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与口袋公园的互动关系,对常州市的人民公园、和平路口袋公园、红梅路小游园、武进区水景公园和翠竹站口袋公园五个口袋公园进行调研,分析常州市口袋公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行为观察等方法分析口袋公园中日常活动人群的基本信息、出行特征、活动类型和时空间分布等,试图构建一种以日常生活作为视角,从空间优化、邻里场所激发活力、生态增补、舒适的通行环境和完善场所设施五个方面,提供一种关于城市口袋公园现状空间优化的新思路。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life and pocket parks, and conducts research on five pocket parks in Changzhou, namely People’s Park, Heping Road Pocket Park, Hongmei Road Xiaoyuan Park, Wujin District Waterscape Park, and Cuizhu Station Pocket Park.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angzhou’s pocket parks are analyzed, and basic information, travel characteristics, activity types, and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aily activity groups in pocket parks are analyzed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survey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new approach to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urban pocket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life, from five aspects: spatial optimization, neighborhood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supplementation, comfortable traffic environment, and improvement of venue facilities, and provide a new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the current spatial design of urban pocket parks.
1. 引言
口袋公园是以零星用地作为建设基址、增绿为重点的一种绿化模式,它是城市中心区居民就近游憩的重要节点。同时能够为市民提供简单的休憩、交流场所,具有加强邻里联系、促进日常交往的功能。
2. 口袋公园的概念与内涵
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中具有游憩功能的城市小型绿地和小型开放空间。本文研究的口袋公园需从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本文研究的口袋公园是城市中面积大约在400~10,000 m2的小型开放空间[1]。其次,功能上的考虑。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等,若此类绿地可供人进出并具游憩功能,就属于口袋公园的研究范畴[2]。
3. 常州市口袋公园的空间类型及现状问题
3.1. 集会功能型口袋公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常州市人民公园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娱乐场地,公园中央为活动广场,是周边居民跳广场舞以及小孩滑单车的场地;四周分布着廊架等休憩设施,用以休息、聊天等活动;广场北侧为健身活动区域。而人民公园相对于其他街头绿地来说,其面积较大,而且蕴含着一些常州文化元素,又紧邻刘海粟美术馆,其文化气息浓厚。但人民公园的活动场地面积较小,水体面积比较大。面对市中心较大的人流量,其广场的集会功能稍显不足,有待改善。
3.2. 街区街道型口袋公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疫情之后常州市打造了一批口袋公园。例如和平路口袋公园,原本这里是一片700 m2植物密集、绿化层次较乱的绿地,随着常州市街头绿化新景观项目的推进,在其中增加了小型树荫场地和步道,也增设了休息椅等基础设施。
红梅路小游园也是典型的街道型口袋公园,总面积约30,000 m2。之前这里植物密集,人行道被行道树遮挡,游人少,游园体验差。改造升级之后,其林荫道进行了置换,人行道跟车行道之间增设了绿色隔离带,同时可以观赏到小游园的各种景观。园内的排水设施、照明设施等也进行了改造提升。
3.3. 滨水步道型口袋公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武进区水景公园是典型的滨水步道型口袋公园,它以水为主题,从“花都水城,浪漫武进”中提炼出了落花、落叶、涟漪和波纹四个元素,糅合于公园的设计中。该处存在水质较差、地块道路不贯通、景观节点缺乏参与性等问题。改造提升主要在原有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增加了游览线路,并增加了游乐休闲设施,如今观赏性大幅提升。
3.4. 地铁旁口袋公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翠竹站口袋公园是永宁路、飞龙路西南角的一处5170 m2的街头绿地,是典型的地铁旁口袋公园。公园的亮点是一片“翠竹”林,在竹林之间留出一条石板路,一番“小桥流水”的雅致便展现在游客眼前。同时将休闲场地背靠竹林,这样竹林便遮挡了城市的喧嚣,创造了休息和思考的空间。
4. 日常生活视角的具体展现
4.1. 老年人活动区域与儿童活动区域的融合
在调查研究和行为观察过程中发现,80%以上的退休老人去口袋公园都会带着小孩,这样如何让老年人健身或者休闲的过程还能照顾到小孩,而不是一味地围绕着孩子,那么如何将休闲区域、健身区域与儿童活动区三个区域相互融合,或者说三个区域都能在视线可达范围内。这样老年人在休闲区域聊天交流的时候、在健身区域打球健身的时候,视线毫无遮挡,能清楚看到孩子。这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4.2. 老年人生活活动与公园设施相结合
在调查研究和行为观察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老年人都会买完菜直接来口袋公园锻炼或者休憩。一些老人就会在聊天交流的时候,把买的菜摘出来,这样就会制造一些垃圾,那么在座椅、桌子旁边设置垃圾桶就非常必要了。
4.3. 儿童游乐设施旁需要设置置物设施
在调查研究和行为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些小孩是自己背着书包或者水壶玩游乐设置的,在玩耍的时候,身上背着包或者水壶很不方便,放在地上又觉得不卫生,因此,在游乐设置旁设置置物台就显得很必要了。
5. 健康视角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
5.1. 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常州市口袋公园现状场地概况、绿化、交通、空间功能、服务设施的分析,以及调查问卷的整合,总结出居住型口袋公园主要有如下问题:
第一,环境品质层面。口袋公园大多位于街巷胡同内,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使用空间不完整,交通组织混乱。
第二,空间及功能层面。口袋公园与社区联系紧密,但其设计未能满足市民所需,功能单一,未合理利用,空间潜力有待挖掘。
第三,城市家具及设施层面。居民对口袋公园服务设施要求较高,而现实缺乏服务于老年人的娱乐服务设施、卫生服务设施以及服务于儿童的游戏设施。
5.2. 口袋公园优化策略
5.2.1. 空间优化强化空间感知
常州市街巷的空间布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口袋公园将历史空间演绎出全新的生机,使之成为城市空间中最具活力与文化印记的区域。常州市民觉得口袋公园设计应充分结合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强化空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形成不同的交往空间,形成具有互动性、开放性、连续性的空间界面,从而强化市民与游客对文化空间的感知。每个年龄段的人对场地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通过收回的300份调查问卷和实地行为观察,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对场地及设施的需求及其满意度(如表1)。因此,口袋公园周边1公里以内的人群决定了口袋公园各个区域设置的面积及设施使用数量。
Table 1. Pocket park satisfaction survey form
表1. 口袋公园满意度调查表
年龄 |
人数 |
居住距离 |
常用区域 |
常用设施 |
满意度 |
0~14岁(20%) |
学龄前(35人) |
300~600米 |
儿童活动区、休闲区 |
儿童游乐设施 |
100% |
小学生(15人) |
300~1000米 |
儿童活动区、休闲区 |
儿童游乐设施 |
100% |
初中生(10人) |
500~1500米 |
儿童活动区、健身区 |
儿童游乐设施 |
80% |
15~59岁(20%) |
青年(10人) |
1000米以外 |
休闲区、健身区 |
座椅、廊架、亭 |
72% |
中年(50人) |
1000米以内 |
健身区、休闲区、
儿童活动区 |
健身器材、座椅、
桌子、廊架、亭 |
90% |
60岁以上(60%) |
60~75岁(128人) |
1000米以内 |
健身区、休闲区、
儿童活动区 |
健身器材、座椅、
桌子、廊架、亭 |
94% |
75岁以上(52人) |
1000米以内 |
健身区、休闲区 |
健身器材、座椅、
桌子、廊架、亭 |
100% |
5.2.2. 邻里场所激发活力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交往关系主要表现为邻里关系,而邻里关系则源于居民与口袋公园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发多样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模式[3]。调查发现常州市口袋公园的使用者中老年人数量颇多(如图1),而中老年人最喜爱文娱活动,因此,文娱活动在口袋公园中的设置就是其设计重点,邻里场所需要延续传统文化,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增强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便是口袋公园的设计趋势——口袋公园是娱乐性和文化性的融合体。
Figure 1. Timeline of crowd activity
图1. 人群活动时间轴
5.2.3. 生态增补展现自然
口袋公园中各个生态要素也是自然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古树名木、公共绿地、水系等,是自然宝贵的财富[4]。有些百年古树,在口袋公园设计中可结合古树名木构建小型活动空间,营造出更具活力的历史空间场所。调查中发现市民希望绿化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常州市的市树、市花都应栽植其中,重点选择具有文化意蕴的植物,打造春可观花,夏有绿荫,秋可赏叶,冬有阳光的植物景观(见表2)。
5.2.4. 舒适通行环境
口袋公园最为重要的是园路流线的设计和视线的组织,以此保证安全的公共交通环境[5]。流线的设计尤其需要结合交通枢纽做好出入口的设置,保证公园的可达性;视线的组织既要考虑车行交通的关系也要考虑人行的安全感,做好人车分流设计,做好围合防护的同时也要确保交通的安全性;人车分流中同样应考虑静态交通的影响,在合适的区域设置固定的只能停放自行车的设施,以此改善自行车无序停放导致的交通阻塞和空间浪费。口袋公园的设计尤其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使残障人士能够便捷的到达公共空间,营造舒适人性化的通行环境[6]。
5.2.5. 完善场所设施、融入文化元素
口袋公园的空间设计要以人流缓冲和疏散的步行通道为主,人流量相对较大,空间组织上需要考虑动静分区,合理划分和配置。部分相对安静的空间,应设置遮风避雨的廊架、坐椅等休憩设施,以满足人们停留休息,通过调查问卷整合,人们不仅对设施有需求,而且对公园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有需求。因此,我们在口袋公园里不仅要合理布置卫生间、垃圾箱等设施为市民提供方便,还要考虑文化元素的融入。下表就是调查问卷整合的内容(见表2)。
Table 2. Survey form on the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Changzhou Pocket Park
表2. 常州口袋公园文化元素呈现调查表
年龄 |
人数 |
能否感受到文化氛围 |
喜爱何种文化元素 |
15~59岁(25%) |
青年(10人) |
能,但比较弱 |
民族文化元素、本地文化元素 |
中年(50人) |
能,但比较弱 |
江南元素、常州特色元素,常州市市树、市花都应该呈现在公园内 |
60岁以上(75%) |
60~75岁(128人) |
能 |
能彰显常州梳篦文化、竹青留刻等非遗文化元素 |
75岁以上(52人) |
不能 |
建筑能体现江南特色、植物能呈现常州本土特色的景观 |
6. 结语
口袋公园完善了城市的绿地结构,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空间的需求[7]。本文基于日常生活视角,以常州市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梳理常州市口袋公园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遵循更为直接有效地设计途径,在对口袋公园使用者日常行为观察和空间需求的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类型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和使用需求,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优化策略,使口袋公园的建设真正为民所想、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