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心灵奇旅》以精妙绝伦的叙事架构,通过主人公穿梭于现实与灵魂奇境的奇幻旅程,层层递进地叩问生命的本质,将逐梦征程中的执着与释然、平凡日常里的微光与奇迹熔铸成直抵人心的哲思,并且在读者心间激起对存在意义的永恒回响。在读者接受视域下,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并且接受理论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使译文达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完成视野融合,这样译者才能在原文和读者之间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读者接受理论视角下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审美期待和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从而更好地翻译原文。由“青橙英语”翻译的《心灵奇旅》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传递。所以,在读者接受视域下,对《心灵奇旅》的汉译本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接受理论概述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提出,它不仅实现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向读者的转移,同时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1],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接受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扬弃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强调了读者的地位。并且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是指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主要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文化等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心理图式,就是期待视野[2]。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视野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是指在阅读新作品、接受新经验的过程中,读者不自觉地改造和调整了原有的期待视野,完成了旧视野和新经验的融合[2]。当把接受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中时,译者成为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他在翻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3]。
翻译活动,于具体操作形式来看,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而就其实质而言,是一场跨文化交际活动。接受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扩大了审美释义的民主性,承认每一个读者的释义权力,并强调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比如:承受能力、接受水平、审美趣味等。
3. 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作为可以被儿童理解和喜爱的文学类别,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理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作用,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所以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水平、审美等因素。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有别于成人文学翻译[4]。译者要始终以儿童的视角,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去感受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世界同为一体,感受世界的美好。
《心灵奇旅》讲述了一位一心想成为音乐家的中学音乐教师乔·加德纳的故事。一天,他在一家俱乐部的演出给一位爵士音乐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了加入乐队的机会。但在迎来自身的巨大突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夺走了他的生命,把他的灵魂送到了“来生”,他在这里遇到了游荡上千年的灵魂22号,并带着22号寻找其“火花”(梦想)。该作品为探索心灵的故事,让人们去发觉是什么最终成就了现在的自己,热情和梦想都是由何而来。《心灵奇旅》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儿童的角色特点,满足儿童的期待视野,让儿童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使作品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心灵奇旅》的译者为“青橙英语”。“青橙英语”从2015年起专注于出版迪士尼、漫威系列等双语读物。“青橙英语”专注于出版儿童文学读物,所以会用通俗、容易让儿童接受的方式来翻译文学作品,使得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核心思想,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并且“青橙英语”还会补充大量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达到读者期待视野从而做到视野融合,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本篇文章将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心灵奇旅》的汉译本,在接受理论视域下探讨译者是如何达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实现视野融合,使得译本再现原作的风格和引起儿童兴趣,给儿童以启迪。
4. 基于接受理论的《心灵奇旅》语言翻译
因为儿童比较活泼好动、专注力较差,所以他们在接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新鲜有趣的事物来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以此来维持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得整个翻译作品呈现一个更好的效果。在《心灵奇旅》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原作的语言风格,译者往往会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词语来进行翻译,也会将原文中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简化,以此彰显这部作品语言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4.1. 维持语言的简洁性
《心灵奇旅》原文语言短句较多,简洁凝练,易于儿童理解和所接受。并且故事结构也紧凑,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阅读。因此,在翻译这些短句时,译者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尽可能简洁明了地表达原作词句,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原文中短句短词的翻译。在《心灵奇旅》的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贴近和体现原作的语言风格,译者往往会选择一些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词句来进行翻译,使得儿童读者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并且也以此来彰显这部作品语言的简洁性。例如在第一章中,为了突出乔的母亲——利芭的形象特点,原作是这样描写的:“She was a tall, elegant woman in her sixties with cropped white hair and a no-nonsense attitude”,短短一句话把利芭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点都生动地刻画出来了。译文将其翻译为:“她六十多岁了,是个举止优雅的高个子女人,一头白发剪得很短,说话做事都不拖泥带水”。在翻译“She was a tall, elegant woman in her sixties”时,重新调整了语序,使得这句话更有逻辑并且也维持了原文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完整地交代了利芭的形象特点;将“cropped white hair”翻译为“一头白发剪得很短”符合日常用语,更能让小孩子在脑海中描绘出利芭的形象,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角色;翻译“a no-nonsense attitude”时,在前面增译了“说话做事”,这有助于小孩子更好地理解该词句,“拖泥带水”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日常生活中在教育小孩子时,家长和老师经常使用该成语,所以小孩子能更好的理解这段描写利芭形象特点的句子,同时这短短的四个字直接塑造出利芭一个说一不二、强势的形象,也会吸引读者去猜测在利芭这样的性格特点下,她对乔的教育方式以及乔的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一个鲜活、强势的利芭跃然纸上。
对原文中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简化。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语言文本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能力情况。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要考虑到儿童群体的需要,对于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适当地翻译简化,这样既满足了儿童读者的需求,也不影响那些想要阅读这部作品的成人读者。例如在第十章中,对于无界神秘者月风的动作描写:“With his eyes closed, he moved to the music on his headphones, flipping the cardboard sign with the grace of a baton twirler. He looked like he was in the Zone.”这句话描绘了月风一系列动作,译者将其翻译为:“他闭着眼睛,身体随着耳机里的音乐律动,带着舞棒者般的优雅翻转纸板标牌,看起来就像在出神境界中。”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运用简洁的语句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难度并且更能把读者带入到小说描写的情节中,其中用逗号连接最后一句话,使得整个句子具有逻辑性,简洁凝练。一连串具有逻辑性的动作,能给儿童读者提供一个想象空间,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
对哲学命题的简洁化。将抽象、深奥的哲学概念或命题,通过简化语言结构、借用日常表达、融入文化共识等方式,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述。儿童文学的哲学命题简化需以儿童认知规律为核心,将抽象深奥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充满童趣的“可触摸表达”。文中:“You just need to know where to look”,译者将其译为:“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将隐含的目的关系(根据上下文得出“know where to look”是为了“find possibilities”)转化为“找到方向”这一行动指引,通过“只需要”强化哲学命题的实践性,较之直译“你只需要知道去哪里找”更简洁有力和通俗易懂。原文:“I’m not dying today. Not when my life just started!”,译文为:“我不能今天死去。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译者将“Not when...”状语转化为独立短句“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保留了原文的情感张力。译文实现了在保持原作哲学深度的同时,以简洁的语言构建出文本质感,使读者能以“无负担”状态进入这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奇幻世界。
4.2. 保留语言的生动性
《心灵奇旅》的读者主要以儿童为主,语言需要活泼、生动、有趣味,才能引起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为了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心灵奇旅》时,在语言上要保留生动性,可以使用生活俗语或者当代流行的短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心灵奇旅》是一部奇幻小说,作者通过语言来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灵魂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强调读者的参与性,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完成画面的构建。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选择生动、有画面感的词句来营造这个画面,从而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第八章:“SNAP! A hidden trap shot up from the ground and closed around the beast.”和“DING! DING! Across the astral sands, a massive wooden ship came sailing toward them, its bell chiming.”其中“SNAP!”和“DING! DING!”翻译为“噼啪!”和“叮!叮!”有效地刺激了儿童的听觉感官,有助于他们理解小说中情节和内容。小孩子在朗读时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译者将第一段话译为:“噼啪!一个隐藏的陷阱猛然从地面升起,将野兽困住”,将“shot up”翻译为“猛然”这一词描绘出了当时情况的惊险并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当中。译者将第二段翻译为:“叮!叮!一艘巨大的木船穿过星界沙漠,向他们驶来,船上还在敲钟”,动词“穿过”“驶来”和“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原作想要描绘出的画面,并且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使其更加身临其境。
使用俏皮的口语。著名翻译家巴金先生(1996)曾经说过:“我希望任何一本书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想到他是为着谁在做着这工作,倘若他是为着读者译这本书的,他就应当对读者负责,他至少应当让读者看得懂,而且也应该让读者看了觉得好”[5]。理解是接受和欣赏的前提,所以为了让儿童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需要用一些口语来表达。例如在第十四章,灵魂会计师特里想要抓住乔和22号所说的话:“‘Gotcha!’ Terry shouted, emerging from her hiding spot”其中“Gotcha!”这个词是“got you”的简写,常用于口语,意思是“抓住你了!逮住你了!”译者将其译为“抓住你了!”译者以儿童常用的口吻,极大地调动了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再例如,特里抓到了乔和22号后,说道:“See that, everybody? Who figured out why the count’s off? That’s right, Terry did! It’s Terrytime!”译者将其译为:“瞧见没,各位?是谁弄清了数目为什么不对?没错,是特里!特里立功了!”译者翻译这句话时,大量地使用口语,“see that”译为“瞧见没”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将“Terrytime”意译为“特里立功了”,使得儿童读者能充分理解该含义。
修辞手法的应用。比喻在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大量使用,把事物形象化、具体化,让儿童利用这些容易接受的事物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一言一行。其中,“One second later, a soul plunged into the darkness like a fish into a tank.”原文将灵魂比作鱼,使其具有生动性。而译者也保留了生动性,“一秒钟后,有个灵魂像鱼掉进水缸一样,落入了黑暗之中。”译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该画面,给予读者遐想的空间,激发了儿童阅读兴趣。反复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强烈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韵律美。例如在第十七章,当22号找到了自己的“火花”时说道:“But I never tasted it. Or breathed it. I never knew what it meant to be warm. Or to feel the breeze. Or to have a friend.”用“I never”和三个“Or”写出了22号内心世界,以及22号的懊悔之情。译者将其翻译为“可我从来没有品味过,也没有呼吸过。我从来不知道温暖是什么样子,也没有感受过微风,也没有过朋友”,用四个“没有”也表达出了22号的心理活动,这可以使儿童读者更好地共情22号,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5. 基于接受理论的《心灵奇旅》文化翻译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想要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必须考虑文化因素。翻译要求重现原文,但是太多的异域文化因素的介入也会击溃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信心,尤其对于思维尚未成熟、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儿童而言。所以译者需要把握好原文和读者文化之间的关系。《心灵奇旅》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来源于西方深厚的幻想文化,所以译者为了能更好地传达原文思想,达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采取了意译的方法。
5.1. 对人物姓名的翻译
比起中国文学中简洁、重复性低的姓名来说,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姓名,通常比较难以记忆和辨认,更是给儿童读者阅读该作品造成了阻碍。为了打破这种阻碍,在翻译《心灵奇旅》时,译者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姓名的翻译:
通过直译来翻译姓名。文学作品中很多名字都蕴含着作者的巧思。而译者要将其完整并且生动地传达给读者。人物姓名的翻译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将读者带入到小说作品中,就需要达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现实视野融合。例如,关于无界神秘者姓名的翻译,“Windstar Dreamermoon——风星·梦月;Dancerstar Windmoon——舞星·风月;Moonwind Stardancer——月风·星舞;Dreamerwind Dreamerdreamer——梦风·梦梦”,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限,所以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词语。使用直译的策略,使得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这些译名传递了这几个角色“穿梭于生者与亡者之间”的飘逸感,并且与角色设定高度契合,同时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在第十章,月风的房东嘲讽他为“Moonwimp”,译者也进行了直译,将其翻译为“月懦”。这也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能使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并且也激发了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5.2. 对于文化的运用和翻译
读者在翻看《心灵奇旅》这部作品时,会期待看见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新世界,这是读者对于这部小说的审美期待。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在于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达到审美融合。所以在翻译该小说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到是否能给读者还原他们所期待的奇幻世界同时也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将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联系起来,使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投入。译者将书中灵魂世界的地名“The Great Beyond; The Great Before”译为“来生;前世”,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和中国文化——前世今生巧妙的结合使得儿童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到达期待视野实现视野融合;“The You Seminar”意译为“为人研讨会”,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培训课程”,既贴近中国读者对“教育”的认知,又通过“为人”一词隐含儒家“修身齐家”的伦理观;“Loserville”译为“废柴城”,其中“废柴”一词源于粤语,译者并没有将其译为“失败者”而是运用归化翻译策略,译为“废柴”,并且该词也是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这样能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在灵魂世界该地存在的意义;将“Spark”译为“火花”既保留了原词的比喻意义,又与道家“灵光乍现”的哲学概念形成文化共鸣,符合东方观众对“顿悟”的认知。
所以,基于接受理论的《心灵奇旅》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并且采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确保翻译内容的有效传达。
6. 结论
在接受理论视角下“青橙英语”的汉译本将读者、作品、作者和译者能动地联系起来,让其成为有机整体。并且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处理、语言结构的调整、情感传达的注重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也达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实现了视野融合。《心灵奇旅》的汉译本,有意结合读者的阅读喜好、审美倾向和文化底蕴来进行翻译,不仅保留了原作的魔幻效果,也减少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阻碍,同时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