也指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从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认识滞后常常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纵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错误或狭隘的生态观念所带来的破坏也愈加严重。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是一种制度批判,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既依赖于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有赖于观念更新和人与自身关系的深层和解。

2.4.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在物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各环节中,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一种现代物流理念和实践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绿色物流是人在实践中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试图实现物流系统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体现了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出发,对当前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可以发现当前绿色物流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视角来看,当前许多物流企业在包装、运输、仓储等方面依然以最低成本为出发点,仅将自然看作可被利用的对象,且物流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碳排放、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包装废弃物等并未被及时监测和反馈,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处于失衡状态,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控制性关系。从“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批判思想”的视角来看,由于绿色技术、设备和制度改革往往投入高、见效慢、回报周期长,不符合追求短期盈利的本性,人们的过度消费推动电商、即时配送、跨境购物等高频物流活动爆炸式增长,利润优先与生态优先的冲突仍未调和。从“未来社会生态前景”的视角来看,当前绿色物流为零散的技术方案,如单一的新能源汽车替代、一次性环保包装等,缺乏对整个物流网络及其社会外部性的系统性变革,尚未成为通向生态社会的关键支点,缺乏制度变革、技术提升和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系统支撑。

3. 电商物流发展的生态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过度电商物流包装

对于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而言,商品需要进行物流包装以保护货物完整性和安全性,但是部分电商企业为了避免货物破损导致利益冲突,或者在追求美观和高档的驱动下,不惜过度使用塑料袋、泡沫塑料等不环保的包装材料。对于电商客户而言,过度的包装导致收件人拆包装的过程非常繁琐,同时收件人随手丢弃的包装材料难以回收利用,都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现代物流包装中多是纸箱、塑料袋和编织袋等,这些包装材料难以降解回收率低,就算是回收之后,也会影响二次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包装废弃物约1600万吨,而电商企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各大高校的学生。但只有5%的学生对快递包装进行了回收和利用,由此可见,大量的快递包装并没有得到循环利用,从而造成快递包装的浪费[7]

3.2. 物流组织与供应链不合理

当前电商物流体系在运输、仓储和末端配送三个关键环节中普遍存在组织低效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成为制约其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瓶颈。

3.2.1. 物流运输

在干线运输至城市配送的过渡过程中,铁路、公路与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运输链条断点多、中转成本高、整体能效偏低。例如,在“双11”等高峰期,大量商品需从制造地通过卡车转运至城市分拨中心,而非优先采用能效更高的铁路或水路运输。在我国国内快件运输中,公路运输占比90%以上,航空运输占比不足10%,铁路和水运合计占比不足1% [8]。由于缺乏统一的智慧化物流枢纽调度,造成“多段运输–频繁中转–延迟配送”的低效率现象,不仅拉长运输路径,也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此外,多数地区尚未构建城市与郊区间的中转集约系统,使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在空间与时效上断裂,绿色运输潜力难以发挥。

3.2.2. 物流仓储

截至2024年,全国自动化分拣设备在快递行业的覆盖率已达到78%,其中核心城市快递分拨中心的处理时效已压缩至1.5小时/万件[9]。然而,智能化仓储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头部平台与核心城市,广大中小型电商与三、四线城市仓储基础仍相对薄弱。一方面,区域性物流中心仍存在资源闲置等问题,不同平台缺乏共享机制,导致库容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绿色仓储管理体系尚未普遍建立,部分仓储设施在照明、空调、冷链能耗等方面仍缺乏节能控制与能效评估机制。此外,“区域仓–中转仓–配送仓”职能界限模糊,导致库存周转速度不均衡,拉长供应链周期并增加能耗冗余。总体来看,尽管我国仓储智能化水平不断迈进,但从“点状突破”迈向“系统协同”仍面临挑战,尤其在仓网布局合理性、区域协同效率与绿色管理机制方面亟须优化,以实现高效、节能、低碳的一体化仓储系统。

3.2.3. 末端配送

随着我国网购人数不断增多,电商物流以服务时效为核心竞争优势,高频配送与快速响应成为行业常态,导致运输车辆运行密度过大、“最后一公里”配送碎片化严重,直接推动碳排放总量上升。当前末端配送呈现“多、小、散、乱”的特征,各区域商家和消费者,包括超市、便利店、餐厅以及社区、写字楼、高校等各类主体,服务需求尤为分散,高频、分散的配送作业模式,造成末端配送市场需求与劳动力间的矛盾。此外,部分企业对末端配送存在大量时速、装载质量不达标的非正规电动三轮车用于末端配送现象,配送车辆因寻找停车位或路线规划不合理等原因,不仅增加了配送时间,还导致城市拥堵、安全隐患和排放上升[10]

3.3. 电商平台逐利动因下的生态矛盾

作为电商生态系统的主导者,平台企业在流量驱动和资本扩张逻辑的引导下,强化以低价促销、极速配送、“无忧退换”为特征的商业模式,有意无意间放大了物流碳足迹和资源耗用。一方面,为刺激消费、增强用户粘性,平台持续推动“消费–退换–再消费”链条循环,导致订单碎片化、物流需求激增,间接催生了过度包装、重复配送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平台通过算法调度与流量分发对商家和物流服务商形成“压价–提速–低成本运行”的链式压力,使得绿色投入空间受限,企业生态责任难以落实。从更深层看,平台治理体系尚未内嵌生态价值导向,绿色发展被边缘化为可有可无的外部附加条件,造成生态目标与商业动机之间的深度脱节。

4. 基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绿色发展策略构建

在绿色转型背景下,电商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构建多维协同的治理路径。本文以“价值引领–机制驱动–技术支撑–制度护航–文化内生”作为逻辑链条,从绿色物流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为构建系统性、高效能的电商绿色物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在供给侧,价值观作为绿色转型提供思想基础,能够引导平台从资本逻辑走向生态治理;而平台作为资源整合者和绿色技术应用“放大器”,进一步能有效推动绿色实践在供应链中落地。同时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催化绿色物流体系优化的坚实保障,能有效提升绿色转型的可行性。在需求侧,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绿色消费意愿的增长,以及对绿色认证、碳标签、可回收材料等信息透明度的需求,为平台提供了明确的市场信号,进一步倒逼平台提升绿色供应链的可视化与可监督性,从而实现由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的转变。

4.1. 绿色发展价值观的再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实现生产方式与自然规律的和谐共处,电商物流领域的绿色发展应该确立科学理性的绿色发展价值观。当前以效率、规模、消费刺激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容易忽视环境代价,导致生态外部性被长期边缘化,绿色发展应体现可持续性、公平性与整体协调性,将资源视为代际共享的公共财富。在此基础上,应推动电商企业将绿色价值嵌入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强化生态责任意识,倡导节约共享的消费观,推动企业从碳中和的被动应对转向生态共建的主动参与,重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

4.2. 平台主导型绿色供应链整合

电商平台作为供应链组织者与资源调配的关键节点,具有引导行业绿色化的结构性力量。在既有供应链管理文献中,平台主导型绿色转型路径已被广泛关注,但多聚焦于其作为资源整合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外在功能,较少从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层结构出发审视平台权力的演化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平台应超越资本逐利逻辑,从单一利润最大化转向对全链条生态效率的统筹优化。具体而言,可通过构建以生态目标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治理机制,加强对商家、物流服务商与消费者的绿色引导,推动从商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全过程减排协同。同时,平台还应构建开放的数据共享与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打通上下游节点间的信息壁垒,减少冗余投入与重复建设,在优化整体能效的同时,激发供应链成员的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4.3. 绿色物流技术体系创新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是提升物流整体效率和建设绿色物流技术体系的关键之举,也是培育和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在运输和配送环节推广新能源物流车辆、车路协同调度系统与动态路径优化算法,提升运输资源配置效率;在仓储环节推进自动化分拣、智能照明与能效管理系统的普及,实现空间利用效率与能源效率的双提升;在包装环节,绿色包装技术也需迭代升级,推广可降解、可回收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并建设包装回收闭环系统。此外,政府、平台与科研机构应联合建设绿色物流技术研发平台,鼓励跨界协同创新,打通技术转化链条,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体系。

4.4.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完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绿色物流发展亟须建立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完善绿色法规与标准、明确企业环境责任、健全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等。应通过财政激励、绿色信贷、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大在绿色仓储、低碳运输、环保包装等方面的投入。同时,推动碳足迹核算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电商物流领域落地,建立基于排放绩效的责任约束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完善政策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绿色政策的科学化、制度化运行,推动行业从“绿色倡导”迈向“绿色制度刚性”。

4.5. 公众参与及消费文化引导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改革等方式推动社会变革。而消费者在电商物流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绿色转型的成效。因此应着力提升公众在绿色消费中的主动性与行动力。首先,应加强绿色物流科普宣传,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传播绿色消费理念,提升用户对包装减量、慢速配送、碳积分等环保行为的认知与接受度。此外,加强在青年群体中培育绿色消费意识,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社会消费文化,从而在需求端形成绿色转型的深层动力。

5. 结语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物流高能耗高污染等生态隐患。深入剖析电商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成因,结合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推动电商物流绿色转型,不仅是对生产方式生态化重构的要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侯伟丽. 21世纪中国绿色发展问题研究[J]. 南都学坛, 2004(3): 106-110.
[2]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IIGF观点电子商务行业的低碳发展研究与趋势展望[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U3Njg5MA==&mid=2247502020&idx=1&sn=360d55285775255310aff9dc073eaa9d&chksm=e978b451de0f3d47f197ecf48c025ac93f4153d04d24c83dd17ea1f6abd4a1697e3bcb52d9e4&scene=27, 2025-06-3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5] 方时姣.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 学习与探索, 2008(5): 130-135.
[6] 黄克亮.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态文明观研究[J]. 探求, 2010(4): 9-15.
[7] 陈乐炜. 探究绿色物流包装在电商中的应用[J]. 中国集体经济, 2022(11): 100-102.
[8] 中国交通报. 大力发展高铁快递正当其时[EB/OL].
https://www.zgjtb.com/2022-03/09/content_308171.html, 2025-06-30.
[9] 先进物流装备. 快递物流分拣流水线: 智能化升级重塑行业新生态! [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542300853830568&wfr=spider&for=pc, 2025-06-30.
[10]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报告分享-2024年末端无人配送行业研究报告[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0NzE4MTQwMg==&mid=2247531970&idx=1&sn=5c0857cd35fb53df01be6a29d291542e&chksm=c378fff7f40f76e17c83b87ac6825c9981875362fbbbcf013aee1695df2b6c56b4df4b6e4a61&scene=27,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