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之下,中职生的个人发展关系着整个中职发展的命脉,当中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是我国职教发展的一个难点所在。中职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存在着更为普遍的心理与道德问题,往往厌学情绪,叛逆心理,目标感缺失更为明显。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下,班主任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他们不仅需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进程,还需要关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承担着学生管理的重要职责,影响着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中职班主任如何才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的挖掘和培养将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贯穿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任务[1]。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获得健康的情感支撑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生活的积极性,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2. 中职生心理现状分析
2.1. 厌学情绪突出
中职生相对于升入高中的普通学生,往往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中考成绩没有达标而未升入普通高中学习,这些学生往往会在家长的督促下进入中职学习,因为其成绩不好,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注,加上本人文化底子薄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出现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课,对学习不感兴趣,往往出现破罐子破摔,对学习表现出来无所谓的现象,他们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厌学情绪其实是他们逃避学习的一种表现,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有些老师可能会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出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在班级中无所事事,也没有在班级中担任任何职务,没有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缺乏责任心,形成了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的学习习惯,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入到了中职的学习中,尤其是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以此出现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厌学心理表现更为明显。
2.2. 偏激叛逆心理明显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的特征之一为叛逆心理,并且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叛逆心理表现的更为明显,他们一方面想要摆脱父母的照顾与监护,另一方面又要依赖于家长的生活经济帮助,独立自主的需求与无微不至的照顾就产生了冲突,生理上的飞速发展与心理上的成长存在差异,以此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与片面的虚荣感。在中职校园里存在着一些穿着奇装异服,染发,骑摩托,公然挑衅老师权威的行为,他们想以此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叛逆行为的出现不仅有来自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其实更多源于家庭教育的影响,中职生的生源大部分有留守儿童或者是那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没有很好的去陪伴孩子,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去教育,有的长期处于缺爱的环境之中,还有一些孩子处于放养,压抑的生活环境之中。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引导与关爱,对外界的变化更为敏感,有的出现性格孤僻冷漠,拒绝沟通的逆反心理,有的则出现对抗父母与老师,拒绝听取意见或建议的偏激行为。如果采取强硬措施,将会加重他们的叛逆行为。
2.3. 意志薄弱目标模糊
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原因,加上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同学的不够关注,中职生往往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对待问题或困难敷衍逃避,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成就感,在这种长期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坚持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自信心不够,不认为自己可以得到老师的赞美,家长的认可,自然也不想坚持做下去。他们对于未来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在这种薄弱意志力的影响下,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自然也没有目标而言,家长与老师在成长方面的引导不足,没有给予职业规划的指导或者是一些中职学生拒绝接受老师的建议,学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导致其在校期间虚度光阴,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得到毕业证而已,而并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3. 中职班主任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 情感教育研究现状
3.1.1. 我国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情感教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用心关爱学生,他还提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主张,希望可以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之中,老师可以用心用情去感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刀切;不仅如此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表现出来他的情感思想,对待他人要相互尊重,不能强行施加给别人。从这些教育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情感的探索研究,他们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指导,重视如何教导学习者的思想,为个人人生作指引,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哲理性,为后世教育者不断探索和研究情感教育做铺垫。
我国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先生,对情感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他提出“情感–交往”型课堂理念以及具体实践的操作准则,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生命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他认为情感教育的内在过程有三个:一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是情动–感受,体验–理解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价值系统化–人格化[2]。200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面临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3]。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再次强调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把情感教育纳入心理健康体系,用制度化方式回答“中职生需要什么样的情感能力、谁来教、怎么教”。
3.1.2. 国外有关情感教育的研究
西方的对情感教育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人的美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念,这是情感教育的思想萌芽[4]。他所讲的道德不仅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人的情感和行为很多方面,根据长期的教学实验,他提出产婆术的教学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的思想,强调通过技艺的学习以获得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以达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20世纪初,美国情感研究的先导者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情感教育。以马尔科姆玻斯勒和罗伯特芒特为首的美国心理学家们开始系统地探讨情感的发展,普遍认可了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系情感发展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被誉为“情商之父”的美国学者丹尼尔·戈尔曼于1904年提出社会性情感学习,强调通过深入分析自身与他们的状态、动机及行为,建立起与他人稳固的关系;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提倡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学生以经验学习为主,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把学习与学生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此他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保持同理心,使其感同身受;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与儿童青少年当前的发展阶段相匹配,青春期需要更加关注其情绪波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成熟的情绪调节,压力关系与亲密关系;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他研究证明,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状态、回应方式以及与儿童建立的关系质量,本身就是最核心的,情感教育环境、安全、支持性的关系是有效情感教育的前提,这些观念都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火花。
3.2. 班主任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3.2.1. 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职阶段开展情感教育是一种对生命的唤醒,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依靠情感作为确定的发展方向,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缺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往往对于处理父母关系,同学关系,老师关系感到迷茫,他们格外重视与伙伴之间的情谊,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认可,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作为中职的班主任应该掌握和关注具体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在进行具体管理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情感需要,站到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情感共鸣,采用温和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积极的配合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在老师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轨迹中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3.2.2. 有利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与学生丰富的情感交流,可以获取更多有关情感教育方面的真实体验,在不断摸索与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可以使老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信任。这种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中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情感教育对班级进行管理,将压制变成一种和风细雨的浇灌,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会得到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学生也将更加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3.2.3. 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凝聚力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形式,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班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主动性,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每一个成员的全面发展。中职学生有的可能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情感需要,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在学校中,通过班主任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在班级中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团结的集体,使学生的归属感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更加热爱班级的氛围,愿意建设班集体,提升学生在班级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4. 情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4.1. 转变角色,理念更新与自我提升
作为中职班主任首先要了解与学习情感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门的情感教育理论学习,通过不断的思考,将情感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解,学会搜集情感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从一件件小事中引导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为今后理论运用于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应该进行情感教育的项目研究性学习,作为中职班主任要真正的融入进所在班的班级中,撰写班级教育性研究报告,并记录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与需要,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去处理在现实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向学校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进行学习,正确看待班级中的学生关系,处理班级问题。
最后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生活,体会生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扎实,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人,不仅仅把学生当作学生,也要学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风细雨般的教导他们,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更多的学生,用自己的优秀的道德情感修养,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4.2. 融入日常,将情感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首先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情感需要,开展不同的班会工作,加强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互爱教育系列培养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然的教育价值观,感受世界的美好,温暖每个同学的心灵。中职班主任也需要多和各个专业课老师进行沟通采用分组帮扶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辅导,找到每个学生擅长的地方进行专门的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成长。
其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比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慰问老人,主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在班级中种植一些植物设计一些班级口号,班徽,班级文化墙,卫生角,读书角等。使学生处于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在共同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班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最后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比如写小日记,或者信件,向老师寻求帮助。班主任也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一些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案例评析的活动,锻炼他们的团结合作的能力,促进他们道德修养的提升。
4.3. 精准滴灌,关注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
大部分中职生可能面临着父母长期不能陪伴在身边,自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或者寄宿在学校,尽管父母和学校会尽量的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情感上的缺失是再多物质也无法弥补的。对此作为中职的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照,对他们所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和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敏感细腻,性格内向,面对这类学生,应该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的帮助,在课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课下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避免长期处于敏感压抑的生活状态之下,这样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另一些孩子性格活泼,看似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其实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作为班主任同样应该对他们进行关心与爱护,发掘他们的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与引导,使其在感情上的缺失得到弥补。
作为中职的班主任,我们要学会倾听,在沟通时最好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疏导起不良情绪让学生愿意与班主任做朋友,建立起两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排忧解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在这种交流与沟通过程中,班主任更加了解学生,学生对班主任更加信任与尊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同时对推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正向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中职班主任需要更多的关注其生活与学习,将情感教育融入进班级班里之中,与学生建立起充分的情感交流,不仅对当下学生生活产生影响,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关怀,形成一个良好的性格,为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不仅仅为培养技能人才,更在于让更多人在谋生的基础上,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一个稳定的个人情绪,走好每个人独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