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经典台词浅析——以朱生豪与方平译文为例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lassic Lines in Haml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Taking the Translations of Zhu Shenghao and Fang Ping as Examples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对朱生豪和方平翻译的《哈姆雷特》进行对比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由J. L. Austin提出并由John Searle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解语言如何用于执行行为的框架,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本研究选取了《哈姆雷特》中的标志性台词和关键场景,通过对比分析朱生豪与方平译文,研究两位译者是如何处理莎士比亚原文的言语行为,并探讨这些翻译如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s of Hamlet by Zhu Shenghao and Fang 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Speech act theory, proposed by J. L. Austin and developed by John Searl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language is used to perform actions, including 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 and perlocutionary acts. By selecting iconic lines and key scenes from Hamlet, this study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s of Zhu and Fang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wo translators handle the speech acts in Shakespeare’s original text and explores how these translations affect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s.
文章引用:努尔阿拉·克力木.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经典台词浅析——以朱生豪与方平译文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418-42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53

1. 引言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以其深邃的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1]。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还对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哈姆雷特这一角色,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精神挣扎和对复仇的犹豫不决,成为文学史上最具魅力和研究价值的人物之一[3]。他的经典台词,如“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和“All the world’s a stage”(世界是一个舞台),更是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语录,被广泛引用和讨论。在文学翻译领域,《哈姆雷特》一直备受关注,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诗意和哲理,这对译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方平和朱生豪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的《哈姆雷特》译本各具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方平的译文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力求使译文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朱生豪的译文则更注重忠实于原文,力求传达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韵味,他的译文语言典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深受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推崇。

J. L. Austin在其1955年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被整理成书《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4]。并由John Searle发展,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层面[5],该理论为《哈姆雷特》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情感和效果,其中言内行为要求忠实原文词汇和语法,言外行为要求深入理解并传达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言后行为则关注译文对目标读者的影响。方平和朱生豪的译本展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平注重准确性和可读性,朱生豪则更擅长传达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情感波动。此外,《哈姆雷特》的翻译不仅是文学欣赏的问题,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同时,考虑文化差异,使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义转换上,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原文的言外之力及对读者的预期效果[6]。在《哈姆雷特》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隐含意义和深层目的,通过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和传达这些深层次的交流意图。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减少误差[7]。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每个对话的语境和人物的言语行为,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本文旨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哈姆雷特》翻译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方平和朱生豪的译本如何展现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本文希望能够为《哈姆雷特》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2. 案例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两位翻译大家方平和朱生豪的经典台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原文与译文中言语行为理论的具体体现。

1

Oh, 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 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 Or that the Everlasting had not fixd His canon gainst self-slaughter.

朱译:啊,但愿这过于坚实的肉体之躯会融化,解冻,化为一滴露水,或者那永恒的神明没有制定反对自我毁灭的戒律[8]

方译:啊,这坚硬的肉体即将消融,融化分散成一滴露珠,如果不是永生的上帝制定下,不许自杀的诫命,噢,上帝,上帝呀[9]

场景描述: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一幕第二场,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父亲去世和母亲迅速再婚的深深失望和愤怒。

分析:

言内行为:

原文:言内行为关注的是语句的字面意义,即说话者实际说出的话。原文表达了他犹豫是否用自我毁灭来逃避现实。

译文:朱译较为简洁,忠实于原文,“融化,解冻,化为一滴露水”直接传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肉体束缚的厌倦以及对自杀的渴望,但同时保持了一种文学性和诗意,使得译文在语言层面上与原文相匹配。

方平的译文在字面上忠实于原文,传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肉体束缚的厌倦以及对自杀的渴望。通过使用“坚硬的肉体”“消融”“融化分散成一滴露珠”等词汇,方平的译文在语言层面上与原文相匹配,并且增加了一些修饰词,如“即将”,加强了语句的紧迫感和动态感。但方译中更注重原文的情感表达,增加了“噢,上帝,上帝呀”来强化哈姆雷特的绝望和挣扎。

言外行为:

原文:哈姆莱特在这段独白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痛苦和不满。他觉得世界是“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的,这种情绪可能源于他父亲的突然去世和他母亲迅速再婚的事件。原文中哈姆雷特并没有直接表达他想要自杀,而是通过比喻和隐喻来传达这种意图。这种间接性增加了语言的深度和复杂性,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他对生命、死亡和自杀的深刻思考。他的话语透露出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对现实不满和逃避现实的欲望。

译文:朱译中通过使用“但愿”“过于坚实”“融化”“解冻”等词汇,传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重负的深刻感受和对解脱的强烈愿望。这种翻译不仅传达了原文的直接意义,还体现了哈姆雷特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哲学思考和内心挣扎。

译者通过“过于坚实的肉体之躯”来形容自己的生命,希望它能“融化,解冻,化为一滴露水”,这表明主人公渴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通过增加“噢,上帝,上帝呀”这样的重复和感叹,传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重负的深刻感受和对解脱的强烈愿望。这种翻译体现了哈姆雷特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哲学思考和内心挣扎,尤其是对宗教戒律的无奈和对上帝的呼唤,显示了他对超越现实束缚的渴望。方译的情感色彩可能要比朱译的更加丰满,更贴近原文的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言后行为

原文:哈姆雷特的独白不仅揭示了他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影响了观众对哈姆雷特角色的理解,引发观众对生命、死亡和道德选择的反思。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可能会在读者中引起对生命意义、死亡以及个人存在价值的深刻反思。通过这样的翻译,读者能够感受到哈姆雷特的绝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悲剧美和哲学深度。而方平的译文通过增加的情感色彩和语气词,可能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和戏剧张力,从而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

2

“O, what a rogue and peasant slave am I!”

朱译:唉,我不过是一个流氓和卑贱的奴隶!

方译:唉,我是一个多么不肖而下贱的奴隶啊。

场景描述:这段台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当一个剧团在宫廷表演时,哈姆雷特观察到演员们对一个虚构悲剧的反应,特别是当他们表演到一个国王被其妻子和她的情人毒死的情节时。哈姆雷特对演员能够为虚构的故事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情感感到惊讶,并反思自己为何在面对自己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时,却未能采取行动。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雷特对自己犹豫不决的自责,以及他对采取复仇行动的渴望。

分析

言内行为

原文:台词哈姆雷特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失望和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体现了他的自我厌恶和内心的冲突。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通过“不过是一个”这个表述,传达了哈姆雷特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的情绪,体现了哈姆雷特对自己行为的不满和对自己身份的质疑。方平的译文“唉,我是一个多么不肖而下贱的奴隶啊”也直接传达了哈姆雷特对自己身份和行为的贬低。这里的“不肖”和“下贱”是对“rogue”和“peasant slave”的直译,他也保留了原文中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批评的意味。

言外行为

原文:这段独白中哈姆莱特惊讶演员能够为虚构的故事表现出了如此强烈的情感,而自己面对真是的悲剧而无能为力,哈姆雷特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未能为父报仇的自责和愤怒。他通过将自己比作“奴隶”,强调了自己在面对复仇这一重任时的无力感和自我价值的贬低,原文中哈姆莱特表达对自己未能履行复仇责任的失望和愤怒。

译文:朱译中用“不过是一个”似乎没有把这种强烈的自嘲和愤怒的语气完全体现出来。哈姆莱特使用了强烈的自我贬低语言来表达他的情感状态。这种自我指责反映了哈姆雷特深刻的内心冲突和对自己行动的期待。而方平的译文通过“多么不肖而下贱”传达了更强烈的自我批评和道德自责。方译在情感上更为强烈,更能体现哈姆雷特对自己未能履行复仇责任的深刻自责。

言后行为

原文:这句话在原文中可能会引起读者对哈姆雷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同情,引发对哈姆雷特性格和处境的深入思考。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可能会使读者感受到哈姆雷特的无奈和自我放逐,而方平的译文则可能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的自我厌恶和内心的痛苦。方平的译文通过增加的情感色彩和语气词,可能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和戏剧张力。

3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朱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方译: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

场景描述:这段独白出自第三幕第一场,是主角哈姆雷特的独白。这句台词是哈姆雷特在深夜独自在城堡的城墙上沉思时说出的,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不久前神秘死亡,而他的母亲很快就嫁给了他的叔叔克劳狄斯,后者现在成为了新的国王。哈姆雷特对此感到愤怒和困惑。

分析

言内行为

原文:原文表达了一个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性疑问。

译文:这句话直译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朱译中为了避免冗余,并为了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选择反义词生存,毁灭这两种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原文的哲学意味。方平的译文直接传达了原文的基本意思,即生存与死亡的选择问题。他使用了“活着好,还是死了好”来对应“To be, or not to be”,这种直译保持了原文的简洁性,同时也使得中文读者能够迅速抓住句子的核心议题。

言外行为

原文:在这段独白中,哈姆雷特不仅仅是抛出了一个疑问,而是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死亡、自由意志与命运等重大主题。他利用这个疑问作为媒介,挖掘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遭遇苦难和挑战时所面临的抉择。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朱生豪的译文深刻地捕捉了哈姆雷特对于人类生存境遇的哲学性沉思。他通过“考虑”这一行为,不仅传达了哈姆雷特对于生存与死亡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而且也体现了哈姆雷特在面对这一重大抉择时的心理状态。这种翻译强调了哈姆雷特在道德、情感和理性之间的挣扎,以及他在行动与不行动之间的犹豫不决。方平的译文通过“这是个难题啊”表达了哈姆雷特深刻的内心挣扎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的译文更强调情感的传达和口语化表达。两种译文都体现了对哈姆雷特独白的不同理解和表达,但都传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死抉择的困惑。

言后行为

原文:哈姆雷特的这句台词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真谛的深思,触发了关于人的存在、死亡、道德责任的深入讨论,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戏剧范畴,成为哲学与文学中探讨生命意义的标志性议题。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可能会使读者感受到哈姆雷特的理性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讨,而方平的译文则可能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死问题的直接感受。

4: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is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朱译:死即睡眠——睡眠,也许要做梦——嗯,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因为在这死去的睡眠中,我们将做些什么梦,

一旦我们摆脱了这尘世的牵绊,必须让我们踌躇。

方译: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场景描述:这段台词出现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不久前神秘死亡,而他的母亲很快就嫁给了他的叔叔克劳狄斯,后者现在成为了新的国王。哈姆雷特对此感到愤怒和困惑。哈姆雷特独自一人在城堡的城墙上徘徊,沉浸在对生命、死亡和存在意义的沉思中。他手持一把剑,对着天空和大地发表这段哲学性的独白。他考虑了自杀的念头,但同时也在思考死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段台词是哈姆雷特对生存的痛苦和死亡的未知性之间矛盾挣扎的体现。

分析

言内行为

原文:这段台词字面上讨论了死亡与睡眠的比较,以及随之而来的梦境。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更侧重于“睡眠”和“做梦”的隐喻,而方平的译文则更侧重于“摆脱朽腐的皮囊”和“死的睡眠”的意象。朱生豪的译文在语言上更为简洁,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停顿和节奏,而方平的译文则更具有形象性和现代感。

言外行为

原文:哈姆雷特在这里表达了对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死后可能发生的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犹豫。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通过“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和“必须让我们踌躇”传达了哈姆雷特对死后未知的恐惧和对生命终结的犹豫。方平的译文通过“阻碍就在这儿”和“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同样传达了这种犹豫和恐惧,但更加强调了死后梦境的不确定性和对肉体解脱的描述。

言后行为

原文:这段台词在原文中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死亡和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

译文:朱生豪的译文在保持原文言内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嗯,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和“一旦我们摆脱了这尘世的牵绊,必须让我们踌躇”这样的表述,这段独白对听众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激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死亡后果的反思。哈姆雷特的话语使听众“踌躇”,即产生了犹豫和思考。强化了言外行为中的犹豫和恐惧,从而在言后行为上更有效地激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入思考。这种翻译策略不仅忠实于原文,还增强了译文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深度。方平的译文通过增加的情感色彩和形象性,可能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

3. 研究发现

3.1. 案例分析的主要发现

在对朱生豪与方平两位译者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后,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作者发现两者在翻译策略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对原文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朱生豪的译文更倾向于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哲学性,这体现了他在言内行为层面的重视,力求通过精准的语言形式传达原文的字面信息和深层意蕴,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作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而方平的译文则更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形象性的表达,他在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层面投入了更多关注,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润色,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有效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两位译者在翻译理念和风格上的不同,也展示了翻译过程中复杂多样的可能性和选择,彰显了言语行为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3.2. 对比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翻译作品的细致对比与深入分析,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作者梳理出三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译者面对同一原文时,会引发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导致译文在语言表达、文化呈现和读者理解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

译者因素:朱生豪和方平的个人背景和翻译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翻译选择和结果。朱生豪精通英语和文学,对西方文学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热爱,这使得他在翻译时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力求在语言形式上做到完美呈现,充分体现了他在言内行为层面的驾驭能力。而方平则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洞察,他深知目标读者的阅读喜好和文化差异,因此在翻译时更加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尤其在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层面,力求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交际效果。两位译者的这些个人特质和优势,都在他们的翻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朱生豪更多地采用了异化的策略,这与他在言内行为层面的重视相契合,力求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原作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时,朱生豪会选择保留原文的形式,并在译文中加以注释或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而方平则更倾向于意译和归化的策略,他在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层面投入更多精力,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认知。这种策略上的差异,使得两位译者的译文在语言风格和文化呈现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决定了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接受度。朱生豪在翻译时,会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特色,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作的文化氛围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原文言内行为的忠实度。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目标读者对译文中的某些文化内容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而方平则会更多地考虑到目标群众的阅读体验和接受度,根据目标文化的实际情况,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和接受习惯。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能够更好地吸引和打动目标读者,从而提高译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在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层面尤为突出。

3.3. 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基于案例分析的结果,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为翻译实践提出以下启示。首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文学要求比较高的读者,可以适当采用直译和异化的策略,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满足读者对原作的期待和要求,这有助于忠实传达原文的言内行为。而对于一些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文学作品,则可以更多地采用意译和归化的策略,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效果。其次,译者在处理文化意象和文化差异时,应注重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尽量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可以通过增加注释、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中的文化内容,同时要深入研究目标文化的交际习惯和文化价值观,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在案例选择和分析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案例数量有限,本研究论文只选取了朱生豪和方平两位译者的部分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可能无法全面代表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对译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的比较,缺乏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决策机制的深入探讨,可能无法完全揭示翻译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此外,研究中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译文的分析上,未能充分结合翻译过程中的动态交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4. 结论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交际行为。该理论强调了说话人的意图在言语行为中的核心地位,指出翻译不仅是意义的传递,更是意图的传递。这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原文作者的文字,更要传递其深层意图。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研究的重点从单纯的意义转向了基于特定情境的语言使用。在翻译实践中,这意味着译者必须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精准传递。而通过上述翻译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朱生豪和方平的译文各有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更注重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哲学性,而方平的译文则更强调情感的传达和形象性的表达。两位译者的成果在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上均有效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图与情感。他们的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的直接意义,更深入地挖掘了文本的深层意蕴,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原作的情感深度和哲学思考。这种翻译实践展现了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即通过精确的语言选择和表达,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天地. 试论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J]. 时代文学(上), 2010(4): 177-178.
[2] 王惜凡, 戚朝辉, 谢冰清. 浅析《哈姆雷特》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J]. 戏剧之家, 2020(9): 28-29.
[3] 刘雅琼.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艺术特色之我见[J]. 名作欣赏, 2013(15): 127-128.
[4] Austin, J.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Searle, J.R.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173438
[6] 蒋慧. 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对白翻译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1): 112-113.
[7] 贺咏梅. 言语行为语用研究与语用等效翻译[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 61-63.
[8] (英)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M]. 朱生豪, 译.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
[9]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M]. 方平,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