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Menopausal Syndrome
DOI: 10.12677/tcm.2025.14849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颖: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黄震洲*: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黄海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荣宝山: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绝经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综述Menopause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Review
摘要: 绝经综合征(Menopause Syndrome)即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经激素治疗(MHT)是现代医学管理绝经相关症状的核心治疗策略,但其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从而促使替代疗法的兴起,而中医药凭借“肾虚为本”的核心病机理论与个体化辩证体系成为非激素治疗的主力。文章归纳了现代医学者对绝经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医药治疗此病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多维度思路。
Abstract: Menopause Syndrome refers to a cluster of symptoms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by autonomic nervous dysfunction, accompanied by neuro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ing from fluctuations in sex hormones during the perimenopausal period in women.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MHT) serves as the cornerstone treatment strategy in modern medicine for managing menopause-related symptoms. However, its adverse effects have limite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reby fostering the rise of alternative therapi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grounded in its core pathogenesis theory of “kidney deficiency as the root cause” and its personaliz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has emerged as a leading non-hormonal treatment approach.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contemporary med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Menopause Syndrome and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TCM treatments for this condition, aiming to provide multi-dimensional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clinical practice.
文章引用:刘颖, 黄震洲, 荣宝山. 绝经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8): 3364-3368.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8497

1. 引言

绝经综合征(Menopause Syndrome)即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1]。根据2023年新版临床指南,该诊断名称已取代既往使用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本文中所述“绝经”,特指卵巢内卵母细胞生理性丢失耗竭所致的自然绝经。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世界更年期妇女人口将达到12亿以上[2];围绝经期女性经历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潮热,月经紊乱、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绝经激素治疗(MHT)是西医治疗绝经相关症状的核心手段,但是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乳腺癌,增加肺栓塞、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风险[3]。中医药凭借“肾虚为本”的核心病机理论与个体化辩证体系,成为非激素疗法的主要选择。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中医药治疗绝经综综合征的相关经验,旨在提供临床新思路。

2. 病因病机

绝经综合征在中医理论中称为“经断前后诸证”。其核心病机主要与肾精渐衰,天癸将竭这一自然生理变化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这段话所表述的意思是在肾气的作用下,女子七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头发也逐渐长长,随着肾气的逐渐充盈,开始有月经,具备孕育功能,以繁衍后代……而进入老年后,随着肾中精气的日渐衰退,人的性机能和生育能力,便会逐步下降直至消失。《景岳全书》言:“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此句提示肾精不足,可及他脏为病。如肾阴不足,无法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出现潮热口干、心烦失眠等症状;心火独旺于上,自身无法下降温煦肾阳,则可出现夜尿频多、腰膝酸冷等症状。

舒仪琼医师[4]认为绝经综合征的病机是虚实夹杂,主要为肾阴亏虚、血虚肝郁,兼夹痰湿、血瘀;主张辨证论治,以滋阴安肾、养血疏肝为治则治法。孙红燕主任[5]从事妇科临床多年,善于从心、肝论治绝经综合征,其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增快、社会压力增大,心肝失调多是现代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关键因素,临床多用“丹栀逍遥散、小柴胡汤、柏子仁汤、当归芍药散”等加减,灵活遣方用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李光荣教授以滋肾清心法治疗PMS,滋养心肾、顾护脾胃,安心神,济肾水,调脾胃,泻阴火[6]。陈宇霞等[7]认为绝经综合征中肾精亏虚虽是病理基础,然亦涉及脑病,包括脑髓不足,脑神失用等,故脑肾失济为其致病关键;治疗绝经综合征应注重补益肾精,调补冲任,交通脑肾,以“靶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为着力点,综合调控,达到脑肾互济,神气同调之功。

3. 中医药治疗

3.1. 中医内治疗法

刘佳等[8]运用妇科桂枝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烘热汗出之症,既能够调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8 (IL-8)等炎症因子水平,缓解血管舒缩症状,又可改善激素紊乱,有助于恢复良好的睡眠质量。王素英等[9]发现,在围绝经期小鼠模型中,疏肝经典方柴胡疏肝散能有效升高血清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改善焦虑抑郁行为,同时减轻了海马神经元损伤。这为疏肝解郁法改善情绪障碍提供了现代生物学依据。该方核心药对柴胡–香附共有的槲皮素、儿茶酚活性物质,被证实是其发挥抗抑郁效应的重要成分[10]。金焱等[11]采用一贯煎加味治疗40例肾虚肝郁证MPS患者,发现疗效优于对照组,方剂所含枸杞多糖、阿魏酸等活性成分,能提高单胺类神经物质包括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释放,降低FSH和LH水平,从而有效改善MPS患者月经紊乱、腰膝酸软、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王立霞等[12]针对围绝经期阴道干涩进行研究,发现五子衍宗丸联合固阴煎加减可以显著改善带下过少、性交疼痛、阴道干涩等围绝经期局部症状,从而减轻阴道萎缩,促进围绝经期女性阴道健康。

妇人出现MPS主要与机体生理功能进行性衰退相关,该过程通常持续较长时间,故而拟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尽管中药汤剂在缓解围绝经期相关症状方面疗效确切,然其味苦,携带及服用不便等局限性,使得患者依从性减低,部分患者倾向采用中成药治疗。王莉莉等[13]针对MPS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左归丸联合逍遥丸的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可改善肝肾阴虚证MPS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调节生殖激素如E2、P、T的分泌水平。左归丸与逍遥丸均为中医经典方剂,一个以滋补肾阴见长,一个以疏肝健脾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4],左归丸中菟丝子–枸杞这一药对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可拮抗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卵巢衰老。这一作用机制与其主治肾精亏虚证候的传统功效具有对应性。唐瑞怡等[15]研究显示,香芍颗粒可有效治疗围绝经期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心悸、失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症状,但并未明显影响患者性激素水平。有研究发现[16]关黄母颗粒治疗MPS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调节内分泌紊乱,改善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保护子宫内膜及腰椎骨密度。

3.2. 中医外治疗法

《黄帝内经·灵枢》言:“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阴阳,不可不通。”针对MPS患者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枢机不利的病机,针灸疗法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其常用治疗手段包括普通针刺、耳穴贴压、腹针及头针疗法、穴位埋线以及艾灸等。黄文雄等[17]治疗9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谷维素片;治疗组给予腹针联合头针治疗,结果显示腹针联合头针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睡眠效果显著。胡晓颖等[18]对围绝经期VMS患者进行研究,选择三阴交、关元穴埋线干预,结果表明该疗法可能通过调节FSH、LH水平影响HPO轴功能,进而缓解潮热症状。陈婧彬[19]发现,选取太冲、内关、百会及三阴交等穴位进行疏肝调经针灸联合耳穴贴压,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调节情绪状态及性激素水平,且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医学入门》中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作为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被用于疗疾健体以求长寿。杨继国教授[20]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MPS患者多为寒热错杂证,运用“十字灸”灸其腹部,能够调畅中焦气机,顺利引火归元,从而达到寒热的平衡。荆秦[21]以“肾脑相济”理论出发,取肾俞、三阴交、百会进行艾灸治疗,发现艾灸疗法可促使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有利于修复受损的神经,提高海马神经的活性,改善围绝经期大鼠抑郁状态。钱绿丽[22]运用中药督脉熏蒸疗法治疗肾阴阳两虚型MPS,发现此疗法将中药的疗效与温热疗法相结合,发挥了温经散寒、调和阴阳的作用,既可舒缓MPS患者的症状,同时可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

3.3. 联合疗法

杜萍等人发现[23],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黄连阿胶汤可以有效调节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减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同时降低5-羟吲哚乙酸(5-HIAA),升高5-羟色胺(5-HT),β-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水平,且其效果比单纯使用西药组,西药联合黄连阿胶汤组更为显著。王继红等[24]对124例肾阳虚型MPS患者的研究显示,相较于单纯服用右归丸加味方,在其基础上加用督灸治疗能更显著地改善肾阳虚型MPS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性激素紊乱状态,抑制组织骨量丢失。

3.4. 其他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即在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特定频率的音乐声波振动,作用于人体五脏,调节人体气机和相应的脏腑功能。五音体感音乐疗法可协同针刺、埋线等疗法,其无创、无痛特性利于提升依从性,亦不增加癌症罹患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25]。王素素等[26]选取98例MPS情绪障碍患者经过解郁百合方联合五音疗法治疗后,发现解郁百合方联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MPS情绪障碍的疗效良好,提高睡眠质量,改善E2、FSH水平。《黄帝内经》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五行音乐疗法由来已久,尤其可以应用于围绝经期妇人。

4. 小结

更年期并非简单的病理生理学,体现了不同社会和文化影响。围绕绝经的社会文化建构,如女性自身的情志和来自家人朋友的漠视,是影响更年期和更年期相关疾病的关键因素。女性群体对更年期的担忧或过度关注不仅可能促使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也阻碍其对这一自然生命阶段的积极接纳,对更年期症状的恐惧,加之对激素替代疗法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形成一种认知–行为上的恶性循环。该循环既可能使情绪恶化,认知下降,还可能加重躯体症状,最终损害女性心理健康并增加相关疾病罹患风险。综合近年研究,中医药干预绝经综合征的特色疗法凸显,其优势体现在组方个体化、经济性好、不良反应少以及疗效显著。具体而言:短期的干预能够模拟雌激素生理作用,调节月经周期紊乱,迅速缓解精神神经症状以及阴道干涩、灼烧感,并提升骨密度水平。然而,当前研究存在明显局限:其一,临床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小,文献多为个人的经验总结,因医师的辩证思路以及用药偏好差异显著,结论难以统一和推广;其二,多数研究侧重于短期疗效评估,对治疗效果的长期维持性评价不足。因此,未来临床研究应该推动高质量、大样本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采用严谨的设计与统一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以提升结论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其次,建立长期的随访机制,系统评估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长远影响。

基金项目

黄海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NO. (2024)252号];

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2024SGGZ150];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NGJGH202204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蓉.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3): 514-519.
[2] 马堃, 史云, 王凤兰, 等. 更年期综合征病机多变, 辨证当分清层次;临床症状复杂, 治疗当内外合治[J]. 环球中医药, 2024, 17(6): 1079-1084.
[3] Manson, J.E., Crandall, C.J., Rossouw, J.E., Chlebowski, R.T., Anderson, G.L., Stefanick, M.L., et al. (2024)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Trials and Clinical Practice. JAMA, 331, 1748-1760.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4.6542
[4] 宁美莲, 舒仪琼. 舒仪琼从“肝脾肾”论围绝经期综合征[J]. 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6): 176-178, 181.
[5] 曾梅景, 吴月, 孙红燕. 从心肝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证采撷[J]. 光明中医, 2023, 38(22): 4369-4371.
[6] 马媛媛, 李光荣, 王宁, 等. 李光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9): 5345-5347.
[7] 陈宇霞, 潘菊华, 黄世敬. 从脑肾相济论围绝经期综合征[J]. 中医学报, 2023, 38(2): 273-277.
[8] 刘佳, 黄艳辉, 瞿谆, 等. 妇科桂枝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烘汗症疗效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27(1): 65-67.
[9] 王素英, 蔡晓诗, 陈朝玺, 等. 柴胡疏肝散调节SIK2-CRTC1通路改善围绝经期肝郁证的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69-5874.
[10] 郭泽一, 曾勇, 龙青,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柴胡-香附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 51(1): 78-85, 90.
[11] 金焱, 李兰兰, 孟媛媛, 等. 一贯煎加味治疗对肾虚肝郁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23, 45(7): 1132-1135, 1139.
[12] 王立霞, 朱文敏, 高小红. 五子衍宗丸联合固阴煎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阴道干涩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3, 55(15): 40-44.
[13] 王莉莉. 左归丸联合逍遥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3, 55(10): 11-14.
[14] 王月, 张骞文, 潘可盈, 等. 左归丸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5, 43(3): 143-149.
[15] 唐瑞怡, 王亚平, 张绍芬, 等. 香芍颗粒治疗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3, 39(3): 210-216.
[16] 费燕, 龚玉, 陈敏, 等. 关黄母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内分泌紊乱、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19(8): 1608-1613.
[17] 黄文雄, 余秀梅, 曾小红. 腹针联合头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及其机制探讨[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10): 1294-1298.
[18] 胡晓颖, 杨秋红, 马悦, 等. 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的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4, 43(11): 1252-1256.
[19] 陈婧彬. 疏肝调经针灸方案联合耳穴埋豆对围绝经期失眠及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 11(2): 278-281.
[20] 杨欣雨, 李金玲, 迟雯雯, 等. “十字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上热下寒证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44-747.
[21] 荆秦, 王干一, 郭景薪, 等. 艾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S100β、CNPase蛋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3): 748-751.
[22] 钱绿丽. 中药督脉熏蒸辅助西医治疗肾阴阳两亏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性科学, 2025, 34(3): 141-145.
[23] 杜萍, 曾丽, 高清梅, 等. 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黄连阿胶汤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神经递质、性激素水平及主客观睡眠质量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25, 38(4): 144-148.
[24] 王继红, 罗纳新, 韦琦丽, 等. 督灸配合右归丸治疗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3, 42(3): 262-267.
[25] 朱梦诗, 许云祥, 陈贵珍. 五音体感音乐疗法在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4(5): 481-485.
[26] 王素素, 戴慧梅, 蔡洁茹, 等. 解郁百合方联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3, 55(1): 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