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构建的元分析
Meta Analysi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DOI: 10.12677/ass.2025.148718, PDF, HTML, XML,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甄美荣, 董祥婷: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社会关系元分析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Social Relationship Meta-Analysis
摘要: 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以国内有关来华留学生社会关系的49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元分析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人在情境中”社会关系包含的内容和构建策略,并提出从国家宏观政策、学校管理制度以及课程学习设计三个方面构建来华留学生良性社会关系的建议,对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takes 49 domestic literature on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uses meta-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people in contex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positive social relationship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course learning design. The study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甄美荣, 董祥婷. 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构建的元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302-30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18

1. 引言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要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其中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构建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关系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互动联系的普遍模式,体现了社会运作中的社会成员互动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1],其中社会关系的范围、社会空间,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行为与思维习惯是其基本要素。心理学家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人在复杂的关系系统中的发展受到多水平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家庭、学校、邻居、工作单位等日常生活场所以及这些场所之外的更大空间,并把这些空间视为动力的,永远变化的系统,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在情境中”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交流互动与关系的调节。

关于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的研究较为零散,多数研究以某一视角,如文化适应、文化认同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亟需从整合的视域来解释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构建策略。元分析(meta-analysis)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相关议题,依据元分析的基本原理,本文选取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主体相关的49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摘录、编码、归类三步骤,归纳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所涉及的内容与构建策略。

2. 数据获取

元分析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已有研究成果。依据所设定的研究目的,本文依照如下几点进行数据检索:(1) 时间跨度:2015年1月~2024年12月;(2) 检索关键词为“主题 = 留学生”或含“来华”或含“社会关系”或含“文化”或含“管理”;(3) 文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刊源及以上;(4) 文献筛选标准:本文聚焦来华留学生相关的内容,剔除内容涉及中国学生在外留学的文献,同时若多篇文献是来自同一作者,或者内容相近,则只保留1篇质量最佳的论文;(5) 被筛选文献的质量评估:借鉴Rauch等[2]、王凤彬和杨京雨[3]对于文献质量评估的建议,从文献符合度、与研究内容契合程度以及文献数量上来评估样本文献的质量。首先,在文献符合度上,样本文献均为公开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案例分析过程清晰严谨;其次,在文献内容契合度上,采用严格的文献剔除标准,保证样本文献与研究主题高度契合;然后,在文献数量上,质性元分析的最佳文献数量为12~100篇之间,且至少10篇高质量文献,本章研究中的文献数量为49篇,皆是中文核心期刊刊源文献,满足质性元分析关于数量和质量的要求;(6) 元分析需通过摘录、编码和归类3个步骤以实现数据提取,摘录是主要对已有研究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和关键结论进行初始概况和分析,编码是对摘录中关键信息进行再度的凝练与提取,形成学术语言,归类将编码进一步分类整理,目的在于形成研究概念,发现其逻辑关联。

通过文献关键词筛选,本文最终确定49篇中文核心期刊刊源(含以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依据元分析的相关操作步骤,共摘录出167条语句,并对其进行编码,最终识别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涉及7个类别的范畴,归为3大类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Table 1. Evidence and coding

1. 证据与编码

主要证据摘录

编码

归类

来华留学生教育普遍存在着交流方式、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跨文化适应障碍,需要国家放权于高等院校,加强对专业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培养,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李秀华等,2016)

跨文化适应

生活

中华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与外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的一种异质相斥,高校可引导留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更好地适应中国环境,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陈旦,2019)

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源于社会联结、生活环境、学业和职业发展及家庭问题等四大类,要帮助留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以及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配置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李亚红等,2016)

心理健康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要以完善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与心理筛查工作机制为基础,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前哨作用,以朋辈辅导干预为补充,以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为保障。(高炳亮,2018)

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进入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能够发挥积极影响,非学历项目的影响要大于学历项目。(陈东阳,哈巍,2021)

对外贸易

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具有正向性和稳固性,非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强于学历来华留学生。(程立浩,刘志民,2022)

留学生的媒介使用时间、语言类型、内容偏好、使用动机与使用效果均对其中国文化认同产生显著影响,高校应该利用媒介使用对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杨晓雯,粟泫瑜,202)

文化认同

生活兼学习

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对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有积极影响,高校要搭建丰富的社 交平台、重视语言的人文价值,可以帮助留学生进行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 (程江霞,2020)

高校开展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具有必要性,从管理趋同、服务趋同、生活趋同、教学趋同等维度入手进行趋同管理。(黄长彬,陈新忠,2022)

趋同管理

从来华留学招生标准审核、预科与专业教育衔接、同等学业要求等方面进行趋同管理。(张金萍等,2023)

围绕多元化、特色化思想教育模式,通过思维差异化教学模式建设和开展思维引导工作,确保高校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序、健康开展。(许蕴文,2019)

思想教育

学习

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分类管理系统来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 (崔博,2023)

自发性互助小组存在组织松散性、缺乏自我评估及学习策略指导等不足,建议我国高校及教师积极回应当下学习转型的要求,塑造“以促进学习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文化,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同伴互助学习理论。(余蓝等,2020)

课程设计

针对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迫在眉睫、移动学习平台的普及应用等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现状,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号构建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程自主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在线学习环境的可访问性、灵活性、知识获取性以及深层学习方式对来华留学生在线学习成效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田美,陆根书,2023)

3. 数据分析

3.1. 来华留学生社会关系所涉及的内容

留学生来华并不只是通常意义理解上的求知和求学历,还有可以“赚钱”、“旅游”、“开阔眼界”等目的,在中国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学习关系”,也包括“生活关系”,因此从“学习”和“生活”两个维度对已有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类命名与分析(见图1)。

(1) 涉及“生活”方面的社会关系,主要有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情境中”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

现实中,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种族对于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认识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心态,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形成了不同的沟通与互动模式。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来华后社会关系的主要层面,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国家文化、人际关系的理解与中国情境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系统自身特色强烈,因此留学生来华在交流方式、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跨文化适应是构建良性社会关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心理健康是留学生来华后影响良性社会关系构建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而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源于无法很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而面临的语言障碍、文化冲突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4]

(2) 涉及“学习”方面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中国特色”思想教育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课程设计。留学生来华后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教育是构建良性社会关系的另一个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主要包含国情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以及文化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文明互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5];而课程设计则是围绕“汉语”、专业课程等展开,目的在于改变留学生普遍学习态度散漫,学习节奏松散的状况,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 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内容,主要有趋同管理和文化认同,这两部分是从留学生来华后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入手来提质增效,构建良性社会关系。

文化认同主要针对留学生来华后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从教育部、学校层面出具政策或行动内容促使留学生能够知华、友华,认同中国文化[6];趋同管理则是倡导留学生对中国制度优势高度认可,并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以此构建真正融洽、健康的社会关系。

(4) 与“学习”和“生活”低相关的内容,主要有对外贸易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来华留学生有的在求学期间“从事”对母国的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则是留学生的对外宣传而形成的对外贸易的增加,且已有文献的研究表明非学历来华留学生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大于学历来华留学生。

Figure 1. Reason analysis

1. 原因分析图

3.2. 来华留学生社会关系构建策略

(1) 涉及“生活”社会关系的构建策略

在文化适应上,已有研究强调高等院校的主体责任与教师的作用,认为应该加强跨文化交流,进行跨文化教育,积极应用新媒体资源,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环境,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7]。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是高校有效的留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可以从入学教育、心理筛查,辅导员心理干预,朋辈帮辅,加强与本地社会接触,增加社会支持等方面展开。

(2) 涉及“学习”社会关系构建

在课程设计上,主要突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其中在线学习平台成为课堂的第二有效补充。在思想教育上,要加强从政府到高校再到课堂的多层面设计,围绕多元化、有特色、分类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8],其中新媒体、网络平台是相关研究力推的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

(3) 涉及“生活”“学习”两方面的社会关系构建

在文化认同上,诸多研究认为要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入手增强其文化认同,同时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增加文化交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突出互联网、媒体平台作用等等。在趋同管理上,首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其次在生源上高校应建立参照中国学生的招生标准,从语言能力、教育基础、学术水平多维度进行严格审核,择优录取,然后在实施上从管理趋同、服务趋同、生活趋同、教学趋同等维度入手进行趋同管理。

4. 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中的“情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的“硬”情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宏观层面的国家顶层政策,如《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第二个是中观层面的高等院校具体管理规定,如教学资源的分配、招收留学生入学门槛的细则设置等,反映的是高校对留学生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的思路与方法;第三个是微观层面的“教、育、学”互动情境,如思想教育、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等等。另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的“软”情境,包含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处理等等。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又不断互动的,中国教师、学生和留学生群体在自有文化、价值观念下,基于所在国家顶层政策设计、高校规则制度以及具体教学措施进行互动,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国家顶层政策设计,尤其是在留学生招收录取上提高要求,在学历背景、学术水平、语言能力、身份资格、经济能力等方面审核的基础之上增加汉语、基础教育水平测试,选拔有一定汉语基础和学科水平的留学生,在留学生毕业要求上同样从国家层面提高门槛,尤其是语言要求,提升构建良性社会关系的素质基础。

第二,以趋同管理为导向的高校管理制度设计,高等院校是构建来华留学生良性社会关系的主要阵地,要打造适应趋同化管理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系,使得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从生活到学习要求一致,处于相同的公共空间(教室、实践场所等),以此实现语言互动、文化互动和人际互动,形成良性社会关系。

第三,渗透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课程设计,从国情教育、汉语言学习、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等多方面入手增加课堂上的文化认同和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加强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行为,搭建形成良性社会关系的有效渠道。

5. 结束语

构建良性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是推动我国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元分析,本文提出从国家顶层政策设计、高等院校管理制度设计和各类课程设计三方面入手构建良性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网络媒体都是新时代值得应用的工具。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来华留学生在华社会关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20YJA840021)。

参考文献

[1] 丁元竹. 社会关系模式建构: 社区、主权国家与全球化视角—关于相互交流与相互隔膜社会模式的思考[J]. 学术月刊, 2019, 51(7): 66-75.
[2] Rauch, A., van Doorn, R. and Hulsink, W. (2014)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Evidence-Based Entrepreneurship: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n Example Involving Business Cluster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8, 333-368.
https://doi.org/10.1111/etap.12093
[3] 王凤彬, 杨京雨. 企业裂变式发展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J]. 管理世界, 2024, 40(3): 180-215.
[4] 高炳亮. 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5): 131-134.
[5] 崔博.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 2023, 31(4): 132-136.
[6] 黄慧.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研究[J]. 教育研究, 2017(12): 40-43.
[7] 谭旭虎.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 37-43.
[8] 何正英. 趋同管理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4): 78-79,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