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基础与路径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Chain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Foundation and Pathways
摘要: 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年,该区域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核心,致力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旨在构建成渝地区“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转型和升级,以及助力高质量产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其现实基础在于高等教育“双核”资源集聚与优质人才的相对匮乏;高等教育“多极”发展态势与区域定位的不突出;高等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与提升发展水平的迫切需求。文章提出,通过教育的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人才战略的深入实施,可以为成渝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好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year 2024 marks the fifth yea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This region, wi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t its core,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aiming to build a “three-chain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facilit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industrial system. This study analyzes that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chain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i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ual-core”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relative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multi-polar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prominent regional positioning;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driving fo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strategies, new vitality can be injected in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area,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can be better promoted.
文章引用:何紫凌, 甘燕, 文沫霏. 成渝双城经济圈“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基础与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8): 721-72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96

1. 引言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截至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推进至第五个年头,成渝双圈强调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助力和赋能高质量产业体系建设。在区域创新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三链融合”或“三链协同”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系统论和协同理论强调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其一体化(即“一体”)旨在通过子系统间的深度协同与耦合,产生“1 + 1 + 1 > 3”的整体效应,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则将“三链一体”视为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框架,其中教育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源头(土壤),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载体(生命体),而创新则是驱动发展和反哺教育、吸引人才的关键动力(能量流)。这些理论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教育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培养堪当国家重任、时代使命的创新拔尖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求[3]。“三链一体”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三个链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育体系通过系统化知识传授与专业化技能培养,为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研发活动奠定能力基础;科技创新系统依托研发平台搭建与技术攻关实践,既反哺教育内容更新迭代,又引导人才培养方向调整;而高素质人才群体则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成果转化,持续为教育提质与科技突破注入核心动能。通过“三链一体”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构建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 成渝双城经济圈“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科教重地,尤其是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然而,同国内其他三大经济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其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贡献潜力亟需进一步挖掘和加强。

2.1. 高等教育“双核”资源集聚,优质人才较为匮乏

截至2023年中期统计数据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涵盖的16个主要城市区域内,高等教育机构总数达到208所。在本科院校分布方面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成都市以29所本科高校位居首位,重庆市以27所紧随其后,两地数量基本持平;而次级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其中绵阳和南充作为区域内第三、第四大高等教育聚集地,其本科院校数量合计仅为8所,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从高校资源分布比例来看,成都、重庆两市本科高校数量在双城经济圈本科高校总数中的占比超过70%,其他城市本科高校在总数中的占比不足30%,有3个城市没有本科高校[4]。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教资源分布呈现显著的“双核”结构特征,重庆与成都作为核心枢纽集中了区域优质资源。部分次级中心城市虽已形成一定的高校集群基础,但其规模与质量仍与双核存在层级差异。相比之下,经济圈内多数边缘城市的高教供给能力相对薄弱,反映出区域资源配置的梯度分化现象。这种“双核”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但也导致了人才和创新资源的过度集中。一方面,教育链的资源集聚未能有效转化为人才链的优化配置,优质人才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创新链在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创新链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因为创新活动需要多样化的创新主体和人才资源,而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城市,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呈现显著地域集聚特征,京津冀与长三角分别形成两大高教高地。前者汇聚了全国近四成的部属院校及国家级重点建设高校,后者则在院校集群规模与质量均衡度上表现突出。相较而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水平院校总量尚不足上述区域的三分之一,在资源配置梯度差与创新能级方面存在明显位势落差。可见,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该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对于推进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2. 高等教育“多极”发展态势,区域定位尚未凸显

在国家和川渝两省市政策的推动下,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通过构建跨区域教育协作体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空间错配问题。2020年春季,该区域召开首次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明确将跨领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确立为关键路径。2023年3月20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学旅行职教联盟,旨在推进川渝研学旅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联盟的组建,覆盖了众多学科及专业领域,通过整合成员高校的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高等教育资源从集中于个别核心城市向多个城市扩散,形成多个教育中心,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呈现“多极”发展态势。

中央明确将成渝地区定位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各区域规划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渝两地携手争取创新政策支持,共同打造西部科学城,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共享。两地不仅共同获批“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方案,天府实验室与金凤实验室深化合作,两地科创资源实现共用共享,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等5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提供算力服务,还联合举办了“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活动,组织科技企业走进高校、科技成果走进区县,开展项目发布与成果对接活动,累计超过200场次。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下一步,将着力共同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提升重大原创成果供给能力,集聚优质科创资源,培育高质量科技企业,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水平。

2.3. 高等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共同研究制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机制将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与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系统完备、服务完善、办学多元、管理科学、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6]。成渝地区虽高等教育资源充足,但因共建共享理念欠缺、资源分配失衡以及体制障碍等因素,致使合作规模受限、层次偏低。要深化川渝教育协同,重点在于建设共享平台和制定协作规则,破除由行政区划导致的教育壁垒,避免形成教育资源恶性竞争[7]。应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引领产业升级。通过创建高等教育“新区”,整合成渝两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建立高等教育集群以及成渝地区结对联动的工作模式,促进资源要素从集群中心向外围地区有序流动,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与差异化发展,进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教育链的“一体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资源共享、课程互认、学分互换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难以实现教育链的深度融合。例如,不同高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跨校学习和交流中面临诸多困难,影响了教育链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也面临诸多问题。虽然成渝地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人才链与教育链、创新链的衔接仍不紧密。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影响了人才链的优化配置。同时,创新链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因为创新活动需要教育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需要人才链提供创新动力,而当前的“三链”融合不畅,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3. 成渝双城经济圈“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3.1. 教育协同发展:构建成渝地区教育共同体

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及川渝两地教育“十四五”规划,制定清晰的时间节点与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监测与督导评估机制。成渝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共建教育中心和协同发展试验区,整合两地资源,共施协同计划。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学生学籍、毕业生就业信息、教师资格认证等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公平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成渝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深入剖析其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举办中小学数字教育发展研讨会,推动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构建数字教育新形态,支撑成渝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建成渝人才价值实现地,旨在破除“唯单位”、“唯地域”的旧门槛,培育区域人才“共引、共育、共留、共用”的人才理念。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成渝产业体系的发展,专门设立“成渝人才认定机构”,出台动态的人才认定标准,以实现人才使用的互融共通,从而推动两地人才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成渝地区有望携手打造教育共同体,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动力和智慧支持。

3.2. 科技创新驱动:打造成渝地区经济增长引擎

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成渝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关键在于对接国家战略,积极吸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高端创新平台落户,在此过程中,需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将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作为突破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终形成科技赋能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性有利于推动这两种资源双向流动,对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首先,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联合构建涵盖创业培育、科技投融资和技术转移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其次,深化制度创新,可在西部科学城先行先试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包括简化外籍专家工作准入程序、破除高层次人才流动壁垒等突破性举措。最后,选择创新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通过建设专业化金融服务载体、完善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引导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集群发展,培育特色产业生态。

3.3. 人才战略实施:培育成渝地区发展新动力

人才链建设应包括完备的人才规划、完善的人才政策、科学的人才建设、合理的人才结构等方面[8]。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人才生态。借鉴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人才需求预测、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调配以及绩效管理等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人才供应链,并激励现有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市场化引才服务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确保人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联结,释放强大的正向作用,形成双向并行的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人才工程为抓手,在成渝地区重点引进有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带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专家团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建立成渝地区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人才贡献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提高人才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人才的积极流动和高效配置。

4. 结语

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三链一体”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在于构建一个自我强化、良性循环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教育链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人才链提供坚实的人才供给和知识源头;人才链则激活创新动能,链接教育链与创新链的供需,推动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创新链驱动产业升级,同时反哺教育链与人才链,促进教育内容更新和人才能力提升。三者相互赋能、循环促进,形成“1 + 1 + 1 > 3”的整体效应。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成渝地区不仅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还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人才的高效集聚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更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具有深远的区域和国家意义。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渝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N]. 人民日报, 2020-01-04(01).
[2] 彭劲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阶段判识、战略意义及推进策略[J]. 中国西部, 2020(2): 13-23.
[3] 朱纯欣. “三链”融合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 文教资料, 2021(9): 162-164.
[4] 刘斌, 黄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资源现状、问题和对策[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12): 29-38.
[5] 宋慧玲, 谭萍, 董洋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联盟协同困境与发展路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4(6): 85-92.
[6]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S]. 重庆: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1.
[7] 崔玉平, 夏焰. 区域高等教育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 33(1): 40-45.
[8] 陈敏玉, 冯臻, 金宏源. 推动无锡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视角[J]. 中国市场, 2022(34): 25-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