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路径分析——以“订约履约,诚信为本”为例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Concepts—Taking “Contracting and Fulfilling Contracts, Honesty as the Founda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5.1581491, PDF, HTML, XML,   
作者: 徐 爽: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大概念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Big Idea High School Politics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摘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中,要求做到“贯彻整体建构,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材知识的整合,以大概念为单位统整教学,促进知识体系建构,为命题设置与活动开展做准备,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General High Schools (2017 Edition, Revised in 202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oints out: “Pay attention to the major concepts of the discipline as the core, structur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take the theme as the guide, mak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contextual,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discipline.” In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it is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rderly connection, and progressive thinking,” which requires u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extbook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tegrate teaching with big concepts as a uni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prepare for the setting of propositions and activities, and develop the cor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iplines.
文章引用:徐爽. 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路径分析——以“订约履约,诚信为本”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8): 683-69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91

1. 引言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能将学科核心理念和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关键概念或思想。不同于议题式教学的以“议题”为核心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整合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大概念是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大概念是学科核心领域中最核心、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关键概念或者原理,它是对学科本质和规律的高度概括,能够将零散的碎片化的内容串联成有逻辑的整体。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这是高中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方式,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符合高考注重知识点考察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仅仅靠课堂教学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政治学科系统化、结构化的要求[1]。如今,大概念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变革与创新的重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学科大概念的统摄下,通过“分析提炼–甄别整合–设置命题–开展活动”等环节,探索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路径。

2. 分析提炼,使教学单元化

高中政治大概念教学要求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结构。从教学内容看,单元体系既包含了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能够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从学科结构看,通过大概念的分析整合,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全面[2]。在对教材的斟酌提炼中,应该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提炼能力和建构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选修2《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时,本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分为“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订约履约,诚信为本”“侵权责任与权力界限”四课,其中有关合同的部分主要部分是第三课和第四课。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在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和民法典《合同编》的基础上提炼出以下问题(见表1)。

以上13个问题是经过反复研读教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来的。它几乎涵盖了所有与“合同”有关的知识点,这为知识点的整合建构提供了详细的知识素材。这就是大概念在教学中运用的第一个环节——提炼知识点。但是,很明显这个环节呈现的知识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这将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了教学的重心,也会加重学生学习的思想负担。因此,甄别整合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Table 1. Content of “contracting and fulfilling contracts, honesty as the foundation”

1. “订约履约、诚信为本”相关内容

序号

问题

1

合同的含义是什么?

2

合同订立的形式是什么?

3

合同的条款包括哪些?

4

订立合同的方式是什么?又什么意义?

5

合同中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6

合同的生效条件是什么?

7

订立合同的含义是什么?

8

订立合同原则有哪些?

9

履行合同的关键是什么?

10

订立合同具体要求是什么?

11

合同变更的条件是什么?

12

违反合同约定会有什么后果?

13

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有哪些?

3. 甄别整合,使教学基础化

甄别知识,是指对提炼出来的知识素材进行整合分类、概括、辨别[3]。由于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并且有关“合同”部分的内容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学生理解和分析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大概念进行系统地整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讲述理论知识,并且要围绕核心内容进行讲解。《新课标》对本框的教学要求是“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熟悉解决合同纠纷的途径。[4]”如上文中提炼出来的3个问题,分别涉及合同的含义、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以及合同纠纷的解决多个角度,每个角度又衍生出更加细化的知识点。经过课程标准、教材和《合同编》的研究,可以得出“合同中的民事权利与义务”这一大概念。

4. 设置命题,使教学情景化

在之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师授生从”的填鸭式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几个零碎的、孤立的案例作为引入知识点的支撑。但新教材引入之后,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数量猛增,如果仅仅用零碎的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负担加重,并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大概念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也强调知识的内化理解、情感的升华[5]。情境中有“情”也有“境”,大概念教学借助情境,以“境”阐“理”、生“情”,能避免干巴巴的说理,从而使教学更加充盈。因此,在大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大概念设置情景化命题,以促使教与学,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呼应、联系[6]。笔者在设计《订约履约,诚信为本》时,围绕教材主题探讨“合同”发展之路,以一案到底的方式,将本课规划为“合同订立之路–合同履行之路–合同变更之路–合同违约之路”的走向,精心设计探究式情境、辨析式情境和开放式情境,将合同的发展之路融入具体情境之中,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辩证分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学习。其中,“合同中的民事权力”情境化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订立履约,诚信为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的基石。首先,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履约”。它不仅仅是对协议的遵守,更是对信任的承诺。无论是和朋友约定的一个简单的见面,还是在商业环境中签署的重要合同,每一个承诺都承载着对彼此的信任和期待。我们常常说“言出必行”,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再来谈谈“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会多么冰冷与疏离!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诚信都应当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订立履约,诚信为本”的内涵与价值。希望大家能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诚信的理解与体验。现在,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探索诚信与履约的旅程吧!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并且提问:谈谈对“履约”和“诚信”的理解,并阐释他们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观看相关视频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在课程的伊始以视频的方式拉开序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开始就谈及本课的价值观导向,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合同订立之路——合同的含义;订立合同含义、形式、原则、意义和具体要求

[教师活动] 2022年,随州某房地产公司将随州某项目工程分别发包给河北B建设集团和武汉A建设公司;为学生提供谈论“补给包”;展现随州房地产公司与武汉A建设公司与河北B建设集团公司在承包项目时签署的合同。

[设问] ① 合同是什么?② 有哪些种类?③ 签署合同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学生活动] 观看相关材料,自学后并思考后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直接呈现合同的实例,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合同”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能量补给包,学生从众多文字中提取所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输学生的学习技巧。

[教师活动] 播放随州房地产公司与A集团和B集团订立以及签署合同的过程;订立合同形式多样,在随州房地产公司与A、B两个房屋建设公司之前,在网站上发布了招标广告,这属于订立合同中的哪一个步骤?在这个步骤之后随州房地产公司与A、B两建筑集团表示可以合作,这属于订立合同中的哪个步骤?

[设问] ① 房地产公司与A、B集团以何种形式订立合同?还有哪些订立合同的形式?② 订立合同的经历了哪些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思考,派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符合当今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合同履约之路——合同的生效条件以及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教师活动] 在三方签订合同后,随州房地产公司请律师对合同进行核对,发现没有对合同履行期限进行具体规定,因此,在此合同的基础上,又签订了补充协议,补全了意思表示。

[设问] 履行合同的关键在哪?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在三方签订的补充协议中,规定合同签署后的一个月当天开始生效。半个月后,随州房地产公司发现建房用水不符合筑房标准,因此律师宣布之前签订的协议无效。

[设问] 合同生效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合同变更之路——合同变更的条件

[教师活动] 天气原因,气温较低,A、B两个建筑集团就“是否延长工期”产生了分歧。是否该延长工期?请同学们来辩一辩。

[辩一辩] A、B两建筑集团是否该延长合同履行期限。

正方:该延长,否则要承担赔偿责任;房屋不按规定其建房质量有待考量。

反方:不该延长,规定什么时间完成就该什么时间完成。

[学生活动] 分为正方与反方,每组五人,裁判一人,开展辩论。

[设计意图] 以辩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

四、合同违约之路——合同违约后果以及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

[教师活动] 在所有工期都完成之后,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曾都法院)受到相关起诉立案材料。原来年关将至,农民工兄弟期待回乡与家人过年团聚,可是打工赚的辛苦钱迟迟未拿到,多人多次到相关部门表达诉求。究其原因,随州市房地产公司在工期完成之后,并未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向A、B两建筑集团支付随州市房地产公司在工期完成之后,并未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向A、B两建筑集团支付工钱,导致工友们没能及时拿到工资。

[设问] 试想随州房地产建筑公司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面对以上情况,都有哪些解决矛盾纠纷方式?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设计] 见图1

Figure 1. Board writing design

1. 板书设计

5. 开展活动,使教学活动化

在大概念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讲好思想政治知识,而且要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7]。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充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该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新的认知,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心性,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8]。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协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应该整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转换作业方式,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已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9]。基于“合同违约之路”的教学设计并未明确提出解决合同纠纷的其他方式,就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实践活动(见表2)。

Table 2. Multiple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s

2.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纠纷解决方式

类型

特点

时事案例

和解

调解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仲裁调解

诉讼调解

仲裁

商事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

农村合同纠纷仲裁

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经整理,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共四种,分别是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针对以上四种方式,笔者进行实践活动设计,课上分享。其中,具体实践活动如下。

环节三: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见表3)

作为本次模拟纠纷解决活动的组织者,笔者深刻感受到通过模拟实际纠纷解决过程,学生在多方面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不仅仅是一次课堂实践,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法律教育体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如调解、仲裁和诉讼,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法律意识。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让我看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显著提升。在面对模拟案例时,学生们遇到了很多挑战,如在调解过程中如何引导各方讨论、如何处理不同的利益冲突等。同时,部分学生初期不太熟悉调解技巧,导致讨论进展较为缓慢。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帮助学生们调整了沟通策略,并强调了情感沟通与利益平衡的重要性。在这种实践中,学生不仅应用了理论知识,更通过合作与反思找到了实际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次模拟纠纷解决活动,我不仅看到了学生在法律知识上的成长,更看到了他们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法律意识方面的显著提升。作为教师,我深刻意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更具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社会公民。

Table 3.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resolving disputes

3. 解决纠纷的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一、活动目的

1) 让学生深入理解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认识到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不同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际参与纠纷解决的模拟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活动内容

1) 活动形式

模拟纠纷解决情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2) 活动流程

① 前期准备:

组建小组:每组4~6人。

发放相关资料,包括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相关法律知识。

每组选择一个纠纷案例进行研究。

② 活动步骤:

案例研究(1小时)

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纠纷案例(如邻里纠纷、商业合同纠纷、校园矛盾等)。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纠纷性质,明确纠纷各方的权益和诉求。

角色分配(30分钟)

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例如:原告、被告、调解员、仲裁员等。准备各自的陈述材料和辩论观点。

模拟纠纷解决(1小时)

小组内部进行模拟调解和仲裁。调解员负责引导讨论,帮助各方沟通,寻找解决方案。

若调解不成功,可转为模拟仲裁,由仲裁员进行裁决。

反思与总结(30分钟)

各组分享模拟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讨论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教师总结纠纷解决的多元方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

三、活动材料

案例资料(包含纠纷背景、各方立场等信息)。

相关法律知识手册。

记录表格,供学生记录讨论过程和总结。

四、活动评价

参与度评价:观察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表现评价:评估小组在模拟过程中对纠纷解决方式的运用和沟通能力。

反思报告: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活动反思报告,阐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多元解决方式的理解。

五、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一次全班的讨论会,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体会,讨论多元解决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结语

政治学科大概念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核心,是政治学科知识的基础。将政治学科大概念引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学科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10]。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大概念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梦瑶.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实施策略探究[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3): 95-97, 114.
[2] 林小倩.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24.
[3] 张天良, 许发金. 知识分类学习论视角下策略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语文建设, 2020(20): 10-14.
[4] 陈雨萱. 高中思政课思维课堂构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5] 卢雪莲, 孙蕾, 李梦如. 高中政治大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及实践研究[J]. 林区教学, 2024(6): 108-111.
[6] 张燕, 李松林, 刘莉, 等. 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笔谈)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 35(5): 94-128.
[7] 李建立. 思想政治课程如何走出人文性窘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8): 59-62.
[8] 谭天美, 胡锦霞.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根基、现实基础与实践维度[J]. 教学与管理, 2025(7): 1-6.
[9] 杨雷, 李飞. 学科大概念与议题式教学的“三用一体”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21): 29-32.
[10] 王琴, 方学军.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策略探析[J]. 科教文汇, 2025(2): 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