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中的实证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f Group Counseling in Network Moral Cultivating of the Undergraduates
DOI: 10.12677/ve.2025.1483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娟: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关键词: 大学生团体辅导信息技术价值观网络道德Undergraduates Group Counseling View of Valu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Moral
摘要: 目前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时代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随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选取某大学学生作为实验组样本,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其信息技术价值观,并采用自编网络道德行为量表在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前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呈现显著差异。这说明团体辅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twork era provides a new exchange platform for undergraduates. Then it becomes a research hotspot to how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Network Moral. We select som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ry to interevent their view of valu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then we can evaluate their fraction before and after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using the self-made network moral behavior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graduates’ fractions on every dimension of network moral behavior are all higher than previous fraction, and it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tween. We can conclude that group counsel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 network moral level.
文章引用:李娟.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中的实证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73-8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53

1. 引言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但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时代,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的快速期,情绪、情感特别丰富,所以当大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处在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冲击道德价值体系的网络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网络道德问题,表现为网络道德迷失、网络道德情感困惑、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和教育,极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学生更需要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对网络中发生的事件能够做到科学认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价值哲学的角度,采取“专题辅导”团体活动对其信息技术价值观进行教育和辅导,旨在探究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1]。网络道德由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行为组成,前两者属于个体内心层面的衡量,难以用量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可以体现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而个体在网络中的行为即是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把网络道德研究的范畴界定为网络道德行为,其中隐含的研究假设是如果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我们就认为养成了良好的网络道德[1]

在课题组前期成果专著《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中对信息技术价值观进行了详细界定,本研究就借鉴了这个研究成果。信息技术价值观是主体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的最基本看法,是主体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信息技术实际效用的认识,是在一定形式之间的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

基于价值哲学的角度,我们都知道现实中道德的培养离不开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的基本看法,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对于个体的信息技术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而网络道德行为离不开个体的信息技术,所以网络道德行为必然受主体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离不开对大学生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信息技术价值观影响其对信息技术价值的看法和运用,从而影响其网络道德行为。也就是说处于图1中最开始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最关键的因素。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lu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ethical behavior

1. 信息技术价值观与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关系

2.2. 方案设计

本研究基于价值哲学的角度,设定辅导方案的焦点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力图从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入手,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因此,方案采取的主要形式确定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相对一对一的团体辅导形式而言,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咨询与辅导的形式,由主持人根据成员相似性或者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问题[2]。一般来讲团体辅导一般用在心理问题咨询和纠正上,较少有研究用于网络道德养成中。本研究中着重养成的网络道德行为表现为个人作用于社会、群体的具体行为,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培养。具体来讲是以划分的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专题案例的形式,加上团体成员间的头脑风暴和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重新认识自己的网络道德行为,达到调整和改善个人网络道德行为的目的。

在课题组前期成果专著《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中按照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范畴,把信息技术价值观内容纬度确定为经济价值、管理价值、教学价值、娱乐价值、发展价值[1],本研究作为后续研究也相应地根据此确定了专题辅导活动焦点,随后以焦点为导向设计活动方案。团体辅导活动的展开即针对确定的五大焦点,以体验式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构成活动方案主题。整体活动方案做如下表1安排:

Table 1. Activity program content design

1. 活动方案内容设计

阶段

次序

单元名称

活动主要内容

团体开始

1

游戏热身(选择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

成员间相互认识,建立团队归属感,澄清期待,制定团体规范

团体过程

2

概念界定

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价值观每个纬度内容的具体界定

3

活动体验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在五个纬度的不同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

4

分组讨论,头脑风暴

发放案例,并且展示案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头脑风暴,总结相关案例和问题(问题根据信息技术价值观展开并与网络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5

个人观点(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如自由发言、辩论等)

每个组选派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6

教师总结

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点评,并及时解决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

团体结束

7

欣赏他人

学生和教师共同投票,决定出每次活动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并进行发奖鼓励

8

分享感受

自由发言,总结本次活动最大的感受和体会

2.3. 研究工具

2.3.1. 研究工具编制

本次研究工具采用了自编网络道德行为养成量表,在确定调查纬度的时候参考了很多文献资料,经过文献调研发现关于网络道德行为问题的分类有多种,如网络伦理学专家认为网络应用中的道德问题应该包括: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网络文化一元与多元中的道德、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网络犯罪与立法中的道德、网络社会与人格建设中的道德等。通过专家访谈和学生访谈,本研究认为,网络犯罪与立法更多地属于法律范畴,人格建设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而计算机伦理学中所谈到的网络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基于此,本研究确定了网络道德行为的结构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

为能具体了解团体辅导前后,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变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自身汇报情况进行资料收集。根据网络道德行为的构成设计了系统的调查问卷。除了学生基本信息以外,最终根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了四个维度的题项,分别涉及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中的行为,对于学生网络行为发生的频率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非常频繁”到“从不”为1至5记分。

2.3.2. 研究工具的效度和信度

在量表试测过程中,依据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便利样本的选择原则,根据工作的便利条件,先后选择了本校60名学生填写试测量表。

(1) 量表的效度

Table 2. KMO test results

2. KMO检验结果

KMO

N of Items

0.668

25

Figure 2. Structural validity slope chart

2. 结构效度坡度图

量表的效度主要从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进行。在统计学中经常采用KMO值来测量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有研究表明:当KMO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学者Kaiser (1974)观点,如果KMO的值小于0.5则不适宜进行因素分析[3]。如表2所示,本量表KMO值为0.668,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60名预测问卷的25个题项进行因素分析,经过对25个项目进行旋转,得到坡度图如下(图2)。

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第五个因素以后,坡度线就呈现较为平坦的趋势,因此以保留4~6个因素较为适宜。根据本研究前期假设和总体构思,此处截取4个因素,共可解释方差总变异的74.381%,基本代表了量表设计时考虑的总体结构,即网络道德行为的结构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共4个维度。

在内容效度方面,主要做的工作是文字修正和题项修改。在文字修正方面,主要是邀请课题组成员和部分学生进行斟酌商讨,在不损及题项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修改,使题项描述更加通顺合理,符合大学生阅读特点。

(2) 量表的信度

量表的信度主要从项目分析和信度检验进行。经过上述内容效度检验以后,题项的内容已经基本合理化,但如何保证其科学性就要经过项目分析,即对每一个题项的“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简称CR值)进行检测,将未达到显著水平的题项删除。最后经过项目分析检验后的量表题项分布如下表3

Table 3. Scale item distribution

3. 量表题项分布

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

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

网络技术与情感

共计

7

5

8

5

25

另外,在李克特量表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是“Cronbach’s alpha”系数,简称α系数,如果α系数在0.7以上,表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作为检验量表信度的指标。本量表的可信度分析见表4

Table 4. Credibility analysis

4. 可信度分析

分量表

题项数量

α Coefficient

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

7

0.828

网络知识产权

5

0.893

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

8

0.787

网络技术与情感

5

0.887

表4可以看出,研究所编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 研究过程

3.1. 被试选取

为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抽样调查的方法,本研究在样本选择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便利抽样和判断抽样。便利抽样是指调研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研究对象;判断抽样是调研者根据主观经验和判断,从总体中选择“平均”的或认为有代表性的同时又容易取得的个体作为样本[4]

根据这两个原则,本研究选取本学院大一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参加团体辅导活动。其中40名学生是实验组,参加团体辅导活动;另外40名同学是对照组,不参加团体辅导活动,但也填写调查问卷。

3.2. 实验程序

本研究采用的是采用成长性、结构性和封闭性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小时,五个专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总共历时五周。

活动地点选在实验大楼演播厅,拥有安静的环境,完善的多媒体设置,同时还有一个大大的舞台,适合同学们活动或者展示。每次团体辅导活动小组都是围圈而坐,每个小组设置发言人和记录员,在自由辩论时间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五次团体辅导活动气氛一次比一次热烈,同学们渐入佳境,对于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和科学,其信息技术价值观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刚开始活动的同化阶段逐渐到个人心理深层次的内化阶段,完成了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升华过程,同时大家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认知和表现也逐渐科学化合理化,达到了研究预期的目的。

3.3. 活动总结及特点分析

本研究基于价值哲学的角度将团体辅导活动主题定为大学生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从而带动其网络道德行为改善,并为小组成员提供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处于信息社会的大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体验,会分别体现为不同的网络道德行为,每个人在网络世界中的个体道德行为都可能对其他人产生借鉴和参考。而团体辅导则正是将这些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大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组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加上头脑风暴,促使个体对自身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反思,有利于其他人在群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加深对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世界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对信息技术比较合理科学的认识,从而能够做到及时调整自身网络道德行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彼此形成了力量场,会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在本次团体活动辅导期间,很多学生都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做法,也有很多学生吐露了自己的困惑和难题,更有很多同学表示从活动中受益匪浅,这些活动记录为后期开展研究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学生A说:在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中,我们能够做到彼此坦诚对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处在网络时代的想法和做法,哪怕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不合适的,但是这里没有批评和谴责,只有相互鼓励和支持,团体的凝聚力会使我形成风雨同舟的感觉,从而能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从而更容易解决网络时代的困惑,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4. 研究结果

经过5个周的活动之后,课题组成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得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处理。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活动之后的数据呈现显著差异

表5可以看出,在团体辅导活动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四个维度总的网络道德行为虽然在总分上有差距,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在经过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得分情况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002 < 0.05),并且实验组团体辅导之后的得分明显高于团体辅导之前,对照组两次得分差异不大,可见,本次团体辅导聚焦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Table 5.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5.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辅之前的差异比较

组别

MSD

t

p

团体辅导之前

实验组

42.18 ± 2.87

2.25

0.051

对照组

35.53 ± 1.46

Table 6.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group counseling

6.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辅之后的差异比较

组别

MSD

t

p

团体辅导之后

实验组

49.76 ± 3.01

3.46**

0.002

对照组

36.68 ± 1.34

注:*p < 0.05。

4.2. 团体辅导活动对男生、女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变化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

Table 7.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group counseling

7. 实验组中男女生在团辅前后差异比较

MSD

t

p

男生

团体辅导之前

44.81 ± 4.07

1.17

0.250

团体辅导之后

51.14 ± 3.33

女生

团体辅导之前

37.92 ± 3.49

0.33*

0.035

团体辅导之后

47.54 ± 3.76

注:*p < 0.05。

表7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男生来说,团体辅导前后四个维度的网络道德行为总分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女生在团体辅导前后网络道德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但是从男生的问卷得分的平均数可看出,他们的平均数比团体辅导活动前也有所提高。这说明团体辅导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说明团体辅导活动对女生网络道德行为改变的效果更加显著。这从专题活动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女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明显要比男生更占优势。

4.3. 实验组各个纬度团体辅导前后差异比较

Table 8.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group counseling

8. 实验组各个纬度团体辅导前后差异比较

团体辅导之前

团体辅导之后

t

p

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

9.36 ± 0.61

9.94 ± 0.87

0.663

0.512

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

10.39 ± 0.68

11.15 ± 0.63

−0.934*

0.007

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

12.64 ± 0.91

13.55 ± 1.16

0.700**

0.019

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

8.39 ± 0.053

8.67 ± 0.64

0.410*

0.024

注:*p < 0.05。

表8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所确定的网络道德行为四个测量纬度在团体辅导之后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纬度没有呈现显著差异,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两个纬度呈现显著差异。通过学生调查和访谈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行为接触较少,如盗取别人隐私、破解别人加密信息、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等行为,很少有学生涉及这方面,或者涉及的也不多。其它几个纬度的道德行为大学生接触较多,如网络知识产权中的从网上抄袭作业、使用盗版软件等行为,很多学生表示都有过类似行为,但是经过专题活动之后对此的态度和行为都有了很大程度改观。还有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网络技术与情感两个维度,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在网上说过脏话、在网上攻击过别人或者散布过虚假信息等,也有同学表示会见过网友、因上网而耽误学习、因上网而忽视亲人朋友等,但经过本次团体活动头脑风暴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以后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5. 讨论与分析

从实验数据和团体成员的感受来看,基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从分析来看,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基于价值哲学的角度选取合适,在已有研究中已经有相关研究证明: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对网络道德养成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是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团体辅导具有其他形式教育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从对部分同学的访谈记录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5.1. 团体辅导活动提供了多元价值观与信息交流的平台

在团体辅导中,信息和资料的提供是辅导很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五次团体辅导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分布在数字媒体、远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不同研究领域,在各自领域都颇有建树,对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网络道德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能够开启大学生的思路,拓展大学生的视野,这让学生之间的能量流动顺畅,能够更顺利的改善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和态度,从而最终调节和改善网络道德行为,进而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另外,课题组成员为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准备了富有针对性的精彩案例,案例紧扣信息技术价值观五个内容维度的特点,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很多案例是他们身边或者非常熟悉的故事,非常容易引起他们共鸣,这种多元价值观和信息交流平台的成功构建为团体辅导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持。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很多学生都表示教师和其他同学在网络时代的做法对他们有所启示,从中收获很多,有学生B说:听了大家网络时代故事的分享,觉得受益颇多,感触也很大,很多事情对自己有警示和帮助,学到了一些科学对待信息时代的方法,逐步懂得如何遵守网络道德伦理规范,感受到了团体的魅力。

5.2. 团体辅导活动提供了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团体辅导会为参与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一种信任、温暖和支持的团体氛围,使个体处于一个比较安全与温暖的情境中[5]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也尽量为大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通过多方协调申请到实验大楼演播厅,保证环境的安静和封闭。同时每次活动都会购买不同类型的奖品和零食饮料,奖项设置尽量多元化,保证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获得奖励,活动结束之后为同学们分发零食和饮料,减少学生的疲惫和饥饿感,尽量营造一种温暖的团体氛围,从而获得每位参与同学的支持。40位实验组同学自始至终都参与了五次团体辅导活动,而且态度端正,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交流评价,获得了更多机会去探索信息时代的自我,从而有助于建立新的网络道德行为模式,改变已有的观念。很多同学表示团体辅导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长机会,有成员C说:网络时代双刃剑的特点给了我一些感触,同样的一件事情可以引发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在起作用,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我们对网络所持的态度,由此我想到一定要正确对待网络的利弊,扬长避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同时也提到了反思的作用[6]

6.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我们会继续立足大学生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结合研究中发现的若干问题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依托课题组进一步研究,最终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提供更详尽的论据。

基金项目

聊城大学科研项目“数字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研究”(321021516);聊城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技术学导论”(311102321)。

参考文献

[1] 张景生, 徐恩芹, 李娟. 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 刘勇. 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3] 李娟, 张景生, 郭峰, 徐恩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调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3): 105-109+115.
[4] 风笑天.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5] 潘赛.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 今日南国, 2010(7): 17-18.
[6] 刘向永. 在发展中成就自我——信息技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1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