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Aging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这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亦深刻指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农村金融服务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本文基于社会老龄化背景,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服务供给不足、金融产品单一、基础设施薄弱、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并从政策、市场、技术等角度探讨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适老化金融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应对策略,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适老性和普惠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he aging problem in rural area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which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so profoundly pointed out that improving th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is crucia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re force in the journey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ag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service supply, single financial products, weak infra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risk prevention capabilities, and explores their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cy, market, and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nnovating age-friendly financial product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ng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age-friendliness and inclusiveness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文章引用:朱倩. 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8): 799-80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8108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农村城镇化的稳步发展,“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4年至202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21个“一号文件”指导和深化“三农”工作,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迅猛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与机制,更在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金融动能[1]

然而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8.7%,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3%,且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农村老龄化不仅是一个人口结构变化的现象,更深刻重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图谱。生命周期理论很好地阐述了这一需求现象,首先什么是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是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其收入、消费、储蓄和风险承受能力呈现规律性变化。老年阶段通常表现为收入下降(依赖养老金、储蓄、子女赡养)、医疗保健等刚性消费上升、储蓄消耗到期、风险厌恶程度提高。那么这一现象对农村老年金融需求的影响为:第一,人民对养老金、补贴(如新农保、高龄津贴)的便捷、安全领取服务需求迫切;需要低门槛、高频次、低手续费的存取款服务。第二,对储蓄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倾向于保本型或极低风险产品(如国债、定期存款);对复杂、高风险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接受度低。

第三,部分有积累的老年人开始关注简单、透明的财富传承工具(如遗嘱、保险)。综上,在生命周期理论透视下,农村老年人的核心需求特征为:安全性 > 流动性 > 收益性。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但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在适老性、普惠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农村金融服务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而老年群体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其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因此,研究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化路径,对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老年人金融权益、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

2. 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提供,服务内容包括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基础业务。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不可否认,城乡差别依然很大,农村中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一是收入普遍不高。除事业单位、国企退休人员外,其余参加城镇职工养老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工资有限,且未做到全覆盖,还有少数人没有收入,需要完全依赖子女养老。二是老年人劳动强度不小,普遍退而不休。在农村地区,基本上老年人没有退休一说,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还在参与劳动。三是对老人赡养照顾不够。本地年轻人员多在外创业或经商,照料孙辈也是老年人的重要事项。同时由于个人或其他经济方面原因,政府对部分空巢老人及失能老人无法进行有效集中供养[3]。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差别,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依旧面临诸多不适应的问题,从服务对象来看,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却相对匮乏,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专属产品,服务流程也缺乏适老化设计。从服务方式来看,数字化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部分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难以享受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从服务覆盖面来看,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点仍然不足,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存在较大困难[4]

3. 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覆盖不均衡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极为不便,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往往需要长途奔波,增加了交易成本[5]。部分村庄缺乏金融服务站,老年人存取款、转账等基础业务办理不便,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 金融产品单一,适老化程度低

现有金融产品(如存款、小额贷款)主要面向中青年群体设计,缺乏适合老年人的低风险、灵活存取、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如养老储蓄、长期护理保险等。其次,老年人偏好低风险、稳定收益的金融产品,但农村金融市场以高收益理财、信贷为主,风险较高,不符合老年人需求。近年来,在城镇地区,以房抵押、以车抵押已成为普遍模式,而在农村地区,“以房养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适老化金融模式在农村地区推广较慢[6]

(三) 数字金融普及率低,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

农村地区的金融科技应用水平较低,部分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难以享受数字化金融服务。同时,ATM、POS机等设备在偏远地区覆盖率不足;银行APP、自助终端等缺乏大字版、语音辅助等适老化功能,老年人使用困难。更有部分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线上渠道,减少线下网点,导致老年人被“边缘化”。

(四)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弱,老年人易受诈骗

老年人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容易成为金融诈骗的目标。当前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缺乏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老年人维权渠道有限。对于农村来说,留守老年人居多,他们缺乏子女指导,金融决策依赖他人,易被诱导购买不合适的金融产品。

(五) 社会保障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

部分农村老年人养老金仍通过存折发放,未能与数字金融有效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普及不足,老年人医疗、养老支出压力大,但缺乏配套的金融支持。

4. 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层面看,现行农村金融政策对老龄化问题关注不够,缺乏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金融支持政策;适老化金融服务未被纳入普惠金融考核体系,金融机构缺乏动力。从市场层面看,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机构服务老年人的动力不足。针对老年金融诈骗的预防和惩处机制不健全。从经济层面看,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的投入产出比低,老年人金融需求分散且单笔金额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然而优质金融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状态[7];老年人资产流动性差(如宅基地、农地等),难以形成有效抵押,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从技术层面看,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相对滞后,适老化改造进展缓慢;金融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不足,操作界面复杂。同时生物识别、远程服务等一些高科技产物在农村应用受限。从认知层面看,老年人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偏好现金交易,对新型金融产品接受度低,对金融机构信任度不高,习惯依赖熟人社会关系;老年人普遍持保守型投资理念,与金融机构盈利目标存在矛盾,对创新金融产品存在天然的抵触情绪。同时社会各界对农村老年人金融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足。

此外,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青壮年人口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留守老年人比例上升,这对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8]。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形成是制度缺位、市场失灵、社会变迁和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策引导、市场创新、社会协同和技术赋能多管齐下,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农村金融服务新生态。

5. 完善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面临老年人金融需求特殊化、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以下系统性对策建议:

(一) 增加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首先,应构建多层次、专业化、适老化的服务网络,明确要求将其服务“三农”和“老龄化”作为核心战略,设定服务老年客户的量化考核指标(如老年客户占比、适老化产品销售额、服务满意度等),将自身定位清晰化。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网点,尤其是偏远地区,扩大服务覆盖范围,缩短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距离。推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例如建立联合服务平台,共同开展金融服务下乡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发挥其贴近农村、了解农户的优势,填补大型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二) 扩大覆盖度,创新金融产品

其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9],扩大农村网点覆盖,特别是加强偏远地区的服务能力,对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养老相关贷款给予风险补偿金补贴,将适老化改造纳入金融机构监管评级加分项。 “普惠金融事业部”做实县域:要求其在县域机构配备专职普惠(含养老)团队,而非仅挂名。对其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网点空白区)设立简易服务点(非全功能网点)或升级普惠金融服务站给予监管便利和财政补贴。而“牵头行”责任具体化:在银团贷款、支付结算网络共建、金融科技输出等方面,明确大型银行对当地农信机构、村镇银行的支持责任和具体项目。

再次,创新适老化金融产品和模式。金融机构应针对老年人的收入和风险特征,开发“养老储蓄+”产品:结合定期存款与养老保险功能,设置阶梯式利率和灵活支取条款。同时,可探索“以房养老”等新型金融模式,盘活农村老年人的资产。推广“惠民保”农村定制版,降低投保年龄限制,覆盖常见老年病。设立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配备便携式智能终端,支持方言语音交互。建立老年人金融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资产配置建议。试点“时间银行”保险,将志愿服务时间转化为未来养老金融服务权益。

(三) 提高数字金融普及率

在农村地区加大数字金融知识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线上直播等方式,向农村居民普及数字金融知识,如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移动理财等的使用方法和优势。针对老年群体,开展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对数字技术的恐惧和不适应。金融机构对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出大字版、操作简单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界面,增加语音提示、人工客服一键转接等功能,方便老年群体使用。同时,优化数字金融产品的操作流程,减少繁琐步骤,提高便捷性。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数字金融服务点,配备专业人员,为农村居民提供数字金融业务咨询、指导和办理服务。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等,嵌入数字金融服务,引导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接触和使用数字金融。

(四) 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建立专门的投诉处理渠道。加强金融诈骗防范宣传,提高老年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交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和潜在风险,如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培训,提高员工识别风险的能力。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严格审核客户身份和业务真实性,对高风险业务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控。定期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评估和完善,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风险教育,通过案例分析、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避免遭受金融损失。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老年人对金融风险的暴露[11]。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搭建村级金融教育直播间,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防诈骗宣传,加强老年人的金融素养。

(五) 促进社会保障与金融知识衔接

促进社会保障的重点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的物理与数字可达性。应对网点布局动态评估与调整,建立由地方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参与的评估机制,对因撤并导致老年金融服务严重缺失的区域,财政对运营成本给予一定补贴。并将普惠金融服务站升级改造,标配助农取款、现金汇款、转账、代理缴费(水电、社保、话费)、余额查询、基础金融咨询等功能。逐步加载社保查询、简单保险代理等服务。开发“大字版”手机银行APP,简化操作流程,增加紧急联系人功能。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的同时,要注重适老化改造,保留传统服务渠道,提供人工辅助服务[10]

通过构建“产品–服务–保障–生态”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既能满足当前农村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又能为未来10~20年深度老龄化阶段积累制度经验,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农村养老金融新格局。

6.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的差距问题逐渐凸显并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资金与人才的流失现象愈发明显[12]。针对这一问题,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旨在显著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金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收入,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尽管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农村金融服务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亟待加强的软肋。当前,城乡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问题依旧根深蒂固,这都迫切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13],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对金融服务体系的需求也愈加严格。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无法支撑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全面而客观地审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解决,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4]

本文就社会老龄化的背景,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适老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健全风险防范等多方面措施加以改进。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5]。只有构建起真正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6]。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农村养老金融的具体模式和创新路径,为实践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恩典. 农村金融机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 金融客, 2024(10): 11-13.
[2] 李世轩. 老龄化背景下数字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
[3] 刘诗勰. 农村养老服务金融的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3.
[4] 王劲秋. 社会老龄化背景下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刍议[J]. 现代金融, 2019(12): 42-43+35.
[5] 于帅, 马书琴. 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意义困境及对策建议[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6): 157-160.
[6] 李业明.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和对策研究[J]. 辽宁经济, 2024(9): 46-49.
[7] 崔建敏.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G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4.
[8] 任军军.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思考——以山西农户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14, 27(9): 91-93.
[9] 何芳. 乡村振兴背景下H县政府助推农村金融服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4.
[10] 薛迷红. 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3): 85-87.
[11] 李冰冰, 孙同全. 农村金融需求的年龄特征与完善适老金融服务[J]. 农村金融研究, 2023(9): 20-37.
[12] 徐周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不足及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19(8): 35-39.
[13] Akhtar, S.M.J. and Parveen, S. (2014) Agriculture, Inclusive Growth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An Interrelated Phenomen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eview, 6, 171-183.
https://doi.org/10.1080/19186444.2014.11658389
[14] Kochar, A. (2018) Branchless Banking: Evaluating the Doorstep Delivery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Rural Ind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35, 160-175.
https://doi.org/10.1016/j.jdeveco.2018.07.001
[15] Poterba, J.M. (2001)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Asset Return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3, 565-584.
https://doi.org/10.1162/003465301753237650
[16] Davis, E. and Li, C. (2003) Demographics and Asset Prices in the Major Industrial Economies. Brune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