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善恶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永恒的主题,既关乎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又与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体系紧密相连。哲学史上众多思想家对善恶本质、来源及社会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丰富理论成果。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其善恶观念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为当代理解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提供独特视角。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多元文化交融使善恶观念呈现新特征新挑战:传统道德观念需在现代社会重新构建,新兴社会问题和技术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恩格斯善恶观念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其当代社会价值,通过深入分析其相关著作,揭示善恶观念核心要义及其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阐明其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is an eternal the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oncerning both individuals’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al choices, and being closely linked to social ethical norms and value system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many thinkers have deeply explored the essence, origin, and social role of good and evil, forming ric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arxism, Engels’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embodies the core ideas of Marxist philosophy, 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social moral phenomena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has shown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 need to be reconstructed in modern society, and emerging social problem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have brought unprecedented dilemmas. This study aims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connotation, 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Engels’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explore its 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 reveal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and its internal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his relevant works, and clarify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
1. 引言
善恶理念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长久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道德评判与行为抉择,更与社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体系紧密相连。在哲学发展史上,众多思想家对善恶的本质、来源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探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他的善恶理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还为我们当下理解和剖析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独特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善恶观念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挑战。一方面,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需要重新构建;另一方面,新兴的社会问题和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恩格斯善恶观念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进程,同时探究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恩格斯相关著作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善恶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明其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 恩格斯善恶观念的具体观点
2.1. “善”的内涵与界定
恩格斯认为,“善”是和人类利益相契合的事物或行为。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阐明:“善是与人类利益相一致的。”[1]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善”的本质。“善”并非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的。唯有那些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推动人类福祉的行为或事物,才能够被称作“善”。
在经济领域,“善”表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行为。比如,公平的市场竞争、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等,这些都能推动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在政治领域,“善”则是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与行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公正的法律体系等,都是“善”的具体体现。在文化领域,“善”表现为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推动文化进步的文化活动与成果。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先进的科学技术等,都能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文化水平。
2.2. “恶”的内涵与界定
恩格斯认为,“恶”源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物质生产方式。在《反杜林论》中,他指出:“恶是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的结果。”[1]“恶”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社会条件的产物。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恶的现象便产生了。
“恶”在社会中呈现出多种形式。社会不平等是“恶”的一种典型体现,包含阶级压迫、贫富差距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获取剩余价值来积累资本,导致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道德堕落同样是“恶”的一种表现,像自私、贪婪、虚伪等道德品质的堕落。这些道德问题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值得注意的是,破坏自然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也是“恶”的表现。这种行为不仅危及了生态平衡,同样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2.3. 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在《反杜林论》中,他提到:“善与恶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善与恶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彼此对立。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恶也无所谓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使得善与恶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并且恩格斯指出善与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是善恶相互转化的物质根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原本被视为善的行为或制度可能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转化为恶;相反,原本被视为恶的现象也可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转化为善。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是善恶相互转化的催化剂。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可以推翻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善对恶的转化。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也是善恶相互转化的思想动力。随着人类思想观念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善恶现象,进而推动善恶观念的进步与发展。
3. 恩格斯善恶观念的历史演变进程
3.1. 早期思想渊源
恩格斯的善恶观念早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他认为善恶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但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革新。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理解善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1]黑格尔的辩证法使恩格斯认识到善恶并非绝对不变的概念,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恩格斯后来深入探讨善恶问题打下了基础。
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则强调人性和人类的自然属性,他认为善是符合人性和人类利益的行为。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继承。一方面,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道德观,指出其忽略了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影响。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虽然强调了人性和人类利益,但未能深入探讨社会经济结构对道德的制约作用。”[1]这也是费尔巴哈在历史观、宗教观上的缺陷。另一方面,恩格斯继承了费尔巴哈对人性和人类利益的关注,将其与社会经济现实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善恶观念。恩格斯认为,善恶不仅是抽象的道德概念,更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
3.2. 与马克思思想的交融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共同对善恶问题展开探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善恶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这一论断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们对善恶的辩证理解。资本主义的剥削被视为恶,而生产力的解放和完善则被视为善。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将善恶观念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紧密关联起来,强调善恶观念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恩格斯认为善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反映,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善恶的标准和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互助合作被视为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则成为善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强调,只有将善恶观念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内涵。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善恶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3. 不同时期著作中的体现
3.3.1. 《反杜林论》中的善恶观点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善恶观念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究,揭示了其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明确指出善恶并非永恒不变的抽象范畴,而是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他认为善恶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善恶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善恶观念与无产阶级的善恶观念存在根本差异。这表明善恶观念深深植根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物质生活条件之中。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道德观念中将善恶视为永恒不变的局限,为理解善恶观念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同时强调了善恶观念与人类利益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善是与人类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或事物,而恶则是与人类利益相悖的。这种利益并非单纯的个人利益,而是与社会整体利益紧密相连的。道德的生成不仅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更是一种道德经验的归纳和道德知识积累的过程。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其道德生活都受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和伦理禁忌的约束,而这些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和伦理禁忌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并在所在时代或阶段得到认可、修正和补充[3]。恩格斯批判了那种将善恶观念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善恶观念的社会经济根源。他指出,只有将善恶观念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结合社会经济关系和人类利益来分析,才能真正揭示其本质。这为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判断善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要关注行为或事物对人类利益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影响。恩格斯通过深入探讨善恶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并非随意的,而是有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背景。例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原本被认为是善的行为或制度可能变得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转化为恶;反之,原本被认为是恶的现象也可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转化为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醒我们在看待善恶问题时,不能采取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态度,而应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善恶现象,理解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机制。
最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还对一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现象进行了批判分析。例如,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己主义道德观,认为这种道德观是当权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宣扬的,它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道德的堕落。同时,恩格斯也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进行了阐述和展望。他认为社会主义道德是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共同幸福为目标的,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倡导人们为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奋斗。这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未来社会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3.3.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善恶观点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深入批判并探讨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善恶观念上的局限性,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恶”推动历史进步的观点。他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恶”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恩格斯认同了黑格尔对“恶”的推动作用的论述。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但是,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尽管它在辩证的阐述中包含了许多天才的思想,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恶被看作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一种规定,是一种自我发展的环节,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4]明确指出黑格尔的善恶观念具有唯心主义倾向,他认为善和恶的辩证运动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环节。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这种观点虽然揭示了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其唯心主义基础,将善恶视为独立于物质世界和人类实践之外的抽象概念,未能正确解释善恶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基础。黑格尔把善恶的矛盾运动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回归,而忽视了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对善恶观念的决定性作用,导致其善恶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现实,成为一种抽象的思辨体系。
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善恶观念存在明显局限性。他强调善是符合人性和人类利益的行为,但对善恶的社会历史条件缺乏深入分析。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把善恶观念停留在抽象的人性论层面,未能认识到善恶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善恶是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准则,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然而,恩格斯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善恶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没有看到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善恶的标准和内涵是不同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善恶观念与无产阶级的善恶观念存在根本差异,而费尔巴哈未能揭示这种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
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善恶观念。他强调善恶观念的物质基础,认为善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善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断演变。这种观点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框架,也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使善恶观念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善恶观念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无产阶级的善恶观念是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共同幸福为目标的,与资产阶级的善恶观念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观点为理解善恶观念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4. 恩格斯善恶观念对当代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恩格斯善恶观念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为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供深刻的指导。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恩格斯善恶观念强调善与人类利益的一致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吻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正是基于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恩格斯对道德根源和本质的分析在方法论上启示我们,历史唯物主义是分析道德问题唯一的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根本的理论基础,只有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科学揭示道德的根源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5]。恩格斯善恶观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
对当代道德困境而言,恩格斯善恶观的辩证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恩格斯关于道德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的思想启示我们,一定要采用“扬弃”的科学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的精华[4]。在多元文化和利益冲突的背景下,人们常常面临道德迷失和道德冲突的困境。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6]这就要求我们再面对道德困境时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避免全盘西化,同时也应避免全盘肯定的文化保守主义,做到交流共进,协同发展。
在应对全球伦理挑战问题上,恩格斯善恶观念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为全球伦理共识的构建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无论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问题,还是贫富差距、地区冲突等社会问题,都需要各国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恩格斯善恶观念提醒我们关注人类道德伦理体系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恩格斯善恶观念在当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对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结论
本文深入探究了恩格斯善恶观念的内涵、形成及其历史演变进程。通过分析其善恶观念的具体观点,包括善与人类利益的关系、恶的社会根源以及善恶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恩格斯善恶观念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思想。同时,本文梳理了恩格斯善恶观念从早期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恩格斯善恶观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应对当代道德困境和全球伦理挑战时,其辩证思维和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