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幼儿入园适应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Left-Behind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Preschoo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8149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卢彦文: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广西 来宾
关键词: 入园适应留守幼儿处境不利儿童Adapt to the Kindergarten Left-Behind Children Disadvantage Children
摘要: 幼儿入园适应过程的顺利与否关系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对于家庭结构改变的留守幼儿而言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留守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存在祖辈教养水平偏低、媒介补偿亲子关系效果不佳、师幼沟通不畅、教师分类指导意识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困境提出以下对策:留守幼儿祖辈家长关注幼儿情感需求、留守幼儿照料者注重提升亲子亲密度、教师加强对适应不良幼儿的支持、幼儿园提供活动助力留守幼儿与父母联系。
Abstract: The smooth adaptation process of young children entering kindergarte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whose family structure has chang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have problems during their adaptation process to kindergarten, such as low levels of parental education, poor effectiveness of media compensation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and weak awareness of teacher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Based on the above difficulties,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grandparents of childre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emotional needs, caregivers of children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intimacy,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support for maladaptive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s should provide activities to help children connect with their parents.
文章引用:卢彦文. 留守幼儿入园适应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727-7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97

1. 引言

对于刚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幼儿而言,良好的入园适应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在园体验,而且会影响幼儿心理与行为的长远发展[1]。相反,若在入园时适应不顺利则可能会引起幼儿自卑、焦虑以及缺乏安全感,对其自我意识的确立、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留守幼儿作为伴随我国城镇化出现的一类群体,他们的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聚焦留守幼儿的入园适应,探讨留守幼儿在入园适应方面的困境,探寻其对策,不仅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更是维护留守幼儿合法权益,保障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环境在不断变化,留守幼儿也在动态发展和成长,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直接接触环境中的他人、物体和符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2],因此应注重留守幼儿与家长、教师、同伴、社区和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当留守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就读时,需要面对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中的压力,其所处的微系统、中系统和时间系统等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而这一转变常常也是幼儿发展的动力,若家长和教师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一机会引导留守幼儿调节自身的行为,将会促进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

按照研究时间进行纵向梳理发现:国外最早讨论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是瓦西布恩(Wash burn)在1932年的研究,研究对象是18个月到4岁的幼儿,观察其在每天入园后头15分钟的社会行为,探讨了幼儿在入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问题,证明了入园初期幼儿会在行为表现上发生较大的变化,早期有过入园经验的幼儿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其“积极”的个性特征。茅于燕是我国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研究最早的学者,其关注到了积极愉悦的入园体验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其个性特征,并且认为由于家庭成员的组成不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园时的行为表现可能也会存在差异[3]

1) 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研究

入园适应可大致分为顺利与困难两类。哭泣是幼儿最开始也是最明显的入园适应困难表现,已有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会表现出4种外显的焦虑行为,分别是:哭泣、自语、恋人恋物、拒绝参加班内活动[4]。而人际交往对于幼儿来说是最难也是需要适应时间最长的内容,适应良好的幼儿在第一个星期内就能做到独立吃饭、上厕所,到了第二个星期就可以接受与家人的分离并表现出主动道别等行为;适应较为困难的幼儿则会在家长送其入园时用哭闹来表达自己不愿与家长分离的想法,无法做到独自就餐,午睡时不愿入睡或者需要成人陪伴入睡等[5]

2) 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自身和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幼儿入园适应表现。从亲子依恋类型的角度出发,与混乱型依恋幼儿相比,安全型依恋与淡漠型依恋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适应水平更高[6]。从气质类型角度来看,易养型气质幼儿在入园适应上的行为表现最好,而核心家庭、月龄较小、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自行入睡等因素均有利于幼儿在入园后快速适应[7]。家庭是影响幼儿适应能力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性格本就腼腆的幼儿若长时间处于冷漠或紧张的亲子关系中,就难以得到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会导致其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变得更加退缩以及不自信[8]。研究表明,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态度和策略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因素之一。父母焦虑与幼儿入园焦虑的关系为正相关,且母亲对幼儿的焦虑程度要大于父亲[9]。而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的在园表现以及适应水平产生显著影响[10]。除了家庭这一影响因素外,教师也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师面对幼儿入园焦虑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方面。

3) 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对策研究

为了减轻幼儿入园适应的压力和焦虑情绪,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策略。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在幼儿正式入园前可组织的家访和入园参观、创设家庭化的环境,营造家庭式的活动氛围,促进幼儿核心环境缓慢转移,加强多层环境的交叉;在幼儿入园后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生态环境,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家庭方面注重教育内容与方法,为幼儿提供即将发生变迁的信息,如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入园准备,关注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园与家庭间加强家校合作,发挥“重要他人”合力[11]

鲍尔比认为幼儿对爱与安全有着至高的需求[12],也有学者也认为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前提是爱,因此可以通过家长和教师两方面来满足幼儿对于爱的心理需求,如在家庭中提升亲子关系亲密度、在幼儿园内构建和谐亲密的师幼关系等[13],从而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能够与不同的对象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幼儿与单一依恋对象的分离焦虑。

研究表明积极的音乐活动能够调节幼儿在入园时期的焦虑情绪[14],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活动中会体验到愉悦和放松等积极情绪,也能在游戏中宣泄和避免消极情绪,因此将音乐和游戏结合可提高他们对幼儿园的适应程度。为了给幼儿在面对分离焦虑时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和空间,部分幼儿园会尝试梯度入园或混龄编班的形式,研究发现梯度入园比传统的入园方式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并且幼儿在园内的焦虑表现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15]。混龄编班的幼儿与同龄编班的幼儿相比,其在同伴交往能力和情绪适应性方面的适应水平更高,但在生活料理、参加活动和规则适应方面未体现出绝对优势[16]。可见无论入园时间上的渐进还是尝试让新入园幼儿参加在园混龄活动,对于缓解和安抚新入园幼儿的不安情绪上都有一定的益处。

2.2. 关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的研究

留守经历对于个体的成长而言是持久和深远的,而诸多研究也证明了留守经历对于社会适应的负面作用,涉及抗压能力弱、难以发展深入的社会关系、学习适应得分低、社交焦虑、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偏低等[17],而隔代教养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社交退缩的现象[17]。传统研究多将留守儿童与问题行为相联系,但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在特定领域既存在社会适应不良现象,也展现出积极的适应过程与成果,如部分留守儿童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来适应社会,如为了维持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调整自身行为来保护他人感受,以弥补自身在学业表现等其他领域的不足[18]。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留守儿童家长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远程媒介也逐渐成为了弥补亲子分离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远程媒介化抚育能够显著提升留守儿童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有效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其中非认识能力包括学习毅力和学校适应能力[19]

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对入园适应的研究呈多元化状态,但入园适应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普通幼儿,关于不同类型幼儿的比较研究较少,尤其缺乏是留守幼儿入园适应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身上,虽然留守幼儿属于留守儿童的范畴,但由于年龄段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留守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进行探讨。

3. 留守幼儿入园适应的困境

3.1. 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祖辈教养水平偏低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是微观系统层面,也是与幼儿联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系统,当前留守幼儿的监护类型多为隔代监护,主要由祖辈负责教养。在幼儿入园前期,祖辈家长会更关注幼儿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养育等方面的显性需求,如在园是否磕碰、就餐和午睡是否正常以及情绪是否愉悦;而幼儿较为隐性的心理需求却常被忽视,如是否存在退缩或孤独问题、同伴和师幼关系是否和谐留守幼儿多生活在农村,农村祖辈采用最多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型。同时,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也会影响祖辈的教养观念,使祖辈教养方式相对滞后。因此,祖辈可能依然沿用老一辈的教养方式,在教养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吼叫、恐吓、打骂的方式教育儿童,以此让儿童顺应祖辈[20]。而研究发现,祖辈民主参与教养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行为,祖辈言语敌对教养行为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行为[21]。因此对于留守幼儿而言,由于其监护类型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但祖辈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教养水平偏低,进而对留守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和能力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3.2. 留守幼儿亲子陪伴缺失,媒介补偿效果不佳

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留守幼儿家长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和亲子陪伴对幼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留守幼儿而言,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外务工的留守幼儿家长会更加关注幼儿刚入园时的身体状况,因此大部分家长平时会通过手机与幼儿进行沟通,如打电话、微信语音或者微信视频等,试图弥补自身在教育陪伴和情感上的缺失。持续、有规律地通过手机等媒介与孩子沟通,是能够让其感受到另外一种“线上”的在场,但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而言,外出务工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参与仅在于学习成绩是否达到了父母的期望、是否有在学校给家长、老师添麻烦,并没有让留守儿童真正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其他生活方面的关怀[22]。可见媒介可以作为补偿留守幼儿家庭功能缺失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留守幼儿家长而言,其自身教养水平有限且无法长时间与幼儿共处,即使是通过现代媒介也难以补偿陪伴缺失和亲子分离给幼儿带来的消极影响。

3.3. 留守幼儿家庭语言环境单一,师幼沟通不畅

留守幼儿多生活在农村地区,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常见的家庭的语言环境多以方言或方言和普通话混用为主。大部分祖辈都习惯用方言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在由祖辈单独照料的留守幼儿家庭中,部分留守幼儿在入园前较少甚至从未使用过普通话进行交流,因此刚入园时会较难理解教师和同伴使用的普通话语言,导致其在师幼沟通和同伴沟通时较为困难,不够自信,容易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非留守幼儿相比,留守幼儿在入园后除了需要面临生活环境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要处理由于语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人际交流方面的挑战,而师幼沟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留守幼儿入园适应的速度和水平产生消极影响。

3.4. 家园合作内容较浅显,分类指导意识薄弱

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教育的两大主体,多样化的家园合作形式和丰富的家园活动内容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留守幼儿照料者多为祖辈家长,平时基本上会通过接送时的交流与教师沟通,较少或基本不会使用微信与教师沟通。由于在接送时间教师的时间较为紧张,通常祖辈家长也很难与教师有深入交谈,而祖辈家长与教师的交流过少可能导致教师不了解留守幼儿的家庭情况,较少关注甚至忽略留守幼儿家长的需求。虽然家长会和其他非正式的家园合作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家长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提供一定的教育建议,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但是仅通过家长会、微信和接送时沟通较难深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和表现,也无法判断留守与非留守幼儿家长在入园适应方面所需要的帮助是否相同,导致教师难以在后期提供针对性的切实指导。

4. 留守幼儿入园适应的对策

4.1. 留守幼儿祖辈家长关注幼儿情感需求

大部分留守幼儿的主要照料者为祖辈,主要关心的是幼儿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加上农村家庭的祖辈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祖辈在幼儿入园前较少能考虑到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层面的准备,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关注到甚至忽略幼儿的情感需求。祖辈于而言不仅是主要照料者,还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重要他人,应该在入园前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园期待,入园后积极关注并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在正式入园之前,留守幼儿的祖辈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招生时期,在教师的允许下带领幼儿到幼儿园或班级内进行参观,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和班级布局,消除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在回家后与幼儿讨论在幼儿园中印象深刻的事物,拓展幼儿对幼儿园的认知,让幼儿对幼儿园生活保持好奇和期待。在入园之后,更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在接送幼儿或者空闲时可以引导谈论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当幼儿谈论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回应,与幼儿建立温暖、亲密、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

4.2. 留守幼儿照料者注重提升亲子亲密度

亲子互动质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并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结果[23]。无论是双留守还是单留守幼儿,他们的家庭主要照料者对于幼儿而言都属于重要他人,因此幼儿与重要他人的亲密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与父母分离带来的消极影响。如留守幼儿的主要照料着可利用日常空余时间在家庭中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如进行早期阅读、假想游戏或绘画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带幼儿到户外进行游戏或开展活动。在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身体接触、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和针对性提问来营造温暖积极的情感氛围,进而提升亲子亲密度。除此之外,在外务工的家长利用媒介进行沟通时应避免“工具性”“说教式”的沟通方式,学习亲子沟通的策略与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短暂的返乡时间将互动技巧运用于面对面的谈话活动中,改善与幼儿间“爱而不亲”的亲子关系。

4.3. 教师加强对适应不良幼儿的支持

留守幼儿在入园前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照料者的教养方式不同,不同幼儿的气质类型以及性格特点也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幼儿在入园初期的适应能力也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教师作为留守幼儿入园后的重要他人,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包括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师幼沟通和同伴交往时存在困难这一特点,留守幼儿所在班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一日活动时,除了要结合班级大部分幼儿的能力水平,更要关注适应不良幼儿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如在一日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适应较慢的留守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身想法,通过肯定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和适当的肢体触碰等回应幼儿,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愉悦体验。对于长时间无法缓解入园焦虑的留守幼儿,可利用过渡环节或空闲时间与其单独交流,增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与信任感。

4.4. 幼儿园提供活动助力留守幼儿与父母联系

大部分留守幼儿家长都能有意识利用电话或微信等现代媒介与幼儿进行亲子沟通,但由于家长更关注的是幼儿的安全和生活需求,且缺乏亲子沟通的技巧,因此对于补偿亲子分离带来的消极影响效果甚微。幼儿园作为实施保育和教育的专业机构,可以组织一些支持性的活动,丰富留守幼儿与外出务工家长的交流,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如幼儿园可定期开展集体生日会活动,邀请留守幼儿的主要照料者参加,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在外务工的家长;还可以鼓励并支持留守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如在幼儿园内设置亲情信箱,根据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不定期组织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给外出务工的家长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可帮助幼儿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支持家长通过网络和邮件给幼儿回信,并且由教师读给幼儿听。幼儿园通过提供支持性活动或许能够增强家长与留守幼儿的情感互动,从而增加家长回家看望幼儿的次数,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5. 结语

初次踏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阶段,往往要应对来自不同层面的多重压力。愉快的入园适应体验,不仅是幼儿开启学校教育的良好起点,也会对其日后的心理与行为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了留守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祖辈教养水平偏低、媒介补偿效果不佳、家庭语言环境单一以及教师分类指导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以上困境从留守幼儿的祖辈家长、照料着、教师和幼儿园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期望在难以改变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实际情况下,通过多方的教育合力,缓解分离焦虑和环境变化给留守幼儿带来的压力,为留守幼儿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基金项目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3年度科研基金项目“桂中地区留守幼儿家园沟通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GXKS2023QN045)。

参考文献

[1] 陈冠亚.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现状与提升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 2021(3): 93.
[2] 范兴华, 方晓义, 赵纤, 陈锋菊.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 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8): 1270-1276.
[3] 茅于燕.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入园适应方面的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1984(3): 240.
[4] 林兰, 高珠峰.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规约应对——基于儿童立场的质性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9): 26.
[5] 李亚炜. 父母焦虑与幼儿入园适应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5: 28-29.
[6] 刘金亚. 小班幼儿亲子依恋类型对其入园适应影响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33.
[7] 徐伟清, 严萍, 段娅莉. 儿童入园适应情况与气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3, 25(12): 702.
[8] Chen, B.B. and Santo, J.B. (201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yness and Unsociability and Peer Difficulti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secure Attach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0, 346-358.
https://doi.org/10.1177/0165025415587726
[9] 刘练. 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以保定市X幼儿园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6: 18-19.
[10] 吴海霞. 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4-35.
[11] 闫婧华.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12): 21-25.
[12] 约翰 鲍尔比.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10.
[13] 朱晓红. 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26): 29-32.
[14] 吴佳莉, 张杨. 运用音乐活动改善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行动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8): 94.
[15] 刘少英, 陈帧, 方小兰. 梯度入园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3): 35.
[16] 李月. 不同编班形式下幼儿入园适应情况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8.
[17] 江采玉, 贾勇宏. 隔代抚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16(6): 28-35.
[18] Liu, W., Wang, Y., Xia, L., Wang, W., Li, Y. and Liang, Y. (2023) Left-Behind Childre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Adjust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in China. Behavioral Sciences, 13, Article No. 341.
https://doi.org/10.3390/bs13040341
[19] 蒋亚丽. 远程媒介化抚育与留守儿童发展[J]. 人口学刊, 2025, 47(4): 15.
[20] 刘国艳, 杨丽, 汪蓉. 农村祖辈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773-4778.
[21] 侯莉敏, 罗兰兰, 吴慧源. 祖辈教养方式与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 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7): 54-68.
[22] 覃俊颖. 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对家庭功能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3.
[23] 丁骞, 宋占美, 袁小龙. 农村婴幼儿家庭亲子互动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90个家庭的观察评估[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