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此方作为方剂学教材[1]祛湿剂中清热祛湿剂的其中之一,因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效,故诊治时常用于治疗湿温时疫中的湿热并重证[2]。本文基于2014~2024近十年的期刊文献,对其中运用甘露消毒丹的典型临床病案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旨在探究甘露消毒丹在中医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及疗效机制,总结其运用甘露消毒丹的临床方证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以期进一步提高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补充并丰富其治疗理论体系,为医者提供参考和启发,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 对甘露消毒丹的认识
2.1. 历史背景
目前有关甘露消毒丹出处源头的争议一直存在且各家各派都各持己见,主流观点分为两种,分别认为出自《医效秘传·瘟疫附》[3]和《续名医类案·卷五疫》[4]。
通过前期查阅相关文献与古籍影印资料,系统查阅这两本著作并了解其历史编撰流传继承线后,从成书时间来看,认为目前甘露消毒丹最早记载出处当为《医效秘传》。据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记载,雍正癸丑年间,疫气盛行,抚吴使者曾请叶桂制方以救时疫,甘露消毒丹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5],当时南阳先生叶桂认为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大行,因此创立了此方以应对瘟疫[6]。
2.2. 方药配伍
甘露消毒丹由十一味中草药材组成,包括茵陈、滑石、黄芩、石菖蒲、射干、薄荷、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滑石利水清热,茵陈清湿退黄,黄芩燥湿解毒,此三者为君,正契湿热之病机;藿香、白豆蔻、石菖蒲,同起行气化湿,调和脾胃之效,此三者为臣;连翘、薄荷、射干、川贝母共行清热解毒之功,木通引导湿热下行,此五者为佐;纵而观之,全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除三焦湿热毒邪。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毕岩等[7]将BALB/c小鼠分为四组,通过FM1-6-E2滴鼻造模,甘露消毒丹灌胃给药,测定各细胞因子变化,来观察甘露消毒丹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探究其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抗性作用机制。得出结论,甘露消毒丹可增强干扰素-γ和白介素-2的表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异常分泌,从而调节身体的免疫功能,发挥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刘光华等[8]将BALB/c小鼠分为四组,进行IV感染模型处理,检测相关指标,来探究甘露消毒丹对流感病毒(IV)感染小鼠能量代谢及RIG-I/MAVS/NF-κB通路的调节机制。结论表明,甘露消毒丹具有调节IV感染炎症因子表达和能量代谢的作用,可能通过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实现调控IV感染的“升清降浊”作用;毕倩宇等[9]通过肥甘饮食、湿热环境、流感病毒感染三因素合并构建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肛温、体重等,来探究甘露消毒丹应用于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小鼠模型时的多靶点干预机制。得出结论,甘露消毒丹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水平及影响与炎症相关的AQP1表达,以此来抑制湿热证病毒性肺炎模型的炎性反应;王晓等[10]通过TCMSP和BATMAN-TCM筛选甘露消毒丹中的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网络分析和分子对接验证,来预测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分子作用机制。合理推测在MPP诊疗过程中甘露消毒丹可能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分子对接研究进一步揭示,甘露消毒丹在MPP致病的起始阶段对抑制毒素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露消毒丹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调节免疫反应以及对抗病毒感染等。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等,发现了甘露消毒丹多药物成分、多核心靶点、多作用通路的特点。尽管在具体的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研究一致表明甘露消毒丹在治疗传染类疾病,特别是流感和手足口病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应用
3.1. 传染病
3.1.1. 流行性感冒
甘露消毒丹在治疗流行性感冒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通过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作用,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缩短病程[11]。麦月嫦等[12]对25例湿热并重证流行性感冒患儿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得出结果,该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12 h、24 h、48 h后的体温与日间和夜间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 < 0.05),且高热、咳嗽、腹痛等临床表现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暂(p < 0.05),表明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湿热并重证,能显著降低患儿治疗后体温,缩短高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时间,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总有效率,并提出其机制可能与方中多味中药的清热利湿、消食化滞、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3.1.2. 病毒性肝炎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甘露消毒丹同样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3]。曾志涛[14]对41例湿热蕴蒸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常规恩替卡韦片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茵陈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进行治疗,发现其不仅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湿热蕴证主症评分,还能优化肠道菌群平衡,调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数量,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群增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实践依据。王晓聪等[15]对30例肝胆湿热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保肝抗炎利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甘露消毒丹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组临床疗效显著更优,表明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治疗能提升肝胆湿热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3.1.3.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黏膜和臀部等身体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多伴有发热及咽痛[16],邹俊驹等[17]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手足口病诊治中甘露消毒丹的作用机制,发现该方对手足口病的调节主要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修复作用和调整炎症因子平衡作用。尹蔚萍等[18]列举云南省名中医熊磊治疗1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医案,用甘露消毒丹为主方合泻黄散后加减,经服6剂后而愈。张德俊等[19]对43例手足口病伴发热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甘露消毒丹和清瘟败毒饮合方变通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治疗总有效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加用甘露消毒丹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快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3.1.4. Epstein-Barr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是一种通过唾液传播,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从而引起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并导致全身性炎症和淋巴细胞增殖的疱疹病毒。在被其感染后会引发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的淋巴系统疾病,甚至癌症,具体表现取决于感染者的年龄、免疫状态以及病毒的感染模式等。其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具体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还可能伴有乏力、肝脾肿大、皮疹等。张景阳[20]选取32例于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治疗的IM患儿设为治疗组,在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该组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比对照组短,中医证候得到有效改善,且CD4+/CD8+值提高明显,认为甘露消毒丹加减可以有效减缩病程,改善IM患儿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表现,并降低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但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过程中发现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降低,该研究者初步认为可能与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有关,但具体机制未给予解释,仍需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3.1.5. 登革热
刘臻等[21]选取2018年9月~12月经感染科收治临床确诊的登革热患者100例,对其中发病初期者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甘露消毒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中,针对湿重于热的发热期患者,协同西医常规治疗显著减缩了患者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时间,且提升了整体治愈率。朱灯[22]治疗登革热湿热蕴结证患者时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甘露消毒丹,结果为该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其白细胞、淋巴细胞指标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甘露消毒丹治疗登革热湿热蕴结证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血项指标,临床疗效真实确切。
3.2. 内科疾病
3.2.1. 高血压
刘安琪[23]纳入80例高血压湿热证的患者病例进行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试验组在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及实验室检验指标方面均有显著优势(p < 0.05)。此外,在缓解头晕、头痛、身体沉重、心悸胸闷、食欲不振、便溏、口干口苦、咽部不适以及改善舌苔和脉象等方面,试验组表现更优(p < 0.05)。认为甘露消毒丹在治疗湿热型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和身体沉重感。郭娇等[24]列举了1例湿热型高血压病的医案,强调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要抓住湿、热、毒壅滞的关键病机,用甘露消毒丹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曾娟等[25]运用临床观察的研究方法予40例湿热型高血压病前期患者甘露消毒丹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甘露消毒丹可显著提升湿热型高血压病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改善血压、血脂、血糖及炎症指标,延缓病情进展。
3.2.2. 呼吸系统疾病
黄茂等[26]列举武维屏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治疗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和矽肺三种肺系疾病的验案3则,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甘露消毒丹无需局限于特定季节,只要诊断出湿热症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方使用。杨正仁[27]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甘露消毒丹在治疗湿温时疫及相关疾病(如大叶性肺炎、舌下腺炎)中表现出卓越疗效。沈其霖[28]基于四川地区湿热体质特点,灵活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系疾病中的肺胃蕴热证,如急性扁桃体炎(急乳蛾)和湿咳,通过清热利湿、宣畅气机,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展现了该方剂在肺系疾病中的良好疗效和广泛应用前景。
3.2.3.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脂肪肝等病机多与湿热蕴结相关,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故对此类疾病疗效显著。徐小平等[29]选取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开展研究,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甘露消毒丹,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达93%,且不良反应低发。张立强[30]发现,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能有效减少食管狭窄、出血和溃疡等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郭小舟等[31]探讨了甘露消毒丹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认为其清热解毒、祛湿化浊的功效契合脂肪肝湿热蕴盛的病机,通过合理加减用药,可有效改善脂肪肝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是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案。莫小艾等[32]运用甘露消毒丹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表明,甘露消毒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显著改善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证患者的中医证候,降低肝功能生化指标(如ALT、AST、TBIL)并提高白蛋白(ALB)水平,同时通过FibroScan检测发现其能显著降低肝脏硬度值,提示甘露消毒丹在抗炎、护肝及调节免疫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FibroScan作为无创监测手段,为评估甘露消毒丹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3.3. 五官科疾病
3.3.1. 眼科疾病
陶荣三等[33]对2014年1月~12月的16例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那他霉素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甘露消毒丹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认为甘露消毒丹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可靠。赵越娟[34]通过探讨甘露消毒丹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发现其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毕夏综合征等湿热证候眼病时,能有效清热利湿、化浊解毒,显著改善症状,尽显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3.3.2. 口腔科疾病
甘露消毒丹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使其成为治疗口腔溃疡与咽喉炎等口腔疾病的常用方剂。田晓玲[35]记录成肇仁教授用甘露消毒丹治疗阴虚湿热型口腔溃疡时,多以清热利湿、滋养阴液之法,以达祛湿不伤阴、清热不碍湿之功效,临床中屡屡取效。
3.4. 妇科疾病
李晶等[36]经研究发现,甘露消毒丹可显著改善宫颈癌术后发热患者的体温和临床症状,能够降低血清中IL-1的含量,改善患者的发热、恶寒和腹部胀满等症状,且起效迅速,退热效果良好,疗效稳定且副作用较少。
3.5. 皮肤科疾病
叶斌荣[37]从三焦辨证理论入手对35例湿热型寻常性痤疮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为甘露消毒丹治疗组在改善皮损积分和综合症候积分方面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94.286%),且治疗后患者皮肤的红色区、毛孔、紫质及斑点等指标改善更为明显,表明甘露消毒丹从三焦辨证角度治疗湿热型寻常痤疮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或外用药物治疗,且安全性好、复发率低。
3.6. 儿科疾病
朱保等[38]经研究发现,甘露消毒丹配合咽部吹药疗法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显著,能缩短症状缓解时间,调节患儿的免疫能力,缓解炎症反应,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4. 讨论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甘露消毒丹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对多个领域疾病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此外,甘露消毒丹还被成功应用于急性扁桃体炎[39]、腺样体肥大[40]、伤寒[41]、成人斯蒂尔病[42]、SAPHO综合征[43]等多种其他病症的治疗,进一步验证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普适性。
甘露消毒丹之所以能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组方精妙,能够针对湿热蕴结这一中医辨证核心,通过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恢复气机升降,使湿热之邪得以消散[44]。在临床工作中,要想应用好此方,还需重视以下要点。
4.1. 严抓病机,谨辨核证
即严抓湿热之病机,谨慎辨识湿热证这一核心证型。在运用甘露消毒丹行医诊疗过程中,需严格把控湿热之邪产生的复杂病机,深入剖析其根源与演变规律,对湿热交蕴、阻滞气机、伤及脏腑的病理过程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务必谨慎而细致地辨识湿热证这一核心证型,辨明湿热之偏颇,是湿重于热,还是热胜于湿,亦或是湿热并重,以及湿热蕴结的部位,是在脾胃、肝胆,还是弥漫三焦,从而精准定位,为接下来的立法选方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4.2. 异病同治,随症化裁
即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湿热之邪为患的病机,即可依同法应用此方甘露消毒丹去治疗,药味加减方面随症状变化而化裁。秉持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即使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只要其病机同属湿热,便可运用甘露消毒丹。如因湿热困上,清阳不升所致的眩晕;如因湿热蕴于皮下,熏蒸肌肤而致的发热;如因湿热与营卫相搏,外透肌肤而致的湿疹;以上举例中的眩晕、发热、湿疹等症状也常作为主要伴随症状出现在各领域各系统疾病中,因此清热利湿、芳香化湿、苦寒燥湿等,以达到祛除湿热、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目的。
至于用药方面,则需灵活多变,依据患者具体症状的变化而灵活化裁方药。若湿热蕴结于上焦,扰动清阳,出现头目昏蒙、口苦咽干,可适当增加辛凉解表、清利头目之品,如薄荷、蔓荆子、菊花、蝉蜕等;若湿热阻滞中焦,脾胃不和,症见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则需重用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药,如白术、砂仁、陈皮等;若湿热下注于下焦,症见小便短赤、带下黄稠,则需加入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剂,如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地肤子等。药味的加减不仅需遵循经典方剂的配伍原则,更要结合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5. 结论与展望
甘露消毒丹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经典方剂之一,在治疗湿温时疫等湿热病证中展现出卓越的临床效果。近年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甘露消毒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湿温时疫及与其相关的临床各科疾病,在传染病、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妇科疾病及儿科疾病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甘露消毒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挖掘其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8YFC1704100、2018YFC1704105)。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