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赋能历史资源活化的机制分析与策略研究
Mechanism Analysi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n E-Commerce Platforms Empower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摘要: 历史资源活化面临文化价值转化难、供需匹配低效等结构性困境,而电商平台的技术与生态优势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基于平台赋能理论,构建“技术降槛–价值重构–生态匹配”三维机制模型,系统阐释电商平台激活历史资源的内在逻辑:通过直播/AR工具降低数字化门槛,以IP化开发与场景再造重塑文化价值,依托长尾聚合与用户共创实现精准匹配。研究揭示当前关键障碍:资源方数字化能力薄弱、平台算法偏好导致小众资源边缘化、历史IP权属不清抑制商业化开发。据此提出协同优化策略:平台需开发低代码数字工具包降低运营成本;资源方应建立“高端藏品–大众文创–数字内容”分层IP矩阵;政府须制定历史资源电商化白名单制度并配套流量反哺机制。本研究为深化“文化–科技–商业”融合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Abstract: The activation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is faced with structural dilemma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transforming cultural values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supply-demand matching, while the tech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e-commerce platforms provide a new path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tform empower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sm model of “technology threshold reduction-value reconstruction-ecological matching”, systematically explaining the internal logic of e-commerce platforms activating historical resources: reducing the digital threshold through live broadcast/AR tools, reshaping cultural values through IP development and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achieving precise matching by relying on long-tail aggregation and user co-creation. The study reveals the current key obstacles: the weak digital capability of resource partie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niche resources caused by platform algorithm preferences, and the unclear ownership of historical IP that restricts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it proposes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platforms need to develop low-code digital toolkits to reduce operating costs; resource parties should establish a hierarchical IP matrix of “high-end collections-popular cultural creativity-digital content”; the government must formulate a white-list system for the e-commerce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support it with a traffic feedback mechanism.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technology-commerce”.
文章引用:尹航. 电商平台赋能历史资源活化的机制分析与策略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1118-112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624

1. 引言

在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资源的可持续活化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核心命题。然而,传统活化模式面临三重结构性困境,一是经济转化低效,文旅部数据显示,我国76.2%的非遗项目年收入低于10万元[1],大量老字号品牌因渠道僵化陷入经营危机;二是传播范围局限:博物馆、历史街区等物理空间承载能力有限,超60%的县级文保单位年参观人次不足1万[2];三为社会参与不足:年轻群体对历史文化认知存在断层,18~30岁群体中仅34%主动参与过文化遗产体验[3]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的技术赋能与生态优势为破局提供新路径:技术工具普及化:短视频、直播、AR/VR等应用降低文化表达门槛,2023年抖音非遗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1.6万亿次[4],同比增长210%;市场链接精准化:电商平台汇聚8.9亿活跃买家[5],通过算法匹配激活长尾需求,如淘宝“匠心频道”上线首月带动非遗店铺客流量增长300% [6];商业模式创新性:“文化IP + 电商”融合催生新业态,故宫文创电商营收连续五年破15亿元[7],验证历史资源商业化潜力。

尽管电商平台展现出强大激活能力,实践仍存在“平台能力供给”与“资源方转化能力”的系统性断层:症结体现为如下方面,首先,资源方受限于数字化技能缺失,很少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熟练使用直播工具;其次平台算法偏好流量爆款,导致小众文化内容曝光量不足;最后,历史IP权属不清引发商业纠纷,2022年苏绣、苗银等品类侵权投诉量激增45% [8]。由此本文立足于两大理论:一为平台赋能理论(Platform Enabling Theory),这是学者加扎维内(Ghazawneh)提出的“技术–治理–生态”三维框架[9],解析平台如何通过API接口、算法规则、社区治理等结构性支持降低资源方参与成本;二是创造性转化理论(Creative Transformation),即林毓生提出的“传统资源现代性转译”原则[10],强调电商场景下需通过符号解构→IP重塑→场景嵌入实现文化价值再生。

本文聚焦具有可商品化潜力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老字号品牌。探讨电商平台如何通过系统性赋能机制,打通历史资源从“文化价值”到“市场价值”的转化路径。

2. 电商平台赋能历史资源活化的核心机制

电商平台通过技术降槛、价值重构与生态匹配三重机制,系统性激活历史资源的商业价值与文化生命力[11]。三者形成闭环驱动:技术手段降低参与门槛,使历史资源得以数字化呈现;价值转化重塑文化符号,增强市场吸引力;生态匹配精准连接供需,构建可持续运营闭环。这一机制体系为破解“资源沉睡”困境提供了全新范式。

2.1. 技术降槛机制

技术降槛的核心在于将复杂数字化能力封装为普惠工具,弥合资源方的技术鸿沟。电商平台通过两类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在工具层面,低代码化应用显著降低操作难度。抖音推出的“非遗一键开播”功能内嵌场景绿幕、文化字幕模板,非遗传承人经1小时培训即可独立开播。该功能上线一年覆盖超5000家店铺,直播转化率提升25% [4]。天猫开发的“虚拟博物馆”工具支持文物3D扫描自动建模,西安碑林博物馆借此上线AR拓片体验,用户停留时长从传统图文的1.5分钟延长至8.2分钟[12]。这些工具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即插即用”模块,使高龄传承人等技术弱势群体获得平等参与权。

在服务层面,平台提供全链路运营支持。拼多多“老字号扶持计划”配备实时数据看板,北京同仁堂据此调整30款药品详情页设计,点击率提升40% [13]。腾讯区块链存证平台为苏绣、景泰蓝等生成数字指纹,侵权监测响应速度显著缩短。此类服务本质上是对专业技术的外包,资源方无需自建团队即可享受数字化红利。

技术降槛机制的本质是能力平权,它打破了“数字鸿沟”对历史资源的桎梏。正如阿里研究院指出,数字化工具普及使非遗传承人直播参与率三年间从12%升至37% [6],技术门槛已非核心障碍。

2.2. 价值重构机制

价值重构的关键在于解构历史文化符号,以现代语境实现价值转译。电商平台通过创造性转化策略,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IP化开发是价值跃迁的核心路径。故宫淘宝团队从《千里江山图》提取青绿渐变色谱,开发出年销200万件的盲盒系列[7]。苗银匠人在抖音直播熔铸过程,通过图腾故事讲述将客单价从80元提升至260元[14]。这种“符号提取–现代表达”的模式,跳脱了传统文物复刻的同质化陷阱。

场景再造则突破时空限制创造沉浸体验。敦煌研究院联合淘宝搭建“飞天通商”元宇宙集市,用户化身商人重走丝路,带动壁画衍生品销量增长170% [15]。小红书发起的“非遗探店”话题鼓励汉服打卡,关联商品曝光量达4.2亿次[16]。虚拟空间与现实消费的融合,使历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

分层产品策略进一步扩大价值辐射范围。针对高端藏家的限量编码瓷器复刻定价超5000元,面向年轻群体的文物元素手机壳定位50~200元大众区间,免费VR考古游戏则承担引流功能[14] [16]。这种梯度化开发既保障文化尊严,又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价值重构机制证明,历史资源活化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正如林毓生所言,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10],电商平台正成为这一转化的关键载体。

2.3. 生态匹配机制

生态匹配致力于连接文化长尾与分众需求,通过算法优化与社区运营激活潜在市场。

算法驱动实现精准触达。淘宝“匠心频道”基于用户文化消费标签定向推送,使龙泉青瓷等小众品类曝光量提升300% [6]。B站将传统戏曲直播嵌入游戏分区,吸引Z世代观众占比达65% [17]。算法不仅解决流量分配问题,更创造跨圈层传播的奇点。

社区培育构建文化消费生态。抖音“非遗手艺人联盟”聚集50万核心用户开展作品众测,苗绣胸针采纳社群建议后销量翻倍[14]。苏州评弹馆通过美团直播售票转化线下观众为线上会员,衍生音频复购率超40% [18]。这些垂直社群形成文化认同的“精神部落”,实现用户从消费者到传播者的角色升级。

用户共创则深化供需互动。敦煌研究院在小米众筹平台发起藻井丝巾项目,用户投票选定图案后投产,三天预售额破千万[15]。景德镇陶艺家在小红书征集茶器设计稿,年度爆款中30%源于用户投稿[16]。这种C2B模式不仅降低市场风险,更使文化产品承载集体情感记忆。

生态匹配机制印证了平台经济的核心价值——激活边缘力量,汇聚微小需求。当一件苗绣胸针通过社群优化畅销全国,当敦煌藻井图案由网民投票重生,历史资源便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肌理。

3. 关键障碍与成因

尽管电商平台为历史资源活化开辟了新路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系统性障碍。这些障碍根植于资源方能力局限、平台生态缺陷与法律保障缺失三重维度,制约着赋能机制的可持续运行。

3.1. 资源方的数字化转型困境

资源方的核心矛盾在于传统运营基因与数字化需求的结构性错配。多数非遗传承人、文博机构缺乏电商运营的专业团队,阿里研究院调研显示仅20%传承人能独立完成直播全流程操作,超60%依赖第三方代运营[6]。这种能力缺失导致两大问题:其一,内容生产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博物馆将文物数字化简单等同于拍摄展品照片,未能挖掘背后的历史叙事;其二,商业化路径单一,老字号品牌往往直接将线下产品搬至线上,未针对电商场景开发轻量化、高频次消费的衍生品[13]。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断层——高校文化遗产专业罕有设置数字营销课程,而电商从业者又缺乏文化解读能力。这种双向认知鸿沟使得技术工具未能充分发挥效能,技术降槛机制在落地环节遭遇梗阻。

3.2. 平台生态的算法偏好桎梏

平台经济的流量分配逻辑客观上加剧了文化资源的马太效应。算法推荐机制天然偏好高转化率内容,导致手工陶瓷、传统染织等小众品类曝光量不足工业标准化产品的10% [19]。这种偏见在两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为获取流量,部分资源方刻意迎合流行审美,如将青铜器纹样简化为卡通图案,造成文化符号的浅薄化解读[9];另一方面,需要深度沉浸的文化项目(如古琴演奏、古籍修复直播)因完播率低被算法降权,被迫转向娱乐化剪辑。B站研究指出,传统戏曲类内容在游戏分区引流后,虽然观众基数扩大,但核心票友的互动深度下降35% [17]。这揭示出平台生态的深层矛盾:商业效率最大化目标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存在根本张力,生态匹配机制在此张力下部分失效。

3.3. 法律保障的历史性缺位

法律层面的突出矛盾是历史IP权属不清与监管规则滞后。由于多数文化遗产的创作主体难以追溯,电商销售衍生品时常陷入版权纠纷。苏州镇湖刺绣研究所的《牡丹亭》主题绣品被跨境电商盗用,但因图案源自明代版画无法确权,最终维权失败。此类问题源于三重法律保障的缺失:首先,历史资源数字化转化的版权认定缺乏国家标准,敦煌研究院曾因3D扫描洞窟壁画能否申请著作权引发学界争议[15];其次,平台对非遗产品的真实性审核标准模糊,云南扎染作坊曾投诉机制品冒充手作,但平台因无鉴别依据未予处理[20];最后,政策激励呈碎片化,文旅部的非遗数字化补贴与商务部的电商扶持计划分属不同体系,资源方难以统筹利用。这种法律与监管环境的无序状态,使得价值重构过程中频繁遭遇法律与信用风险,抑制创新活力。

4. 优化策略体系

针对前述障碍,需建立平台工具赋能、资源方能力跃迁、法律生态保障的三维策略体系,推动电商赋能机制从理论架构走向实践落地。

4.1. 构建历史资源专属赋能工具集

平台企业应超越通用功能开发,打造垂直化数字基建,为资源方提供从内容生产到权益保护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首先,平台应率先开发“一站式”低代码创作工具包,以实现“零门槛”内容创作。该工具包可集成故事化叙事引擎,通过内置“匠人的一天”、“纹样背后的传说”等多种叙事模板,让传承人仅需按提示上传图片或视频片段,即可自动生成带有文化字幕和配乐的短视频,有效解决内容生产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同时,工具包应包含交互式3D展示模块,以简洁易操作的界面引导用户通过手机环绕拍摄文物或手工艺品,在云端自动合成可360度旋转、缩放的3D模型,并支持一键嵌入电商橱窗,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细节,从而显著提升转化率。此外,还应整合AR场景融合插件,允许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将虚拟的兵马俑、明式家具等模型“放置”在自己家中,提供沉浸式“试穿试戴”体验,以此打破线上消费的体验壁垒 。

其次,为扭转流量驱动下的文化浅薄化趋势,平台还需对算法进行深度优化,建立“文化价值导向”的推荐机制。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引入“文化权重”评估模型,即建立一套包含历史稀缺性、工艺复杂度、文化叙事深度与用户互动质量四大维度的综合指数——“匠心指数”。利用该指数,平台便可实施流量精准反哺,将指数高的店铺和商品自动纳入“文化遗产流量扶持池”,并每日划拨固定比例的广告位或推荐位予以定向扶持 。这一机制能够确保小众、高价值的内容获得不低于特定阈值的曝光量,有效避免其被纯商业化爆款所淹没

4.2. 建立分层协同运营体系

历史资源持有者需打破“重保护轻运营”的传统思维,构建一套从人才培养到IP商业化的市场化能力矩阵。其中,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核心举措是推行“传承人 + 电商运营官”双轨人才工作坊。具体而言,可由平台牵头建立认证电商运营官人才库,文博机构或传承人能够从中招募合作伙伴,组建成“文化内核(传承人) + 商业转译(运营官)”的协同团队。在运营流程上,团队可每周召开内容策划会,由传承人负责讲解文化知识点,再由运营官将其转化为可传播的电商语言和视觉方案,例如将苗银图的寓意策划成“千年图腾戴上身”的社交媒体挑战赛,以此实现专业知识的流行化转译。

同时,应实施“金字塔式”IP梯度开发与市场验证流程,以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回报。该流程首先要求提炼核心文化基因,即对历史资源进行符号化解构,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或故事母题。随后进入分层产品概念设计阶段(见表1):位于塔尖的收藏级产品,应针对核心元素开发限量、高附加值的复刻品或艺术品,并附带区块链数字证书以满足高端收藏需求;位于塔身的消费级产品,则是将核心元素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高频消费品,并强调其设计感与社交属性;位于塔基的体验级产品,主要开发免费或低价的VR/AR游戏、高清壁纸等数字化内容,作为引流和文化教育的入口。最后,通过C2B模式对塔身和塔基的产品概念进行市场测试,利用平台众筹或投票功能收集预售和投票数据,以此决定最终投产方案,从而最大化降低市场风险,确保产品能精准回应用户需求。

Table 1. Historical resource IP tiered development strategy

1. 历史资源IP分层开发策略

产品层级

目标用户

开发原则

案例

收藏级

高端藏家

稀缺性 + 投资价值

故宫千里江山图缂丝屏风(限量99件)

消费级

年轻群体

高频使用 + 社交属性

敦煌藻井图案防晒伞

体验级

大众/学生

趣味交互 + 知识传递

兵马俑VR修复游戏

4.3. 搭建权责明晰的制度框架

首先,政府需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服务,为历史资源的电商化提供清晰、高效的法律与政策保障。核心举措是建立国家级的“历史IP数字产权登记与授权平台”,以从根本上解决版权纠纷。该平台可参考《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1],建立“历史资源数字产权库”,并搭建全国统一的在线登记系统。对于权属明确的老字号品牌等资源,应提供快速登记通道;而对于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古代纹样、技艺,则可授权国家级文博机构作为“公共信托管理人”进行统一登记,如苏州已试点的“非遗数字身份证”制度,就成功为镇湖苏绣生成了可交易的标准化IP包,使侵权投诉量下降了70% [22]。在此基础上,平台应提供标准化的授权流程,允许商家在线申请非独占商业授权并支付费用,此举既能规范商业行为,又能防止IP被滥用或恶意抢注。

其次,为建立可持续的活化生态,政府应出台《历史资源电商化收益分配与再投资指引》。该指引需明确平台抽成的上限(建议≤15%),并要求从销售额中提取3%设立“活化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濒危技艺的保护,以此防止平台垄断红利,保障资源方的可持续创新[21]。该基金可由文旅部门监管,定向用于反哺上游的田野调查、技艺传承教学和濒危项目抢救等工作,形成“商业反哺文化”的良性闭环。

第三,为打通各部门政策壁垒,政府应推行“一站式”跨部门协同扶持政策包,为资源方提供集成化支持。可通过设立由文旅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评审的“历史资源电商化白名单”,为入选项目提供一键式的核心扶持,包括平台流量倾斜与年费减免、税务部门增值税即征即退50%,以及优先接入国家 文化大数据体系以获得国家级平台的展示和推广机会。例如,北京同仁堂正是依托此类政策,才将其电商渠道的研发投入占比从5%提升至18% [13]。这一揽子计划将极大激发资源方参与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解构电商平台赋能历史资源活化的运行逻辑,揭示出“技术降槛–价值重构–生态匹配”三机制协同驱动的理论模型。技术降槛机制借力低代码工具与数字基建,显著降低非遗传承人、小微机构的参与门槛;价值重构机制通过IP分层开发与场景化叙事,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生态匹配机制依托算法优化与社区运营,激活文化消费的长尾市场。三者形成闭环,为破解“资源沉睡”困境提供系统方案。

在实践层面,研究提出三方协同优化路径:平台需开发垂直化工具包并建立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扭转算法偏见对多样性的压制;资源方应构建“传承人 + 运营官”双轨团队与IP梯度开发模型,平衡文化深度与商业可持续性;政府须推动历史IP确权制度化与收益分配规范化,通过白名单政策释放创新活力。这种协同框架既回应了资源方能力断层、平台生态缺陷与法律缺位的现实障碍,也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落地提供了操作指南。本研究存在两重局限:其一,机制交互效应(如技术工具如何影响价值叙事)尚未量化验证;其二,策略有效性依赖平台与政府的执行意愿。未来研究可结合案例长期追踪,测量不同策略组合对活化效能(文化传播力 × 经济转化率 × 用户参与度)的贡献度,并探索Web3.0技术(如DAO社区治理)在历史资源共创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 20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R].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3: 45-48.
[2] 国家文物局.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运营评估白皮书(2023) [R].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23: 22.
[3]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青年群体文化遗产认知行为调研报告[N]. 中国青年报, 2024-03-12(05).
[4] 抖音电商. 2023非遗数据报告[EB/OL].
https://www.douyin.com/search/%E3%80%8A2023%E6%8A%96%E9%9F%B3%E9%9D%9E%E9%81%97%E6%95%B0%E6%8D%AE%E6%8A%A5%E5%91%8A%E3%80%8B%E5%85%A8%E6%96%87?modal_id=7515617371642465590, 2023-12-01.
[5]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China (2023) China E-Commerce Development Report 2023. Commerce Press, 7.
[6] 阿里研究院. 匠心频道运营首月数据简报[R]. 杭州: 阿里巴巴集团, 2023: 3.
[7] 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创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3) [R]. 北京: 故宫出版社, 2024: 18.
[8]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2022传统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R].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23: 33.
[9] Ghazawneh, A. and Henfridsson, O. (2015) A Paradigmatic Analysis of Digital Application Marketplac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0, 198-208.
https://doi.org/10.1057/jit.2015.16
[10] 林毓生.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77-83.
[11] 张朝枝.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创新[J]. 文化遗产, 2020(3): 15-24.
[12] 天猫技术团队. 博物馆数字化工具应用白皮书[R]. 杭州: 阿里巴巴集团, 2023: 15-18.
[13] 拼多多研究院. 老字号品牌电商运营指南[J]. 电子商务研究, 2023, 11(2): 77-85.
[14] 抖音电商. 非遗直播营销案例集[EB/OL].
https://www.douyin.com/search/%E6%8A%96%E9%9F%B3%E9%9D%9E%E9%81%97%E8%90%A5%E9%94%80%E6%A1%88%E4%BE%8B?modal_id=7377048738793049378, 2024-02-11.
[15] 敦煌研究院. 敦煌文化数字化创新报告(2023) [R]. 兰州: 敦煌艺术出版社, 2024: 30-33.
[16] 小红书商业数据中心. 2023文化遗产内容消费趋势[R]. 上海: 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 2023: 22.
[17] B站文化产业研究所. Z世代传统文化接受度调研[J]. 青年研究, 2024, 46(1): 45-53.
[18] 美团文旅研究院. 演出场馆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研究[C]//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 2023卷. 北京: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3: 88-95.
[19] Chen, W.R. (2022) Platform-Bas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 40, 88-95.
[20]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手工染织品电商销售规范白皮书[R].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24: 33.
[2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Z]. 2022-05-22.
[22] 苏州镇湖刺绣研究所. 传统手工艺电商维权案例汇编[R]. 苏州: 吴文化出版社, 2023: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